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1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海东  沈渭寿  蔡博峰  纪迪  张晓勇 《生态学报》2013,33(24):7729-7738
运用1982-2010年的两种NDVI数据集(Pathfinder AVHRR和SPOT VEGETATION),以及1975、1990、2000和2008年4期遥感数据,通过GIS技术、人工目视解译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变化和风沙化土地演变的耦合关系,结合1957-2007年降水和气温逐日气象资料,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其耦合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内1982-2010年NDVI的年际变化总体上呈波动式增长的趋势。NDVI空间分布呈现由下游向中上游逐渐降低的趋势,以米林宽谷最大、马泉河宽谷最小。(2)2008年流域内共有风沙化土地273 697.54hm2,呈现由江源区马泉河宽谷向中下游递减的趋势。1975-2008年流域内风沙化土地呈缓慢增长趋势,以1990-1999年增长率最高,2000-2008年的增长率最小。(3)对于NDVI年变化和植被生长季(7-9月份)的变化,马泉河宽谷受平均气温的影响最大,日喀则宽谷和山南宽谷受年降水量的影响最大;米林宽谷NDVI的年变化受风沙化土地扩展的影响最大,植被生长季变化受年降水量的影响最大。(4)不同宽谷段NDVI与风沙化土地年变化的关联度自下游向中上游呈总体减小的趋势。流域尺度NDVI植被生长季变化主要受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影响,非植被生长季(10月-翌年6月)变化主要受风沙化土地扩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赵卫  沈渭寿  刘海月 《生态学杂志》2016,27(12):3831-3837
从基于风险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挑战出发,明确了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风险的涵义,并以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水体、草地、林地、沼泽地生境为研究对象,对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风险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评估和预测.结果表明: 1997—2010年,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及其水体、草地、林地、沼泽地生境的气候变化风险均呈明显的波动性变化趋势,1999、2001、2005、2008年保护区及其4类生境和2002、2004年沼泽地生境均处于风险状态;与2010年相比,情景A、B、C下2020、2030年保护区及其4类生境的气候变化风险均有所增强;各类生境的气候变化风险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沼泽地生境的气候变化风险较为突出,与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丰富的鸟类分布密切相关;人类对水资源、草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会加剧气候变化对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及其对应的生态风险.总体上,气候变化风险在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已经显现,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有助于保持并增强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3.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生态足迹初步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1 引  言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交错区 .长期以来在农牧交错区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强度利用 ,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生态退化非常严重 .定量地计算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承载力 ,确定其阈值 ,是生态保护和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nRees等提出的生态足迹的概念以及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2~ 4 ] ,为这一问题的解决 ,指出了简洁的思路和方法 .国内已介绍和进行区域研究[1,5,6 ] .本文应用该方法 ,以张家口市坝上地区为例 ,研究了农牧交错区的生态承载力阈值和人口容限值 ,提…  相似文献   
4.
以雅鲁藏布江中游河岸带几种主要沙生植物为研究对象, 采用相邻格子法分别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藏沙蒿(Artemisia wellbyi)、藏白蒿(Artemisia younghusbandii)和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种群设立4个20 m × 30 m的样方, 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 研究了这几种沙生植物的种群结构、空间分布、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 以期为西藏高寒河谷风沙化土地植被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藏沙蒿种群结构呈增长型, 藏白蒿和砂生槐种群结构呈衰退型。藏沙蒿和藏白蒿种群在所有尺度上均呈集群分布, 砂生槐种群随着尺度增大表现为集群→随机→集群→随机分布。沙生植物种群分布格局主要是由较小的大小级决定的, 而较大的大小级是造成种群分布格局波动的主要因素。2)这几种沙生植物种间正关联往往存在于一定的尺度范围内, 种间关联时常出现不同关联方式交替出现和摆动的现象。半裸露砂砾地和半固定沙地藏沙蒿-砂生槐种间关联均表现为无关联→正关联→无关联→正关联, 半裸露砂砾地藏沙蒿-毛瓣棘豆( Oxytropis sericopetala)种间关联表现为正关联→无关联→正关联→无关联→负关联, 藏白蒿-砂生槐种间关联表现为正关联→无关联。3)这几种沙生植物种群均随植株形体增大, 聚集强度减弱, 大小级较小时表现为集群分布, 随着大小级增大, 表现为随机分布或随机与集群分布交错出现。不同大小级的空间正关联随着植株形体大小差异的增大而减弱, 甚至会转变为负关联, 各大小级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易表现为正或无空间关联。  相似文献   
5.
