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现有1,445种鸟类, 是世界上鸟类物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物种特征反映了生物有机体的功能和适合度, 在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目前还没有关于我国鸟类生活史、生态学和地理分布等物种特征的完整数据库。通过系统查阅文献和各种数据资料, 本文共收集整理出了中国1,445种鸟类17个功能特征数据: 体重、体长、嘴峰长、翅长、尾长、跗蹠长、食性、窝卵数、卵大小、卵体积、巢址、巢的类型、集群状况、迁徙状况、是否特有种、地理分布范围和分布省份等。在这些特征中, 除迁徙状况、是否特有种、地理分布范围和分布省份外, 其余特征数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数据的完整度为60.83%‒100%。本数据库是目前关于中国鸟类最新和最全的物种特征数据库, 期望能为我国鸟类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保护生物学等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截至2020年底, 中国共有226种蜥蜴类(不包括外来入侵种), 是世界上蜥蜴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系统整理中国现有蜥蜴类的特征数据在物种起源与进化、形成与灭绝、保护生物学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目前还没有关于我国蜥蜴类生活史、生态学和地理分布等物种特征的完整数据库。本文通过系统查阅文献和数据资料, 共收集整理了中国现有226种本土蜥蜴类19个特征数据: 描述年份、中国受威胁等级、全球受威胁等级、是否中国特有种、是否岛屿特有种、平均体长、平均体重、食性、窝卵数、繁殖模式、四肢发育、活动时间、栖息生境、栖息地类型、栖息地宽度、海拔分布范围、地理分布范围、动物地理界和分布省份。在上述特征中, 除了四肢发育、描述年份、是否中国特有种、是否岛屿特有种和分布省份外, 其余特征数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数据完整度为47.14%-100%。本数据集是目前关于中国蜥蜴类最新和最全的物种特征数据库, 可为我国蜥蜴类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截至2021年底, 中国共记载591种两栖类(不包括外来入侵种), 是世界上两栖类物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物种特征影响和决定了物种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在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中国两栖类在线数据库(https://www.amphibiachina.org)已经整理了我国两栖类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信息和地理分布等部分物种特征, 但仍缺乏一个完整的、可自由检索的数据集。通过系统查阅文献和数据检索, 本文收集整理了中国全部591种本土两栖类的22个特征数据, 包括物种发现时间(最早发现和描述新物种文章的发表时间)、模式产地、中国受威胁等级、全球受威胁等级、致危因子、是否中国特有种、是否岛屿特有种、雄性体长、雌性体长、窝卵数、卵径、产卵地点、幼体主要生境、成体微生境、活动模式、生殖周期、繁殖时间、是否有亲本照顾、受精方式、海拔范围、分布地区、分布省份数。除了物种发现时间、是否岛屿特有种、分布地区、分布省份数外, 其余特征数据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 数据完整度为27.92%-100%, 平均完整度为71.72%, 标准差为24%。本数据集是目前我国两栖类最新和最全的物种特征数据库, 希望可以为我国两栖类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物种特征是生物对生存环境适应和响应的表现, 反映了物种的生态位、适合度和生态功能。特征数据库的建立和共享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丧失、物种进化与适应、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响应、种内与种间关系等的基础。中国是世界哺乳动物物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然而目前中国还没有包含哺乳动物形态、生活史、生态学和地理分布等物种特征的数据库。我们系统查阅了文献和各种数据资料, 共收集整理出中国有分布记录的754种哺乳动物(包括近些年野外绝灭种、分布存疑种)的体重、脑容量、体长、尾长、前臂长(翼手目)、后足长、耳长、性成熟时间、妊娠期、窝崽数、年窝数、世代长度、食性、活动模式、是否特有种、濒危等级、海拔范围、栖息地类型、栖息地宽度、动物地理界、生物群系、分布型、动物地理区划和分布省份或水域等24个生态特征数据。在这些特征中, 除了分布省份或水域及是否特有种外, 其余特征数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数据的完整度为30%‒100%。本数据库收录的哺乳动物种数为目前中国哺乳动物种数的上限, 为中国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推进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信息共享和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5.
