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氨酸是人和动物必需的氨基酸之一,由于机体不能合成,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一般在动物性蛋白质中含量较高,而以谷类为主的食物最易缺乏赖氨酸。赖氨酸主要用于强化食品、动物饲料添加剂,在医疗上可用做复方氨基酸输液和复方赖氨酸制剂等。有关赖氨酸菌种选育,文献上有以高丝氨酸缺陷型或苏氨酸和甲硫氨酸双缺陷型突变株;赖氨酸结构类似物如S—(2—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AEC)  相似文献   

2.
用721分光仪测定大豆赖氨酸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云兰  朱才 《生物技术》1993,3(4):38-41
本文介绍了改用721分光仪测定大豆赖氨酸含量的方法。将其试验结果与835型氨基酸分析仪结果相对照,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相关性结果达0.99。两种仪器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改用721分光仪测定大豆赖氨酸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玉米隐性突变o2基因能通过减少醇溶蛋白的合成来显著提高赖氨酸含量,为培育高赖氨酸含量的优质蛋白玉米(quality protein maize, QPM)提供了良好的基因资源。对玉米o2基因的发现、研究现状及其修饰基因的研究进展,以及当前育种家利用这两种基因相互作用培育优质蛋白玉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高赖氨酸玉米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宣布已成功地培育出了新一代的转基因作物。分别是富含ω3脂肪酸的转基因大豆和第二代高赖氨酸玉米。  相似文献   

5.
间作对玉米品质、产量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禾本科作物和豆科作物间作的优势机理,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单作、玉米‖花生间作和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籽粒品质、单株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产量及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固氮菌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条件下玉米间作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籽粒蛋白质、油分和赖氨酸含量,但对淀粉含量影响不显著;在施肥条件下玉米间作可以显著提高淀粉和赖氨酸含量,但对油分和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却影响不显著;间作在提高玉米籽粒淀粉、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方面的效果没有该施氮水平(50kg/km2)显著。间作可以增加玉米产量及其单株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其中在不施肥和施肥条件下产量分别比单作增加了3.7%、9.7%、19.0%和18.6%,但间作在增加产量方面的效果没有该施氮水平显著。间作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可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固氮菌的数量,且效果达到显著水平。土壤中的酶活性也显著受到间作的影响,在不施肥条件下玉米间作和单作土壤中的转化酶活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施肥条件下间作和单作土壤中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4种微生物数量和4种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玉米籽粒品质、产量及单株生物产量除与转化酶及磷酸酶活性部分相关不显著外,与土壤中的其它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皆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宣布已成功地培育出了新一代的转基因作物。分别是富含ω3脂肪酸的转基因大豆和第二代高赖氨酸玉米。  相似文献   

7.
选择2013年新收获的玉米品种坤臻(糯玉米)、正大999和百农5号,编号为K01、K02和K03,探讨粉碎粒度、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对不同品种的玉米样品中赖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粒度试验中,K01、K02和K03玉米样品分别经过20目、40目、60目和80目筛处理时,样品过40目或80目筛时赖氨酸含量都相对较高;单因素分析储藏温度(10℃、20℃和30℃)和储藏时间(2、4、6、8个月)对赖氨酸含量的影响时,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和储藏时间的延长,K01、K02和K03样品中赖氨酸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储藏时间对赖氨酸含量的影响较大,储藏温度次之,储藏8个月时,K01、K02和K03样品中的赖氨酸含量分别下降33.3%、37.1%和39.4%。  相似文献   

