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耐噬菌体突变频率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铜绿假单胞菌为宿主菌自污水中分离到3株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命名为PaP1、PaP2及PaP3者均为DNA双链噬菌体,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47kb、34kb及24kb。3株噬菌体原液滴度(pfu)分别为109/mL、1011/mL和1011/mL。PaP1为裂菌性噬菌体,PaP2及PaP3为溶原性噬菌体。电镜观察,3株噬菌体头部均为多面体立体对称颗粒,直径分别约为70nm、55nm和65nm。PaP1属肌尾噬菌体科,PaP2和PaP3属短尾噬菌体科。研究中还发现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噬菌体现象及耐受菌与敏感菌之间的“菌群交替”现象,经测定铜绿假单胞菌耐噬菌体的突变机率在1.4×10-7~7.9×10-7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一株新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6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PA038为宿主,从西南医院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裂解性噬菌体PaP6,观察其噬斑特点;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噬菌体颗粒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提取PaP6基因组,通过DNA酶和RNA酶酶切,做基因组酶切图谱分析;按照感染复数(MOI)分别为10、1、0.1、0.01、0.001和0.000 1加入噬菌体和宿主菌,裂解细菌后,测定噬菌体滴度;以MOI=10的比例加入噬菌体和宿主菌,绘制一步生长曲线;用112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检测PaP6宿主谱。【结果】PaP6的噬斑直径约2 mm-4 mm,圆形透明,边缘清晰;PaP6噬菌体呈多面体立体对称的头部,直径约45 nm;酶切图谱表明PaP6基因组对DNase不敏感,对RNase敏感,未酶切基因组具有3节段双链RNA(dsRNA),长度分别约为9.0、4.5、3.5 kb,共约17 kb;当MOI为0.1时PaP6感染其宿主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达到3.4×109 PFU/m L;用一步生长曲线描绘了其生长特性;PaP6可以感染40.1%的临床分离株,是一株比较广谱的噬菌体。【结论】首次报道了一株铜绿假单胞菌的ds RNA分节段噬菌体,分类学上属于囊病毒科,该噬菌体具有较广的宿主谱,在噬菌体治疗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一株新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4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双层琼脂培养法制备PaP4的单个噬斑,观察噬斑特点;用聚乙二醇8000浓缩PaP4颗粒后,再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磷钨酸负染色的PaP4颗粒;提取PaP4基因组核酸,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其核酸类型;按照感染复数(MOI)分别为0.000 1、0.001、0.01、0.1、1和10加入噬菌体纯培养液和宿主菌,充分裂解细菌后,测定噬菌体滴度;以MOI=10的比例加入噬菌体及宿主菌,进行一步生长实验,绘制一步生长曲线.[结果]PaP4的噬斑直径约3 mm-5 mm,圆形透明边缘清晰;PaP4噬菌体呈多面体立体对称的头部,直径约50 nm,有一个约30 nm的短尾;限制性酶切实验表明PaP4基因组为双链DNA;当MOI为0.001时PaP4感染其宿主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用一步生长曲线描绘了其生长特性.[结论]PaP4属dsDNA短尾科裂解性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是0.001;由一步生长曲线得出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是25 min,裂解期是20 min,平均裂解量是150.  相似文献   

4.
