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牛胰多肽与脂作用时插膜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单层膜和荧光技术,研究牛胰多肽(BPP)和磷脂单分子层及脂质体的相互作用。BPP与磷脂单分子层作用的动力学曲线以及临界插膜压表明它和磷脂,尤其是酸性磷脂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荧光研究表明,与脂作用后多肽内源性荧光光谱峰位蓝移,说明发荧光的酪氨酸残基存在由亲水环境向疏水环境的转变。荧光猝灭实验表明多肽与脂作用后,其内源性酪氨酸残基荧光更不容易被碘盐所猝灭,提示酪氨酸残基受到了脂双层的屏蔽作用;自旋标记磷脂的猝灭实验计算结果表明BPP插膜深度在磷脂头部与脂酰链交界处稍内侧  相似文献   

2.
利用差示量热扫描、荧光标记和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16:0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混合脂质体的物化性质:脂双层相变温度、相变热熔、荧光偏振度、双层脂酰链的厚度,证明含有摩尔分数为14.1%和27.0%LPC的DPPC脂质体可以被LPC诱导呈交插脂双层结构,而交插的深度是LPC浓度的函数,当含量超过摩尔分数为30%LPC,混合脂质体趋向于微团化,脂双层膜结构逐渐被破坏,直至最后形成微团结构.  相似文献   

3.
脱脂蛋白A—I模型多肽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脱脂蛋白的脂结合序列合成了2个两新性多肽Amp1和Amp2,Amp2以缬氨酸残基取代了Amp1第4位的赖氨酸残基。内源荧光光谱包埋钙氯黄素的脂质体的渗漏、磺化物和丙烯酰胺对多肽色氨酸残基的淬灭、圆二色谱以及用自旋标记的磷脂测定 多肽色氨酸残基的插膜深度等研究均表明。  相似文献   

4.
磷脂组成对脱脂蛋白模型多肽与脂质体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脱脂蛋白的脂结合序列合成了两个两亲性多肽Amp1和Amp2,在Amp2在缬氨酸残基取代了Amp1第4位的赖氨酸残基。用内源荧光谱发射峰的蓝移,包埋的钙氯黄素在脂质体中的渗漏,丙烯酰胺对多肽色氨酸残基的淬灭等手段比较了Amp1与Amp2与具有不同磷脂组成的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并研究了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CL(心磷脂)与DMPC(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或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所组成的两组体系制备脂质体,可形成少量管状脂质体.加Ca~(2+)或其它二价阳离子后可形成单股或双股螺旋.对产生这类螺旋脂质体的各种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应用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两个两亲性多肽Amp1和Amp2进入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胆碱脂双层的表观分配常数,并利用三硝基苯磺酸分析研究了与脂质体结合的多肽的氨基暴露状况。由结果推测,处于膜结合状态的多肽的氨基端是暴露于水相的;Amp1与脂双层相互作用强于Amp2,一方面表现为Amp1比Amp2埋膜较深,另一方面表现为Amp1与脂双层的结合能力比Amp2强,而主要表现在于后者。此外也发现两个多肽在缓冲液中处于几乎不存在暴露的氨基的聚合状态。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山莨菪碱对处于不同脂双层的兔肾外髓质(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莨菪碱对(Na~++K~+)-ATP酶的抑制作用与该酶所处的脂环境密切相关,如对去脂后的酶活性无明显影响,而对重组于酸性磷脂脂质体的酶比对重组于中性磷脂脂质体的酶有更大的抑制作用。园二色性实验表明,山莨菪碱使带349个界面脂分子的(Na~++K~+)-ATP酶二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对带189个界面脂分子的酶无明显作用。另外利用差示量热扫描研究表明山莨菪碱对酸性磷脂和中性磷脂脂质体或脂酶体相变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山莨菪碱对处于不同脂双层的兔肾外髓质(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莨菪碱对(Na~++K~+)-ATP酶的抑制作用与该酶所处的脂环境密切相关,如对去脂后的酶活性无明显影响,而对重组于酸性磷脂脂质体的酶比对重组于中性磷脂脂质体的酶有更大的抑制作用。园二色性实验表明,山莨菪碱使带349个界面脂分子的(Na~++K~+)-ATP酶二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对带189个界面脂分子的酶无明显作用。另外利用差示量热扫描研究表明山莨菪碱对酸性磷脂和中性磷脂脂质体或脂酶体相变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猪心线粒体纯化了FoF1-ATPase的膜部分质子通道Fo,SDS-PAGE表明纯度约85%,且不含F1-ATPase的各亚基.将纯化的Fo在含不同纯磷脂组分的脂质体上重建,分别测定心磷脂(CL)、磷脂酸(PA)、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丝氨酸(PS)等酸性磷脂对重建Fo质子转运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促进重建Fo质子转运活性的强弱顺序是CL>PA>> PI,而PS却完全抑制重建Fo的质子转运.阿霉素(ADM)显著抑制含CL的重建Fo的质子转运活性,提示CL明显促进Fo的质子转运可能与其具有强烈的形成非双层脂结构的倾向性相关.测定磷脂酰乙醇胺(PE)及二顺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二反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EPE)对重建Fo质子转运活性的影响表明,有形成非双层脂结构倾向性的PE,DOPE明显促进重建Fo的质子转运.荧光猝灭剂HB对重建Fo的内源荧光猝灭及专一性标记蛋白质巯基的荧光探剂acrylodan的荧光光谱分析进一步表明,适当浓度的CL可能使重建Fo具有适合的构象,并表现高的质子转运活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技术研究了不同pH值对酸性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酸(DPPA)脂质体相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DPPA脂质体随pH值的增加其相变温度降低。通过对测试条件的选择和波谱参数的测量,TEMPO标记的DPPA脂质体在HEPES溶液中ESR谱不出现疏水峰的原因,是由于仪器分辨率不够以及自旋标记探针TEMPO在DPPA脂质体脂双层疏水相中的超精细偶合常数Ao和各向同性go因子与它们在HEPES溶液中的值相近。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1H-NMR技术研究了丹参酮Ⅱ-A磺酸钠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药物能增加脂质体的流动性。它们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是,磺基在脂质体的极性区,A环朝向其疏水区,而芳香环处于磷脂的甘油骨架和脂酰基附近。  相似文献   

