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杉木胚胎分化期至成熟期,每个雌配子体总核酸和DNA,RNA含量在初期增加,后期则随着胚的分化发育逐渐下降,而蛋白质和类脂则一直上升。每胚总核酸、DNA,RNA则相应增加,而蛋白质、类脂的含量和干重亦逐渐增加。在胚分化早期RNA的迅速合成与细胞的分化及器官形成有关。但以胚干重为单位的DNA、RNA含量却随着胚的发育而有所减少;蛋白质含量先增加,至成熟后才下降。授粉前的胚珠,以及雌配子体、胚中都发现有凝集素存在。  相似文献   

2.
鉴测了粳稻胚的发育进程及不同分化发育时期中DNA、RNA、蛋白质、淀粉含量和鲜重、干重、细胞数的变化。 开花后6~13天(胚分化第一到第四叶原基期间)胚细胞数增加时,DNA、RNA含量迅速上升。此后细胞数和DNA、RNA含量都趋于稳定,但RNA在18~25天再次增长。每胚蛋白质和干重基本上随RNA含量相应地变化。 每毫克胚于重的核酸和蛋白质含量在13天出现明显的转折。平均每细胞的DNA含量在整个发育期保持稳定,RNA第一阶段的增长只持续到分化完成的前夕,而蛋白质在25天以前一直增加。 胚内淀粉的累积在整个胚形成期呈现三段斜率不同的直线。以单位干重表示时则在8天左右和21天出现两个高峰,先于RNA和蛋白质两次积累的高峰。 在大分子物质的变化与胚胎发育进程相互关系并与籼稻比较的基础上,将稻胚发育划分为原胚期、分化期、成熟期和休止期。  相似文献   

3.
应用微量生化分析的方法测定了开花后6~30天水稻幼胚分化过程中的DNA、RNA,蛋白质、类脂和干重的动态变化。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25℃,10小时光照)培养的水稻,在开花后第6~15天,即从第一叶原基形成至胚分化完成期间,每胚总核酸含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胚发育的早期阶段,DNA、RNA含量迅速增加。此后,在开花后18~30天,核酸含量的增加逐趋减缓。在此过程中,每胚蛋白质、类脂含量和干重也相应增加。然而,以胚干重为单位的DNA、RNA含量却随胚的发育而减少。同时,蛋白质含量仍不断增加。所以,DNA、RNA相对含量的减少,可能是由于细胞内含物和结构物质的增加而引起的。至于平均每个细胞的DNA含量,在整个胚发育过程中几乎稳定;而RNA含量,在胚发育的早期阶段有所增加,以后则基本保持同样水平。在胚发育早期RNA的强烈合成可能与细胞的分化和器官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路铁刚  王义琛 《遗传学报》1990,17(6):449-454
继代培养的玉米花粉胚状体的发育过程可划分为6个时期:胚性细胞团时期、球形胚时期、心形胚时期、梨形胚时期、子叶形胚时期以及分化期。我们应用微量生化分析技术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液体闪烁计数技术研究了玉米花粉胚状体发育过程的DNA、RNA、蛋白质含量及合成动态,发现DNA、RNA和蛋白质含量在胚性细胞团期较高,然后下降,但到了分化期时又有所升高。DNA合成速度在胚性细胞团时期较高,在以后的各时期降低并保持平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动态呈相似的变化规律。这个结果说明DNA、RNA和蛋白质在胚状体发育早期的活跃代谢,可能与胚性细胞的快速分裂以及胚性结构的形成有关,而后期的活跃代谢可能与胚状体的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HMBAA对小鼠胚胎癌细胞的生长和DNA合成均有抑制作用。经过诱导分化后,癌细胞DNA含量平均值增加,这部分由于含多异倍体值的细胞数增多所致,同时含40条染色体的细胞数减少,而含60条以上染色体的细胞数增加,结果说明,胚胎癌的分化细胞虽然发生形态改变,并非就是正常细胞。  相似文献   

6.
蜈蚣草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蜈蚣草的胚胎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合子最初3次的分裂顺序为X-Y-Z;球形胚最早分化出的组织是基足,其后几乎同时分化出第一叶原始细胞和第一根原始细胞,继而分别分化出第一叶原基和第一根原基,再后来才形成茎干原基;当第一叶、第一根形成时,茎干原基仍不活跃.总结出蜈蚣草的胚胎发育模式图,并讨论了有关分化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乔琦  肖娅萍 《广西植物》2008,28(1):113-116
采用石蜡切片和半薄切片法研究组织培养中防风体细胞胚发生和发育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以了解体细胞再生形成胚胎结构的细胞分化和形态发生特征。结果表明:(1)胚性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淀粉体,随细胞分裂和分化逐渐减少;(2)体细胞胚的发生发育经历了类似合子胚的各阶段;(3)多细胞原胚形成的分裂方式以平周分裂为主,并由此表现出有序生长;(4)在体细胞胚迅速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体细胞胚始终与周围细胞存在明显界限;(5)胚柄发育不明显;(6)畸形胚常见,其中连体胚是胚性细胞发生密度过高造成的,而次生胚则在原来胚的基础上又产生新的胚的发生中心。  相似文献   

