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通过形态学比较和对ITS-nrDNA序列的分析,本文描述了产自我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乳菇属的5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缘囊体乳菇Lactarius cheilocystidiatus和多囊体乳菇L. polycystis由于具有真正的囊状体而与变红乳菇亚属L. subg. Plinthogalus的绝大多数种相异,它们与泰国的L. crassiusculus关系密切。新种粘果乳菇L. gloeocarpus和多见乳菇L. vulgaris是乳菇亚属L. subg. Lactarius的新成员,其典型特征为淡黄色胶粘菌盖、孢子具网状纹饰和较大的囊状体,它们与原初描述自中国的淡黄褐乳菇L. pallido-ochraceus、淡环纹乳菇L. pallidizonatus以及印度的L. thindii形成种复合群。新种湖南乳菇L. hunanensis与温带物种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它的典型特征为粘不规则交织型的盖表皮中具橄榄色被壳物质以及具斑马纹纹饰的孢子,属L. blennius种复合群。南方窝柄黄乳菇L. austroscrobiculatus原初描述自印度尼西亚,具有强烈的热带性质,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该种。本研究的标本采集自安徽、海南、河南、湖南、江西和云南。这些物种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代表性乳菇类真菌。  相似文献   

2.
红菇属乳菇状亚组Russula subsect. Lactarioideae是一个形态特征较明显的类群,亚属内部分种类被认为是复合种。在对我国红菇属乳菇状亚组进行的分类学研究中,发现了3个新种:丝黄红菇Russula byssina、奶油色红菇R. cremicolor和白果红菇R. leucocarpa,均产自我国贵州省,生于针叶林下。基于形态详细观察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对新种和近缘种间差异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提供了新种与乳菇状亚组和淡孢亚组R. subsect. Pallidosporinae中近缘种的物种检索表。分子系统学结果显示奶油色红菇与Delica-Brevipes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白果红菇和丝黄红菇隶属于两个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3.
槭乳菇Lactarius acerrimus,乳菇中仅有的具有双孢担子的物种,曾经在中国被多次报道。我们在研究了该种的馆藏凭证标本后并未证实它在中国的分布,而是在中国发现了它的近缘种李玉乳菇L. liyuanus (新种)。李玉乳菇的典型特征为:菌盖黄褐色具环纹、边缘具短毛,菌柄具窝斑,乳汁白色、不变色、具辣味,孢子具尖而高的条脊。它的担子为4孢,孢子较小具高而尖的条脊,这两点与槭乳菇明显不同。文中提供了该种的条形码ITS序列、其他多基因序列和详细的形态描述,同时给出了对国内馆藏槭乳菇标本的重新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4.
红菇属变红乳菇亚属的乳汁常变为红色,变黄的乳汁较为少见。在中国中南部亚热带壳斗科林下发现了一个乳汁迅速变黄色的物种。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变红乳菇亚属中乳汁变黄的物种,其独特的乳汁、褐色的菌盖、稀疏的菌褶和大的具极高翼状纹饰的孢子能将其与其他已知种区分开来,在此将其描述为新种,黄美乳菇L. mirus。本研究提供了该新种的DNA条形码ITS-LSU区域和形态特征描述,并将其与其他乳汁变黄的物种如马来西亚的L. flavorosescensL. pallidior进行了对比。这一发现为证实中国乳菇属的亚热带-热带地区与亚洲热带地区的亲缘增加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陈新  康恒  边银丙 《菌物学报》2018,37(12):1562-1571
乳菇类资源分布广泛,且大多属于可食用的外生菌根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生态价值,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味乳菇组真菌。乳菇类真菌在传统分类中归于乳菇属Lactarius,但依据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分别归于LactariusLactifluusMultifurca 3个属中。乳菇类真菌菌丝生长缓慢,无法采用死体有机质进行人工栽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与人工驯化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菇类真菌的分类鉴定、系统发育、菌丝分离培养、菌根化接种、种植园栽培管理技术及营养活性成分研究等方面,其中松乳菇L. deliciosus菌根化和仿野生人工栽培已经取得成功,并在新西兰等地开始商业化栽培。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乳菇类真菌的研究历程及现状,并对国内外乳菇类真菌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作者1984-1985年在广东北部山区所采集有关伞菌类中的13个种, 其中新种2个, 即粗糙孢湿星伞Hygroa ter trachyspocus Bi sp.nov.和糊精质孢矮菇Chanacota detiioidespora Bi sp.nov.以及11个国内新记录。其中矮菇属Chamaeota(W.G.Smith)Earle, 微菇属Mycenella(Lange)Sing.与翼孢菌属Pterospora Metrod均为国内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7.
