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西岸急性致死性对虾病的病毒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全世界养殖及野生对虾中已发现至少有10~20种病毒。近年来,我国沿海省份相继发生养殖对虾大批死亡现象,造成大部分虾场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对滩涂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虾病已成为对虾养殖业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研究虾病的病原,传染途径,对有效防治暴发流行性虾病,发展对虾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导我们对渤海西岸养殖的中国对虾暴发流行病病原的部分研究结果。1材料与方法1.五病好和病虾组织的超薄切片观察病虾取自辽宁锦西首钢前所虾场加工厂冰冻中国对虾,以及上海东海水产研究所固定保存的活病虾组织。从已死…  相似文献   

2.
PCR法检测对虾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杆状病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夏春  黄捷 《微生物学报》1999,39(2):171-173
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杆状病毒(HHNBV)[1]、对虾杆状DNA病毒(PRDV)[2]和白斑杆状病毒(WSBV)[3]是近年来引起全球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这三种病毒同属杆状病毒属C杆状病毒亚群中的新病毒,在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特征上十分类似,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基因克隆及探针制备与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收集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病虾样品中分离到一种杆状病毒,经负染在电镜下观察,完整病毒粒子大小为110×280~320nm。病毒核酸经EcoRI酶切,克隆到pUC18质粒上,经筛选得到两个克隆L46、M13,克隆片段分别为2.14kb和3.58kb。将这两个基因片段和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hiteSpotSyndromeBaculovirus,简称WSSV)基因克隆片段A26制备探针,共同用点杂交法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病虾样品进行检测,以了解我国沿海地区对虾杆状病毒的分布,并确定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与WSSV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4.
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同源性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比较我国沿海不同海域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三个分离株即唐海分离株(渤海湾),宁波分离株(东海),深圳分离株(南海)的同源性。三个WSSV分离株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Sac I,Hind III,Pst I)酶切多态(RFLP)以及病毒结构蛋白图谱完全一致,证实造成我国从南至北对虾爆发性流行病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利用高保真Taq酶,分别以报道的日本对虾杆状病毒(RV-PJ=PRDV),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BV=PmNOBIII)基因组核酸片段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均能从中国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相应大小的PCR产物,扩增产物序列分析表明中国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与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BV=PmNOBIII),日本对虾杆状病毒(RV-PJ=PRDV)同源率分别为100%与97%,其结果为证实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或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株系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5.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是近十年来危害对虾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1]。近年来对WSSV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囊膜蛋白、黏附蛋白等结构蛋白方面^[2]。本实验室经病毒结合分析^[3]和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Virus overlay protein blot assay,VOPBA)初步研究,已证实WSSV存在4种病毒黏附蛋白(VAP),其中VAP1已确定为WSSV囊膜蛋白VP37^[4],该蛋白存在有特征性的细胞结合域(RGD)。编码的蛋白包含281个碱基,与Huang C,et al.^[5]报道的VP37一致,  相似文献   