12.
红细胞膜骨架与脂双层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其中带4.1蛋白与血型糖蛋白C/D间的相互作用对维持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和机械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带4.1蛋白在血型糖蛋白C、D上的结合位点分别位于血型糖蛋白C的第82~98位氨基酸残基和血型糖蛋白D的第61~77位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13.
以绿荧光蛋白(GFP)为标记,构建了一系列伪狂犬病毒VP22蛋白的C-端缺失突变体与GFP融合表达的真核表达质粒,脂质体介导转染Hela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各个缺失突变体的亚细胞定位,发现伪狂犬病毒VP22蛋白与核定位有关的结构域在第60个到第90个氨基酸残基之间,第111个到第159个氨基酸残基有可能与形成细胞核内的颗粒有关,与微管蛋白结合有关的结构域可能在第187到第241个氨基酸残基之间.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伪狂犬病毒VP22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一条研制猪血红蛋白 (pHb)为基础的血液代用品新途径 ,开发了干膜超声法将猪血红蛋白和别构效应剂、超氧化物歧化酶等联合包埋于脂质体的技术 .考察了氢化大豆卵磷脂、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胆固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 甲氧基聚乙二醇和维生素E等在制备脂质体包埋血红蛋白 (LEH)中的作用 .通过控制磷脂与其他成分的配比 ,制得包埋率为 10 3%,pHb浓度达 16 %的稳定的LEH ;进一步将pHb微囊通过小鼠尾静脉多次注入其体内 ,检测受试小鼠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抗体滴度、血小板聚集率及肾脏组织学等方面的变化 .小鼠体内试验表明了所制备的LEH具有低免疫原性、对肾脏无明显损害等特点 .脂质体包埋pHb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稳定的人工载氧系统  相似文献   

15.
应用凝胶过滤高效相色谱,测定了两个两亲性多肽Amp1和Amp2进入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胆碱脂双层的表观分配常数,并利用三硝基苯磺酸分析研究了与脂持体结合的多态的氨基暴露状况。由结果推测,处于结合状态的多肽的氨基端是暴露于水相的;Amp1与脂双层相互作用强于Amp2,一方面表现为Ampa比Amp2埋膜较要近另一方面表现为Amp1与脂双层的结合能力比Amp2强,而主要表现在于后者。此外了发现两个多肽在缓  相似文献   