依据形态学及ITS、LSU、β-tubtef-1α等4个片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描述了产自中国的小脆柄菇属微小脆柄菇支系下1个新种及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翘鳞小脆柄菇Psathyrella squarrosa、斑褶菇状小脆柄菇P. panaeoloides和皂味小脆柄菇P. saponacea。翘鳞小脆柄菇发现于广东省,群生,担子体较小,以菌盖由长椭圆形至近球形膨大细胞组成的白色角状鳞片及囊状的侧生囊状体为主要识别特征。提供了详细的描述、线条图、生态照片及相近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娜琴  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2020,39(9):1783-1808
报道了小菇科小菇属真菌10个中国新记录种,香菌组:橙盖小菇Mycena aurantiidisca、黄白小菇Mycena flavoalba、粉黄小菇Mycena floridula;棘刺组:异刺小菇Mycena heteracantha;纤柄组:碱味小菇Mycena amygdalina;脆足组:粉被小菇Mycena zephirus;冬生组:绣线菊小菇Mycena speirea、冬生小菇Mycena hiemalis;小菇组:绒柄小菇Mycena flos-nivium,分别来自吉林等11个省份、自治区。提供了每个物种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以及与相近种的讨论。共计90条自测及下载ITS序列,在采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的小菇属系统发育树中,新记录种均得到分子数据支持。凭证标本存放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9.
《菌物学报》2017,(11):1463-1482
报道了乳菇属乳菇亚属的7个新种。它们为中国西南地区亚热带-热带或亚高山带森林下具代表性的乳菇物种。窄环乳菇Lactarius angustizonatus、淡环纹乳菇L.pallidizonatus、淡黄褐乳菇L.pallido-ochraceus和中华环纹乳菇L.sinozonarius属于环纹乳菇亚组L.subsect.Zonarii,近短柄乳菇L.subbrevipes属于窝柄黄乳菇亚组L.subsect.Scrobiculati,紫栗色乳菇L.purpureocastaneus归属于淡白乳菇组L.sect.Pallidini。短囊体乳菇L.brachycystidiatus以其干燥具鳞片的菌盖和较粗的盖表皮菌丝暂被置于具色乳菇组L.sect.Colorati。文中提供了这7个种的外观和显微特征描述、与其相近种的形态对比和ITS序列。  相似文献   

10.
