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急性致死性对虾病的杆状病毒病原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彭宝珍  任家鸣 《病毒学报》1995,11(2):151-157
近年来,上海郊区饲养中国对虾(Penacus chinesis osbeck)的虾塘发生大面积的流行病。经对病虾的鳃、肝、胰腺或中肠组织进行超薄切片处理及电镜观察。发现在这些组织的细胞核内存在大量有囊膜包裹的杆状病毒,有时一个囊膜还可同时包裹两个病毒的核衣壳。经有机溶剂处理、差速离心及密度梯度离心,可以获得部分提纯的病毒和病毒核衣壳制剂。超薄切片中,病毒粒子大小约为440-500×170-180n  相似文献   

2.
1996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病原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徐洪涛  朴春爱 《病毒学报》1999,15(2):158-163
1996年6月至8月,青岛地区养殖的中国对虾大面积暴发流行病,死亡率达90%以上。发病对虾典型表征为甲壳白斑。病虾鳃组织匀浆滤液经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后,注射给健康对虾进行人工感染试验,9天内累计死亡率达100%,发病症状及体征与自然发病对虾相似。电镜下自然发病对虾鳃、胃、头胸甲下表皮、淋巴样器官、触角腺等组织细胞核内发现大量杆状病毒,未见包涵体;人工感染对虾相同组织中可见大量同样病毒。切片中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3.
无包涵体杆状病毒在中国对虾主要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的中国对虾胃等10种器官组织内杯状病毒的分布情况,结果在病虾的胃、皮下组织、鳃、循环血细胞,肠的上皮和结缔组织细胞中,观察到大量病毒粒子,是该杆状病毒侵染的主要器官组织;在类淋巴、,肝脏、肝胰腺的组织细胞中,观察到中等数量的病毒粒子;在症状典型的病重虾腹神经索,肌肉组织细胞中观察到少量病毒粒子。表明病毒在病虾机体内广泛分布,已形成周身性感染。该病毒主要侵染以上器官的疏松结缔组织细胞、上皮细胞和循环血细胞,其次是神经胶质细胞和心肌细胞。在中国对虾的神经胶质细胞、心肌细胞、循环血细胞以及各主要器官的疏松结缔组织细胞中,目前尚未见到报道存在有杆状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4.
对虾病毒病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的病理特点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及光学石蜡切片和环氧树脂薄片技术,观察健康对照组、疾病始发组和濒临死亡组的草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长毛对虾的肝胰腺和中肠,结果在3组4种对虾中均检测到病毒,只在濒临死亡组的4种对虾中发现病毒与细菌的合并感染。合并感染的病毒有MBV、球形病毒和淋巴样细胞核型杆状病毒。细菌以弧菌为主,其病理变化表现为器官和组织的保护层受损、溶解样坏死和凝固样坏死。仅以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作为养殖对虾病毒病早期诊断的指标是不够的,仅可作为辅助性诊断指标。但合并感染对评估对虾病毒病的预后以指导捕捞,却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虾病毒病和细菌合并感染的病理特点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细法  吴定虎 《病毒学报》1997,13(2):146-150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及光学石蜡切和环氧树脂薄片技术,观察健康对照组,疾病始发组和濒临死亡组的草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肝胰腺和中肠。结果在3组4种对虾中均检测到病毒,只在濒临死亡组的4种对虾中发现病毒与细菌的合并感染。合并染的病毒有MBV,球形病毒和淋细胞核型杆状病毒。细菌以弧菌为主。其病理变化表现为器官和组织的保护层受损、溶解样坏死和凝固样坏死,仅以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徐为养殖对虾病毒病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对虾杆状病毒感染螃蟹组织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电子显微技术对人工养殖对虾池内的感病螃蟹作了组织切片的电镜观察,发现肝脏、胃、肠组织细胞核内和肌纤维间质中有大量杆状病毒,电镜下的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与在中国对虾体内观察到的无病毒包涵体杆状病毒一致。  相似文献   