16.
用光散射、电镜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研究了PLC诱导两种单一膜脂组分的模型膜即二油酸磷脂酰胆碱(DOPC:dioleoylphaphetidylcholine)脂质体和二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dimyristoylphophatidylchelone)脂质体膜融合的可能性。结果表明:PLC可以引起DOPC脂质体的融合。在相同的条件下,未见到DMPC脂质体的融合。这就首次证明了PLC诱导单一组分脂质体融合的可能性。结果还表明:PLC诱导脂质体膜融合的可能性大小与膜脂结构有关。用大鼠血影膜、人红细胞膜、大鼠巨噬细胞膜和大花萱草花瓣原生质体膜等天然生物膜作为材料,研究了磷脂酶C(PLC:pbospholipaseC)诱导上述各种天然膜融合的可能性,均未观察到膜融合现象。提示PLC不易诱导天然细胞膜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3-酮基脂酰ACP还原酶催化3-酮基脂酰ACP还原为3-羟基脂酰ACP,是细菌脂肪酸合成反应的关键酶之一.为了明确该酶中110位的保守天冬酰胺残基在酶催化活性和酶结构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基因定点突变和蛋白质表达纯化技术,获得了大肠杆菌3-酮基脂酰ACP还原酶FabG的两个突变蛋白:FabG N110Q和FabG N110L.圆二色谱结果显示,天冬酰胺残基的突变改变了FabG的空间结构,使突变蛋白的α螺旋结构明显增加.以3-酮脂酰ACP为底物的酶活性测定表明,突变蛋白的酶活性均有下降,但残存的酶活性达到了FabG的75%以上.突变蛋白FabG N110Q和FabG N110L具有3-酮基脂酰ACP还原酶的活性,能在体外重建细菌脂肪酸合成反应.对fabG温度敏感突变株的遗传互补分析表明,FabG蛋白110位天冬酰胺突变为谷氨酰胺或亮氨酸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仍能互补大肠杆菌的生长.本研究结果提示,FabG 110位的天冬酰胺残基不是参与3-酮基脂酰ACP还原酶催化反应的必需氨基酸,它只是作为结构氨基酸,在维持FabG的空间结构的稳定性方面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一模型可解释带电荷磷脂在脂质体脂双层内外的不对称分布。从此模型所得出的结论与大多数实验结果一致,同时,对理论与实验结果所存在的一些偏离也进行了讨论。从这一模型还可预期:由于膜中的带电荷磷脂,存在一跨膜电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PP1脂质体,筛选最优处方。方法:用薄膜水化法制备PP1脂质体,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PP1脂质体的包封率,以包封率为主要指标,选取药脂比、胆固醇磷脂比、温度和水化时间为因素,用正交试验筛选最优配方。结果:用薄膜水法制备的PP1脂质体的最优处方的组成为:药脂比为1:10,胆固醇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比为1:8,温度为40℃,水化时间为3 min。平均包封率为(63.27±3.32)%。PP1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57.73±9.74)nm,Zeta电位为(-4.74±0.44)m V。结论: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出的PP1脂质体包封率高,形态和粒径均匀,重现性好,为研究其在眼部的缓释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用ESR实验研究了Mn~(2 )、Cu~(2 )与DOPC,DPPC,SPL,DOPA,DPPA脂质体及其与H~ -ATP酶复合体重组的脂酶体的相互作用.通过Mn~(2 )—ESR谱线强度以及Cu~(2 )—ESR谱g因子的测量得出,磷脂分子头部不同的化学组成及其脂酰链的不同状态决定了Mn~(2 )、Cu~(2 )与膜脂结合的强弱程度,通过脂质体和脂酶体中自旋标记物5NS—ESR谱的测量进一步得出Mn~(2 )的结合增大了膜脂排列的序参数,而酶复合体的嵌入都导致与膜脂结合的Mn~(2 )比例减小.因而,当Mn~(2 )与脂酶体相互作用时,膜脂的排列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在中性磷脂脂酶体的膜与Mn~(2 )之间,这种相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