青藏铁路沿线景观保护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新建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口至拉萨段铁路沿线景观进行分类和制图的基础上 ,以景观类型为评价对象 ,采用专家评分法对铁路沿线景观美景度进行了评价 ;根据海拔高度、降水量、植被覆盖度、Shanon-Win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表层土壤厚度、净第一性生产力、工程扰动的敏感系数和破坏后恢复能力系数计算了景观的阈值。在景观美景度和景观阈值的基础上 ,确定了景观的质量级别。以景观相对于观景者的坡度和景观的可见度对铁路沿线景观敏感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根据景观质量、景观敏感度和距离带 ,将铁路沿线分为不同的景观保护级别 ,为铁路工程建设合理设计工程和施工场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涛  沈渭寿 《生态学报》2020,40(11):3560-3570
利用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越冬地周边13个气象站点1980—2015年气温资料,对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越冬地年际气温和越冬期气温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越冬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越冬期气温年际变化波动振幅相对全年平均变化较大。其中越冬期最高气温增温速率最快,较年际增暖率高0.09℃/10a。越冬地年气温和越冬期气温增温速率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较为一致。越冬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周期变化较全年均有所提前,存在一个2年的周期振荡。越冬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在统计时段内发生了突变,突变年份分别为1995年、1998年、1993年,气温日较差没有发生突变,越冬期气温和越冬期气温突变的方向除气温日较差以外都是由冷位相到暖位相突变。开展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越冬分布区气候变化的长期监测,对于分析和精准识别气候变化对黑颈鹤越冬地分布区生境的影响,强化对黑颈鹤越冬地的保护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植物区系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来看,其特有种非常丰富。在82个主要建群种和常见伴生种中,有31种为特有种,而且这些特有种大都是新近从邻近植物区系中分化出来的,但特有属很少或几乎没有。这说明,本区沙地植物区系是一个年轻的区系。本区沙地植物区系成分还表明,它既不完全是一个衍生的区系,也不完全是就地起源的,而是以东亚区系为主,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中,发生了其邻近植物区系成分的迁移和渗透。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主要飞播植物种群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毛乌素沙区3个主要飞播植物种在不同沙丘类型区域飞播后种群盖度的消长动态。研究表明,在与其它植物种混播的情况下,籽蒿在群落中作为优势种或共优种的时间很短,一般在飞播后3~5年内种群盖度达到最大值,然后以不同的速率从播区中退出,播区沙丘越高大,其衰退速率越慢。羊柴在飞播后的前10~15年内种群盖度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它在播区内作为优势种的时间要比籽蒿长得多,而且以它为优势种的单优群落具有强烈的排它性。花棒由于其散生的习性,飞播后在群落中的优势作用不是很强,一般在飞播后前5年种群盖度呈增长趋势,然后缓慢下降或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
雅鲁藏布江高寒河谷流动沙地适生植物种筛选和恢复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渭寿  李海东  林乃峰  张涛  袁磊  孙明  孙俊  纪迪 《生态学报》2012,32(17):5609-5618
通过4a的人工模拟飞播试验研究(2008—2011年),观测了北方优良沙生植物种和西藏乡土沙生植物种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寒河谷流动沙地上的出苗、保存、生长和繁殖情况,筛选和确定了西藏高寒流动沙地人工模拟飞播的适生植物种。结果表明: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籽蒿在播后第2年便有花序和种子出现,花棒和沙拐枣在第3年开花结实,籽蒿、花棒和沙拐枣均能完成生活史。籽蒿的再繁殖能力较弱,花棒和沙拐枣的再繁殖能力较强。不同类型沙丘的形态特征对人工模拟飞播效果影响较大,最适宜型(第Ⅰ类)流动沙地的人工模拟飞播效果最好,植被盖度达35%;较适宜型(第Ⅱ类)流动沙地的效果较好,植被盖度达30%;不适宜型(第Ⅲ类)流动沙地的效果最差,植被盖度尚不足10%;基本适宜型(第Ⅳ类)流动沙地的效果较差,但采用沿等高线人工脚踩回头撒播法,植被盖度可达20%。不同沙丘部位的人工模拟飞播效果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风沙化土地土壤养分和粒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东  沈渭寿  邹长新  袁磊  纪迪 《生态学报》2012,32(16):4981-4992
在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区,选择流动沙地、平缓沙砾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覆沙河滩地等类型样地,研究了不同深度(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壤层的养分状况和粒度特征,探讨了风沙运动对土壤粒度组成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风沙化土地土壤pH值呈中性、碱性和强碱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很低,但全磷和全钾均很高。土壤粒度组成表现为砂粒含量(53.83%—95.93%)>粉粒(3.3%—40.5%)>粘粒(0.77%—5.68%)。2)粘粒和粉粒含量均以覆沙河滩地(分别为4.02%和27.95%)最大、半固定沙地(分别为1.35%和5.27%)最小。粘粒含量表现为覆沙河滩地>固定沙地(2.98%)>河滩流动沙地(2.89%)>平缓沙砾地(1.69%)>河岸流动沙地(1.54%)>山坡流动沙地(1.49%)>半固定沙地。不同类型沙地粉粒含量的大小顺序与粘粒含量相似,仅在山坡流动沙地和河岸流动沙地的大小顺序有所差别。砂粒含量以半固定沙地(为93.40%)最大、覆沙河滩地最小(68.05%)。不同类型沙地的砂粒含量与粉粒含量的大小顺序正好相反。3)土壤养分含量与粘粒、粉粒、极细砂粒和细砂粒等细沙物质的相关性较强,与中砂粒、粗砂粒和极粗砂粒等粗沙物质呈负相关或相关性较弱。其中,粘粒和极细砂粒含量的增加对土壤养分的增加贡献较大。流动沙丘随风沙运动而不断往复摆动的现象和土壤细颗粒的迁移和损失,对不同类型沙地和沙丘部位的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再分配过程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