8.
以38个QPM(或02)和对照普通玉米为实验材料,进行02基因控制赖氨酸超量积累的生化和遗传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QPM玉米02基因为隐性的单基因遗传,它控制着胚乳、雄穗和幼苗期叶片中赖氨酸的超量积累,一些修饰因子和遗传背景对胚乳物理性状产生影响;(2)QPM玉米、普通玉米的胚较之胚乳,或者QPM玉米胚乳较之普通玉米胚乳都含有较多的天门冬氮酸、甘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含有较少的脯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3)两种玉米之间,在胚乳蛋白质含量及胚乳可溶性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的赖氨酸含量方面没有什么不同;(4)已经育成一批QPM或02玉米自交系,并配制出几个强优势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9.
接种AMF与间作对红壤上玉米和大豆种间氮素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物学报》2017,(7):972-982
盆栽条件下对间作、尼龙网分隔和单作的玉米和大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Funneliformis etunicatum(FE),以试验AMF和种植方式对玉米和大豆作物种间氮素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FM和FE的玉米和大豆植株无论何种种植方式均有一定比例的侵染,侵染率为37%–56%。不管AMF接种与否,玉米的生物量大小依次为间作>尼龙网分隔>单作,大豆生物量大小依次为单作>尼龙网分隔>间作,说明间作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却抑制了大豆的生长。无论何种种植方式,AMF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植株的氮含量和吸收量,降低了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在同一AMF处理3种种植方式内,间作种植对玉米植株氮含量和吸收量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单作对大豆植株氮含量和吸收量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所有处理中,玉米对营养的竞争力和对氮的竞争比率均优于大豆,无论何种AMF处理,间作处理下的玉米相对于大豆的营养竞争能力均优于尼龙网分隔处理,无论何种种植方式,AMF处理下的玉米相对大豆对氮的竞争比率高于NM处理,可见,玉米始终处于竞争优势地位,而大豆则始终处于劣势。接种AMF均显著地促进了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并显著提高了玉米相对于大豆的竞争能力,在FM接种及间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碱解氮的吸收利用较多,但玉米相对大豆对营养的竞争力和氮竞争比率最高,表明AMF影响了寄主植物的种间竞争力,并且在AMF和间作协同作用下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高赖氨酸的高单系列玉米种子蛋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含有opaque—2和flour—2基因型的高单系列玉米进行了赖氨酸含量和种子蛋白分析。高单3号的赖氨酸含量比当地品种高出105%,产量高6%。高单系列玉米种子内含赖氨酸高的盐溶和水溶蛋白含量提高了1.6~2.0倍,不含赖氨酸的醇溶蛋白在opaque—2基因型的品种中都减少了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方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套作)和施氮水平(0、180、240 N kg·hm-2)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玉米籽粒产量、地上部植株N、P、K吸收量及收获指数略有降低,而大豆籽粒产量、地上部植株N、P、K吸收量及收获指数显著提高.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套作优势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与当地农民常规施氮量(240 kg·hm-2)相比,减量施氮(180kg·hm-2)处理下玉米和大豆产量、经济系数,以及N、P、K吸收量和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土壤氮贡献率降低;与不施氮相比,减量施氮降低了玉米带土壤的全N、全P含量,提高了大豆带土壤的全N、全P、全K含量和玉米带土壤的全K含量.减量施氮水平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周年籽粒总产量、地上部植株N、P、K总吸收量均高于玉米和大豆单作,土地当量比(LER)达2.28;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比玉米单作高20.2%,比大豆单作低30.5%,土壤氮贡献率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低20.0%和8.8%.玉米-大豆套作减量一体化施肥有利于提高系统周年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L—赖氨酸是人体必须的八种基本氨基酸之一。它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合成,必须从外界吸收。赖氨酸在动物蛋白质中一般含量较高,但作为我国人民主食的小麦、玉米、大米中,则含量较低。所以适当补加赖氨酸,可以提高我国人民主食的营养价值。儿童发育,妇女妊娠、哺乳  相似文献   

13.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叔胺类活性物质DCPTA和DTA-6喷施处理后对大豆和玉米苗期叶片内源激素与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DCPTA和DTA-6处理使玉米和大豆叶片IAA、GA和ZR含量增加,ABA含量降低,提高了叶片中IAA/ABA、GA/ABA、ZR/ABA之比.(2)DCPTA和DTA-6处理提高了玉米和大豆叶片SOD和P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3)同一浓度DCPTA和DTA-6处理玉米和大豆后,叶片中IAA、GA、ZR的含量以及SOD、POD活性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ABA的含量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叶片中IAA、GA含量以及SOD、POD活性在第12天达到最大,叶片中ZR的含量在第9天达到最大.同一浓度DCPTA和DTA-6处理玉米和大豆后,MDA含量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叶片中MDA含量在第12天最小.  相似文献   

14.
以大豆为外源DNA供体,用浸种及幼苗期浇灌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直接将大豆总DNA导入受体水稻,经常规栽培获得水稻后代种子。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水稻后代种子糙米的粗蛋白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三组经大豆DNA溶液处理获得的水稻后代种子糙米粗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16.42%、16.80%和19.87%,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统计分析都达到极显著的差异(P < 0.01);在氨基酸含量测定中,有些材料的总氨基酸(除色氨酸以外)含量高达17.20%、16.86%和16.09%,其中赖氨酸的含量分别为0.60%、0.60%和0.57%,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提高,统计分析差异也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本试验结果充分说明,利用大豆总DNA的导入方法有可能达到迅速有效地提高稻米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氮素转化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和小麦/玉米/甘薯(A5)5种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的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A1、A2、A3和A5相比,A4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总氮含量及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处理间表现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边行>中行;降低了小麦、玉米土壤的NO3--N、NH4+-N含量及小麦土壤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玉米土壤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玉米、大豆共生前的拔节期为单作>套作,在玉米、大豆共生后的吐丝期和成熟期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大豆土壤的NO3--N、NH4+-N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分枝期为单作>套作,在开花期和成熟期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中行>边行.  相似文献   

