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嗜热菌玉米黄质(thermozeaxanthins,TZS)是从嗜热菌的磷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胡萝卜素单葡萄糖脂肪酸酯化合物,具有两亲性结构,通过检测包裹在脂质体内的荧光物质的漏出程度,来评价在不同pH缓冲液中TZS对脂质体膜的影响。脂质体由天然卵磷脂(eggPC)、大肠杆菌磷脂酰乙醇胺(E.coliPE)或不同碳链长度和饱和度的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磷脂形成,结果表明:在pH5.0的缓冲液中,含0.01molTZS的脂质体比单纯由磷脂形成的脂质体要稳定,在pH8.2和9.0的环境中,其稳定作用不明显;由eggPC或E.coliPE与TZS形成的脂质体的稳定性在同样条件下要优于由DPPC或DOPC与TZS形成的脂质体。在pH6.5的缓冲液中,含有TZS的脂质体与对照脂质体的稳定性相近。TZS对脂质体的影响取决于TZS与磷脂双层膜的相互“匹配”,邓与磷脂的脂肪烃链的长度、饱和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用CL(心磷脂)与DMPC(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或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所组成的两组体系制备脂质体,可形成少量管状脂质体.加Ca~(2+)或其它二价阳离子后可形成单股或双股螺旋.对产生这类螺旋脂质体的各种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冰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山茛菪碱对单葡萄糖甘油二酯与心磷脂或磷脂酰甘油混合脂质体多形性影响。山茛菪碱可促进单葡萄糖甘油二酯与心磷脂或磷脂酰甘油混合脂质体在25℃时形成脂质颗粒,当温度为55℃时山茛菪碱对上述混合脂质体形成脂质颗粒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冰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山茛菪碱对单葡萄糖甘油二酯与心磷脂或磷脂酰甘油混合脂质体多形性影响。山茛菪碱可促进单葡萄糖甘油二酯与心磷脂或磷脂酰甘油混合脂质体在25℃时形成脂质颗粒,当温度为55℃时山茛菪碱对上述混合脂质体形成脂质颗粒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用激光拉曼光谱研究山莨菪碱与二棕榈酰磷脂酸胆碱(DPPC)/ 二棕榈酰磷脂酸(DPPA)混合磷脂脂质体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药物/磷脂体系相变过程中脂肪酸链结构的变化,发现山莨菪碱对酸性磷脂有明显的倾向性.参照天然神经突触膜上酸性磷脂成分配制的混合磷脂脂质体与药物作用结果表明仅有少量酸性磷脂存在,就使得药物对脂膜整体结构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并注意到山莨菪碱与酸性磷脂的这种选择性作用,没有在混合磷脂体系中引起分相.  相似文献   

6.
1 棕榈酰溶血磷脂酰胆碱 (C16∶0LPC)对甘油二油酸脂 (DOG)诱导的蛋白激酶C(PKC)有双向调控作用 ,低浓度时激活 ,高浓度时反而抑制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 (DSC)、荧光探针标记等方法 ,研究了磷脂样品浊度、热相变行为、磷脂分子酰链的堆积情况以及分子头部基团间空隙 .C16∶0LPC的加入使脂质体双层膜上磷脂分子堆积更加疏松 ,头部基团间空隙逐渐加大 ,DSC图显示膜上出现两不互溶的区域 :C16∶0LPC富集的DPPS/C16∶0LPC区和C16∶0LPC缺乏的DPPS区 .C16∶0LPC/DPPS摩尔比为 0 .2 3 4时 ,两区域有最大的共存交界范围 ,此时PKC的活性最大 ;C16∶0LPC/DPPS超过 0 .43 4后 ,DPPS的相变峰消失 ,脂质体遭到破坏 ,趋向于微团结构 ,PKC的活性被抑制 .DOG具有保持双层膜稳定的功能 ,在DPPS和DOG组成的体系中需要更高浓度的C16∶0LPC才能破坏脂质体的双层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 ,C16∶0LPC通过改变磷脂脂质体的结构及膜的物理状态 ,影响了PKC的活性 .  相似文献   

7.
利用差示量热扫描、荧光标记和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16:0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混合脂质体的物化性质:脂双层相变温度、相变热熔、荧光偏振度、双层脂酰链的厚度,证明含有摩尔分数为14.1%和27.0%LPC的DPPC脂质体可以被LPC诱导呈交插脂双层结构,而交插的深度是LPC浓度的函数,当含量超过摩尔分数为30%LPC,混合脂质体趋向于微团化,脂双层膜结构逐渐被破坏,直至最后形成微团结构.  相似文献   

