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在实验室以浮萍和苏丹草为青饲料,颗-1(蛋白质17%)和颗-2(蛋白质25%)为精饲料进行交叉梯度试验用特定生长率,饲料总生长效率、蛋白质效率等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草鱼种所需青饮料与颗-1、颗-2的适宜比例范围为20-50:1和15-30:1。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兼顾草鱼在不同季节的营养需求和控制池塘水质,调整各阶段青,精饲料的投喂量,于1987-1989年进行了池塘对比饲养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
池塘对比试验(1987—1989)和室内补充试验结果证明了“一草养三鲢”的常规混养法不能充分发挥高产池中草鱼和鲢鳙鱼种间的协调互利作用,使池塘能量转换效率偏低,这主要由于鲢鳙鱼密度太大,饵料不足,需经常过量施肥,易造成水质恶化,诱使草鱼体弱多病诱致。依草鱼摄食后所排粪量的供饵能力和作用于滤食性鱼的主要能流途径,将草鱼与滤食性鱼种放养重量调整为1.5—2.5:1,以青料为主,适当配喂颗粒饲料,其主体鱼的种群生长率、池塘能量转换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饲养法。池塘内不增施外源肥料,青、精饲料输入量保持与草鱼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情况下,每生产单位重量的草鱼,可带动生产40—80%重量的鲢鳙。  相似文献   

3.
1987—1989年池塘对比饲养试验和1988年的扩充试验结果表明,夏末至秋季投放鱼种,将“囤养”在不适环境中密集饲养的鱼种及早稀疏;免除鱼种并塘越冬,坚持在越冬期间投饵,消除人为停食而造成体重锐减的隐患,补充草鱼种越冬期代谢所需的能量,保持其健壮的体质;将常规的“一草养三鲢”调整为草鱼:鲢、鲸鱼=1.5—2.5∶1;采取青、精饲料合理搭配、“均匀递增”的投喂方法,不施肥,缩短饲养周期3年为两年等辅助措施,从“增强鱼体体质、优化鱼类生活环境”着手,建立新的防病技术体系,系统防治传染性鱼病,可使草鱼的平均成活率达到80%以上,显著地提高鱼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安徽涡阳县桐农间作类型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姜志林  方越井 《生态学杂志》1991,10(3):22-26,40
一、概况涡阳县位于黄淮平原南部,安徽省的西北部。全县土地面积2.09×10~5ha,其中耕地面积1.44×10~5ha。人口105万。本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6℃,降水量824mm,蒸发量1974.5mm。太阳辐射总量5.22×10~5J·m~(-2)。气候温和,水热同季,  相似文献   

5.
以蛋白质含量40%, 脂肪含量9%的配合饲料为试验饲料, 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饲料颗粒长度(5、10、15、20 mm)、日投喂量(3%、6%、9%、12%)和日投喂频率(每天1 次、2 次、3 次、4 次)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 )幼螺(壳高2.37±0.03 cm)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和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饲料颗粒长度、日投喂量和日投喂频率对幼螺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各组存活率均在95%以上, 但对幼螺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水中氨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 其中饲料颗粒长度10 mm 饲料组效果最佳, 颗粒长度5 mm 组效果最差; 日投喂量为6%组效果最佳, 日投喂量为12%组效果最差; 日投喂频率为2 次·d−1 组效果最好。结果表明, 管角螺幼螺养殖以饲料颗粒长度为10 mm、日投喂频率为每天2 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6%为宜。  相似文献   

6.
吴立新  邓宏相  耿志孚  王国栋 《生态学报》2006,26(11):3711-3717
2004年4月4日~5月22日,在(23.0±0.5)℃条件下研究了牙鲆(平均体重,(8.80±0.18)g)继蛋白质限制后恢复投喂对其生长的影响。整个实验期间对照组(C组)连续48d饱食投喂含能17.29kJ/g,含粗蛋白50.00%的饵料。蛋白质限制阶段(1~18d)处理组T30和T40的饵料蛋白含量分别为27.95%和40.47%,但饵料含能与对照组相同,在恢复投喂阶段(19~48d)各处理组均投喂与对照组相同的饵料。实验结果表明,在蛋白质限制阶段,饵料蛋白质水平下降显著降低了处理组鱼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饵料湿重、干重以及能量转化率(p<0.05),而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饵料蛋白质转化率随饵料蛋白水平降低而显著升高(p<0.05)。恢复投喂结束后,处理组上述各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此外,除实验结束时T30组鱼体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整个实验期间各处理组的表观消化率及鱼体成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牙鲆幼鱼继蛋白质限制后的恢复投喂阶段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与汾河水库输沙量的灰色关联分析和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汾河水库1960年开始拦洪,设计总库容量为7.2×10~7m~3。它担负着太原市的防洪、工业用水和1.0×10~5ha 的农田灌溉。水库上游包括宁武、静乐、岚县、娄烦四县,总流域面积为5268km~2。年平均降水量450—500mm,其中汛期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建库前,多年平均输沙量达2.105×10~7m~3,年侵蚀模数  相似文献   