8.
早期合子胚取材困难, 难以开展相关研究。前人的工作表明, 油菜(Brassica napus)裂外壁小孢子胚胎发生系统能够较好地模拟合子胚的分化模式, 因而可替代早期合子胚胎作为研究材料。但目前尚缺乏该胚胎发生系统中胚胎具有胚体/胚柄分化的分子水平的证据。该文首次证明了油菜WOX家族基因能够用于标记胚体/胚柄的分化过程, 利用胚柄标记基因BnWOX8的表达模式, 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带胚柄的裂外壁小孢子胚的确存在胚体/胚柄的分化。研究结果为充分利用油菜裂外壁小孢子胚胎发生系统, 解决早期胚胎取材困难的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建立了活体激光切割分离特定细胞的技术, 结合用于少量细胞RNA提取的活体特异细胞RNA提取技术, 为鉴定少量特异分化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提供了一个可行且明确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唐魏  吴绛云 《生物技术》1991,1(1):34-38
在获得比较理想的平贝母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液体闪烁计数技术测定了平贝母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子叶胚和成熟胚等时期的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动态,实验表明,从球形胚到子叶胚,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速度递增。在子叶胚前期RNA合成达到高峰,在子叶胚期蛋白质合成达到高峰,在子叶胚后期DNA合成达到高峰,核酸与蛋白质合成速度的变化与胚体细胞增殖及器官分化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小白鼠胚胎及生后肝脏发育的组织化学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Brachet(1955,1960)指出蛙卵核糖核酸(RNA)含量高的区域比含量低的先分化,各器官含量在分化开始前增加,分化本身则引起下降。(1951),(1956),(1963)分别就核酸对于细胞机能、分化及恶性分化中的作用写过专著。故对核酸尤其是RNA的观察,可以了解肝细胞的机能状态及其与机能分化之间的关系。胚胎肝内出现糖元和葡萄糖-6-磷酸酶(C-6-P酶),可反映肝细胞的机能分化。张作十(1953,1957)指出硷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出现与机能分化有关。(1959)在两栖类卵细胞用电子显微镜研究指出,随该细胞发育分化过程,线粒体在结构、数量、大小和分布等都有改变。Smith(1931)研究过大白鼠胚胎和生后肝脏  相似文献   

11.
以矮牵牛生根试管苗的叶片为外植体,在培养基MS NAA0.1mg/L 6-BA1.6mg/L上诱导体细胞胚胎直接发生。从接种后第一天开始观察叶片愈伤组织发生、发育的外部形态变化,从接种后第七天开始,每隔3天取变化明显的叶片组织块切片观察其胚状体的组织细胞学连续变化。组织切片观察表明,矮牵牛叶片体细胞胚胎发生类似于合子胚的发育过程;矮牵牛体细胞胚起源于叶肉细胞,胚性细胞与非胚性细胞染色明显不同,体细胞胚胎与周边其它组织有明显界线;体细胞胚胎的发育经历胚性细胞、多细胞原胚、球形胚、梨形胚、心形胚、鱼雷胚、类子叶胚等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1.向日葵不同品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情况不同。2.较高浓度的蔗糖有利于向日葵幼胚的体细胞胚胎发生。3.在同样条件下,2mm长的幼胚较其它时期的幼胚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频率高。4.在蔗糖浓度为17.5%并分别加入0.5—10.0ppm玉米素的Nitsch培养基中,向日葵幼胚产生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频率随着玉米素浓度的增高而增加。5. 2,4-D能使体细胞胚胎发生,但不能分化器官。6.切片观察表明:在含玉米素的培养基上,幼胚产生了胚性细胞团和胚状体。并多数发生于子叶与下胚轴的深层。胚性细胞团周围细胞退化,使其与周围组织之间形成间隙。  相似文献   