7.
孟庆峰  刘晓勇 《昆虫学报》2013,56(8):925-933
杆状病毒与昆虫宿主相互作用是一种基本的分子和生态问题, 不仅在农业上, 而且在真核表达系统、 基因治疗、 蛋白表面展示 系统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杆状病毒还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病毒杀虫剂, 而且对环境来说是安全的。研究这些相互 作用也产生了许多重要和有价值的发现。杆状病毒生命循环中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病毒, 即包埋型病毒粒子(occlusion derived virus, ODV) 和出芽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 BV)。ODV包裹于多角体中, 主要负责宿主的原发感染; 而BV由感染的宿主细胞释放后引发继发 感染。病毒侵染起始于敏感的昆虫宿主食用了污染包涵体病毒的植物。在宿主中肠的碱性环境中, 多角体溶解释放ODV, ODV与宿主肠道 柱状上皮细胞细胞膜融合, 通过内吞体进入细胞。之后核衣壳从内吞体中逃脱并被转运到细胞核。病毒转录和复制在细胞核进行, 新生 的BV粒子从基底膜出芽引起全身感染。杆状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包括从病毒结合和进入时的相互作用, 到宿主基因表达调节, 以及 修饰与调节细胞和机体所发生的生理和防御的相互作用的复杂和微妙的机制。本文主要以杆状病毒侵染昆虫宿主的过程为线索, 总结和评 述了杆状病毒与昆虫宿主相互作用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 特别是杆状病毒基因在病毒入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杆状病毒生命周期中会产生包埋型和芽生型两种病毒粒子,这两种病毒粒子的包膜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拥有相同的核衣壳结构.杆状病毒核衣壳是由衣壳蛋白和杆状病毒基因组两部分组成,核衣壳的正常组装对两种病毒粒子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核衣壳的正常组装在病毒的整个感染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越来越多参与核衣壳组装的蛋白被鉴定出来,目前还有许多核衣壳组装细节不明了,例如这些衣壳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是怎样的,宿主通过何种方式参与到病毒核衣壳组装过程等.本文主要以杆状病毒模式物种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为例综述了参与杆状病毒核衣壳组装的相关蛋白,并对一些参与核衣壳运输有关的核衣壳蛋白也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福州地区对虾白斑病病毒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福州地区分离到一种高致病性的白斑病病毒,该病毒仅存在于细胞质中,完整的病毒粒子有囊膜,一端略圆,一端稍尖,直径约为80~100 nm,囊膜与核衣壳之间的间隙约为20~25 nm.该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含体,但有些可形成封入体.负染观察到的病毒核衣壳呈直杆状,但长度和直径相差较大,最长的病毒超过600 nm.这些特征与其它已报道的白斑病病毒有所不同,因此暂将它称为"对虾白斑病病毒福州分离株".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感染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后,病虫脂肪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大菜粉蝶感染后24小时,病虫脂肪体细胞开始出现明显的病变,整个病程是,在开始时细胞核内出现清晰区并出现病毒发生基质,核膜多点成套增生,其后核膜断裂,大量膜样结构聚集在病毒发生基质的周围,核衣壳大量产生,有一部分核衣壳从这些病毒发生基质四周的膜样结构碎片上获得套膜,荚膜蛋白沉积形成成熟的病毒荚膜,或称包含体;另一部分则排列在胞浆内的空泡边缘上;其余的核衣壳则从细胞边缘“芽突”而获得套膜,另外还描述环孔片层及线粒体改变。  相似文献   

11.
应用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人工感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gosling new type viral enteritis virus,NGVEV)后不同时间宰杀的及发病的雏鹅,其心、肝及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质)中均有典型腺病毒粒子.病毒侵害的靶器官主要是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以上皮细胞微绒毛断裂、脱落开始,进一步发展为上皮细胞核畸形,固缩,核仁消失,核膜模糊和胞核崩解;胞浆严重空化,形成含有很多病毒粒子的"封入体";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呈囊状,其上的核蛋白体严重脱落;线粒体外膜破裂或嵴断裂及空化,部分受到损害的线粒体充满大量的病毒粒子;形成肠道栓子的外层假膜由大量的病毒粒子、细菌以及坏死的肠上皮细胞组成.肝和心的损害主要发生于感染早期,其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出现类似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变化.病毒在细胞核复制和装配,通过芽生或核膜的破裂而进入胞质,病毒于胞浆中主要是以"封入体"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少量游离病毒.病毒释出细胞外可通过细胞膜芽生或破裂方式,也可通过与核外膜紧密联系的特殊膜性管道将病毒由胞核运至胞外.还讨论了小鹅瘟与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在超微结构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福州地区对虾白斑病毒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州地区分离到一种高致病性的白斑病病毒,该病毒仅存在于细胞质中,完整的病毒粒子有囊膜,一端略圆,一端稍尖,直径约为80-100nm,囊膜与核衣壳之间的间隙约为20-25nm。该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含体,但有些可形成封入体。负染观察到的病毒核衣壳呈直杆状,但长度和直径相差较大,最长的病毒超过600nm。这些特征与其它已报道的白斑病病毒有所不同,因此暂将它称为“对虾白斑病病毒福州分离株”。  相似文献   