8.
结合生产实际,探讨了普通鲩鱼向脆肉鲩转变的过程和实质,提出用“断裂应力δρ”作为脆肉鲩脆化程度的划分标准,并实验研究了不同水温、水流速度、水化学因子和蚕豆饲料投喂量等因素对脆肉鲩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脆肉鲩不同部位组织热变性蛋白质的断裂应力δρ为指标的脆化程度主要由蚕豆饲料摄食量所决定,脆肉鲩养殖的良好条件为:放养规格1.50~2.00 kg/尾,放养密度150~170尾/666.7 m2,,水温在18℃以上;摄食量达到3.962~5.263 kg/kgbw时,可实现饲料系数约为6,脆化程度指标δρ为0.422~0.611 kg/cm2的合格商品脆肉鲩。水体水化学因子等环境条件只对草鱼脆化起间接辅助作用,它们通过改变草鱼的摄食量和营养(能量)转化率,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导致草鱼肌肉蛋白合成与积累不同等表达出来,良好的水环境质量利于脆肉鲩养殖。普通鲩鱼脆化养殖的最佳养殖条件为适当的饲料投喂剂量(4.3kg/kgbw),适宜的水环境因子条件(水温(30±2)℃、DO≥5mg/L、pH在5.8~6.2之间)。为进一步完善脆肉鲩养殖生产操作流程,提高脆肉鲩养殖技术,合理调控投饲量和养殖水环境因子,从而提高脆肉鲩品质和养殖效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以长吻(鱼危)仔鱼为实验对象, 探讨不同投喂水平对7-14日龄阶段和21-29日龄阶段的长吻(鱼危)仔稚鱼存活、生长以及鱼体组成的影响。7-14日龄阶段设计6个投喂水平, 分别为: 20、30、40、50、60和70 % IBW/d(IBW: initial body weight); 21-29日龄阶段设计6个投喂水平: 10、20、30、40、50、60 % IBW/d。实验结果表明: (1)投喂水平显著影响长吻(鱼危)仔稚鱼的存活和生长(P0.05)。7-14日龄阶段, 投喂水平为30%-60% IBW/d处理组的仔鱼存活率显著高于20%与70 % IBW/d投喂组(P0.05)。特定生长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显著上升, 以60% IBW/d投喂组最高(P0.05)。21-29日龄期间, 10% IBW/d投喂组存活率显著低于50% IBW/d投喂组(P0.05), 特定生长率(SGR)则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 (2)鱼体体长体重变异系数未受投喂水平的显著影响。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之比、鱼体水分含量随投喂水平升高显著下降(P0.05), 粗蛋白含量则显著上升(P0.05); 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 (3)分别通过存活率和投喂水平做一元二次回归、特定生长率与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得到7-14日龄阶段的仔鱼最适投喂水平为43 % IBW/d; 通过仔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得到21-29日龄阶段的仔鱼最适投喂水平分别为30.62% IBW/d和28.41% IBW/d。    相似文献   

10.
酿酒酵母原生质体融合及其融合子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得到乙醇产量较高的两株多倍体酵母菌融合子F_(28)和F_(38),融合频率为2×10~(-5)。测定融合子F_(28)、F_(38)每个细胞内DNA含量分别为2.14×10~(-8)、2.34×10~(-8)μg,而亲株DNA含量分别为0.78×10~(-8)和1.24×10~(-8)μg。并进行了融合子细胞增殖率、乙醇发酵能力及同功酶分析等试验。用固定化细胞发酵乙醇试验结果表明,在pH4.0,17%糖蜜为基质情况下,发酵3小时,融合子F_(28)、F_(38)的乙醇产量分别为77.21和77.09mg/ml;亲株乙醇产量仅为65.00mg/ml和68.40mg/ml。为固定化细胞发酵乙醇提供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饲料蛋白源和养殖密度对草鱼生长以及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5.36±0.18)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试验对象,采用双因素正交实验,研究饲料非粮蛋白源(豆粕、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棉籽浓缩蛋白和小球藻)和初始养殖密度(0.11、0.16和0.21 kg/m3;对应为20、30和40尾/网箱)及其交互作用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试验在池塘网箱(1.0 m×1.0 m×1.5 m)中进行,养殖周期为60d。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各蛋白源组草鱼饲料系数均呈增长趋势,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和肝体比均呈降低趋势。在不同养殖密度下,黄粉虫组饲料系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蛋白源组(P<0.05),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低于其他蛋白源组(P<0.05)。当养殖密度为0.11和0.16 kg/m3时,试验草鱼生长性能接近,其特定生长率显著优于0.21 kg/m3密度组(P<0.05)。饲料蛋白源和养殖密度对草鱼全鱼水分和粗蛋...  相似文献   