高如玥  谭新  马迎飞  余加林 《微生物学报》2022,62(10):3971-3980
【目的】通过两种给药方式观察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肺部感染小鼠的疗效。【方法】将小鼠行气管切开术,经气管灌注2×108 CFU/mL的铜绿假单胞菌悬液50 μL,0.5 h后分别给予噬菌体鸡尾酒滴鼻和腹腔注射,同时建立PBS滴鼻和腹腔注射对照组。待感染24 h后,观察小鼠的生理状态,并行细菌学、病理学与炎症因子水平等检查。【结果】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的治疗组小鼠,肺内的铜绿假单胞菌被清除;病理结果显示,治疗组小鼠肺部组织结构较完好、炎症程度较轻。【结论】该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在小鼠体内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肺部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应用肠杆菌科诊断噬菌体检测志贺氏菌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肠杆菌科诊断噬菌体对2280株疑似志贺氏菌进行了检测,同时进行了常规鉴定。结果表明,志贺氏菌属Sh噬菌体103RTD对属内裂解率为100%,1RTD为99.9%;65株与志贺氏菌分型血清呈现凝集的非志贺氏菌,103RTD裂解率为12.3%,1RTD为4.6%。裂解模式的测定表明,2215株志贺氏菌分属于7个裂解模式,仅模式3中3株鲍氏5型为文献[2,3]所未列入,余者完全一致。Sh103RTD裂解的非志贺氏菌均可用1RTD和裂解模式排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医院废水中快速分离多株不同的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建立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库做准备。方法:利用噬菌斑法从未经处理的医院污水中分离和鉴定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根据感染谱的不同确定它们为不同的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重点研究其中一株宿主谱较广的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负染法电镜观察噬菌体的形态和大小,提取该噬菌体的基因组并进行酶切电泳分析,测定噬菌体感染复数并观察其一步生长曲线。结果:通过噬菌斑法分离出90株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Pa27P1头部呈立体对称,有一长尾;酶切结果显示,噬菌体Pa27P1的基因组为双链DNA;生长曲线表明噬菌体Pa27P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为25 min,爆发时间为25 min,裂解量为514。结论:90株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中有5株具有较广的噬菌谱,其组合能裂解所有18株铜绿假单胞杆菌,为深入研究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1 125株,筛选亚胺培南耐药株,常规纸片法检测其耐药性,并用E-test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MBL),采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型。结果显示,1 12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共计617株,占54.8%;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共计508株,占45.2%。617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00%为多重耐药,而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率仅为13.78%,明显较前者低(χ2=871.15,P<0.05);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MBL表型阳性共126株,阳性率为15.4%,94株(74.60%)表现为VIM-2阳性,10株(7.94%)表现为IMP-1阳性,1株检出OXA-10,〖WTBZ〗且该例菌株同时表达VIM-2。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多为多重耐药,其产MBL的主要基因型是VIM-2。  相似文献   

8.
【背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引起医院感染、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仍然是引起严重医院感染的常见病菌,其临床治疗面临严峻挑战。噬菌体具有特异性杀菌的能力,在防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方面具有应用前景。【目的】分离能裂解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噬菌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为噬菌体治疗储备资源。【方法】采集环境水样,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噬菌体,对其形态、一步生长曲线、感染复数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使用IlluminaMiSeq平台测定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序列,利用Newbler3.0、GeneMarkS、BLASTp、Mauve2.4.0等生物信息软件进行拼接、注释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分离到一株噬菌体PHW2,该噬菌体属肌尾病毒科成员,可裂解7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其感染宿主菌PA001的潜伏期为100 min,裂解期为360 min,裂解量为25 PFU/cell;噬菌体PHW2在温度25-50℃和pH 6.0-8.0范围内稳定;紫外照射7 min后PHW2活性明显下降;5%氯仿处理100 min内,PHW2仍保持较高的活性。噬菌体PHW2的基因组长65 984 bp,GC含量为55.69%,编码92个ORFs,不含tRNA。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PHW2与PB1样噬菌体高度相似。体外生物被膜抑制试验和清除试验结果显示,噬菌体PHW2能显著抑制宿主菌PA001形成的生物被膜并破坏24 h内形成的生物被膜。【结论】分离鉴定了一株新的PB1样噬菌体PHW2,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裂解能力强。生物学特性、基因组特征、体外生物被膜抑制试验和清除试验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具有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以黏质沙雷菌jn01株为宿主菌,从环境污水中分离噬菌体,经反复挑取噬菌斑,获得1株纯化的噬菌体,定名为SmPjn。SmPjn在双层琼脂平板上可形成直径约2mm,圆形、透明的噬菌斑,边缘清晰。透射电镜观察,该噬菌体有一短尾,长(7± 1.25)nm,头部长、宽分别为(58± 2.16)nm×(55±0.47)nm,属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可裂解jn01以外的2株黏质沙雷菌;与宿主菌共培养4h后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一步生长曲线表明该噬菌体的潜伏期约为50min,平均爆发量约为1125pfu/cell。基因组为大于27 kb的DNA,可分别被HindⅢ、EcoRⅠ切成11和9个电泳片段。本报道为国内首次分离黏质沙雷菌短尾噬菌体。  相似文献   

10.
