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许多证据表明 ,击败艾滋病毒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科学家已鉴定了一个人类的基因 ,其产生的蛋白质能天然地阻挠细胞内HIV的复制 .然而 ,HIV的大多数拷贝含有它们自身的一个分子 ,称为Vif,其会暗中破坏上述的人体防线 .某些研究者也提示该项研究使人重新开始考虑Vif可作为艾滋病药物的靶子 .艾滋病毒选择免疫细胞 ,主要是T细胞 ,作为天然的靶子 .Vif作为病毒传染因子 ,当HIV感染T细胞时 ,似乎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病毒缺乏Vif,从受感染的T细胞产生出来的新病毒是不能感染其它细胞的 .然而奇怪的是 ,Vif缺乏的HIV…  相似文献   

2.
国外动态     
艾滋病毒制成疫苗可预防流感伦敦大学免疫学教授玛丽.科林斯进行的试验表明:艾滋病毒也是可以用来治病的。机制是将艾滋病毒输送到人体的T细胞中,从而激发T细胞抵抗侵入人体的病毒病菌。研究人员曾经使用一种改良的艾滋  相似文献   

3.
抗艾滋病分泌型重组BCG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艾滋病分泌型重组BCG疫苗,是一种含有分泌融合蛋白质的牛分枝杆菌BCG菌的疫苗。融合蛋白质是由外来抗原肽(艾滋病毒表面抗原肽)插入含有信号肽的载体蛋白(抗酸菌的α抗原)分子表面得到的。该疫苗能有效地诱导杀伤T细胞,显著提高抗体水平,用于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有一项新研究提示 ,与疯牛病以及人和其他动物的类似的神经变性病有关的致命性畸形蛋白质 ,它可利用微小气泡在细胞间传播 .这些气泡称为外切体 (exosomes) ,它由免疫细胞和许多其他类型细胞吐出 .某些研究者争论道 ,这些流动的气泡使细胞与细胞间进行传送或交换物质 .少数研究者甚至提出 ,艾滋病毒HIV在细胞间利用外切体传播其自身的拷贝 .研究者现在断定 ,朊病毒 (prion)是引起疯牛病的感染蛋白质 ,其在外切体中运载而游走 .在即将出版的Proceeding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上 ,他们报道朊病毒的蛋白质与具有外切体特征的细胞膜…  相似文献   

5.
《生物磁学》2012,(30):I0001-I0001
近日来自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麻样的化合物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细胞上的受体,促使免疫细胞直接抑制艾滋病晚期的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一新研究在线发表在杂志上。  相似文献   

6.
环球风云     
《生物技术世界》2009,(5):92-92
德国科学家发现转基因烟草可制抗艾滋病药物 德国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新的生产工艺,利用转基因烟草生产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这项工艺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成本。研究人员成功地从转基因烟草中获取了防艾滋病病毒抗体2G12,这种抗体与病毒表面的蛋白质结合后,可以阻止病毒进一步侵入人体的免疫细胞。研究人员首先将收获后的转基因烟草洗净和切碎,然后用萃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GST/MKRN1融合蛋白,亲和层析分离纯化目的蛋白,进行动物免疫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MKRN1cDNA全长1449bp,编码482个氨基酸残基。将其基因片段克隆到pGEX-4T-1载体上,获得pGEX-4T-1-MKRN1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获得可溶性表达,经谷胱甘肽Sepharose4B介质填充的层析柱分离纯化蛋白,制备抗原免疫动物,得到pGEX-4T-1-MKRN1多克隆抗体。结果:ELISA结果显示血清抗体效价可达到1∶256000。通过Western免疫印迹及免疫细胞荧光分析,自制的多克隆抗体能特异地与MKRN1蛋白相互作用,可用于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论:制备了效价和特异性良好的抗MKRN1多克隆抗体,经实验验证获得的免疫血清能够满足针对MKRN1的Western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的实验要求,为今后深入研究MKRN1表达的组织分布、细胞内定位及与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意义提供了有用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8.
《生物磁学》2012,(12):I0003-I0003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12日报道,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和法国几家研究机构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一种名为SAMHD1的蛋白质能切断病毒复制所需基本材料的供给,保护免疫细胞免受毒性最强的普通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该发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型药物标靶,能减缓疾病进程。相关论文提前发表在《自然-免疫学》网站上。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1981年首先在中美洲发现的一种人类传染病。1984年确定其致病因子是艾滋病毒,又称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主要侵害免疫系统。游离HIV存在于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液中,其主要靶细胞为T4淋巴细胞(或称辅助性T细胞)。在HIV复制的第一个高峰中有发热、出疹和流感样症状,神经系统疾病也时有发生;随  相似文献   

10.
1988年8月10日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进行了第一次以人工合成的 CD_4受体治疗艾滋病的临床试验。该项实验,采用美国遗传技术公司(Genentech Inc.)生产的,由哺乳动物细胞产生的该蛋白质(CD_4受体)的重组体,总共将对50个患有艾滋病或艾滋病相关综合症(ARC)的非孕期病人进行试用。ARC 病人将会有低 T-细胞计数的症状表现。旧金山综合医院也将参加该项试验。CD_4受体是化于 T_4助细胞上的艾滋病毒结合位点,艾滋病毒最初正是通过附着于这个  相似文献   