地理变异是蛇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是研究地理变异的理想物种。统计分析采自中国各地的61号颈槽蛇标本外部形态特征,对其地理变异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云南省高黎贡山的种群与其他种群在眶后鳞数、腹鳞数、上唇鳞黑纹的数量和后颔片间是否有小鳞等形态特征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洋  王瑞锋  杨孔  刘伟  丁利  黄燕 《四川动物》2019,(2):157-162
横斑锦蛇Euprepiophis perlacea是中国西部特有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极危物种,研究成果相对匮乏。本研究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在横斑锦蛇分布区内采集到标本20号,测量其鳞片特征、体长、尾长等形态学性状,结合文献资料中已有的5号标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鳞片特征是有效的分类依据,尤其背鳞(19-19-17行)、左上唇鳞数(7)和右上唇鳞数(7)在所有标本中无任何变化,是鉴定该物种的最重要特征。对尾下鳞、体长、尾长、头长、头宽、头高、眼间距共7个形态学性状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蛇类中普遍存在的两性异形现象。横斑锦蛇体色靓丽、无毒、性情温和、行动迟缓、分布区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分布区内人口密度高,人为干扰严重,急需加强科学研究、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以保障该物种种群延续。  相似文献   

7.
孢粉是重建古植被、古气候的重要基础数据。孢粉数据库对研究样点至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古环境演变规律、古气候变化特征反演和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收集整理了中国1960-2020年间发表和部分未发表的现代花粉数据记录, 包括样品编号、采样位置、采样地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样品类型、数据来源、数据类型、周边植被信息、参考文献、花粉类群及其含量等信息; 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和标准化等处理, 由此整合为中国现代花粉数据集。该数据集由4 497个现代花粉采样点的数据信息组成, 包括660个来自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数据, 1 763个前期整理发表的数据和2 074个近期收集的数据, 涵盖772个花粉类群。样品类型以土壤表层样品(3 332个)为主, 苔藓样品以及湖泊、海洋表层样品等为辅, 广泛分布于全国不同地理区域和植被类型中, 其中以温带荒漠区域(24.91%)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24.02%)最丰富, 其次为温带草原区域(16.14%)和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15.83%)。数据按照来源可分为原始数据(58%)和数值化数据(42%); 按照数据类型可分为原始统计粒数的样点(59%)和以花粉百分比表达的样点(41%)。半个多世纪以来, 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表层现代花粉取样和研究。本数据集虽然仅获取部分记录, 但样点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地区, 可有效地用于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的现代孢粉与现代植被校验, 并将为中国孢粉数据库的建立与更深入的孢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谢占玲  赵联正  李椰  雷洁琼  张凤梅 《生态学报》2016,36(10):2851-2857
2008—2012年选择了中国青海、西藏、四川等22个地区,首次对青藏高原的特有真菌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研,包括其地理分布、发生地的气候特征及其发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绿卷毛菇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为纬度范围N 28°93'—37°69'、经度范围E 90°4'—102°1',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区;黄绿卷毛菇主要发生在夏秋(6—9月份),发生地的平均气温为6.2—15.9℃,平均相对湿度为41%—74%,年降水量为344—574 mm,年平均蒸发量为1393.8—2441.4mm,湿润系数为0.42—0.78。  相似文献   

9.
中国蛇类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成因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重要目标之一。生态假说在解释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的成因上受到广泛关注。该文基于100km×100km空间分辨率研究中国蛇类物种丰富度的地理分布格局,并结合生态假说探讨影响蛇类分布格局的因素。该研究采用主轴邻距法获得基于特征值的空域数据,并同生态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蛇类物种丰富度在经、纬度上呈现多峰分布格局,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位于东洋界亚热带、热带,丰富度较低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方草原荒漠、黄淮平原、两湖平原及鄱阳湖平原等;(2)多元回归分析能解释56.5%的蛇类物种丰富度变化,分析得出蛇类物种丰富度格局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归一化植被指数、最冷季降水量和年温差。(3)模型选择结果显示,在多元回归分析中,P<0.05的变量(归一化植被指数、最冷季降水量和年温差)组成的模型是解释蛇类物种丰富度格局的最优模型。这说明蛇类物种丰富度格局是由不同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中国蛇类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成因研究的复杂性,该文提出在进一步研究中,需重视各假说中影响因子的选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蛇类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南大洋生态系统的特异性极为显著,栖息在该海域的鱼类资源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本地特征以及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耳石微化学记录了鱼类完整生活史过程,可以揭示鱼类生活史过程中经历的时空变化。利用耳石中微化学元素,可以解决鱼类生态学中,如产卵场和洄游路径推测、生活史过程重建、种群划分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随着耳石微化学技术的不断完善,耳石微化学研究在海洋鱼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其他海区,目前南大洋鱼类耳石微量元素研究相对较少,仅涉及3科11种鱼类,约占南极鱼类总数的5%,且主要研究集中于商业性价值较高的鱼类,包括小鳞犬牙南极鱼(Dissostichus eleginoides)、鳞头犬齿南极鱼(D.mawsoni)、次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carlsbergi)、南极电灯鱼(E.antarctica)、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和侧纹南极鱼(Pleuragramma antarcticum)等11种南极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鱼类栖息环境重塑、种群划分以及生活史过程重建等三个方面。今后,更为先进的技术,如微计算断层扫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将为南极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考虑到南大洋鱼类多数具有典型的环南极分布特征,可通过耳石微化学技术进一步探究鱼类产卵场推定以及环极连通性等,并进一步阐释南极鱼类的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关工作也将为南大洋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有效管理提供支撑信息。  相似文献   

11.
