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氧化氮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氧化氮在机体抗感染免疫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被发现之后,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证明:一氧化氮作为活化巨噬细胞的一种细胞毒效分子,在抑制和杀伤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一氧化氮抗感染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它通过调节Th1/Th2的平衡来促进机体的免疫应答,并可直接与含铁酶的Fe-S基团结合,破坏酶的活性,进而杀伤病原体及其宿主细胞。  相似文献   

2.
自然杀伤(NK)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其作为抵抗病原体和癌变细胞的第一道机体防线,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杀伤靶细胞.随着糖组学的飞速发展,大量研究报道糖基化异常往往与细胞的病变相关,这为免疫学研究及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角度.NK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其活性及功能受细胞表面糖基化修饰及相关糖结合蛋白(例如siglec、selectin及galectin)的影响较大,siglec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上调的唾液酸化糖链结合以抑制NK细胞活化,selectin与其配体相互作用促进NK细胞的免疫功能,galectin结合β-半乳糖苷介导NK细胞免疫进程.因此,本文从糖组学的角度概述与NK细胞免疫功能相关的糖结合蛋白及与其相互作用糖链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且讨论了病变过程中糖结合蛋白异常对肿瘤进程的影响,以及其在疾病治疗策略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颗粒酶A(granzyme A,GzmA),是存在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细胞毒颗粒中含量最多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在穿孔素(perforin)协同作用下通过颗粒胞吐(granule exocytosis)释放进入在杀伤细胞和靶细胞之间形成的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然后进入靶细胞的细胞浆,并在细胞核聚集,诱导一种caspases非依赖性细胞死亡。GzmA靶向作用于一种与内质网结合的特殊的复合体——SET复合体,其包含3种GzmA底物:核小体装配蛋白SET、DNA结合蛋白HMG—2、具有碱基切除修复作用的核酸内切酶Apel。SET复合体还含有一种抑癌蛋白pp32和一种具有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活性的NM23—H1。当GzmA作用于SET复合体时释放出NM23—H1并激活其DNase活性,也阻断了Apel对DNA损伤的修复作用,在DNA上形成单链的缺刻。这是一种新发现的由GzmA诱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相似文献   

4.
失重条件对小鼠NK细胞体外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在失重环境下NK细胞的培养体系,探讨失重培养条件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取C57BL/6小鼠脾,分离NK细胞,在正常重力和失重状态下旋转细胞两种培养体系中培养NK细胞48 h。以Yac-1细胞为靶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其杀伤活性;半定量PCR分析穿孔素、颗粒酶的转录水平。与正常重力培养对照相比,失重培养的NK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降低,其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转录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重力培养组,穿孔素/GAPDH结果为失重培养组0.625±0.042;正常重力培养组1.054±0.036(P<0.01);得到颗粒酶B/GAPDH结果为失重培养组0.700±0.042;正常重力培养组1.068±0.058(P<0.01)。成功建立了NK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在失重环境下NK细胞杀伤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细胞分离、细胞化学染色、电镜观察及~3H-TdR释放试验体外检测细胞毒活性等方法,研究了在生物反应调节剂—济南假单胞制剂PJV作用下,大鼠肝大颗粒淋巴细胞(LGL)和枯否细胞(KC)的数量、形态及其免疫生物特性等变化。结果表明,PJV的应用可引起肝内LGL数量增长达4倍,其体外杀伤肿瘤细胞活性增长约2倍,细胞内ACP活性明显提高。肝KC数量及活性也有明显增加。本文还讨论了肝LGL与KC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及其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胞内菌感染因其胞内寄生的特点 ,而使得天然免疫、抗体免疫应答和体液抗菌物质等难以对其起作用 ,抗胞内菌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CD4+ Th1细胞通过分泌IFN γ激活巨噬细胞 ,杀伤被吞噬的胞内菌 ,亦可通过Th1表达的CD40L与巨噬细胞表面CD40结合而激活巨噬细胞 ;Tc细胞主要经胞毒作用溶解感染的靶细胞 ,裂解所释出的病菌经抗体或补体调理后 ,由吞噬细胞清除。