13.
在福州地区分离到一种高致病性的白斑病病毒 ,该病毒仅存在于细胞质中 ,完整的病毒粒子有囊膜 ,一端略圆 ,一端稍尖 ,直径约为 80~ 10 0nm ,囊膜与核衣壳之间的间隙约为 2 0~ 2 5nm。该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含体 ,但有些可形成封入体。负染观察到的病毒核衣壳呈直杆状 ,但长度和直径相差较大 ,最长的病毒超过 6 0 0nm。这些特征与其它已报道的白斑病病毒有所不同 ,因此暂将它称为“对虾白斑病病毒福州分离株”。  相似文献   

14.
对虾病毒病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其病害亦日趋突出。对虾病原的研究,特别是病毒性病原的研究,是当前我国发展对虾养殖业的重要课题,它对虾病的防治与检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此,我们对近十多年来已发表的有关对虾病毒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资料作一概述,希望能对同行的研究工作有所稗益。l对虾病原的研究l.且国外已发现的对虾病毒种类自1974年Cou。h【‘’报道了第一种对虾病毒以来,共发现了15种病毒或似病毒颗粒:对虾杆状病毒(BP)、对虾中肠腺坏死病毒(BMN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对虾传染性皮下与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虾非包涵体杆状病毒在体内的感染与发生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在感染发病成虾的肝胰腺和中肠上皮细胞的胞核内,出现大量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套膜和完全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为短杆状,两端呈钝园形,平均大小约为250-300×l10nm,在核内无包涵体形成。在胞质内发现伴随病毒拉子并具有双层膜的蛋白质结构,这种结构建议称为该病毒的“封入体”。同时,我们认为这种无包涵体的杆状病毒,有可能应归属于杆状病毒科的第三个亚组。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济南分离株(VZVJ1)在兔脑神经细胞(RNC)中的形态与形态发生特征,我们利用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感染VZVJ1的RNC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RNC在感染VZVJI6h后核内可见散在的核衣壳,12h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核衣壳明显增多,24h达高峰,而细胞核和细胞质内的成熟病毒颗粒较少见。病毒大小、形态基本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心直径30~50nm,核衣壳74~96nm,成熟病毒110~180nm。核衣壳内有3种类型的核心,即电子致密核心、部分致密核心和电子透明核心。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均可见核心样电子致密体和布纹样结构。在细胞质内还可见少量“繁殖复合体”,由膜性结构包绕多个囊泡构成。提示VZVJ1在RNC中的形态发生不同于其它性质的细胞。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济南分离株(VZVJ1)在兔脑神经细胞(RNC)中的形态与形态发生特征,我们利用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感染VZVJ1的RNC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RNC在感染VZVJ1 6h后核内右见散在的核衣壳,12h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核衣壳明显增多,24h达高峰,而细胞核和细胞质内的成熟病毒颗粒较少见,病毒大小、形态基本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心直径30-50nm,核衣壳74-96nm,成熟病毒110-180nm。核衣壳内有3种类型的核心,即电子致密核心、部分致密核心和电子透明核心,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均可见核心样电子致密体和布纹样结构,在细胞质仙还可见少量“繁残复合体”,由膜性结构包绕多个囊泡构成,提示VZVJ1在RNC中的形态发生不同于其它性质的细胞。  相似文献   

18.
TnGV增强蛋白在AcMNPV中的表达和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志广  尹隽  钟江 《中国病毒学》2002,17(4):326-330
为了研究杆状病毒增强蛋白的活性基团,本文构建了分别表达三种N端部分缺失的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增强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这三种蛋白在N端分别缺失了150,186和250个氨基酸.用重组病毒感染Tn-5B1-4细胞,成功地表达了这三种蛋白,并得到了纯化的蛋白质.通过体外降解围食膜的方法检测这些部分缺失的增强蛋白的活性,结果证实这三种蛋白均失去了增强蛋白的降解围食膜粘蛋白的活性.这一结果表明,增强蛋白的N端对其降解围食膜粘蛋白的功能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9.
对虾白斑病毒感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DNA杂交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大陆养殖的中国对虾从1993年开始至今连年爆发病 毒性流行病,俗称“白斑病”(WSBV),死亡率近100%,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进一步明确虾病暴发原因,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1993年至1998年收集的发病中国对虾组织进行观察,发现病原体为直径(125±76)nm、长约(345±16)nm大小的带包膜的非包涵体型杆状病毒。 经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技术获得了纯化的病毒核衣壳,大小为(80±13)nm×(380±24)nm。形态学特征与台湾地区发现的白斑杆状病毒(WSBV)相似。利用地高辛标记的WSBV DNA探针对病虾标本及纯化病毒DNA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均呈阳性反应,而与正常对虾组织无杂交反应。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角度证明WSBV感染是造成中国大陆养殖对虾连年暴发流行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被感染的细胞培养物切片,观察了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装配过程。描述了病毒核衣壳的形成和发育,以及多角体的形成。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的形态发生,表明它是杆状病毒复制的一种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