搞清楚中国外来植物种类有哪些, 从哪里来, 如何进入中国, 属于什么性质的类群, 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如何等问题, 是中国外来入侵植物预防和预警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各省级植物志书等记载的外来植物信息由于种种原因非常有限, 且目前我国尚没有完整体现中国外来植物信息的数据库。本文通过整合近几年外来植物相关的资料, 并通过文献考证增补外来植物原产地、习性等信息, 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 经信息化处理和分类学校正, 进行分类体系重建, 最终确定中国外来植物的物种名录数据集。该数据集共有数据14,710条, 记载中国外来植物283科3,233属14,710个类群(含13,401原种332杂交种2嵌合体458亚种503变种14变型)。每个类群包括类别、中文科名、科名、中文属名、属名、中文名、别名、学名、命名人、生存状态、生存时间、生活型、原产国家或地区和中国引入省份等基础信息。数据集显示, 外来植物已在中国的植物种类构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高达28.19%, 中国境内有维管植物52,177个类群, 其中本土37,464, 外来14,710, 上述数字包含种下等级, 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就生存状态而言, 栽培植物占所有外来植物的比例高达91%, 逃逸植物占7.36%, 归化植物占6.69%, 入侵植物占2.66%; 对于生活型的分析显示, 多年生类群占据了外来植物的绝大多数(13,625种, 约占总数的92.6%), 草本植物(8,937种, 约占总数的60.8%)相较于乔木(2,752种, 约占总数的18.7%)、灌木(4,916种, 约占总数的33.4%)及其他生活型数量要更多; 中国的外来植物大多来自北美洲(4,242种)、非洲(3,707种)、南美洲(3,645种)、亚洲(3,102种), 欧洲(1,690种)和大洋洲(1,305种)相对较少; 而中国具有外来植物最多的前10个省份分别为台湾(6,122种)、北京(5,244种)、福建(3,667种)、广东(3,544种)、云南(3,404种)、上海(2,924种)、江苏(2,183种)、江西(1,789种)、浙江(1,658种)和湖北(973种)。本数据集是第一次对中国外来植物进行全面系统整理, 可供从事外来植物相关研究工作参考, 也可作为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资料, 还可作为农业、林业、草业、园林、草药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人士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动物生理生态学主要研究野生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阐述或回答动物与生存和繁殖相关的生态学问题.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栖息地环境从西向东横跨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生理生态学研究对于了解物种分布范围的决定因素、对季节性环境的适应策略以及种群动态等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本研究组关于长爪沙鼠的生活史特征、能量代谢特征、社群行为和贮食行为、生态免疫以及种群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鼠尾草属常用药用植物的地理分布、化学成分、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  相似文献   

14.