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通过分泌Th1细胞毒细胞因子 ,激活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去杀伤病原体 ,或通过颗粒胞吐途径和Fas/FasL途径介导细胞毒性 ,直接溶解靶细胞和杀伤病原体 ,从而在宿主抗细胞内感染的免疫中充当重要角色。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在胞内的弥散和蓄积作用以及纳米粒药物因其对MPS的被动靶向性 ,成为目前抗胞内菌感染治疗的主要方式 ,而细胞疫苗的研制开发是抗胞内菌感染的最终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纯化蛋白Hsp70-NP,NP,Hsp70分别免疫C57/BL6小鼠,取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毒试验。此外,为了获得细胞毒实验的靶细胞,本文还采用脂质体介导质粒pcDNA3.1/S转染黑色素瘤细胞B16,通过G418筛选稳定克隆,并用RT-PCR,Westernblots以及免疫荧光染色证实N蛋白在胞浆中表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表明,Hsp70-NP,NP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均能够对体外抗原刺激产生增殖反应,而Hsp70-NP组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NP免疫组。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LDH的释放具有效应细胞依赖性,Hsp70-NP,NP免疫组脾淋巴细胞均可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B16-N,而Hsp70-NP免疫组的杀伤率显著高于NP免疫组。实验结果显示,Hsp70可以增强NP诱导产生特异性CTL的能力。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设计基于NP的合成肽疫苗或基因疫苗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关于抗瘤免疫RNA诱生IL—2,细胞毒因子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抗瘤免疫RNA致敏诱生家兔产生IL-2及细胞毒因子。通过MTT比色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测其IL-2活性和细胞毒因子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是免疫RNA能提高家兔IL-2水平,并且诱生杀伤作用较强的细胞毒因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纯化蛋白Hsp70-NP,NP,Hsp70分别免疫C57/BL6小鼠,取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毒试验.此外,为了获得细胞毒实验的靶细胞,本文还采用脂质体介导质粒pcDNA3.1/S转染黑色素瘤细胞B16,通过G418筛选稳定克隆,并用RT-PCR,Western blots以及免疫荧光染色证实N蛋白在胞浆中表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表明,Hsp70-NP,NP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均能够对体外抗原刺激产生增殖反应,而Hsp70-NP组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NP免疫组.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LDH的释放具有效应细胞依赖性,Hsp70-NP,NP免疫组脾淋巴细胞均可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B16-N,而Hsp70-NP免疫组的杀伤率显著高于NP免疫组.实验结果显示,Hsp70可以增强NP诱导产生特异性CTL的能力.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设计基于NP的合成肽疫苗或基因疫苗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与CD95相关的细胞凋亡和免疫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梁  吴荣聪  王钊 《生命的化学》2002,22(2):106-110
细胞凋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CD95系统的调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与免疫杀伤、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CD95系统不仅能够维持免疫系统的自身稳定,同时也能发挥免疫反应的作用。在特异性的细胞毒效应作用中,CD95通路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靶细胞的一种方式;CD95通路在肿瘤中的失效使之逃避免疫监视和削弱免疫反应;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增殖后所出现的细胞凋亡,主要是通过CD95/CD95L诱导的凋亡途径产生。一旦CD95-CD95L体系功能紊乱,就会造成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  相似文献   

11.
哺乳类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效应细胞,因其非特异的细胞毒杀伤作用而得名,NK细胞可介导先天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与哺乳动物类似的是,在鱼类中也发现与NK细胞功能相似的细胞毒细胞,称为NK样(NK-like)细胞。NK样细胞也具有细胞毒作用,是鱼类抗病毒、细菌、寄生虫感  相似文献   

12.