8.
北京医学院生物物理教研室林克椿教授1981年在美国Stanford大学工作期间,发现在Ca~(2+)的作用下,硷性磷脂(心磷脂,CL)和磷脂酰胆硷(PC)的混合物可形成折叠紧凑的单螺旋状和双螺旋状脂质体;并提出用Ca~(2+)促进的膜与膜之间接触解释此现象。作者将含有克分子比为37:63的CL和二肉蔻酰磷脂酰胆硷(DMPC)双相混合物的氯仿-甲醇溶液蒸发干燥,然后加磷酸缓冲液(PBS)振荡温育,将此溶液滴在载玻片上,用光学显微镜检查,除一般常见的球形脂质体以外,还见到引人注目的管状脂质体。从盖玻片的一侧加入CaCl_2溶液,则Ca~(2+)逐渐通过溶液扩散,这时长管状脂质体可有几种表现:多数在Ca~(2+)作用下收缩成一团;有时形成单螺旋,即管状脂质  相似文献   

9.
脂质体介导转染法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脂质体是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脂质双分子层 ,又称为人工生物膜。最初 ,人们只是运用脂质体模拟生物膜 ,研究膜的构造及功能 ,从而发现了膜的融合及内吞作用 ,因而可用作外源物质进入细胞的载体。相对于电穿孔法和磷酸钙共沉淀转染法 ,脂质体介导转染法简便易行 ,成本适中 ,具有较高的转染率和较小的细胞毒性。1 .脂质体的组成和制备1 .1 组成脂质体的脂类  现有的商业化脂质体均为阳离子脂类与中性脂类的复合体 ,如LipofectAMINE、Lipofectin等 ,中性脂类多为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 (DOPE)。其中 ,阳离子脂类…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一条研制猪血红蛋白 (pHb)为基础的血液代用品新途径 ,开发了干膜超声法将猪血红蛋白和别构效应剂、超氧化物歧化酶等联合包埋于脂质体的技术 .考察了氢化大豆卵磷脂、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胆固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 甲氧基聚乙二醇和维生素E等在制备脂质体包埋血红蛋白 (LEH)中的作用 .通过控制磷脂与其他成分的配比 ,制得包埋率为 10 3%,pHb浓度达 16 %的稳定的LEH ;进一步将pHb微囊通过小鼠尾静脉多次注入其体内 ,检测受试小鼠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抗体滴度、血小板聚集率及肾脏组织学等方面的变化 .小鼠体内试验表明了所制备的LEH具有低免疫原性、对肾脏无明显损害等特点 .脂质体包埋pHb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稳定的人工载氧系统  相似文献   

11.
北京医学院生物物理教研室林克椿教授1981年在美国Stanford大学工作期间,发现在Ca~(2 )的作用下,硷性磷脂(心磷脂,CL)和磷脂酰胆硷(PC)的混合物可形成折叠紧凑的单螺旋状和双螺旋状脂质体;并提出用Ca~(2 )促进的膜与膜之间接触解释此现象。作者将含有克分子比为37∶63的CL和二肉蔻酰磷脂酰胆硷(DMPC)双相混合物的氯仿-甲醇溶液蒸  相似文献   

12.
 <正> 靶向敏感免疫脂质体(TSIL)是利用脂质体的良好载药性能和抗体特别是单抗的特异寻靶能力,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达到定向释放药物的一种脂质体。目前在国际上研究较多,但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在参照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羊抗兔IgG作为抗体,并将其与棕榈酸偶联,然后将棕榈酰抗体掺入到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中。DOPE本身在常温和生  相似文献   