李素玲  刘虹  郭丽杰  范黎 《菌物学报》2020,39(9):1719-1727
基于多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山西省吕梁山区俗称为大把子的一种传统野生食用蘑菇是隶属于假杯伞科Pseudoclitocybaceae杯桩菇属Clitopaxillus的一个分类学新物种,本研究将其定名为大把子杯桩菇C. dabazi。该种与分布于欧洲的C. alexandriC. fibulatus形态特征相似并且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大把子杯桩菇的鉴别特征为菌盖半球形,菌盖边缘稍内卷,土黄褐色至灰白褐色,菌柄粗棒状,具蘑菇香味。大把子杯桩菇在秋季发生,在整个吕梁山脉均有分布,在中北部的管涔山、关帝山区域,主要生长于云杉Picea sp.、落叶松Larix sp.林内的草地上;而在南部的五鹿山一带,则发生于松Pinus sp.、栎Quercus spp.混交林内草地上。本文还提供了杯桩菇属已知3个物种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乳菇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东北地区乳菇属(Lactarius)的29种,其中包括新种2个,长白乳菇(L.chanbainensis Y.Wang et Xie sp.nov.)温泉乳菇(L.wenquanensis Y.Wang et Xie sp.nov.);国内新记录种5个:茶绿乳菇[L.necator(Pers.ex Fr.)Farst.],条纹乳菇[L.oculatus(Peck)Burl.],变红乳菇[L.acris(Bolt.ex Fr.)Gray],复生乳菇(L.repraesentaneus Britz.)和点柄乳菇(L.maculatus Burl.)。新种有汉文和拉丁文描述以及形态、显微构造图;国内新记录种有汉文描述。  相似文献   

12.
安徽黄山属于黄山-怀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了解该区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2018-2020年对该区的大型真菌展开了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子实体形态特征检索比较对获得的标本进行鉴定,并对该区的物种组成、属级地理区系成分、经济真菌和特有成分等进行了统计分析。该地区共发现大型真菌421种,隶属于9纲19目72科200属,其中包含食用菌68种,药用菌31种,毒菌39种,特有种66种。优势科有牛肝菌科Bolet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光茸菌科Omphalo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和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10科,优势属为鹅膏属Amanita、乳菇属Lactarius、蘑菇属Agaricus、金牛肝菌属Aureoboletus、红菇属Russula、粉褶菌属Entoloma、小皮伞属Marasmius、小菇属Mycena、裸脚伞属Gymnopus、粉孢牛肝菌属Tylopilus、栓孔菌属Trametes、丝膜菌属Cortinarius、灵芝属Ganoderma和多汁乳菇属Lactifluus 14属。对黄山大型真菌属级地理成分分析发现该区大型真菌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9类,主要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66.5%),其次是北温带成分(15.5%)和泛热带成分(10.5%)。本研究表明黄山的大型真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其中食用菌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为世界广布成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乳菇属(Lactarius s.F.Gray)的30个种,其中黑茸乳菇(Lactarius atrovelutinus Ying):毛脚乳菇(Lactarius hirtipes Ying)为新种;另外28种乳菇是中国的新记录种。对乳菇属的特征、界限及其实用价值亦予以简介。  相似文献   

14.
在温室内,利用松属Pinus、栎属Quercus植物幼苗分别与乳菇属Lactarius、块菌属Tuber中重要食用菌进行菌根合成过程中,发现有9种外源竞争性菌根真菌exogenous competitive mycorrhizal fungi (ECMF)会造成宿主植物污染。形态解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9种ECMF分属5个属(Amphinema、须腹菌属Rhizopogon、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小球孢盘菌属Sphaerosporella、乳牛肝菌属Suillus)5科(阿太菌科Atheliaceae、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火丝菌科Pyronemataceae、乳牛肝菌科Suillaceae),其中,造成松树苗污染的主要为AmphinemaRhizopogonSuillus属的种类,造成栎树苗污染的主要为Scleroderma属的种类,而Sphaerosporella属的种类既能污染松也能污染栎。同时,对ECMF形成菌根的形态与解剖特征进行了描述,以期为菌根合成过程中ECMF污染的识别与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偶联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燕山山脉一种香料型乳菇——香亚环乳菇Lactarius subzonarius的挥发性成分。共检出2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氧杂环化合物3种、醛类1种、酯类13种、烯烃类3种、芳香族化合物2种和烷烃类3种。具有葫芦巴感官气味的挥发性组分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的相对含量35.76%,该成分是其近缘种Lactarius helvus的主要香味化合物,故推测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是其关键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16.
