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1.
基于不同开采年代新油井(2011—)和老油井(1966—2003年)周边土壤的调查取样,研究了采油区土壤石油污染状况,利用PCR-DGGE和克隆测序技术,探讨了新、老油井周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油井周边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石油污染,其石油烃含量大多高于土壤石油污染临界值(500 mg·kg-1),且老油井周边土壤污染水平更高.污染土壤石油烃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老油井周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随污染水平的增大而减小,新油井则呈相反的趋势.DGGE图谱优势条带测序结果表明,油井周边土壤均存在明显的优势菌,大多为石油烃相关菌和烃类降解菌,如微杆菌属、链霉菌属、迪茨氏菌属、黄杆菌属及α、γ变形菌等.
  相似文献   
2.
呼肠孤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中.水产动物呼肠孤病毒感染曾见于鱼、贝、蟹.近几年随着对对虾病毒病害研究的日益重视,在对虾中也发现呼肠孤病毒的感染.Tsing等[1]最早于1987年在法国南部养殖的日本对虾(P.japonicus)幼虾中发现呼肠孤病毒感染.Krol等[2]于1990年在试验感染的南美白对虾(P.vannamei)中发现呼肠孤样病毒与对虾杆状病毒混合感染.中国大陆养殖的中国对虾自1993年全面暴发流行病以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对虾流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研究,部分学者曾在中国对虾(P.chinensis)中观察到呼肠孤样病毒颗粒[3],但未报道较详细的电子显微镜观察资料.  相似文献   
3.
对虾白斑病毒感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DNA杂交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大陆养殖的中国对虾从1993年开始至今连年爆发病 毒性流行病,俗称“白斑病”(WSBV),死亡率近100%,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进一步明确虾病暴发原因,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1993年至1998年收集的发病中国对虾组织进行观察,发现病原体为直径(125±76)nm、长约(345±16)nm大小的带包膜的非包涵体型杆状病毒。 经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技术获得了纯化的病毒核衣壳,大小为(80±13)nm×(380±24)nm。形态学特征与台湾地区发现的白斑杆状病毒(WSBV)相似。利用地高辛标记的WSBV DNA探针对病虾标本及纯化病毒DNA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均呈阳性反应,而与正常对虾组织无杂交反应。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角度证明WSBV感染是造成中国大陆养殖对虾连年暴发流行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文兴 《人类学学报》1993,12(2):129-129
1992年6月初,抚松县文物管理局,在对县城东南仙人洞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最后鬣狗、野猪和鹿等哺乳动物化石。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现场调查,又获得些动物化石和几件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制品。石制品为石英斑岩和玄武岩等。打片采用锤击法,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依石器尺寸看,大者为16.1cm、小者为12.3cm,从此看来,这一地点的石器,属于大工具类型,它是目前东北地区20多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很少见的大石器工具。  相似文献   
5.
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近几年我国海水养殖鱼发生病毒性传染病,病鱼鳍、鳃及体表皮肤出现乳头瘤样赘生物。将发病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表皮瘤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下在病变组织明显肥大的细胞胞浆内一球状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具包膜,直径约210nm。根据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sein,MCP)基因中间保守区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应用PCR方法从病变组织中扩增出长636b  相似文献   
6.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微生物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从微生物群落特性和微生物生理、生化参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重金属污染土壤后,尤其是高浓度的重金属污染对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都有破坏作用,但由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片面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开发更加简便、直接的方法将是对这方面研究的突破。同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参数是从另一侧面反映重金属污染对微生物的影响,它是对微生物群落特性研究的有利补充,所以不同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搭配是实验取得预期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