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SIVmac239感染早期中国恒河猴回肠派氏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及亚群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可能关系。方法以静脉注射SIVmac239制备恒河猴AIDS模型,对回肠派氏淋巴结进行CD4和CD8免疫组化标记,分离Peyer’s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分别标记CD3、CD4、CD8、CD28、CD95单克隆抗体,以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情况。结果 SIVmac239感染急性期中国恒河猴Peyer淋巴结中CD4+/CD8+比值持续下降,记忆性细胞比例升高,但Peyer淋巴结形态及CD4+T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CD8+T细胞从第5天开始持续升高。结论 SIVmac239感染急性期,中国恒河猴回肠派氏淋巴结形态及CD4+T细胞数量基本维持,向记忆性细胞的转化增加,但是CD4+/CD8+比值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完善现有的SIV/恒河猴模型,掌握恒河猴被SIV感染后体内细胞免疫应答状态,为评价HIV疫苗提供方法和数据上的参考,我们测定了SIV感染猴体内病毒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实验前选出4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用SIVmac239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RT-PCR、流氏细胞术和ELISPOT等方法,监测SIVmac239病毒在恒河猴体内复制情况、感染猴的外周免疫损伤情况和细胞免疫情况,持续测定一年。结果实验结果显示IFN-γ ELISPOT方法能有效的评估实验猴的细胞免疫情况,IFN—YELISPOT结果和CD4+T细胞数无相关性,与血浆病毒载量稍有相关。结论本实验明确了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体内CTL的基本趋势和范围,了解了外周血病毒载量、外周免疫损伤与细胞免疫状况之间的联系,完善了SIV/SAIDS模型评价指标,为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CD8+T细胞在一些病毒感染疾病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CD8+T细胞在HIV无症状期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体内CD8+T细胞剔除,研究CD8+T细胞对SHIV感染猴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8只SHIV病毒感染的恒河猴,均处于无症状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只恒河猴在0、3、7 d注射抗CD8+T抗体cM-T807,不同的时间取外周血、腹股沟淋巴结。流式细胞术测定恒河猴外周血和淋巴结中CD8+T细胞数目,Real-time RT-PCR法测定实验猴血浆病毒载量,并使用IFN-γElispot方法测定其对猴细胞免疫的影响。结果 CD8+T细胞敲除后,4只猴的病毒载量都转阳,但反应性不一,HIV-1的靶细胞CD4+T细胞有轻微下降,后反弹,与病毒载量无相关性;CD8敲除猴的感染情况(血浆病毒载量和CD4细胞)比SHIV病毒急性感染轻,这与ELIPOT结果一致。结论 CD8+T细胞在HIV无症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具有个体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SHIVKU一1静脉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的感染特点及进展规律。方法两只健康中国恒河猴,静脉感染SHIVKU-1病毒,定期采样检测血浆病毒载量、CD4+/CD8+比值、CD4+T细胞绝对数变化和血清中抗SHIVKU-1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多色流式技术分析外周血、腹股沟淋巴结和十二指肠粘膜固有层CD4+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亚群变化。结果两只实验猴成功感染SHIVKU-1病毒,一直到感染后3个月均保持稳定水平的病毒载量。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下降明显,CD4+/CD8+T细胞比值严重倒置。CD4+Tcm细胞比例在经历了感染早期的下降后,大幅升高,尤其是外周血和淋巴结。CD4+Tem则在粘膜固有层中增加明显。结论SHIVKU.1静脉途径成功感染了中国恒河猴,为SHIV/中国恒河猴疾病及评价模型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今后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打靶恒河猴CD4~+ T细胞的TRIM5α基因对其感染HIV-1能力的影响。方法:从恒河猴的外周血中通过磁珠分选获得CD4~+ T细胞,并采用流式检测阳性率。构建打靶TRIM5α基因的TALEN质粒,通过电转导入CD4~+ T细胞,流式分选出转染TALEN质粒的细胞,提取基因组T7E1酶切检测打靶效率。HIV-1病毒感染打靶TRIM5α的CD4~+ T细胞,并通过ELASA检测病毒感染的情况。结果:成功地从恒河猴的外周血中分选出了CD4~+ T细胞,流式检测阳性率为99.5%。打靶TRIM5α基因的TALEN质粒转染CD4~+ T细胞的转染效率约为24.8%,并可成功打靶TRIM5α,打靶效率约为40%。ELASA检测结果表明打靶TRIM5α的恒河猴CD4~+ T细胞对HIV病毒的感染能力增强。结论打靶恒河猴CD4~+ T细胞的TRIM5α基因可使其易感HIV病毒,为进一步建立恒河猴HIV-1感染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RT-SHIV感染中国恒河猴的感染特点,研究RT-SHIV在中国恒河猴中传代特点;建立RT-SHIV中国恒河猴动物模型,为评价HIV-1药物有效性提供动物平台。方法选择4只健康恒河猴,其中两只动物经上肢静脉感染RT-SHIV病毒,感染急性期采取外周血分离CD8-PBMC,扩增病毒,将新制备的病毒静脉感染另外两只中国恒河猴,通过监测血浆病毒载量,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绝对数,了解实验猴的感染状态,同时分析病毒RT基因变异情况。