12.
黄缘闭壳龟生长速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缘闭壳龟人工饲养与繁殖的研究过去报道很少,两年来,曾对其生长速度进行了测定,现整理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 成年黄缘闭壳龟50只,雌雄各半,平均体重285.4克。幼龟13只,平均体重13.2克。 2.试验场地 室外水泥池6个(上加覆盖物,覆盖面积为池面积的1/2,冬眠期间则转于室内),规格为1.2×0.7×0.4(米)。 3.试验分组 成年龟共分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1组投喂新鲜蚯蚓,11组投喂新  相似文献   

13.
以初始质量为(33.52±0.17)g建鲤鱼种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w)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添加0.0%(对照饲料)和0.5%(试验饲料)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的等氮(35 g/kg粗蛋白)、等能(17kJ/g能量)饲料,采用5种不同的Ala-Gln投喂方式[连续8w投喂对照饲料(I,对照组);试验饲料2w交替投喂(II);前4w投喂试验饲料、后4w投喂对照饲料(III);前4w投喂对照饲料、后4w投喂试验饲料(IV);8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V)],探讨Ala-Gln投喂方式对建鲤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la-Gln连续投喂和不连续投喂的生长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w交替投喂的生长率显著高于4w交替和连续8w投喂试验饲料组(P<0.05),前4w投喂试验饲料且后4w投喂对照饲料的生长率要高于8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组(P<0.05)。后4w投喂试验饲料组和连续8w投喂试验饲料组的血清SO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连续8w投喂试验饲料组显著高于2w交替投喂试验饲料组和前4w投喂试验饲料组的血清SOD(P<0.05)。Ala-Gln各种投喂方式组的肝胰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4w投喂试验饲料组和连续8w投喂试验饲料组的血清GSH-Px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Ala-Gln四种投喂方式组中,除2w交替投喂组外,其他三种投喂方式组的头肾LZM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4w投喂试验饲料组和8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组的脾脏LZM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头肾NO要显著高于各投喂方式组(P<0.05)。在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Ala-Gln可提高建鲤的生长、抗氧化和免疫力。不同投喂方式间亦有显著差异,从生长、抗氧化和免疫的角度,结合经济性和适用性等进行考虑,建议采用2w间隔投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分别采用水丝蚓Limnodrilus sp.、丰年虫Artemia salina、鲫鱼Carassius auratus卵和2种不同配方的人工饲料饲养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开口仔鱼(20日龄),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川陕哲罗鲑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仔鱼开口后的0~10 d内,丰年虫投喂的川陕哲罗鲑仔鱼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15~20 d丰年虫组仔鱼出现负增长(-0.38%),而10 d以后2个饲料组的生长速度迅速提升。在整个试验期内,水丝蚓组和鲫鱼卵组的生长较为平稳,特定生长率均介于丰年虫组和2个饲料组之间。试验结束时,丰年虫组的存活率最高,为(91.11±5.09)%,水丝蚓组的存活率最低,为(43.33±6.67)%。基于本试验的结果和川陕哲罗鲑的摄食特性,推荐最适的开口投喂方案为:0~10 d投喂丰年虫,10 d后逐步添加人工饲料进行转食。  相似文献   