13.
用光散射、电镜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研究了PLC诱导两种单一膜脂组分的模型膜即二油酸磷脂酰胆碱(DOPC:dioleoylphaphetidylcholine)脂质体和二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dimyristoylphophatidylchelone)脂质体膜融合的可能性。结果表明:PLC可以引起DOPC脂质体的融合。在相同的条件下,未见到DMPC脂质体的融合。这就首次证明了PLC诱导单一组分脂质体融合的可能性。结果还表明:PLC诱导脂质体膜融合的可能性大小与膜脂结构有关。用大鼠血影膜、人红细胞膜、大鼠巨噬细胞膜和大花萱草花瓣原生质体膜等天然生物膜作为材料,研究了磷脂酶C(PLC:pbospholipaseC)诱导上述各种天然膜融合的可能性,均未观察到膜融合现象。提示PLC不易诱导天然细胞膜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羧基荧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与病原菌的响应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由于目前临床上检测细菌感染的方法既耗时又昂贵,所以开发快速简便的鉴别方法势在必行。【目的】通过在脂质体膜材料中添加不同的稳定剂,研究它们对于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并探究荧光素脂质体与病原菌之间的响应情况。【方法】以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为主要原料,1,2-棕榈酰磷脂酰甘油[1,2-Dipalmitoyl-sn-glycero-3-phospho-(1?-rac-glycerol),DPPG]、十八胺和10,12-二十三二炔酸(10,12-Tricosadiyonic acid,TCDA)为稳定剂,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羧基荧光素脂质体。利用病原菌能够分泌毒力因子造成脂质体渗漏的原理,将病原菌菌液和上清液分别与荧光素脂质体孵育,检测从脂质体渗漏的羧基荧光素的荧光强度,反映病原菌的毒性程度。【结果】DPPG和TCDA都能增加脂质体的稳定性,而十八胺的添加则导致脂质体稳定性的降低。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液和上清液共同孵育的脂质体荧光强度大量增加,与大肠杆菌DH5α和PBS缓冲液共同孵育的脂质体荧光强度几乎不变。【结论】能够分泌外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都能对脂质体产生响应,而不分泌外毒素的大肠杆菌则不会对脂质体产生响应。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含β-桐酸(β-ESA)的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脂质体在加入Ca(2+)后浊度,粒度及内包荧光物释放的变化,研究了Ca(2+)与DPPC/β-ESA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PPC/β-ESA脂质体是一类对外加Ca(2+)敏感的脂质体,Ca(2+)的作用首先是引起脂质体间的集聚然后使脂质体融合;此时加速脂质体内包荧光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含β-桐酸(β-ESA)的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脂质体在加入Ca(2+)后浊度,粒度及内包荧光物释放的变化,研究了Ca(2+)与DPPC/β-ESA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PPC/β-ESA脂质体是一类对外加Ca(2+)敏感的脂质体,Ca(2+)的作用首先是引起脂质体间的集聚然后使脂质体融合;此时加速脂质体内包荧光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17.
同脂膜结合的短杆菌肽S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短杆菌肽S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复合物滴于高定向裂解石墨,充分干燥后,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得到:1.磷脂分子在石墨表面有规则的二维排列的图像;2.短杆菌肽S在石墨表面自组合形成的二维晶体的图像和3.短杆菌肽S平躺于磷脂分子头部的图像。根据短杆菌肽S在石墨上排列的二维晶格常数和分子大小可知,在石墨表面,短杆菌肽S以二聚体形式存在。这同短杆菌肽S的晶体衍射结果一致。但从短杆菌肽S平躺于磷脂头部的图像上可以分辨出:在脂环境中,短杆菌肽S以单体形式存在。最后,根据短杆菌肽S分子的大小与磷脂分子在石墨表面排列的二维晶格常数,得出了短杆菌肽S同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分子的作用模式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PP1脂质体,筛选最优处方。方法:用薄膜水化法制备PP1脂质体,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PP1脂质体的包封率,以包封率为主要指标,选取药脂比、胆固醇磷脂比、温度和水化时间为因素,用正交试验筛选最优配方。结果:用薄膜水法制备的PP1脂质体的最优处方的组成为:药脂比为1:10,胆固醇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比为1:8,温度为40℃,水化时间为3 min。平均包封率为(63.27±3.32)%。PP1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57.73±9.74)nm,Zeta电位为(-4.74±0.44)m V。结论: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出的PP1脂质体包封率高,形态和粒径均匀,重现性好,为研究其在眼部的缓释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荧光和电泳方法研究了稀土离子对磷脂酰胆碱脂质体及人红细胞膜脂持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都能够强烈的抑制膜的脂质过氧化,春作用强度随不同的稀土离子要有较大的判别稀土离子对分离的人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比对PC脂质体更强。  相似文献   

20.
在前文用单向薄层色谱解决大豆磷脂各种磷脂组分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又分析了大豆磷脂的总脂肪酸组成。并通过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了大豆磷脂各种磷脂组分(包括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酸、磷脂酰甘油和双磷脂酰甘油等)疏水侧链的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