结果 4只动物均获得系统性感染,且传代动物急性期表现更为强烈,RT基因在感染和传代的过程中共观察到3个氨基酸的改变。结论本研究为RT-SHIV中国恒河猴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猴艾滋病毒感染急性期恒河猴肠道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MALTs)NK细胞亚群和功能变化。方法 SIV静脉感染恒河猴后,定期进行动物感染指标测定,并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取肠组织,分离派氏淋巴结单个核细胞(peyer's patch mononuclear cells,PPMC)和粘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amina propria mononuclear cells,LPMC),进行T细胞和NK细胞表面抗体染色,流式分析。结果 SIV感染急性期MALTs CD56CD16+NK细胞亚群比例增幅明显,同时细胞毒性功能增强;CD56-CD16-NK细胞亚群数量减少,功能无明显变化;CD56+CD16+和CD56+CD16-NK细胞数量比例略有增加趋势,但免疫调节功能显著降低。结论SIV感染急性期恒河猴肠道MALTs中NK细胞脱颗粒作用增强,表型功能呈现出较强可塑性。该研究对探索艾滋病粘膜免疫机理、抗病毒治疗及药物研发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恒河猴、食蟹猴后,其外周血细胞的变化,为H5N1模型猴提供基础数据及研究参考。方法健康合格食蟹猴、恒河猴各4只,经滴鼻方式接种H5N1病毒107TCID50,确认发病后,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血细胞及T淋巴细亚群的分析。结果与接种H5N1病毒前比较,接种后白细胞总数(WBC)在第6天时有所降低,至第9天时回升;红细胞总数(RBC)在第3天有所降低,之后回升;淋巴细胞比例及数量分别在第6天、第9天升高并达到最高值。至第9天时,CD4^+T细胞数明显高于接种前,CD8^+T细胞数上升显著,导致CD4^+/CD8^+T细胞比例下降,甚至在2只食蟹猴出现了比例倒置。结论实验用猴感染H5N1后,可导致WBC,CD4^+,CD8^+T等血液细胞的变化,应作为H5N1模型动物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SIVmac239恒河猴(Macaca mulatta)细胞适应株病毒,模拟HIV性传播感染特点进行恒河猴直肠黏膜感染研究,探索引起系统性感染的病毒阈值水平与机体病毒、免疫学之间相关性,为我国艾滋病黏膜疫苗等生物制剂有效性评价提供新的模型构建思路。方法参照HIV性传播自然感染剂量范围,选用SIVmac239连续升高的3种剂量直肠黏膜途径感染两只恒河猴,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病毒血症和免疫反应特点分析。结果两只恒河猴经2×101TCID50和2×102TCID50病毒滴度2次攻击后45d,经检测均未建立系统性感染,病毒特异性免疫反应均为阴性;第3次2×103TCID50病毒滴度攻击后,M296猴表现出典型的系统性感染特点,并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结论确认了HIV性传播过程中的病毒剂量效应关系,为预防性生物制剂的猴体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发现SIVmac239Gag区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反应在病毒控制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于新一代艾滋病黏膜疫苗的抗原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慧  朱丽影  迟立君  刘畅  颜炳柱 《生物磁学》2012,(21):4031-4035
目的:比较黑龙江省H1V/AIDS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外周血cD4+CD25+F0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免疫抑制功能的变化,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HIV/AIDS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HIV/AIDS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百分比及绝对数量;采用共同培养方法检测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D25十FoxP3+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检测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中FoxP3mRNA的表达。结果:黑龙江省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下oxP3+调节性T细胞比率明显高于HCs(P〈O.01),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绝对计数显著下降,且与CD4+T细胞绝对计数成反比;混合淋巴细胞共同培养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无明显变化;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FoxP3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变化。结论:黑龙江省HIV/AIDS患者cD4℃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变化与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SHIV1157ipd3N4静脉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的有效病毒浓度,明确SHIV1157ipd3N4感染实验猴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损伤情况。方法 10只正常中国恒河猴分成6组,分别用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液1 mL静脉感染,测定血浆病毒载量,CD4+/CD8+,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分析感染后恒河猴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损伤情况。