布氏菌噬菌体SA是从猪种布氏菌培养物中分离到的。其裂解活性当菌液浓度为10-4时,对光滑型猪种菌1、3型,牛种菌1、3、6型和沙林鼠种菌可产生混合性裂解,产生噬菌斑直径3—4mm。噬菌体SA原液或稀释浓度为10-1、10-2时,对羊种菌1、3型不裂解。对羊种菌2型、粗糙型牛种菌45/20、犬种菌和绵羊附睾菌产生混合性裂解或噬菌斑,噬菌斑为1—2mm或更小。  相似文献   

11.
一个生物体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 ,是进行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 ,只是巨量工作的开始。本文通过运用GeneMark以及softberryfgenesV等软件在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2基因组上共发现了 5 8个推定基因的编码区 ,为了解这些基因的功能 ,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将纯化噬菌体颗粒进行SDS PAGE分析 ,发现噬菌体PaP2至少含有 10个衣壳蛋白质 ,再转印到PVDF膜上 ,分别剪下各条带进行蛋白质N 末端氨基酸测序。根据蛋白质实测分子量 ,从 5 8个ORFs中找出编码相近分子量产物的ORFs ,再根据N 端氨基酸序列确定衣壳蛋白质的…  相似文献   

12.
中性蛋白酶生产菌 Bacillus subtilis ASI.398为双溶源菌,能产细菌素,经紫外线和丝裂霉素C诱导,分离到二林温和噬菌体BSLl 0和BSLll。电镜观察表明,二株噬菌体形态相似,均属长尾噬菌体科的成员,经EcoRl限制酶消解,将BSLl0和RSLll分别切割成6和14个片段,经电泳方法测定其分子量分别为22.6kb和51.7kb。BSLl0和BSLll DNA的G十C含量分别为65mol%和60.2mol%。两者蛋白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肢电泳检测发现分别有3和4条主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株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 CVCC232噬菌体PNJ1809-11、PNJ1809-13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作为环境消毒剂的杀菌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透射电镜下观察PNJ1809-11、PNJ1809-13的形态;通过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MOI)、一步生长曲线、对pH和温度耐受性的测定分析PNJ1809-11、PNJ1809-13的生物学特性;比较2株噬菌体的体外杀菌效果和喷雾、雾化处理后的杀菌效果;检测噬菌体在模拟养殖环境下的耐受性,及喷雾处理的噬菌体制剂在模拟养殖环境下的杀菌效果和对宿主菌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分析宿主菌的抗性突变率。[结果] 电镜下观察PNJ1809-11、PNJ1809-13均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PNJ1809-11可裂解155株大肠杆菌,PNJ1809-13可裂解46株大肠杆菌;噬菌体PNJ1809-11、PNJ1809-13的最佳感染复数(MOI)均为10,最适pH均为7;与PNJ1809-13相比,PNJ1809-11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模拟的封闭装置中,将两株噬菌体分别经喷雾、雾化处理后,二者对宿主菌的杀灭效果均可达99%以上;对人工污染的粪便表面细菌的杀灭效果均达到99%以上。噬菌体PNJ1809-11、PNJ1809-13及两者的混合制剂(噬菌体鸡尾酒)对宿主菌CVCC232形成的生物被膜的裂解效率分别为78%、30%和83%。噬菌体PNJ1809-11在养殖温度、粪便pH以及阳光照射下,其耐受性均强于PNJ1809-13。