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可使被感染者体内CD4细胞数量减少,最终导致艾滋病。关于HIV-1如何杀死免疫细胞的精确机制仍是1个争论的问题。现已知道,细胞凋亡为HIV-1诱导细胞死亡的一个重要机制。HIV可直接诱导细胞凋亡,也可以通过活化作用,同源被感染的细胞的介导,以及CD^8 T细胞诱导细胞凋亡。且细胞因子在HIV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总结HIV-1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胡勤学  黄鑫  杜涛 《生命科学》2008,20(6):837-842
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艾滋病毒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文简述了艾滋病毒的发现及25年来在HIV起源、致病、治疗和预防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体外培养小鼠颌下腺细胞,形态学观察可见有上皮样细胞生长。免疫细胞化学及蛋白质印迹转移分析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颌下腺上皮样细胞可合成并分泌表皮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4.
以1个滇南农家大麻品种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分析及同源克隆方法,研究了21个单株中2种主要大麻素——四氢大麻酚(THC)和大麻二酚(CBD)的化学型和基因型,以揭示大麻素含量、化学型以及基因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工业大麻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化学检测结果显示,21个单株均含有THC,THC含量在0.07%~1.35%之间,其中7个单株仅含THC,5个单株含THC和微量CBD,9个单株同时含有THC和CBD,CBD含量范围为0~0.58%。(2)CBD/THC比值显示,该群体仅存在毒品型和中间型2种化学型,且中间型大麻中THC和CBD含量显著正相关。(3)基因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群体为基因型杂合群体,群体内THCA合成酶基因存在5个变异位点,CBDA合成酶基因存在2个变异位点,但变异位点和THC及CBD的含量无直接关系。(4)群体内单株的基因型和化学型完全对应,且THCA合成酶基因及CBDA合成酶基因可作为分子标记来鉴定单株化学型。  相似文献   

15.
《生物磁学》2012,(20):I0003-I0004
近日,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上海靶点药物有限公司、南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种新型的抗艾滋病药物CCR5拮抗剂(TD-0680)的分子作用机制。证实该分子可有效抑制一种近年发现的、对临床CCR5拮抗剂已产生抗药性的艾滋病毒.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 《化石》2008,(1):48-48
美国科学家日前在《自然》杂志上报告称,他们拍到了艾滋病毒与免疫细胞发生对抗时的照片,并发现了这种病毒的一个致命弱点。他们希望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研制出针对艾滋病的新疫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筛选调控北极狐毛色基因CBD103的启动子活性区域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揭示CBD103基因调控北极狐毛色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依据。克隆获得了北极狐CBD103基因5′侧翼区2 123 bp的片段,并构建了4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缺失片段表达载体,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对启动子活性进行检测。对启动子活性最高区域预测出的3个特异性蛋白1 (Sp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别进行点突变并构建3个突变载体,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测定其活性。结果显示,在构建的4个不同长度启动子缺失片段中1 656 (-1 604/+51)区域活性最高,在此区域构建的3个突变载体的启动子活性较野生型(片段1 656)均显著降低,说明-1 604/+51区域为北极狐CBD10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1 552/-1 564、-1 439/-1 454和-329/-339区域为正调控区域。文中成功获得了北极狐CBD10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和正调控区域,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调控北极狐被毛颜色分子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九州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近日在美国《免疫》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人体免疫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能有助于免疫细胞清除结核杆菌。这一发现有望促进结核病治疗药物研发。这种蛋白质名为Dectin-2,位于人体免疫细胞内,具有与糖结合的特性。九州大学生物调控医学研究所教授山崎晶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Dectin-2能识别结核杆菌中最具特征的一种糖脂--脂阿拉伯甘露聚糖,并由此激活免疫细胞,进而清除受感染细胞内的结核杆菌。研究小组发现实验鼠的免疫细胞如果不含Dectin-2蛋白质,就不会对结核杆菌产生反应。山崎晶表示,这种蛋白质本来就存在于人体内,如  相似文献   

19.
新生隐球菌感染是全世界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发病率最高[1]。新生隐球菌除了容易感染HIV个体外,还易感染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如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缺陷病患者。格特隐球菌主要侵犯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但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合并艾滋病毒的患者[2]。  相似文献   

20.
国立癌症研究所的R.Gllo等人生产出一种能自我复制的AIDS病毒变异体,它不会象毒性病毒那样去破坏T-4辅助细胞。这种失去了遗传物质200个碱基对的非毒性AIDS病毒可作为试验疫苗的基础,目的是用它使人体带有抵抗AIDS病毒的能力。 研究者们队为;AIDS病毒的外壳蛋白质很可能是使T-4细胞致死的原因,因而那些探求生产AIDS病疫苗的人都把兴趣放在这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