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差示量热扫描、荧光标记和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16:0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混合脂质体的物化性质:脂双层相变温度、相变热熔、荧光偏振度、双层脂酰链的厚度,证明含有摩尔分数为14.1%和27.0%LPC的DPPC脂质体可以被LPC诱导呈交插脂双层结构,而交插的深度是LPC浓度的函数,当含量超过摩尔分数为30%LPC,混合脂质体趋向于微团化,脂双层膜结构逐渐被破坏,直至最后形成微团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固相磷脂单分子层膜以及重组了细胞色素C氧化酶后的脂质体表面结构的观察.对DMPC单分子层著,得到了有关磷脂头部形态,大小及排态状况等结构信息,达到分子水平分辨;对重组酶后的脂质体表面,也得到了氧化酶分子在膜上的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固相磷脂单分子层膜以及重组了细胞色素C氧化酶后的脂质体表面结构的观察.对DMPC单分子层著,得到了有关磷脂头部形态,大小及排态状况等结构信息,达到分子水平分辨;对重组酶后的脂质体表面,也得到了氧化酶分子在膜上的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4.
嗜热菌玉米黄质(thermozeaxanthins,TZS)是从嗜热菌的磷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胡萝卜素单葡萄糖脂肪酸酯化合物,具有两亲性结构,通过检测包裹在脂质体内的荧光物质的漏出程度,来评价在不同pH缓冲液中TZS对脂质体膜的影响。脂质体由天然卵磷脂(eggPC)、大肠杆菌磷脂酰乙醇胺(E.coliPE)或不同碳链长度和饱和度的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磷脂形成,结果表明:在pH5.0的缓冲液中,含0.01molTZS的脂质体比单纯由磷脂形成的脂质体要稳定,在pH8.2和9.0的环境中,其稳定作用不明显;由eggPC或E.coliPE与TZS形成的脂质体的稳定性在同样条件下要优于由DPPC或DOPC与TZS形成的脂质体。在pH6.5的缓冲液中,含有TZS的脂质体与对照脂质体的稳定性相近。TZS对脂质体的影响取决于TZS与磷脂双层膜的相互“匹配”,邓与磷脂的脂肪烃链的长度、饱和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用荧光素磷脂酰乙醇胺直接测定线粒体内膜外表面p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选茂  熊敬维 《动物学报》1997,43(1):96-102
由磷脂极性头部基团和结合水分子组成的氢键网络有利于质子沿膜表面侧向快速扩散。因而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中,与呼吸链电子传递相偶联的跨膜转运质子是否滞留于线粒体内膜外表面即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采用荧光素磷脂酰乙醇胺标记于线粒体内膜外表面,首次建立了直接测定线粒体内膜外表面pH的方法。标记后,线粒体内膜体呼吸控制率,呼吸链电子传递驱动的质子跨膜转移活性及ATP合成活性下降了近28.0%,11.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用激光拉曼光谱研究山莨菪碱与二棕榈酰磷脂酸胆碱(DPPC)/ 二棕榈酰磷脂酸(DPPA)混合磷脂脂质体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药物/磷脂体系相变过程中脂肪酸链结构的变化,发现山莨菪碱对酸性磷脂有明显的倾向性.参照天然神经突触膜上酸性磷脂成分配制的混合磷脂脂质体与药物作用结果表明仅有少量酸性磷脂存在,就使得药物对脂膜整体结构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并注意到山莨菪碱与酸性磷脂的这种选择性作用,没有在混合磷脂体系中引起分相.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条件胆固醇(Cholesterol,简称Chol)和金属离子(钾、镁离子)对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s,简称PG)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单分子膜的影响。方法:首先以金属离子作为亚相,研究胆固醇的量对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的影响;其次加入同等量的胆固醇量,亚相为不同金属离子时,对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的影响,最后分析磷脂酰甘油LB膜的π-A曲线,即曲线外扩、相变点、膜压等等变化特征。结果:随着胆固醇的增多,金属离子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形成π-A曲线变化逐渐明显;当加入同等量的胆固醇时,随着金属离子价态的逐渐增高,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形成的π-A曲线的变化也逐渐明显。结论:其一:胆固醇对金属离子磷脂酰甘油单分子膜成膜质量是有影响的。其二,金属离子对胆固醇与磷脂酰甘油混合形成的单分子膜同样也是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同脂膜结合的短杆菌肽S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短杆菌肽S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复合物滴于高定向裂解石墨,充分干燥后,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得到:1.磷脂分子在石墨表面有规则的二维排列的图像;2.短杆菌肽S在石墨表面自组合形成的二维晶体的图像和3.短杆菌肽S平躺于磷脂分子头部的图像。根据短杆菌肽S在石墨上排列的二维晶格常数和分子大小可知,在石墨表面,短杆菌肽S以二聚体形式存在。这同短杆菌肽S的晶体衍射结果一致。但从短杆菌肽S平躺于磷脂头部的图像上可以分辨出:在脂环境中,短杆菌肽S以单体形式存在。最后,根据短杆菌肽S分子的大小与磷脂分子在石墨表面排列的二维晶格常数,得出了短杆菌肽S同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分子的作用模式图  相似文献   

9.
