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7—1989年池塘对比饲养试验和1988年的扩充试验结果表明,夏末至秋季投放鱼种,将“囤养”在不适环境中密集饲养的鱼种及早稀疏;免除鱼种并塘越冬,坚持在越冬期间投饵,消除人为停食而造成体重锐减的隐患,补充草鱼种越冬期代谢所需的能量,保持其健壮的体质;将常规的“一草养三鲢”调整为草鱼:鲢、鲸鱼=1.5—2.5∶1;采取青、精饲料合理搭配、“均匀递增”的投喂方法,不施肥,缩短饲养周期3年为两年等辅助措施,从“增强鱼体体质、优化鱼类生活环境”着手,建立新的防病技术体系,系统防治传染性鱼病,可使草鱼的平均成活率达到80%以上,显著地提高鱼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以浮萍和苏丹草为青饲料,颗-1(蛋白质17%)和颗-2(蛋白质25%)为精饲料进行交叉梯度试验,用特定生长率、饲料总生长效率、蛋白质效率等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草鱼种所需青饲料与颗-1、颗-2的适宜比例范围分别为20—50,1和15—30:1。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兼顾草鱼在不同季节的营养需求和控制池塘水质,调整各阶段青、精饲料的投喂量,于1987—1989年进行了池塘对比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青、精饲料的平均投喂量分别为11.25×10~4—12.00×10~4kg/ha和11.25×10~3—12.00×10~3kg/ha,试验池草鱼生长率、总体鱼增重量分别为常规池的1.4和1.5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主养青鱼高产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测定结果,揭示了其垂直、季节变化及其与主要生态因子、鱼产量水平、鲢、鳙鱼产量的关系,分析了D/B、P_G/R_W、N/P的作用。研究查明:1米以上水柱的光合产氧量占水柱总产氧量的90%以上。水柱日毛产氧量变动在5.00—17.04克氧/平方米·日之间,水柱年产氧量达2063—2814克氧/平方米·年。初级生产量全年只有一个高峰,常出现在7—8月。主养青鱼型年净产鱼量7500、11250、15000公斤/公顷级池塘的浮游植物鲜重净产量分别为100 674.4、118 560、128 197.6公斤/公顷·年,青鱼、草鱼并重型年净产鱼量15000公斤/公顷级池塘的浮游植物鲜重净产量为137 323.2公斤/公顷·年。 4—11月,毛初级生产力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为0.81—1.11%;鲢、鳙产量对浮游植物净产量的直接利用率为3.49—5.13%;太阳能转移为鱼产量的生态学效率为0.028—0.055%。  相似文献   

4.
主养青鱼池塘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率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1985—1987年对苏州市郊区主养青鱼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养青鱼净产7.5、11.25、15t/ha 3个产量级型池塘青鲤团头鲂产出能占养鱼总产出能的比例分别为82.49、78.03、79.34%;总投入能(太阳辐射能+辅助能)转移到鱼的总产出能转换率分别为0.19、0.24、0.31%;太阳辐射能转移到毛和净初级生产力的能量转换率分别为0.76、0.90、0.96%和0.61、0.72、0.77%;净初级生产力转移到滤食性鱼净产量的能量转换率分别为4.02、4.63、5.27%;辅助能转移到鱼净产量的能量转换率分别为12.20、11.33。11.74%。在3个产量级型池塘中,以15t/ha产量级的能量转换率为最佳型。  相似文献   

5.