16.
L-苏氨酸与L-赖氨酸是L-天冬氨酸家族氨基酸(AFAAs)中的重要成员,近年来由于其在食品、化妆品、动物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市场需求逐年上升。运用代谢工程手段构建高产菌,可有效地提高L-苏氨酸和L-赖氨酸的生产水平。本文详述了L-苏氨酸与L-赖氨酸的合成途径、调控机制以及两种氨基酸高产菌株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豆幼苗对套作玉米遮荫环境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本营  宋艳霞  陈圣宾  杨文钰 《生态学报》2015,35(10):3298-3308
以2个耐荫性不同的大豆品种为材料,田间试验设置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2个种植模式处理,研究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的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对套作玉米遮荫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玉米遮荫显著降低大豆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导致大豆幼苗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显著下降(P0.05),分别达37.9%、54.2%和42.4%,但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Fv/Fm无显著变化,且光合速率的下降与气孔导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由气孔限制和CO2同化过程中能量不足所致;2)玉米遮荫显著降低大豆幼苗叶面积指数、叶片碳含量、叶片和根系干重及总生物量,且品种间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叶面积指数下降是导致生物量减少的主要原因;3)玉米遮荫环境中,大豆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和氮素含量提高以增强光捕获能力,但它们并不能补偿因光截获面积降低而引起的光截获量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对N素吸收的差异特性,揭示减量施N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N高效利用机理。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小区套微区多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套作(IMS)及不施N(NN)、减量施N(RN:180 kg N/hm2)、常量施N(CN:240 kg N/hm2)下玉米、大豆的生物量、吸N量、N肥利用率及土壤N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MM(SS)相比,IMS下玉米茎叶及籽粒的生物量、吸N量降低,15N%丰度及15N吸收量增加,大豆籽粒及植株的生物量、吸N量及15N吸收量显著提高;IMS下玉米、大豆植株的N肥利用率、土壤N贡献率、土壤15N%丰度降低,15N回收率显著增加。施N与不施N相比,显著提高了单、套作下玉米、大豆植株的生物量、吸N量、15N丰度及15N吸收量;RN与CN相比,IMS下,RN的玉米、大豆植株总吸N量提高13.4%和12.4%,N肥利用率提高213.0%和117.5%,土壤总N含量提高12.2%和11.6%,土壤N贡献率降低12.0%和11.2%,玉米植株15N吸收量与15N回收率提高14.4%和52.5%,大豆的则降低57.1%和42.8%,单作与套作的变化规律一致。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对N素吸收存在数量及形态差异,减量施N有利于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对N肥的高效吸收与利用,实现作物持续增产与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19.
无机磷对叶片淀粉和蔗糖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_3植物大豆的叶片无机磷含量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淀粉则显著增加。蔗糖积累数量较少,随叶龄增长略有增加。 不同浓度P_i处理的大豆植株,在光合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叶片中P_i含量的增加,淀粉积累不断减少,蔗糖不断增多。各种年龄的大豆叶片都在含较多P_i时有利于蔗糖合成,不利于淀粉合成。 C_4植物玉米经不同浓度P_i处理,叶淀粉与蔗糖的积累都稳定在一定水平上。P_i浓度过高时,积累数量都下降。在C_4植物玉米叶组织中,P_i含量的变化不是调节淀粉与庶糖合成的重要因素。在C_3植物大豆和C_4植物玉米的叶组织中,P_i对淀粉和蔗糖合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在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农田林网中设置样地,对样地内的白林2号杨、玉米、大豆的各个组分的热值、养分元素含量(C、N、P)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杨树、玉米和大豆的年收益与作物秸秆利用效益.结果表明:秸秆利用前,玉米和大豆的年收益分别为5110和3965元·hm-2.将玉米和大豆秸秆地上部分用于发电,可产生113318800KJ·hm-2(796元)和61294400kJ·hm-2(430元)的热量,在粮食收益基础上提高经济收益15%和10%.用复合肥补偿秸秆利用所造成的营养元素损失,玉米和大豆需投入1176和789元·hm-2,投入远大于收益.杨树年收益为3690元·hm-2,低于玉米和大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