13.
华山新麦草胚和胚乳的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丽  赵桂仿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4):T005-T006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了华山新麦草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华山新麦草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与一般禾本科植物基本相同,胚胎发生属紫宛型,顶细胞和基都参与胚体的形成,胚胎发育经过二细胞原胚,多细胞原胚,球形原胚,梨形原胚,分化胚和成熟胚阶段,成熟胚具有胚根,胚芽,盾片,胚牙鞘,胚根鞘,外胚叶等典型禾本科植物成熟胚的结构,胚乳发育类型为核型,包括游离核阶段,细胞化阶段和生长成熟阶段,待大量游离核形成之后才形成细胞壁,紧贴胚囊的一层胚乳细胞最后形成种子的糊粉层,其余的胚乳细胞最后充满淀粉粒,其特点为:(1)有双球形原胚的现象;(2)反足细胞解体较早;(3)胚乳游离核时期和细胞时期胚乳细胞核的核仁多样。  相似文献   

14.
全胚切片标本是发育生物学教学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本实验采用石蜡包埋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如何制作完整和连续的不同胚龄之全胚切片进行了探索,并研究了亨廷顿相关蛋白1在孕中期胚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小麦胚胎发育过程中蛋白质、核酸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每胚总核酸、RNA 和每细胞 RNA 含量均随胚的发育而增加,直到开花后21天达到高峰。每胚蛋白质和每细胞蛋白质含量也相应增加,但每胚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持续到开花后24天。每毫克胚干重为单位的 RNA 含量在胚发育早期有下降,在后期有增加,每毫克胚干重的蛋白质含量也相应变化。每胚 DNA 含量在胚发育早期有增加,但之后即相对稳定。作者对 RNA 含量的变化与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和胚胎发育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应用显微分光光度技术测定的稻胚发育过程中核DNA含量的结果表明,球形胚中细胞核DNA含量较高,多倍性明显,C值较集中在6-12C,个别的最高达238或439C,它们可能为胚柄细胞;DNA含量差异明显可能与它们的分化潜能有关。分化初期、中期及成熟胚细胞核DNA合量一般不及球形胚高,不同倍性的频率分布亦较球形胚分散,但多倍性仍明显;胚分化完全后胚细胞核DNA含量较多变动在20-56C范围内,但盾状体细胞核DNA含量明显高于胚芽、胚根原基。说明胚器官原基间核DNA的增殖或复制特点不同。核DNA含量高和不同器官原基间差异复制的不同可能是胚分化的前兆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宁夏枸杞无菌苗叶片为材料,离体培养,并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根据细胞形态计量学原理,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计量由光学底片经A/D转换成的数字图像中的DNA大分子,对枸杞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DNA分子的代谢动态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DNA代谢呈现动态变化。非胚性细胞与胚性细胞期的量化值分别为1.82%和1.91%;在二细胞胚、四细胞胚、多细胞胚时期DNA缓慢增长,随着胚性愈伤组织的发育,DNA的含量在梨形胚时期达到高峰;成熟胚的DNA含量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因此DNA的合成动态变化与体胚生长发育和细胞增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培养24天的生长周期中,胚性细胞团的分裂细胞数共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出现在继代后的第8天,第二次出现在第12天,第三次出现在第18天,其中以第二次高峰期的细胞分裂数量最多。愈伤组织中仅观察到两次高峰,第一次出现在第12天,第二次出现在第18天。细胞分裂数比胚性细胞团少。细胞分裂高峰出现得迟可能愈伤组织比胚性细胞团生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细胞分裂高峰时期胚性细胞团的DNA和蛋白质均比相同时期的愈伤组织含量高,高峰期在第12和第18天,这与内部的DNA和蛋白质含量变化是一致的,这说明胚性细胞团具有较快分裂能力的原因之一。胚性细胞团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也多于愈伤组织,酶带染色较深,表示酶活性高。  相似文献   

19.
用~3H-亮氨酸和~3H-尿苷标记不同发育时期的稻胚,发现蛋白质合成活力呈四阶段变化;各种RNA的合成与胚胎各发育阶段密切有关。α-鹅膏蕈碱(1.0μg/ml)对稻胚RNA合成的抑制作用在开花后7、15和18天较强,13天时很弱。在水稻胚胎形成期间,胚细胞蛋白质合成活力高峰先后出现于胚分化后期(开花后11天)和成熟中期(18天);mRNA的合成在分化初期(7天)和成熟中期(15~18天)较强;而rRNA和/或tRNA的合成高峰则出现在胚胎器官原基分化已经完成时(13天)。  相似文献   

20.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受精前后,原胚及幼胚形成早期细胞内的DNA、RNA、碱性蛋白质,酸性蛋白质及多糖物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DNA在卵核受精前后为孚尔根弱正反应。在原胚及早期幼胚发育过程中,胚原细胞核DNA含量恢复正常,RNA及酸性蛋白质含量均较丰富,特别是在胚原细胞内。新细胞质中碱性蛋白质呈负反应,而DNA、RNA、酸性蛋白质及多糖物质均呈现正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