我们自1968—1974年对鳙♀×x(鳙♀×鲢),回交鱼进行受精过程、胚胎、形态、食性和生长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阐明了下列两个问题: 1.鳙、鲢杂交后代与亲本鳙鱼回交,所得到的回交鱼出现杂交优势——回交鱼的(鳃耙排列整齐者)生长速度,无论在鱼种阶段或成鱼阶段都比祖传的良种鳙鱼较快;有常规的受精细胞学程序,受精卵在水温22—24℃的条件下,经26.5小时左右胚胎以头部破膜孵出,畸形率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池塘混养模式下生态基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在6个土池中进行了一个饲养试验, 将土池分为2组, 一组为不放生态基的对照组, 另一组为放置生态基的生态基组, 每组3个重复。将尾均重为(310±11) g鲤3867尾、尾均重(810±15) g鲢及鳙370尾平均分别分为2组, 平均放养于6个土池中。对池塘鲤每天饲喂颗粒饲料3次, 饲养周期62d。在饲养期内, 每隔10天左右采集水样与底泥样品, 检测其中的浮游生物与微生物群落。在饲养结束后, 将试验鱼捕出并称重, 计算鲤的饲料效率。结果表明, 生态基组鲤鱼的增重率与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生态基组的鲢、鳙末重显著低于对照组; 生态基组水体透明度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生态基组浮游生物浓度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在混养模式下土池中生态基的应用有利用促进鲤的生长, 然而池塘生态基的应用对于滤食性鲢、鳙的生长并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遗传》1975,2(2):144-152
我们自工,68-1974年对嵘宁x(鲡罕x赃少)少回交鱼进行受精过程、胚胎、形态、食性和生长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阅明了下列两个问题:1鳙. 杂交后代与亲本鳙鱼回交,所得到的回交鱼出现杂交优势— 回交鱼的(鳃耙排列整齐者)生长速度,无论在鱼种阶段或成鱼阶段都比祖传的良种‘鱼较快;有常规的受精细学程序,受精卵在水温22-24C'的条件下,经26.5小时左右胚胎以头部破膜孵出,畸形率低,从卵球受精开始到成色各发育阶段发育良好;形态结构为鳙、鲢的中间型,更似鳙鱼,但头比鳙鱼小些,且鳃耙有排列整齐和不整齐两种个体类型;食性与鳙鱼相近,但比鳙、鲢都广,食浮游动物及较大型的浮游植物,偏重食浮游动物,摄食强度也较鳙鱼强。2 试验证明,鳙,鲢不但可以相互杂交,而民子代具有能育性;与缩亲本回交,也能成功地得到回交鱼。从细胞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来看,回交鱼与亲本间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认为鳙、鲢鱼间的亲缘关系,是否达到属间差异的地步,似乎还有考虑的余地。回交鱼所表现的性状,既充分反映了结构与机能的统一,也反映出与遗传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池塘混养模式下生态基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在6个土池中进行了一个饲养试验,将土池分为2组,一组为不放生态基的对照组,另一组为放置生态基的生态基组,每组3个重复。将尾均重为(310±11)g鲤3867尾、尾均重(810±15)g鲢及鳙370尾平均分别分为2组,平均放养于6个土池中。对池塘鲤每天饲喂颗粒饲料3次,饲养周期62d。在饲养期内,每隔10天左右采集水样与底泥样品,检测其中的浮游生物与微生物群落。在饲养结束后,将试验鱼捕出并称重,计算鲤的饲料效率。结果表明,生态基组鲤鱼的增重率与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态基组的鲢、鳙末重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态基组水体透明度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态基组浮游生物浓度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混养模式下土池中生态基的应用有利用促进鲤的生长,然而池塘生态基的应用对于滤食性鲢、鳙的生长并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以浮萍和苏丹草为青饲料,颗-1(蛋白质17%)和颗-2(蛋白质25%)为精饲料进行交叉梯度试验用特定生长率,饲料总生长效率、蛋白质效率等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草鱼种所需青饮料与颗-1、颗-2的适宜比例范围为20-50:1和15-30:1。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兼顾草鱼在不同季节的营养需求和控制池塘水质,调整各阶段青,精饲料的投喂量,于1987-1989年进行了池塘对比饲养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0.