6.
比较我国沿海不同海域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三个分离株:即唐海分离株(渤海湾)、宁波分离株(东海),深圳分离株(南海)的同源性。三个WSSV分离株基因组的限制笥内切酶(Sac Ⅰ,HindⅢ,PstⅠ)酶切多态(RFLP)以及病毒结构蛋白图谱完全一致,证实造成我国从南对北对虾爆发性流行病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利用高保真Taq酶,分别以报道的日本对虾杆状病毒(RV-PJ-PRDV),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BV-PmNOBⅢ)基因组核酸片段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均能从中国一杆状病毒(WSSV)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相应大小的PCR产物,扩增产物序列分析表明中国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与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BV-PmNOBⅢ),日本对虾相状RV-PJ=PRDV)同源率分别为100%与97%,其结果为证实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或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株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注意杆状病毒科分类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杆状病毒由于被广泛用作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倍受重视.近年来证实某些杆状病毒对虾具有致病性,从而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对虾致病病毒是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viruS,WSSV),在我国养殖对虾中广为流行,引致重大经济损失.不少文献将WSSV称作对虾白斑病杆状病毒,其实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8.
原位杂交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在虾体内感染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地高辛标记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baculovirus,WSSV)核酸探针,与人工感染后不同时间采集的对虾组织样品进行原位杂交,以动态研究病毒从侵染至对虾以病死亡的过程。将典型感染WSSV的病虾组织投喂健康对虾,结果显示:WSSV道德通过侵染消化道上皮进入虾体内增殖,此后随着细胞裂解、病毒粒子释放,游离的粒子伴随血淋巴循环进而杂其它靶组织,直至对虾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9.
杆状病毒由于被广泛用作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倍受重视。近年来证实某些杆状病毒对虾具有致病性 ,从而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对虾致病病毒是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hitespotsyndromvirus ,WSSV) ,在我国养殖对虾中广为流行 ,引致重大经济损失。不少文献将WSSV称作对虾白斑病杆状病毒 ,其实并不准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ICTV)在 1982年出版的第 4次病毒分类报告中将杆状病毒科 (Baculoviridae)分 4个亚群 :核多角体病毒亚群、颗粒体病毒亚群、C亚群及D亚群[1] 。第 5次病毒分…  相似文献   

10.
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体内增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SV),对淡水克氏螯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和两种淡水蟹(中华绒螯蟹、长江华溪蟹)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除淡水克氏螯虾之外,其它受试的虾蟹均不能感染WSSV。克氏螯虾3个不同剂量级感染至12d平均死亡率为94%。从发病或死亡个体采集血淋巴,经电镜负染色可观察到完整的病毒粒子,其形态大小、靶细胞组织病理均与从中国对虾中分离的WSSV相似或相同。同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证明该实验的可靠性。克氏螯虾重复感染效果良好,有可能成为研究WSSV的一种理想的病毒体内增殖模型。  相似文献   

