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叶绿体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玉米叶绿体两种同工酶图式的研究结果:(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显示7—12条酶带,细胞色素氧化酶有7—11条酶带;(2)叶绿体与上清液中,同一品系两种同工酶图式一致;(3)杂种F_1中第4和第5条互补酶带表现稳定。可能与光合性能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共采用110份玉米材料,应用垂直或卧式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和双波长色谱扫描仪扫描方法,对28种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作了组织特异性的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酶的第4、5酶带是检验美、亚洲(中国)两大起源地区玉米亲缘关系的标记酶带,这两条酶带又主要是玉米绿色组织(包括绿色叶片、叶鞘、苞叶和幼芽等)所特有的酶带;两种酶的第4、5酶带都是受1对共显性等位基因所控制。试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标记酶带,为标记酶带结构基因的定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栽培玉米起源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栽培玉米的起源问题,长时期以来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提出了若干假说。所有这些假说,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栽培玉米的起源中心是一个还是多个?换言之,除去美洲起源之外,在世界其他地区,是否还可能有其他的玉米起源中心?而这个美洲之外的中心,争论的焦点是亚洲南部。Collins、Anderson及Stoner与Anderson承认南亚起源的可能性,而Mangelsdorf,Weatherwax等则怀疑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研究杂种F_1离体叶绿体的光化学活性和同工酶的表现,是杂种优势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选用玉米杂种及其亲本系共9个杂交组合、16个自交系作为研究材料。材料分三期播种,同一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系取样时生育状态是一致的。叶绿体提取按Anderson和Boardmen的方法进行。叶绿体Hill反应活性(DCIP光还原)、叶绿体互补的测定应  相似文献   
5.
甜玉米、笋玉米的起源与遗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甜玉米是由籽粒鲜嫩、糖份含量高的一类胚乳突变体转育而成的。笋玉米是指幼穗柔软、食用纤维丰富的一类多穗(甜)玉米,也有几种基因型,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和甜玉米一样,也已成为一种玉米产业。1甜玉米、笋玉米的起源、遗传与基因型关于甜玉米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  相似文献   
6.
经过10代自交选择,从157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源中育成了Bao I、 Bao II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应用35个自交系作测交试验,用小斑菌O、C、T生理小种做人工接种试验,初步确定这二个新类型的属组。Bao I型可能属S组,而Bao II型则为其它组。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们以往的工作,高优势玉米杂种 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图式之一称为互补 酶— 杂种酶带为其两亲本酶带的互补。类似 的图式BackmanE'.33等曾在玉米胚乳的亮氨酸 氨肤酶及过氧化氢酶,ScandaliOS161曾在氨肤酶, 过氧化氢酶及乙醇脱氢酶,Chiang Pai'53等曾 在水稻过氧化物酶中观察到。  相似文献   
8.
Schwartz和Beckman曾分别在玉米杂种胚乳的酯酶、酒精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同工酶中发现过杂种酶的存在,即杂种中除具两亲本酶带外,还在两亲本酶带的中间位置出现新的酶带。而Bruce等用15个自交系互配组合检验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工作中,却没有观察到杂种酶的存在,而只观察到互补酶带。我们曾在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相似文献   
9.
自从1959年提出同工酶概念以后,很快就在医学、生理学、分类学、病理学及遗传学中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应用。 最早利用同工酶技术于玉米杂交工作中的是Schwartz,作者在玉米杂种胚乳中发现除两亲本的同工酶带以外,还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新的同工酶带。作者称之为杂种酶。在这一工作影响之下,很多人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但所得结果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新类型Bao I、Bao II 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燕振国  曾孟潜 《遗传》1999,21(6):37-39
经过10代自交选择,从157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源中育成了BaoⅠ、Bao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应用35个自交系作测交试验,用小斑菌O、C、T生理小种做人工接种试验,初步确定这二个新类型的属组。BaoⅠ型可能属S型、而BaoⅡ型则为其它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