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的新存在形式——条索状透明质酸在乳腺肿瘤细胞BT549表面的表达情况,探索该结构在BT549细胞耐受紫杉醇杀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细胞荧光技术观察BT549细胞表面条索状透明质酸的分布情况;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检测透明质酸的条索状结构被破坏前后,紫杉醇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坏死率的改变以及凋亡相关基因c-jun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BT549细胞天然表达大量的条索状透明质酸,条索状结构被破坏后,紫杉醇诱导BT549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率显著增高(P〈0.05),凋亡基因c扣n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增高(P〈0.05)。结论乳腺肿瘤细胞BT-549高表达条索状结构的透明质酸,这种透明质酸的新存在形式可能在BT549细胞耐受紫杉醇的杀伤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鳝性逆转与性腺蛋白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胶电泳方法,对262黄鳝的性腺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雌性黄鳝随着性腺的成熟性腺蛋白组分有所增多,相反雄性黄鳝随着性原的成熟其性腺蛋白组分则有所减少;;雌鱼性腺Ⅱ-Ⅲ期为10-12条区带,雄鱼性腺Ⅲ-Ⅵ期为13-10条区带。兼性期性腺蛋白组分明显增加为15-19条区带,其增加的蛋白带为一组位于凝胶偏负极端、分子量相近的蛋白分子,性逆转时精巢的组建可能与这组蛋白的调节有关。性逆  相似文献   

3.
生物学试验教材,常提到几种遗传病,如指甲髌骨综合征、苯丙酮尿症、21-三体综合征、特纳氏综合征(即性腺发育不良)等。对于“综合征”与“症”.许多学生很难弄懂,为帮助学生理解,现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妇女常见的慢性炎症代谢性疾病,70%以上患者出现高雄激素血症。下丘脑-垂体-性腺相关激素是月经周期和卵巢活动的调节器,脑神经元分泌的Kisspeptin、褪黑素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Gn RH神经元AMH、Gn RH的表达,卵巢促性腺激素、雄激素水平增高,有利于慢性炎症的形成,促进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多囊卵巢综合征中雄激素相关的慢性炎症研究,并根据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能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遗传》2010,(11)
<正>答:卡尔曼氏综合征(Kallmann syndrome,KAL)主要表现为促性腺激素低下性性腺机能减退,并伴有嗅觉丧失,主要因为病变损及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部位,继而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和继发性的性腺机能减退,常伴有嗅球发育不全,故导致嗅觉完全或部分丧失。  相似文献   