宿主菌对PNJ1809-11、PNJ1809-13的抗性突变率分别为2.5×10–3和1.0×10–3。[结论] 综上,噬菌体PNJ1809-11的环境耐受力更强,噬菌体鸡尾酒对生物被膜的裂解效果更好,提示噬菌体PNJ1809-13或噬菌体鸡尾酒经喷雾处理后具有作为环境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对分离自东帕米尔高原喀拉库勒湖和云南明永冰川的3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低温噬菌体Muztag BP1、Muztag BP2和MYBP2A-15的生物学特征开展研究。以双层平板法培养噬菌体,观察噬菌斑特征,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经磷钨酸负染的噬菌体颗粒形态,比较分析了3株噬菌体的增殖温度、热稳定性、p H稳定性、化学试剂敏感性及一步生长曲线等特性。结果表明,3株噬菌体宿主虽然同属假单胞菌,但形态及生物学特征明显不同。3株噬菌体均属头尾型结构,其中Muztag BP1、MYBP2A-15头部呈正多面体对称,直径约68 nm和74 nm,具收缩尾,长度分别约130 nm、160 nm,初步鉴定为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Muztag BP2头部直径约82 nm,尾管细长,约640 nm,归属为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3株噬菌体均具热不稳定性,对紫外有一定耐受性;Muztag BP1对氯仿、异丙醇和乙醚极其敏感,推断其核衣壳外含有脂膜包被,Muztag BP2和MYBP2A-15对氯仿、异丙醇和乙醚不敏感,其核衣壳外无脂质成分;一步生长曲线显示3株噬菌体的潜伏期、裂解期和裂解量各异。  相似文献   

15.
在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中 ,基因组结构性质和末端鉴定是一个重要内容 ,只有在明确了末端的性质与结构之后 ,对一个生物体的测序工作才告结束。噬菌体PaP2是我室新近分离的 1株溶原性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 ,以噬菌体PaP2基因组为模板 ,经过鸟枪法随机测序和重叠群组装拼接之后得到的是一个全长为 4 3783bp的表观为“环状”的dsDNA基因组 ,基因组在自然状态下的固有形状需要用实验证实。用在基因组上仅有一个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AatⅡ和只有 2个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ScaI进行酶切反应 ,之后将噬菌体基因组的物理图谱和电子酶切图谱进行比较 …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纳帕海湿地土样中分离和培养低温菌及其噬菌体,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分离纯化低温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获得噬菌体,通过16S rRNA基因分析对宿主菌进行初步鉴定,对噬菌体进行电镜形态观察,并进行噬菌体基因组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噬菌体生理特性研究。结果从纳帕海土样中分离获得一株裂解性低温噬菌体,命名为SV-12,其宿主菌S-12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噬菌体SV-12有囊膜,头部为典型的正六边形,立体对称结构,直径约68.7 nm;尾管长约122.5 nm,直径约25 nm;在4℃时具有侵染活性,4~25℃均能产生边缘清晰、透明的噬菌斑。最适感染温度约为10℃,pH耐受范围较广,在pH=10时具有最多出斑数。结论 SV-12属于肌尾噬菌体科,为裂解性噬菌体,对氯仿极度敏感。基因组为dsDNA,大小约为74 kb。  相似文献   

17.