结果 5TCID50/mL以上浓度的SHIV1157ipd3N4能通过静脉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结论该实验的成功进行为SHIV/中国恒河猴疾病及评价模型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今后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进一步确证SHIV-KB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病毒浓度范围,测试动物对病毒的适应性,明确该动物模型的可重复性。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选出4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分别用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流氏细胞术、血常规、病毒分离、DNA-PCR和RT-PCR等方法确定实验猴是否被感染,以及感染后恒河猴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细胞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猴的血浆病毒载量、病毒分离结果、CD4+/CD8+比值和CD4+T细胞数等证实,4.8×105 copies/mL以上浓度的SHIV-KB9病毒液能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SHIV-KB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有效病毒浓度范围,确定了SHIV-KB9病毒感染中国恒河猴的病毒学、免疫学的测定指标,成功的建立了SHIV-KB9/中国恒河猴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正常实验恒河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获取基础数值。方法使用BD 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Cell QuestTM3.3分析软件,应用CD3-Percp、CD4-FITC、CD8-PE荧光标记的抗体,对北京地区84只实验恒河猴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地区实验恒河猴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LYM)的百分比为32.82%±5.93%;CD3^+CD8^+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为(23.99±6.34)%;CD4^+/CD8^+的比值为1.45±0.41;LYM百分比为白细胞的(49.70±14.00)%;LYMF为(4.634±2.181)×106/mL。结论实验用恒河猴T淋巴细胞亚群的基础数值测定为相关比较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CD4~+CD28~+和CD4~+CD25~+Fox 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其在SLE合并带状疱疹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SLE患者、30例SLE合并带状疱疹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表面CD28的表达及CD4~+CD25~+Fox P3~+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分析SLE合并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CD4~+CD28~+和CD4~+CD25~+Fox P3~+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相关性。结果:SLE合并带状疱疹组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率、绝对计数显著降低,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CD28表达下调,CD4~+CD25~+Fox P3~+Treg细胞水平显著高于SLE组及健康对照组,SLE合并带状疱疹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 P3~+Treg水平与CD4~+CD28~+水平成负相关(P均0.05)。结论:SLE合并带状疱疹患者CD4~+、CD8~+T细胞活化异常,CD4~+CD25~+Fox P3~+Treg细胞可能参与抑制了T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黑龙江省HIV/AIDS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免疫抑制功能的变化,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HIV/AIDS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HIV/AIDS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百分比及绝对数量;采用共同培养方法检测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检测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中FoxP3mRNA的表达。结果:黑龙江省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率明显高于HCs(P<0.01),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绝对计数显著下降,且与CD4+T细胞绝对计数成反比;混合淋巴细胞共同培养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无明显变化;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变化。结论:黑龙江省HIV/AIDS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变化与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16.