6.
黄鳝性别的自然反转现象与血清蛋白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49条黄鳝的血清蛋白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雌、雄黄鳝随着性腺的发育,血清蛋白组分有所增加,雌鱼性腺Ⅲ—Ⅳ期为10—11条区带。雄鱼性腺Ⅰ到Ⅳ期为11—14条区带。性别反转的黄鳝血清蛋白的区带数明显增加,分析结果为20条区带,经CS-910薄层色谱扫描具有较多的吸收峰,极为有趣的是性别反转的黄鳝血清蛋白在凝胶负极一端的大分子脂蛋白和中等分子的球蛋白组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正极分子较小的白蛋白组分仍保持着雌鱼血清蛋白的吸收峰,因此作者认为黄鳝性别反转作用可能与血清蛋白中较大分子组分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是新疆荒漠、半荒漠草原优势危害种类之一,其生殖相关基因信息缺乏。本研究对意大利蝗精巢和卵巢组织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旨在揭示意大利蝗转录组特征,并获得与性腺发育相关的基因数据。【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Hi Seq/Mi Seq)对意大利蝗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718 872条unigenes,平均长度631 bp,N50为1 186 bp。通过同源性比对,成功注释254 597条unigenes,其中,Nr数据库注释占28.87%,比例最高。Nr数据库注释的unigenes与黑褐草蚁Lasius niger的相似基因序列最多,为10.80%。与GO数据库比对发现,意大利蝗转录组unigene可分为3大类:涉及分子功能的unigenes有31 392条,涉及细胞组分的unigenes有20 586条,与生物学过程有关的unigenes有57 014条。KEGG pathways分析表明,23 666条unigenes归属于251个通路。涉及生殖系统发育的通路有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胰岛素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以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黄体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昆虫激素生物合成等。进一步筛选得到部分与性腺发育相关的基因,包括vg,vgr,sox 21b,testis-specific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spermatogenesis-associated protein和vasa-like gene等。【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意大利蝗转录组数据及性腺发育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意大利蝗生殖调控机理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一例45,X/46,XY嵌合型Turner综合征的病例,并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两侧性腺及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及其核型分析。对核型及表型的关系,肿瘤的发生率以及45,X/46,XY嵌合体息者的性腺发育和分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之一, 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的第二性征。为了解人工养殖下鲟性腺发育的分子特征, 研究以人工养殖2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为研究对象, 对其精巢与卵巢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 雌雄性腺中共有19690个差异表达基因转录本, 其中与性别分化相关基因包括转录因子Dmrt1、Sox9、Foxl2等和生长转化因子Amh、Bmp15、Gdf9等。另外, 通过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4条与卵巢发育相关的通路, 分别为黄体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卵巢类固醇合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信号通路。其中, 卵巢类固醇合成通路中18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暗示了2龄施氏鲟限制卵巢雌激素的合成, 但精巢中雄激素的合成未受影响。研究结果为研究鲟性腺分化和发育机制以及今后在mRNA表达水平上鉴定鲟性别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产卵是否为雌性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性转变的必经过程, 研究分析了实验室内从受精卵或幼苗开始养殖至不同时间段的黄鳝性腺组织学状况, 采用性腺活检技术跟踪了34月龄雌性黄鳝性腺发育变化, 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了黄鳝不同发育状态性腺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分布。在养殖过程中, 实验黄鳝没有出现产卵现象或者繁殖行为。在5月龄黄鳝中, 间性占比13.3%, 雄性占比20.0%; 在12月龄(1龄)黄鳝中, 雄性占比17.6%; 34月龄(3龄)黄鳝中, 间性占比12.8%, 雄性占比8.5%。通过性腺活检技术对36条34月龄雌性黄鳝性腺发育变化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跟踪研究, 结果表明, 16.7%的雌性黄鳝发生了性转变, 性腺发育到间性阶段。黄鳝间性早期性腺生殖褶增厚, 部分细胞呈现明显PCNA免疫阳性, 包括间质细胞、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上述结果提示, 产卵并非雌性黄鳝发生性转变的必经过程; 黄鳝性转变初期, 性腺结构变化包括生殖褶中间质细胞和精原细胞的发生和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生殖力强是其发生为害的内在生物学基础,而已知的与棉铃虫生殖相关的基因信息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筛选棉铃虫性腺发育的相关基因。【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棉铃虫成虫的卵巢和精巢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共获得100 603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666.05 bp,其中N50为1 114 bp。经同源性比对,52 071条unigenes获得注释信息,其中注释到Nr数据库的序列最多。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在棉铃虫精巢和卵巢中存在7 714个差异表达的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3 288个DEGs表达水平在卵巢中上调,4 426个DEGs在精巢中上调。差异基因富集结果涉及到生殖系统发育的相关通路有mTOR信号通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信号通路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等。同时筛选得到部分与性腺发育相关的基因,包括vitellogenin(Vg)、vitellogeninreceptor(Vg R)、chorion-relatedgene、testis-specific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和spermatogenesis-associated protein等。选取其中12个DEGs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其表达量,结果表明RT-qPCR与RNA-Seq的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棉铃虫雌雄性腺的转录组数据及主要性腺发育相关基因,将有助于丰富棉铃虫繁殖相关的基因资源,为进一步研究棉铃虫生殖调控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14.
三倍体湘云鲫繁殖季节的性腺结构观察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在繁殖季节解剖37尾龄和16尾声龄湘云鲫,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湘云鲫的性腺结构。在湘鲫的性腺部位有三种类型的结构:(1)清巢型;精巢小叶内分布有精子细胞,精子细胞呈退化现象,没有发现有正常成熟精子。(2)卵巢型,该类型性腺的大部分为体积较小,分化程度较低的呈囊状排列的细胞,在这些小细胞中镶嵌着少量初级卵母细胞和体积较大的退化的卵母细胞。(3)脂肪型;该类型的性腺部位仅有两条脂肪组织,即没有卵巢结构,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7年和2018年在我国南海海域采集到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中型群雄性样本,利用生物统计分析和线性模型拟合等方法研究其有效繁殖力特性及其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中型群雄性胴长分布范围为114 ~ 153 mm,体重分布范围为55.2 ~ 174.7 g。个体精荚囊的长度为22 ~ 124 mm,精荚囊重量为0.03 ~ 3.07 g,两者呈幂函数关系,且均随着性腺发育而逐步增大。精荚囊长度及其重量与胴长和体重均呈线性函数关系。精荚囊长度及其重量均在性腺成熟度Ⅵ期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4.33 ± 21.64)mm和(1.57 ± 1.07)g。有效繁殖力为1 ~ 144条,胴长相对有效繁殖力为0.02 ~ 1.62 条/mm。随着个体生长发育,有效繁殖力在Ⅵ期达到最大值,相对有效繁殖力则在Ⅵ ~ Ⅶ期时趋于稳定。有效繁殖力与胴长、体重均呈线性函数关系,相对有效繁殖力与胴长、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精荚长度为4.79 ~ 36.60 mm,精荚重量为0.000 2 ~ 0.020 0 g,两者符合幂函数关系,且均在Ⅵ期达到最大值。同时,精荚长度及其重量与胴长、体重均呈线性函数关系。研究表明,南海鸢乌贼中型群雄性个体的精荚囊、精荚和有效繁殖力均随着性腺发育而不断增大,且三者均与个体胴长、体重呈显著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试图建立大鼠自发性乳腺癌产生C型肿瘤病毒的瘤株,探讨大鼠自发性乳腺癌病理学形态特点与C型肿瘤病毒形态学结构。[方法]将大鼠乳腺原发性癌用细胞悬液法和瘤块法交替传代建立瘤株;大鼠乳腺原发性癌和移植性癌分别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和Ag染色,光镜观察;分别取大鼠乳腺原发性癌和移植性癌用2.5%戊二醛与1%锇酸双重固定,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和柠檬酸铅双重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大鼠乳腺原发性癌细胞体积较小,直径为10μm,可见小球状结构,乳头状结构,弯曲的条索状与肾小球样结构形成典型的癌性腺管,Ag染色显示癌细胞由网状纤维分隔成不规则巢状,表明大鼠乳腺癌起源于上皮组织,其组织学类型为大鼠乳腺上皮性间变型腺癌。移植性癌细胞呈圆型、立方形、多边形,出现瘤巨细胞与苍白细胞等多种形态,排列成巢状、片状、小梁状、乳头状、小球状、癌性腺管和裂隙状结构,异形性显著。癌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大,核仁增多,胞质中有聚集成束的张力原纤维,罕见分泌颗粒,细胞间存在原始腺腔和桥粒;在瘤细胞间与胞浆内发现了C型肿瘤病毒颗粒,其形态学为球形,直径100nm,外部有囊膜、内膜、中央核心。[结论]首次建立了大鼠自发性乳腺癌产生C型肿瘤病毒的瘤株,其组织学类型为大鼠乳腺上皮性间变型腺癌,病理学形态是多态性的。  相似文献   