通过脂质组学分析方法从细胞膜磷脂分布方面探究适应进化酿酒酵母酚酸耐受性机制。主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对酚酸胁迫下适应进化菌株和原始菌株脂质成分检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检测出565种脂质代谢物,包含细胞膜磷脂185种。相比初始菌株,适应进化菌株细胞膜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类磷脂分子相对含量增加,含有长链(C32-C36)和双不饱和脂酰链的磷脂分子含量增加。统计学分析表明显著性差异磷脂分子主要为含有长链不饱和脂酰链的PC和PE类磷脂分子。推测适应进化菌株通过膜磷脂重塑提高细胞膜完整性,对酚类抑制物起到选择性屏障作用,从而保持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0.
蛋白激酶C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作为能使蛋白激酶C(PKC)活化的第二信使甘油二酯(DAG)不仅可由磷脂酰肌醇(PtdIns)水解产生,大量实验表明还可从磷脂酰胆碱(PC)水解而来,其中磷脂酶C(PLC)及磷脂酶D(PLD)参与了这一过程,磷脂酶A2(PLA2)的作用产物脂肪酸(FA)也能激活PKC.PKC至少有10种亚型,依据其活化方式可分三大类:典型PKC,新PKC和非典型PKC.PKC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肌醇磷脂依赖的磷脂酶C(PLC)是经典肌醇磷脂信号系统的重要组分,它分解二磷酸磷脂酰肌醇分子(PIP2)产生双信使IP3和DAG分子。动物细胞中DAG激活蛋白激酶C(PKC)参与调节多种细胞功能。植物基因组中缺乏PKC的同源序列,DAG被二酰甘油激酶(DGK)进一步磷酸化形成磷脂酸(PA),形成新的植物特有的第二信使分子。酶蛋白PLC和DGK及其作用的底物和产物形成植物特色的信号途径,该信号途径在植物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从蛋白信号分子的表达特征和脂质信号分子的含量变化等两个方面综述了植物特色的肌醇信号途径PLC-DGK/PA在应答渗透胁迫反应中的作用。除了PLC-DG活性外,PA也可由磷脂酶D(PLD)产生。该文还对两种途径产生的PA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陈樑  张红锋   《生物工程学报》2005,21(2):300-304
蛋白激酶C家族是一类磷脂酰丝氨酸依赖丝氨酸 苏氨酸蛋白激酶。PKCδ(蛋白激酶Cδ)是蛋白激酶C家族成员。PKCδ的异常激活将会导致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的发生 ,因此 ,PKCδ的特异性抑制剂能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潜在药物 ,如能以PKCδ为分子靶点来筛选特异性抑制剂 ,就可以建立癌症及糖尿病的药物先导化合物筛选模型。通过RT-PCR的方法 ,克隆了鼠源的PKCδ,并构建了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 ,获得了可稳定表达PKCδ的COS1细胞株。通过亲和吸附的方法获得了较为纯净的PKCδ ,并对酶学活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建立了以PKCδ为靶点的药物先导化合物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13.