黄兰兰  王冉  时晓菲  于富强 《菌物学报》2022,41(8):1293-1302
为探讨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树的共生特性,选用3种早期外生菌根真菌(环褐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虎皮乳牛肝菌S. phylopictus和酒红蜡蘑Laccaria vinaceoavellanea)接种2种本地松(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 armandii)和2种外来松(P. greggiiP. maximartinensis),并对接种后的侵染率、菌根特征和松苗株高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6个月后,2种乳牛肝菌与4种松均能形成菌根,华山松与2种乳牛肝菌的亲和性最好,酒红蜡蘑仅能与2种外来松P. greggiiP. maximartinensis形成菌根,且菌根合成成功率仅为14.3%。此次合成的10种菌根组合均为首次报道,其中同一种真菌与不同松形成的菌根在形态和解剖特征上较为接近。3种真菌对宿主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树种而异,整体上外来松苗的生长速率要快于本土松苗;华山松苗虽然菌根感染率最高,但生长效应却均不明显。研究认为:孢子接种对乳牛肝菌、蜡蘑等早期真菌的菌根合成研究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外生菌根真菌可能对外来树种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与本土树种相比,外来树种与外生菌根真菌在能否形成菌根、菌根形成时间以及对宿主的生长效应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乳菇属(Lactarius S. F. Gray)的30个种,其中黑茸乳菇(Lactarius atr-ovelutinus Ying):毛脚乳菇(Lactarius hirtipes Ying)为新种;另外28种乳菇是中国的新记录种。对乳菇属的特征、界限及其实用价值亦予以简介。  相似文献   

18.
菌根食用菌(edible mycorrhizal fungi,EMF)广泛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其林下有丰富的EMF资源。本研究以黔中地区马尾松林EMF为研究对象,历时4年调查了马尾松林EMF多样性、其子实体的月际发生规律及其与马尾松根系的共生特征,共发现EMF 20种,隶属于1纲4目10科13属。在科水平上,以红菇科EMF的物种丰富度最高;马尾松与EMF形成的外生菌根形态多样,以二叉分枝状和珊瑚状居多。菌根探索类型涵盖接触探索型、短距离探索型、中等距离探索型和长距离探索型,其中以接触探索型、短距离探索型和长距离探索型为主;EMF子实体的发生受温度和降雨影响显著(P<0.01),整体而言,6-10月是马尾松林EMF子实体的高发期。结合发生周期和经济价值来看,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us、褐环乳牛肝菌S. leteus、鲜艳乳菇Lactarius vividus、多汁乳菇Lactifluus volemus和红色红菇Russula rosea在马尾松林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乳菇属的2个新种:高山毛脚乳菇Lactarius alpinihirtipes和假脆乳菇L.pseudofragilis。该2种生于中国西南亚高山带的针叶林和栎林下,其盖表皮为菌丝球囊型,孢子具网纹。高山毛脚乳菇与原初描述自中国的毛脚乳菇L.hirtipes为姊妹种。假脆乳菇以暗褐色的子实体近似于北美的L.fragilis和欧洲的L.serifluus及L.subumbonatus。文中提供了该2新种的外观和显微特征描述及与相近种的形态对比和ITS序列。  相似文献   

20.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是一种具有较强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以及高营养的重要食用菌。此菌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担子菌,但是交配型位点结构仍未被解析。本研究利用基因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大球盖菇的AB交配型位点解析,并与其他大型真菌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大球盖菇的A交配型位点包含了一对保守的HD1HD2基因,位点上下游基因的共线性较高,与Galerina patagonica和砖红韧黑伞Hypholoma sublateritium相似度最高,A位点结构上也较为保守,在上下游具有保守的MIP、Sec61蛋白、甘氨酸脱氢酶和β侧翼蛋白。B位点包含5个信息素受体和3个信息素前体基因,与其他真菌相比较发现,B位点及上下游基因的共线性较差,表明在不同的真菌中B位点变异性较大。本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将有助于诠释大球盖菇交配型位点结构,为今后的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