气候因子对橘小实蝇生长发育及地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生活史、地理分布和生态要求的基础上,分析温度、湿度、降雨以及气候因子与橘小实蝇生长发育的关系,以及对橘小实蝇地理分布的影响。综述结果表明:喜湿热,厌干冷是橘小实蝇主要的生态学特征,低温与干旱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温度是橘小实蝇纬度分布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冬季低温是中高纬度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夏季高温是低纬度地区的限制因素之一,降雨影响橘小实蝇在经度上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5.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30-332
根据野外观察和解剖标本, 本文报道蛇亚目、游蛇科、水游蛇亚科中国南方常见优势种铅色水蛇的生物学研究初步结果.1.长度112号雄蛇全长范围286 ~466 mm,151号雌蛇全长范围306~504 mm.海南陵水103号雄蛇最大全长358+54=412 mm,137号雌蛇最大全长443+61=504 mm.2.鳞片的变异根据299号标本观察,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有吻鳞(1), 鼻间鳞 (1), 前额鳞 (2), 额鳞 (1), 顶鳞 (2), 鼻鳞 (每侧1), 颊鳞 (每侧1), 眶上鳞(每侧1), 前颞鳞 (每侧1), 颏鳞 (1), 颔片 (2 对), 背鳞 (19-19-17 行), 肛前鳞 (完整);根据鳞片有变异的67号标本观察, 可出现变异鳞片的变异范围及其频率眶前鳞1(1→2,4.5%),眶后鳞2(2→1,3.0%),后颞鳞2(2→1,1.5%),上唇鳞3-2-3(3-1-4,0.75%),下唇鳞10(9,0.75%;11,2.25%);腹鳞与尾下鳞则绝对有变异腹鳞雄性112号变异幅度124~136 (平均 128.2), 雌性151号变异幅度123~132 (平均 126.1),尾下鳞雄性107号变异幅度36~41 (平均 39.7)对,雌性149号变异幅度31~36 (平均 33.7)对.3.两代之间变异的消失和出现两例母蛇的右侧眶前鳞均变异为2,她们的全部仔蛇21号均正常为1;一例母蛇的下唇鳞为正常的10枚,而她的仔蛇6号中有两号分别有一侧或两侧变异为9.4.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到海拔985 m.5.栖息环境各种水域,以静水水域为主,在海南陵水县吊罗山大里乡以灌水后的稻田为主,极少数发现在静水水域或流动缓慢的灌溉渠内.6.摄食和食性每年4月开始摄食,6月为摄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蛙类和蝌蚪为主,其次为小鱼.7.繁殖习性二级性征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较长,尾下鳞的数目相应较多;二级性比(出生时的性比)接近11,三级性比在居群较大的情况下也约为11,而在居群较小的情况下统计约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开始产仔为依据)全长都在350 mm以上;解剖28号孕雌得知输卵管卵数3~12(平均6.3)枚;卵在母体内发育进程解剖41号成熟雌性得知4月卵尚未发育,5月及6月处于发育中或晚期、产仔或已产出,7月基本都已产毕;统计两窝21仔得知初产出仔蛇全长127~139 mm,母蛇体长大者其仔蛇亦较长;统计同窝9仔得知初生仔蛇重量2.4~2.5 g,平均2.47 g.本文是作者早期未发表的工作,现整理供对蛇类有兴趣的青年同行参考.本研究所用全部标本(包括3号雌蛇及其刚产出的仔蛇) 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6.
王小蕾  张润杰 《生态科学》2009,28(5):471-476
对瓜实蝇Bactrocera (Tetradacus) minax (Enderlein)、桔小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和桔大实蝇Bactrocera (Zeugo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的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包括三种实蝇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对寄主选择的差异,各种虫态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和生活史,并对它们的危害状况和防治方法分别作了介绍,可为3种实蝇的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日本刀角瓢虫Serangium japonicum Chapin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等农业害虫的优势捕食性天敌昆虫,对烟粉虱的发生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本文从日本刀角瓢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猎物种类、生活史、田间种群动态以及行为学和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概述了日本刀角瓢虫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深入开展日本刀角瓢虫与诱集植物的联合应用技术、人工饲养和大量繁殖技术以及对味源的识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而且可以为研发生物防治技术的新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至今已过了一百多年,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态学进展比较缓慢,主要是研究野生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和以生理生态特征为主体的行为及单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这时的生态学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生态学。六、七十年代以后,生态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对象上囊括了自然、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生态学成为哲学意义上的科学现代生态学已超出了纯生物学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并且把人和环境的关系列入其研究对象之内。正  相似文献   

19.
核桃全斑蚜Panaphis juglandis(Goeze)是核桃树上的主要害虫之一,首次在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发现。本文介绍了核桃全斑蚜形态特征、危害特性、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地理分布以及潜在危害等研究进展,为预防核桃全斑蚜在我国进一步传播扩散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福建东山岛西埔湾港养1099尾斑(鱼祭)的鳞片年轮、渔获年龄结构和体长频率分布,并结合周年逐月的生物学资料,对其体长与鳞长、体长与体重、肥满度、相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以及个体绝对生殖力和相对生殖力作了分析。生长参数拟合的生长方程能够反映其生长规律。依据生活史生态学参数,斑(鱼祭)应归属于r选择型。文中还讨论了西埔湾港养斑(鱼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增养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