池塘微囊藻生态环境调研与水华防抑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宏观调查、系统测定和有关试验,分析了池塘微囊藻及其生态环境,并对该藻水华的预防和抑制进行了探讨。有微囊藻水华的池塘占到宏观调查池塘总数的50%以上。水华出现时间一般是6月至9月,这些池塘里的鲢、鳙鱼生长不良。系统测定中,探讨了池塘微囊藻生态环境,以及微囊藻生物量占浮游植物量的百分比(MPB%),分别与水中三态氮、有效磷等含量的关系。防抑试验启示,通过适当加大生石灰用量,并采用施肥培水等方式,对预防微囊藻水华的形成有效。微囊藻水华盛期,用药物和追肥抑制法加以控制为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三种养殖模式[(黄颡鱼单养、黄颡鱼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Valenciennes)和黄颡鱼混养草鱼、鳙(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下养殖水体及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显示, 12个样本共获得了655100条合格16S rDNA序列, 每个样本获得的有效序列数目为41256—77508, 可归纳为608—3686个分类操作单元。α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 在三种养殖模式下末期水体的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养殖初期, 黄颡鱼混养草鱼模式下水体的群落丰度最高(Chao1指数: 2199.25, ACE指数: 2374.60), 黄颡鱼混养草鱼、鲢、鳙模式下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高(Shannon指数: 4.88, Simpson指数: 0.021)。样本聚类分析及PcoA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 黄颡鱼单养及黄颡鱼、草鱼混养模式下的水体和底泥的菌群组成及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 黄颡鱼、草鱼、鲢、鳙混养模式下样本单独形成一类。从门水平的比较分析发现, 所有样本检测到细菌有8门, 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物种丰度在所有样本中占绝对优势地位。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养殖末期升高成为水体中占比第二的优势门, 尤其是黄颡鱼混养草鱼模式下(37.6%)。黄颡鱼在单养模式下, 养殖末期水体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含量均明显增加(1.95%到10.98%)。从属水平的比较分析发现, 各样本之间的优势属组成有较大差异, 其中黄颡鱼在单养模式下水体样本中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在养殖末期丰度占优势(5.81%)。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角度考虑, 黄颡鱼、草鱼、鲢、鳙混养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顺德高产池塘的多品种混养鱼类关系进行分析,各种不同鱼类的放养对产量的关系为:鲮放养量对镛的净产量影响最大(G34=0.7921),其次为草鱼放养对鲮的净产量影响(G13=0.7415),最小为鲢的放养对草鱼的净产量关系(0.5932)。鲮的放养为优势母因子,鳙的收获为优势子因子。应用灰色动态模型GM(1,2)建模法建立了高产池塘主体鱼的产投关系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  相似文献   

13.
草鱼尾柄病及其与其它体表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主要对草鱼尾柄病的致病细菌进行了分离、毒力、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DNA中的G+C Mol%测定等作了详细描述;与其它几种鱼类体表的病原菌在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和血清学等方面作了比较;并讨论了该病病原的多样性,以及与鲢、鳙鱼打印病、草鱼赤皮病等几种体表病的关系。提出了几种有效药物,供生产实践中采用。    相似文献   

14.
鲢鳙对鱼粪消化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鱼粪代表天然水体中有机碎屑,研究鲢、鳙对鱼粪的消化利用,并评价有机碎屑在鲢、鳙营养中的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水温30℃,溶氧6毫克/升以上,pH7—8,光照度2800lx),收集鲢、鳙摄食微囊藻后排出的粪作为试验用饲料。在限制摄食量的条件下,测定鱼对鱼粪的消化率及研究鱼粪对鲢、鳙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是:(1)鲢、鳙对鱼粪中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58.54±9.53%及68.57±8.98%。其中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74.49±7.96%及80.41±9.02%,脂肪消化率分别为90.23±15.33%及84.24±6.96%,碳水化合物分别为49.14±20.67%及60.36±11.29%;(2)经10天饲养,鲢、鳙体重增重率分别为6.25±3.46%及7.80±3.18%。