17.
橘小实蝇染色体研究与相关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颖  林敏杰  王莹 《昆虫知识》2007,44(2):290-293,309
以橘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性腺和唾液腺为材料,采取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后压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橘小实蝇进行染色体组型研究和唾液腺染色体形态学的观察。结果表明:橘小实蝇成虫性腺染色体数目为2n=12条,染色体长度基本呈连续性变化,其性染色体属于XX/XY型。幼虫唾液腺染色体包含5条较长的多线染色体,与成虫常染色体相对应。实验显示苯酚品红染色后压片为制备染色体标本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病例患者,男,36岁,山东昌乐县某厂经理,因左胸腹壁疼痛性条索状肿块约一周,于1997年5月1日来诊,6年前右胸腹壁及2年前左上臂内侧曾发生过同样疼痛性条索样肿物,均在我院治愈,查左乳房下至平脐处与左腋前线至肋缘下6cm处触及宽0.3cm长22及16...  相似文献   

19.
对3例雄性毛脚鸟的卵巢结构进行组形态学研究。采用常规方法制片,H.E染色。结果显示卵巢分叶呈条索状,卵泡发育中没有出现卵泡腔,卵泡细胞始终为单层,卵泡膜随卵泡发育成熟由单层转变为多层,闭锁卵泡在卵泡发育的各个不同时期都有出现。  相似文献   

20.
中华鲟的性腺发育与退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是我国的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也是长江水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近年来, 中华鲟已多次被监测到未进行野外自然繁殖, 其生存前景堪忧。有关其没有繁殖的原因存在多方面的争议, 尤其是黄真理等提出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造成中华鲟性腺退化严重, 是导致中华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因素; 同时, 还宣称“中科院水生所有关否定中华鲟性腺退化的方法和材料, 是不充分和不可靠的”。为了避免该错误观点对中华鲟的保护造成误导, 文章从中华鲟的性腺发育过程及退化的判断标准、中华鲟的生活史阶段及性腺状态、葛洲坝与三峡工程对中华鲟繁殖影响等方面, 分析该观点的谬误之处。柯福恩等将正常发育的中华鲟III期性腺误判为是“退化性腺”; 文章认为刚进入长江不久的中华鲟亲鱼即出现性腺退化, 不符合中华鲟性腺发育的规律。多年监测数据显示, 葛洲坝水利枢纽导致中华鲟洄游距离缩短并没有改变中华鲟繁殖的时间格局, 也没有改变中华鲟性腺成熟的比例。黄真理等歪曲他人实际监测的数据, 提出的洄游距离影响中华鲟性腺发育的模型纯粹是不懂鱼类生物学的人玩弄的数学游戏。尽管现阶段中华鲟的保护确实遇到了困境, 但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 电捕和滚钩等彻底取缔, 限制产卵场区域人类活动, 加强中华鲟野外产卵场的修复, 并进行更大规格、更大规模的群体放流, 中华鲟的种群还是有可能恢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