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8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杭州城市行道树带的繁殖鸟类及其鸟巢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2年3~7月记录杭州城区24个城市行道树带中繁殖鸟类和鸟巢数量,估测或实测树带特征值,并以多元逐步回归法揭示其间关系。共记录到鸟类13种,鸟巢460个;白头鹎和集群繁殖的夜鹭、池鹭、牛背鹭的鸟巢数量占总巢数的83.9%。乌鸫、夜鹭等5种鸟倾向于在高树上筑巢,因此,整个鸟类群落的巢数随平均树高增加而增加。同样的正向联系还出现在下列变量之间:①叶高多样性与白腰文鸟和珠颈斑鸠巢数;②树冠盖度与白头鹎巢数;③树种数与珠颈斑鸠巢数;④树洞数与麻雀巢数;⑤至大片林地的距离与白腰文鸟巢数;⑥至主要水源距离与夜鹭巢数;⑦树带宽度与珠颈斑鸠巢数。另一方面,多数鸟类避免在行人容易接近的树带筑巢,而以白头鹎和珠颈斑鸠为显著。城市行道树带鸟巢的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种间差异,反映了鸟类不同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白颈长尾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颈长尾雉分布于长江以南、北纬24—31°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多栖于海拔300一800米的山谷林地内,以阔叶林和混交林为其最适栖息地。 白颈长尾难道常3—4只成小群活动,其活动以早晚为主,并形成两个日活动高峰。当然该雉的活动受到气候条件.食物基地、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由于滥浦乱猎和栖息地的破坏,白颈长尾雉的数量十分稀少,已处于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3.
丁平  鲍毅新 《兽类学报》1994,14(4):294-298
1985年4月1992年12月,作者采用夹日法对萧山围垦农区臭Qu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结果表明:臭Qu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消长呈后峰型双峰曲线,5月和10月各出现一次高,怀孕率在2月和7月各出现一次高峰,平均胎仔数在5-6月和8-9月相对较多。室外群种相对数量高峰在4月和9-10月;室内种群在5月和10月,前峰不及室外种群明显。室内种群雌体怀孕率明显于室外种群。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PCR-DGGE技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黏膜局部菌群多样性进行研究,为结直肠病变的防治提供微生态调节思路。方法收集正常对照组、结直肠息肉组及结直肠癌组患者各30例,采集结直肠黏膜局部肛拭子,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用PCR-DGGE对肠道黏膜局部菌群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结直肠息肉组和结直肠癌组患者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显示3组肠道黏膜局部菌群多样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组肠道黏膜局部菌群发生了显著的菌群变迁。结论 PCR-DGGE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黏膜局部菌群多样性变化对监测肠道局部微生态变化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无线电遥测的方法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5只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活动区域进行了跟踪监测,结合GIS技术和样方法分析其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拔400-600m为白颈长尾雉全年最适活动带,其主要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水源是其冬季喜欢在低海拔区域活动的最主要原因;而距林缘距离、灌木数量、灌木种数、灌木盖度等与增加食物丰富度和隐蔽度相关的因子是促使它们在春季和夏秋季倾向于在高海拔区域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青稞中β-1,3葡聚糖酶的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1,3-葡聚糖酶[EC.3.2.1.39]存在于大多数的高等植物中,它们由一个小的基因家族编码,在植物不同的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NaCl抽提、硫酸铵分部沉淀和2步离子交换法和分子筛从青稞的胚芽中提纯得到了一种β-1,3-葡聚糖酶。在非变性电泳中纯化的β-1,3-葡聚糖酶用银染只有一条蛋白带,运用底物进行的活性染色时在相同位置也只显示一条酶活性带。此活性染色可以直接在电泳胶板上快速鉴定和检验β-1,3-葡聚糖酶。纯化的β-1,3-葡聚糖酶在还原及非还原条件下的SDS-PAGE变性电泳中,呈现一条分子量为32kD的主要蛋白带及2条低分子量的弱带,表明此酶无链内二硫键存在。等电聚焦分析显示其等电点为8.1。上述结果表明纯化得到的是一种碱性β-1,3-葡聚糖酶。  相似文献   
7.
对春季鸟类群落始鸣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各种群之间在一定的时期具有一定的时序,而时序的变化与各个种群的繁殖行为有关。另外也表明鸟类每天的始鸣时间与天气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8.
古田山墙区鸟类共计90种,隶属于13目28科,小黑领噪鹛、白颊噪鹛和黑眉苇莺等3种为浙江省新记录。优势种18种,春夏季鸟类群体密度为60.05只/小时,秋冬季为2 7.2 7只/小时。该地区的鸟类群落可分为农田村落、同叶林和混交林及针叶林和竹林型。  相似文献   
9.
动物鸣叫声计算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动物鸣叫声计算机分析姜仕仁,丁平,施青松诸葛阳(杭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310012)ComputerAnalysisofAnimal’sCallingSound¥JiangShiren,Ding,Ping,ShiQingsong,ZhugeYang...  相似文献   
10.
白鹇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于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在浙江省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地区对白鹇种群进行调查.通过羽迹法调查并估计斑块内局部种群数量的相对大小,分析斑块内植被及景观特征对斑块占有及种群相对密度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斑块面积、总盖度、乔木层盖度和灌木层高度等对斑块内有无白鹇出现影响显著,斑块面积大、总盖度及乔木层盖度高、灌木层高度高的斑块内白鹇出现率高,斑块面积大则局部种群的相对密度也大,两者间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