根据鱼粪的营养价值及鲢、鳙对鱼粪的能量转化率,表明鲢、鳙鱼粪在鲢、鳙营养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主养草鱼高密度池塘溶氧收支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位生态学的方法测定广东省中山市9口主养草鱼高密度池塘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水柱呼吸耗氧量、底泥呼吸耗氧量和鱼呼吸耗氧量, 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增氧机增氧量及用差减法计算大气扩散作用引起的得氧或失氧, 对高密度养殖池塘中溶氧收支平衡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水深为1.5-2.0 m的主养草鱼高密度池塘中, 光合作用产氧量随着水深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 底层出现负值呈现氧债现象。水呼吸耗氧量在表层、中层和底层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层水光合作用产氧量显著大于水呼吸耗氧量(P0.05), 而中层和底层水光合作用产氧量却显著小于水呼吸耗氧量(P0.05)。在主养草鱼高密度池塘溶氧的收入中,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增氧机增氧量和大气扩散溶入氧量分别占总溶氧来源的44.7%、42.3%和13.0%, 机械增氧作用已接近光合作用, 成为溶氧来源的主要贡献者; 在池塘溶氧的支出中, 水呼吸、鱼呼吸和底泥呼吸耗氧量分别占总耗氧量的45.9%、45.0%和9.1%, 鱼呼吸耗氧与水呼吸耗氧相当, 成为水体中氧气的主要消耗者。结果表明在草鱼高密度养殖过程中, 合理使用机械增氧是池塘溶氧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尤伟龙 《生命世界》2013,(12):12-13
蠡湖的渔业生产历史比较悠久,在20世纪80~90年代,这里曾经是一个高产的养殖湖泊,以湖泊中央的长桥为界,形成东蠡湖2500亩、西蠡湖1950亩。2002年蠡湖实施综合整治,停止了放养渔业。以鱼修复生态主要是采用生物控藻技术,人工放流以浮游动植物为饵料的滤食性鲢鳙鱼类,以及舔刮和滤食藻类的底栖动物螺、蚌等,它们能充分利用湖体中的浮游动植物供自身生长,从而将水体中的氮、磷转化为动物蛋白,并最终从水体中提取(捕捞)出来,实现降低蠡湖氮、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滤食性鱼类对水体营养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藻类的滤食效率,测定了滤食过程中鲢对磷的吸收和排泄,并分析了排泄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1)鲢通过滤食作用降低了藻类密度,且对不同藻类的滤食效率无显著差异;(2)在水体中,鲢滤食藻摄入磷并排泄溶解性磷(SRP),在食物充足时可维持水体总磷(TP)相对稳定,在食物不充足时,鲢消耗自身营养并持续排泄SRP,成为新磷源;(3)鲢摄入食物后以高氮磷比(N﹕P)向环境再供应无机营养,食物中大部分氮和少部分磷以无机营养形式排泄,使滤食组水环境N﹕P显著高于control组,其中滤食蓝藻组水环境N﹕P显著高于硅藻、绿藻组,提示鲢对藻的滤食促进水体营养向磷限制转换,尤其是滤食蓝藻可能加强这种趋势。总之,鲢不仅可通过摄食压力降低藻密度,同时能以高N﹕P排泄再分配营养影响藻生长,其对水体营养循环的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研究假定池塘中沉降颗粒有机质主要来自残饵、粪便和悬浮颗粒物三种的混合, 利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主养黄颡鱼(Pelteobaggrus fulvidraco)池塘沉降颗粒中人为有机质(残饵)来源进行定量研究, 同时分析了不同主养模式池塘沉降颗粒中碳氮营养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两种主养模式池塘沉降颗粒中总氮(Total nitrogen, TN)、总碳(Total carbon, TC)、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以及总有机氮(Total organic nitrogen, TON)都呈现出从养殖初期到末期逐渐降低的趋势; 并且主养黄颡鱼池塘颗粒沉降物中TN、TC、TON和TOC含量均显著高于主养草鱼池塘。主养黄颡鱼池塘沉降颗粒有机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13C和15N)平均值分别为-25.3和6.2; 主养草鱼池塘沉降颗粒有机质13C和15N的平均值分别为-25.4和5.9。利用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出两种主养模式池塘沉降颗粒中人为有机质(残饵)贡献率分别为15.6%-35.4%(主养黄颡鱼池塘)和30.1%-70.1%(主养草鱼池塘),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两种主养模式池塘从养殖初期到末期沉降颗粒中饵料贡献率均显著降低(主养黄颡鱼池塘: r=-0.537,P0.05; 主养草鱼池塘: r= -0.800, P0.01)。    相似文献   

19.
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iroides)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x)、鳙(Aristichthys nnobilis)鱼种的促长作用,经多年试验,业已证实,目前正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螺旋鱼腥藻营养丰富,易被滤食性鱼类摄食,消化利用良好,这是该藻能促进鲢、鳙等鱼种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iroides)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鱅(Aristichthys nobilis)鱼种的促长作用,经多年试验,业已证实1,目前正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螺旋鱼腥藻营养丰富,易被滤食性鱼类摄食,消化利用良好2,这是该藻能促进鲢、鳙等鱼种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