海藻糖对膜脂液晶相到六角相变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偏振技术,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检测手段,通过测定磷脂液晶相到六角相(Lα→HⅡ)的相变温度来研究不同浓度的海藻糖对水化棕榈油酰磷脂酰乙醇胺(L-α-phosphatidylethanolamine,β-oleoyl-γ-palmitoyl,POPE)的多脂多型性的影响,发现海灌糖存在时,在30℃-70℃温度范围内HⅡ相相变消失,表明海藻糖有稳定脂质体于双层相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脂质体介导转染法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脂质体是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脂质双分子层 ,又称为人工生物膜。最初 ,人们只是运用脂质体模拟生物膜 ,研究膜的构造及功能 ,从而发现了膜的融合及内吞作用 ,因而可用作外源物质进入细胞的载体。相对于电穿孔法和磷酸钙共沉淀转染法 ,脂质体介导转染法简便易行 ,成本适中 ,具有较高的转染率和较小的细胞毒性。1 .脂质体的组成和制备1 .1 组成脂质体的脂类  现有的商业化脂质体均为阳离子脂类与中性脂类的复合体 ,如LipofectAMINE、Lipofectin等 ,中性脂类多为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 (DOPE)。其中 ,阳离子脂类…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丙二醛处理前后的DPPC脂质体、DPPE脂质体和红细胞膜的Raman光谱的变化.我们发现丙二醛使DPPC脂质体相变温度上升10℃且流动性增加,以丙二醛处理DPPE脂质体后其预相变消失,相变温度上升,丙二醛可交联DPPE上的氨基形成Schiff碱.人血红细胞膜与丙二醛保温后膜磷脂trans构象减少,有序性下降;膜蛋白二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α螺旋构象减少.  相似文献   

16.
北京医学院生物物理教研室林克椿教授1981年在美国Stanford大学工作期间,发现在Ca~(2 )的作用下,硷性磷脂(心磷脂,CL)和磷脂酰胆硷(PC)的混合物可形成折叠紧凑的单螺旋状和双螺旋状脂质体;并提出用Ca~(2 )促进的膜与膜之间接触解释此现象。作者将含有克分子比为37∶63的CL和二肉蔻酰磷脂酰胆硷(DMPC)双相混合物的氯仿-甲醇溶液蒸  相似文献   

17.
扫描隧道显微术可用于研究生命物质表面结构,为人类认识生物物质的微观世界打开一条新途径.本文探讨国产扫描隧道显微镜直接观测脂双层膜表面分子的排布,以线扫描像和灰度扫描像显示出脂双层膜上磷脂头部的排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山茛菪碱与酸性磷脂脂质体的亲水与疏水相互作用.通过测定在不同pH条件下,酸性磷脂头部基因PO_3~(2-)的特征拉曼光谱振模的变化,证明药物与酸性磷脂头部的负电基团有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与药物引起脂肪酸链构象改变有关.采用拉曼差光谱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药物的苯环与酸性磷脂的疏水相互作用.观察到反映苯环两种不同振动的特征振模在药物同磷脂作用过程中发生的不同变化,从而获得较直接的证据说明药物的苯环插入脂双层.  相似文献   

19.
(31)~P—NMR实验表明,小的超声囊受表面活性剂Tween80或TritonX—100作用后磷脂头部基团的运动受到限制,可能与磷脂的磷酸根和水化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有关。多层脂质体加Triton X—100后显示各向同性运动,提示表面活性剂可诱发双层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自噬(autophagy)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十分保守的溶酶体依赖性降解途径,它通过形成双层膜结构包裹胞内堆积的蛋白质和受损细胞器并将其运送到溶酶体中进行降解。在实验中发现,一型磷脂酰肌醇4-磷酸5-激酶C亚型(type I phosphatidylinositol 4-phosphate 5-kinase isoform C,PIP5KIC)会参与到自噬过程中。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敲低一型磷脂酰肌醇4-磷酸5-激酶C亚型会造成欧米茄体(omegasome)的形状异常,进而造成自噬水平的降低。同样,在酵母中敲掉其同源物磷脂酰肌醇5-激酶Mss4后也会导致类似的现象。因此,推测一型磷脂酰肌醇4-磷酸5-激酶C亚型在自噬体的生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