E.tenella感染鸡CD4+、CD8+T细胞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感染雏鸡后各免疫器官和盲肠局部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 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雏鸡初次感染E.tenella后,免疫器官盲肠扁桃体、脾脏、胸腺和盲肠黏膜中的CD4 T淋巴细胞均于第2天开始增殖,第6天~8天达到峰值;二次感染后第2天有短暂的下降,第5天开始缓慢回升,第8天二次达到峰值,但第二个峰值比第一个峰值低,说明CD4 T淋巴细胞积极参与启动免疫应答和抵抗初次感染。(2)雏鸡初次感染E.tenella后,免疫器官法氏囊、盲肠扁桃体、脾脏、胸腺和盲肠黏膜中的CD8 T淋巴细胞都于第2天开始增殖,第8天达到峰值;二次感染后立即回升,第5天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且第二个峰值比第一个峰值高,表明CD8 T淋巴细胞是抵抗再感染的主力。  相似文献   

17.
动态观察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鼠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其亚群的变化,为正确评价T淋巴细胞在Mp感染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Mp滴鼻感染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集标本,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ELISA测定脾细胞上清中TGF-β1、IL-10含量。结果表明,Mp感染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或呈下降趋势。CD4+/CD8+比值下降。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第3天、第7天,TGF-β1、IL-10表达水平升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对CD4+T淋巴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外周血TGF-β1、IL-10的表达与脾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成反比。提示TGF-β1可能参与了对Th1细胞的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汪菲  高春记  黄文荣  李晓红  李猛 《生物磁学》2012,(4):631-634,618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供者CD4+T细胞表面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L-选择素(LAM-1)和人整合素-4(VLA-4)的表达及其介导的CD4+T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CD4+T细胞免疫耐受机制。方法:使用三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及动员后第5天供者外周血LFA-1、ICAM-1、LAM-1和VLA-4的表达率,ELISA方法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分泌IFN-γ和IL-4能力,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CD4+T细胞,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迁移能力和对ICAM-1的黏附能力。结果:动员前后CD4+T细胞LFA-1(CD11a)和VLA-4(CD49d)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前后CD4+T细胞LAM-1(CD62L)和ICAM-1(CD54)的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员前显著高于动员后(P〈0.01);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向SDF-1α的迁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后CD4+T细胞对ICAM-1的黏附率降低(P〈0.01);动员后IL-4和IFN-γ两个细胞因子在外周血血清的浓度均降低(P〈0.01)。结论:rhG-CSF动员不影响CD4+T细胞LFA-1和VLA-4表达及CD4+T细胞迁移,但影响CD4+T细胞ICAM-1和LAM-1表达以及CD4+T细胞通过LFA-1对ICAM-1的黏附能力影响,并可能影响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及IFN-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CD4+ CD25+ Foxp3+调节T细胞的相关可能机制。方法采用DSS制作UC小鼠结肠炎模型,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NC)组,模型(MD)组,双歧杆菌治疗(BbT)组。造模7 d后,给予双歧杆菌后续治疗7 d。评估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行HE染色及病理学评分(HDS);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和肠系膜淋巴细胞中表达CD4+ CD25+ Foxp3+的Treg细胞的百分比率。结果 BbT组的DAI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MD组HDS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BbT组的HDS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外周血和肠系膜淋巴细胞CD4+ CD25+ 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BbT组结肠外周血和肠系膜淋巴细胞CD4+ CD25+ 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可以提高CD4+ CD25+ Foxp3+Treg数量,调节机体和肠道免疫功能,对UC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HIV感染者及各类医疗措施导致的免疫受损者的增多,探讨一种适合免疫缺陷人群的预防机会感染的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CD4^+T细胞是抵抗肺孢子菌等机会感染的最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其中CD40配体(CD40L)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启动B细胞和CD8^+T细胞反应的关键因子。为探讨CD4^+L是否能在缺乏CD4^+T细胞的小鼠体内启动免疫反应,本文研究了用卵白蛋白(OVA)作为模型抗原,联合应用CD40L引起的免疫反应。结果显示,同时应用OVA和CD40L,可使CD4^+T细胞耗竭小鼠体内抗OVA IgG抗体和抗原特异性IFN明显增多,提示在CD4^+T细胞缺乏的宿主体内,CIMOL可以启动B细胞和CD8^+T细胞类免疫反应。该结果为抗肺孢子菌等机会性感染的免疫预防研究提供可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