CD28与B7结合形成的共刺激信号是T细胞激活的第二信号,肿瘤患者CD8^+T细胞上CD28分子在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抗肿瘤免疫主要由CD8^+T细胞介导,根据CD28的表达与否可将CD8^+T细胞分为细胞毒T细胞(CD8^+CD28^+,CTL)和抑制性T细胞(CD8^+C28^-,Ts)。CTL是体内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功能性细胞之一,当该细胞与肿瘤接触时,通过共刺激信号而被激活,发挥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Ts在机体的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现就肿瘤患者CD8^+T细胞上CD28的表达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树突状细胞与同源CIK细胞共培养后培养物的表型、增殖活性变化,及DC对CIK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影响。提取健康供血者的PBMC,常规诱导出DC与CIK细胞,用A549肺腺癌细胞裂解液抗原冲击DC,并和CIK细胞共培养,动态观察DC-CIK培养物增殖活性和表型变化;定量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γ和IL-12;并用MTT法检测共培养细胞杀伤A549肺腺癌细胞和BEL-7404肝癌细胞的活性。结果表明DC与CIK细胞共培养,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诱导出比CIK细胞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更强的细胞群体。经A549肺腺癌细胞裂解液抗原冲击的DC活化的CIK,对A549肺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单纯CIK细胞,差异显著(p<0.05)。二者对BEL-7404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无显著差异。实验证明DC与CIK共培养细胞是一种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高于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经肿瘤抗原冲击的DC能明显提高CIK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补益类中药有效成分作为新型人用疫苗佐剂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补益类中药有效成分既能增加腹腔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T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促进IL-12、GM—CSF、IFN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加强细胞因子的作用,又能激活T细胞、B细胞,活化补体促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免疫调节作用。作为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流感病毒、钩状螺旋体病毒等疫苗佐剂的研究表明,补益类中药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免疫佐剂特性,将其研制开发为新型人用疫苗佐剂将具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核酸致敏家兔,发现兔血清中含有直接杀伤L929细胞的细胞毒因子。就其成分进行了探讨,推测其中主要成分为肿瘤坏死因子(TNF)。并可有淋巴毒素及起协同作用的少量干扰素等其他一些成分。分别用体外细胞毒实验即结晶紫染色法及地~125I—UDR掺入法,计算细胞毒指数,评估结果,对两种检测手段进行了比较,染色法虽不如同位素法灵敏度高,但无放射性污染、不易保存等缺点。应用放线菌酮可以使细胞毒作用放大,便于检测到较微弱的细胞毒活性,而且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也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化疗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后可有效激发免疫应答,这与肿瘤细胞的性质和化疗药物有关。该研究主要探讨阿霉素(adriamycin,ADM)处理小鼠宫颈癌u14细胞获得的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ils,DCs)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的杀伤效应。分别应用ADM和反复冻融法处理小鼠宫颈癌U14细胞,取其离心上清液,致敏小鼠骨髓来源的DC,观察DC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对宫颈癌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结果显示:ADM处理的U14细胞抗原致敏后的DC组所激发和扩增的T细胞数及对宫颈癌细胞的杀伤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而提示ADM处理的肿瘤抗原能有效地致敏DC并产生抗肿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7.
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尽管目前化疗效果显著,但仍有部分儿童和成人B-ALL患者疗效较差、预后不佳.研究表明,ALL细胞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B7.1)表达降低或不表达,导致白血病细胞不能有效地被细胞毒T细胞(CTL)识别杀伤.然而,几乎所有的B-ALL细胞均表达CD19表面抗原.因此,本研究利用前期构建的CD19单链抗体(scFv)/CD80融合基因及表达的融合蛋白,通过融合蛋白中抗CD19scFv,将CD80结合到B-ALL白血病细胞表面,靶向激活CTL细胞,起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在体外共培养实验中,该融合蛋白结合B-ALL细胞系Nalm-6细胞后,可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并产生较显著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以Nalm-6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Mus musculus)中建立白血病动物模型,CD19scFv/CD80融合蛋白联合输注淋巴细胞可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本研究表明,该融合蛋白可使逃避免疫监视的B-ALL细胞有效地转化成抗原提呈细胞,进而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Fas介导细胞凋亡及相关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as/CD95作为肿瘤坏死因子(TNF)/神经生长因子(NGF)分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在细胞凋亡及体内免疫调节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细胞在接收到经Fas传递的凋亡信号后,主要经胞浆caspase和线粒体两种途径引发细胞程序性死亡。Fas介导T/B淋巴细胞的凋亡,在这些细胞的早期分化发育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中起主要作用。CTL和NK等杀伤细胞也通过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而发挥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因此,Fas-FasL系统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等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与免疫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其中自然杀伤细胞主要是通过释放IFN-γ、穿孔素和颗粒酶等方式发挥生物学作用,自然杀伤T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但其具体机制未明。本文就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做一综述,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我们成功开展了携带单纯疱疹Ⅰ型病毒胸腺嘧啶激酶基因(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HSV-tk)结合使用GCV治疗C 57 BL/6小鼠B 16黑色素瘤的离体及动物试验。导入了HSV-tk基因的B16细胞对GCV的杀伤作用高度敏感,IC_(50)约为0.1μg/ml;感染与未感染Ad(HSV-tk)的B 16细胞混合后,可观察到显著的细胞毒杀伤作用——“旁观者效应”。Ad(HSV-tk)直接注入C57BL/6小鼠已建成的B16黑色素瘤内,结合连续6 d腹腔给予GCV,肿瘤结节出现萎缩坏死现象,大小仅为对照组的1/25。灵敏的RT-PCR检测结果表明:瘤内注射Ad(HSV-tk)后,腺病毒的扩散范围是有限的,HSV-tk基因的表达局限于肿瘤组织内。因此,Ad(HSV-tk)/GCV疗法可能为黑色素瘤等恶性实体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安全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