15.
谭乾开  黎华寿 《生态学报》2006,26(7):2409-2415
结合生产实际,探讨了普通鲩鱼向脆肉鲩转变的过程和实质,提出用“断裂应力δρ”作为脆肉鲩脆化程度的划分标准,并实验研究了不同水温、水流速度、水化学因子和蚕豆饲料投喂量等因素对脆肉鲩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脆肉鲩不同部位组织热变性蛋白质的断裂应力δρ为指标的脆化程度主要由蚕豆饲料摄食量所决定,脆肉鲩养殖的良好条件为:放养规格1.50~2.00 kg/尾,放养密度150~170尾/666.7 m2,,水温在18℃以上;摄食量达到3.962~5.263 kg/kgbw时,可实现饲料系数约为6,脆化程度指标δρ为0.422~0.611 kg/cm2的合格商品脆肉鲩。水体水化学因子等环境条件只对草鱼脆化起间接辅助作用,它们通过改变草鱼的摄食量和营养(能量)转化率,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导致草鱼肌肉蛋白合成与积累不同等表达出来,良好的水环境质量利于脆肉鲩养殖。普通鲩鱼脆化养殖的最佳养殖条件为适当的饲料投喂剂量(4.3kg/kgbw),适宜的水环境因子条件(水温(30±2)℃、DO≥5mg/L、pH在5.8~6.2之间)。为进一步完善脆肉鲩养殖生产操作流程,提高脆肉鲩养殖技术,合理调控投饲量和养殖水环境因子,从而提高脆肉鲩品质和养殖效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谭乾开  黎华寿 《生态学报》2006,26(7):2409-2415
结合生产实际,探讨了普通鲩鱼向脆肉鲩转变的过程和实质,提出用"断裂应力δρ"作为脆肉鲩脆化程度的划分标准,并实验研究了不同水温、水流速度、水化学因子和蚕豆饲料投喂量等因素对脆肉鲩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脆肉鲩不同部位组织热变性蛋白质的断裂应力δρ为指标的脆化程度主要由蚕豆饲料摄食量所决定,脆肉鲩养殖的良好条件为放养规格1.50~2.00kg/尾,放养密度150~170尾/666.7 m2,,水温在18℃以上;摄食量达到3.962~5.263 kg/kgbw时,可实现饲料系数约为6,脆化程度指标δρ为0.422~0.611 kg/cm2的合格商品脆肉鲩.水体水化学因子等环境条件只对草鱼脆化起间接辅助作用,它们通过改变草鱼的摄食量和营养(能量)转化率,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导致草鱼肌肉蛋白合成与积累不同等表达出来,良好的水环境质量利于脆肉鲩养殖.普通鲩鱼脆化养殖的最佳养殖条件为适当的饲料投喂剂量(4.3kg/kgbw),适宜的水环境因子条件(水温(30±2)℃、DO≥5mg/L、pH在5.8~6.2之间).为进一步完善脆肉鲩养殖生产操作流程,提高脆肉鲩养殖技术,合理调控投饲量和养殖水环境因子,从而提高脆肉鲩品质和养殖效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雌酚酮—卟啉及其钴络合物,研究了其催化氧化异丙苯的动力学,用Lineweave-Burk法求得动力学参数V_(max)=5.506×10~(-3),K_m=6.081×10~(-2)和K_2=25.37。  相似文献   

18.
试验证明在12科17种蕨类植物叶片中都存在乙醇酸氧化酶活性,但不同种植物的酶活性相差甚大,从10~(-5)~10~(-3)mmol乙醛酸·mg~(-1)蛋白质·10~(-1)min,相差100倍左右。蕨类植物乙醇酸氧化酶的K_m(乙醇酸)值为0.36×10~(-3)mol/l,最适pH值为8.2;HPMS(α-羟基-2-/吡啶甲磺酸)对其活性具有强烈抑制作用,抑制率为92.3~93.6%。这些结果表明,蕨类植物乙醇酸氧化酶的特性与种子植物(如菠菜)的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9.
分离纯化了AMV-H-10 的核酸和外壳蛋白质,测定了核酸的生物活性和分子量。外壳蛋白质分子量约为24,500。四种核酸的分子量:RNA.-1.3×106、RNA2-1.1 x 106、RNA3-0.80×106、RNA4一0.48×106。这数据与Hull所测定的基本相同,但比实际的分子量偏高,文中对此进行了讨论。用电泳洗脱法分离纯化了H—10的RNA3.4.5;RNA,是卫星RNA还是病毒基因组在提纯过程中的降解产物,有待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20.
正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经济鱼类。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投喂蚕豆可使草鱼肉质变得结实而有韧性,称"脆肉鲩"或"脆化鲩";表现为肌肉硬度、耐咀性、弹性、回复性和黏着性的显著增加~[1—3]。然而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究竟是蚕豆中的何种成分使草鱼肉质发生了显著改变。目前已知蚕豆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