11.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危害对虾的主要病原,给全球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但至今仍未发现有效的防治方法。研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于深入了解病毒的致病机理和宿主的免疫机制,从而寻找合适的抗病毒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文主要介绍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以及WSSV病毒蛋白之间、病毒—宿主蛋白之间和宿主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为有效地防治WSSV及相关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1994年以来,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每年给我国鳜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鳜鱼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已被列为国际兽医局(International Epizootic Office,OIE)申报疫病。其病原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因广泛的宿主范围和极高的致死率,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综述对近年来有关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病原特性、功能基因、检测方法和疫苗研制等研究进行概述、归纳与简评,旨在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无包涵体杆状病毒在中国对虾主要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的中国对虾胃等10种器官组织内杯状病毒的分布情况,结果在病虾的胃、皮下组织、鳃、循环血细胞,肠的上皮和结缔组织细胞中,观察到大量病毒粒子,是该杆状病毒侵染的主要器官组织;在类淋巴、,肝脏、肝胰腺的组织细胞中,观察到中等数量的病毒粒子;在症状典型的病重虾腹神经索,肌肉组织细胞中观察到少量病毒粒子。表明病毒在病虾机体内广泛分布,已形成周身性感染。该病毒主要侵染以上器官的疏松结缔组织细胞、上皮细胞和循环血细胞,其次是神经胶质细胞和心肌细胞。在中国对虾的神经胶质细胞、心肌细胞、循环血细胞以及各主要器官的疏松结缔组织细胞中,目前尚未见到报道存在有杆状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4.
对虾白斑病毒感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DNA杂交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大陆养殖的中国对虾从1993年开始至今连年爆发病 毒性流行病,俗称“白斑病”(WSBV),死亡率近100%,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进一步明确虾病暴发原因,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1993年至1998年收集的发病中国对虾组织进行观察,发现病原体为直径(125±76)nm、长约(345±16)nm大小的带包膜的非包涵体型杆状病毒。 经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技术获得了纯化的病毒核衣壳,大小为(80±13)nm×(380±24)nm。形态学特征与台湾地区发现的白斑杆状病毒(WSBV)相似。利用地高辛标记的WSBV DNA探针对病虾标本及纯化病毒DNA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均呈阳性反应,而与正常对虾组织无杂交反应。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角度证明WSBV感染是造成中国大陆养殖对虾连年暴发流行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虾病毒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艳  李贵生 《生态科学》2005,24(2):162-167
对虾病毒病已严重危害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近几年来对虾病毒病的研究现状和动态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等几个科15种对虾病毒的特征、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宿主范围和主要检测方法;对病毒病的传播途径、防治措施和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养殖对虾一种新杆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超薄切片、负染色和蔗糖梯度超离心技术,在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的对虾肝、肠、淋巴样器官、鳃和肌肉组织中,发现并纯化了一种新杆状病毒.该病毒直径96~112nm,是已知对虾病毒中最粗的一种.中央是高电子密度的核心,外裹衣壳和囊膜,两膜之间有宽阔的间隙,这是已报道的任何一种对虾杆状病毒所没有的.纯化的病毒核衣壳表面有螺旋排列的亚单位,这也是本病毒特有的.主要靶细胞是淋巴样细胞,未在肝、肠和鳃上皮细胞中观察到,这与对虾杆状病毒无一例外地侵染某一种上皮细胞迥然不同.病毒仅在靶细胞核内增殖,不形成封入体或包涵体,它是一种迄今未曾报道的新病毒,称之为“淋巴样细胞核型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7.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养殖对虾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纯化的长毛对虾球状病毒(PPSV)和日本对虾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BMNV)制备新西兰兔抗BMNV和抗PPSV抗血清及Balb/c小鼠抗BMNV和抗PPSV抗血清,建立检测PSV和BMNV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结果表明,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从100μl待测组织匀浆液中检测到50ng的PPSV蛋白,以及100ng的BMNV蛋白。不同病毒抗血清无交叉反应性,用该ELISA技术检测养殖对虾和多种采自养殖虾池及其附近的近海岸生物,发现相当比例的外观正常的对虾和近海岸生物已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呼肠孤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中.水产动物呼肠孤病毒感染曾见于鱼、贝、蟹.近几年随着对对虾病毒病害研究的日益重视,在对虾中也发现呼肠孤病毒的感染.Tsing等[1]最早于1987年在法国南部养殖的日本对虾(P.japonicus)幼虾中发现呼肠孤病毒感染.Krol等[2]于1990年在试验感染的南美白对虾(P.vannamei)中发现呼肠孤样病毒与对虾杆状病毒混合感染.中国大陆养殖的中国对虾自1993年全面暴发流行病以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对虾流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研究,部分学者曾在中国对虾(P.chinensis)中观察到呼肠孤样病毒颗粒[3],但未报道较详细的电子显微镜观察资料.  相似文献   

19.
对虾杆状病毒感染螃蟹组织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电子显微技术对人工养殖对虾池内的感病螃蟹作了组织切片的电镜观察,发现肝脏、胃、肠组织细胞核内和肌纤维间质中有大量杆状病毒,电镜下的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与在中国对虾体内观察到的无病毒包涵体杆状病毒一致。  相似文献   

20.
多重RT-PCR同时检测鉴别三种对虾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基因库中对虾桃拉综合征病毒(TSV)、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三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多重RT—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可同时检测鉴别TSV、WSSV和IHHNV的多重RT—PCR。该技术对同一样品中的TSV RNA、WSSV DNA和IHHNV DNA模板进行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3条大小与实验设计相符的231bp(TSV)、593bp(WSSV)和356bp(IHHNV)的特异性多重RT—PCR扩增带,对其它对虾病原核酸的扩增结果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最低能检测到10pgTSV RNA、100pg WSSV DNA和100pg IHHNV DNA。临床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对TSV、WSSV和I—HHNV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的临床症状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该技术适用于这三种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