【背景】副溶血弧菌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致病菌,传统的抗生素防治办法不仅低效,而且越来越难以满足食品安全和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副溶血弧菌的生物防治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噬菌体是天然安全的活体抗菌剂,因其对特定细菌的专一性感染和高效性裂解而备受关注。【目的】分离一株能高效裂解副溶血弧菌的烈性噬菌体,为探索副溶血弧菌的噬菌体防治方法提供基础研究。【方法】以28株病虾来源的副溶血弧菌为宿主菌,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海鲜市场污水中分离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点斑法测定噬菌体的裂解谱,并对筛选到的宽裂解谱噬菌体进行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生物学特性测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分离筛选到一株副溶血弧菌烈性噬菌体,命名为Vpas_PP24。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该噬菌体头部为二十面体,有一长尾,头部长约92 nm,宽约46 nm,尾部长约147 nm,属于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其基因组全长83 482 bp,预测有118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具有已知功能的有13个,不含非编码RNA、毒力基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基因组一致性对比显示噬菌体Vpas_PP24可能为弧菌噬菌体的一个新种。Vpas_PP24对28株副溶血弧菌的裂解率为54%,对其他种属的116株弧菌的总裂解率为16%;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0.000 1,效价可达3.0×1010 PFU/mL。一步生长曲线显示Vpas_PP24的潜伏期为10 min,暴发期为150 min,暴发量为30 PFU/cell。该噬菌体在温度<50 ℃、pH 4.0-11.0范围内活性稳定,对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对虾肝胰腺酶提取液的水解作用不敏感,但蛋白酶K可快速使其失活,紫外辐照也能使Vpas_PP24失活。宿主菌对该噬菌体的不敏感突变频率为2×10-5。【结论】分离筛选到一株裂解谱较宽、基因型较新、生物学性质较稳定的副溶血弧菌噬菌体,该噬菌体具有进一步开发成为新型副溶血弧菌抗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耐药性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的细菌作为人类感染的重要病原,是临床治疗重要的挑战。本研究对多株克雷伯氏菌裂解性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为其应用提供更多科学数据。【方法】使用双层平板法从人类和动物新鲜粪便、污水中分离纯化裂解性克雷伯氏菌噬菌体;通过磷钨酸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双层平板噬菌斑法确定其宿主范围,测定温度和pH稳定性、一步生长曲线和体外抑菌效果等生物学特性;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对分离株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通过体内抑菌试验评估噬菌体对多重耐药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 BS375-3感染的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幼虫的保护作用。【结果】5株噬菌体分别属于Schitoviridae (pKP-BM327-1.2)、Autographiviridae (pKP-M186-2.1、pKP-M186-2.2和pKV-BS375-3.1)、Drexlerviridae (pKP-BS317-1.1)家族;噬菌体pKV-BS375-3.1可裂解受试菌中的8株,pKP-BM327-1.2可裂解受试菌中的3株,pKP-M186-2.1、pKP-M186-2.2和pKP-BS317-1.1则分别裂解受试菌中的1株;5株噬菌体感染10-20 min后即进入指数增长期,在-20-37 ℃、pH 6-10环境下均能够保持稳定活性;感染变栖克雷伯氏菌BS375-3后经噬菌体pKV-BS375-3.1处理[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100]的大蜡螟幼虫96 h内存活率达到80% (8/10);5株噬菌体基因组长度在42-77 kb之间,未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毒力基因,基于内溶素(endolysin)的溯源分析显示该蛋白在克雷伯氏菌噬菌体中呈现多样性,属内呈保守性。【结论】5株克雷伯氏菌噬菌体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生物学特性稳定,endolysin在噬菌体属内呈现保守性。宿主谱宽、潜伏期短的噬菌体pKV-BS375-3.1在治疗Klebsiella pneumoniaeK. variicola临床感染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从明永冰川低温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低温假单胞菌噬菌体PFV1,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噬菌体基因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衣壳蛋白组分分析及生理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结果,将宿主菌初步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菌株。噬菌体PFV1为球形,直径约50 nm。PFV1在4℃时具有侵染活性,4~25℃范围内均可形成噬菌。对氯仿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具有热不稳定性,基因组为双链DNA,大小约38 kb。  相似文献   

20.
【目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病原体,可以加重囊性纤维化患者的肺部感染,最终会导致患者的死亡。然而由于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和泛耐药(pan-drug resistant, PDR)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出现,使其防控变得更为严峻。【方法】从养殖场污水中分离能有效裂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噬菌体,研究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宿主谱范围、基因组特征和体外抑菌能力等,并采用噬菌体和抗生素联用的方法进行生物被膜的抑制试验。【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形态分析和基因组分析结合表明,该噬菌体属于Nankokuvirus病毒属。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PH826具有广泛的温度稳定性(4-60℃)和pH稳定性(3.0-11.0)。宿主谱测试显示,PH826可以裂解13株铜绿假单胞菌(包括人源和动物源),体外抑菌试验显示,PH826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分别为10、1、0.1时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有强烈的裂解作用。根据基因组分析,PH826噬菌体的基因组大小为87 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