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野外大熊猫的产仔、育幼,至今仍是一知半解。大熊猫在人工饲养下的配种难,受孕率低,雌兽育幼也差,截至1990年9月7日发稿时止,在世界范围内,大熊猫共产仔79胎次,幼仔119只,成活至3岁以上的共计20只,1—3岁的4只,16—76天的3只。过去大熊猫雌兽无论一胎产一仔或是二仔,一般只能带活一仔,甚至一仔也带不活,如压死,窒息死,带不好生病致死等,更没有二仔同时吃过一天初乳的。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饲养繁殖的雌性大熊猫“庆庆”,于1989年4.5岁时用激素诱导排卵,受孕产仔养活后,今年5月6日和7日发情,进行了自然交配和冷冻精液人工授…  相似文献   

2.
据9月来自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消息,2005年卧龙圈养大熊猫产11胎,出生幼仔16只,至今全部存活。据悉,今年全球大熊猫产仔情况是:国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产1胎1仔成活,北京动物园产1胎2仔未成活,陕西濒危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产1胎2仔成活1只;国外,美国华盛顿动物园和圣地亚哥动物园的大熊猫分别产1胎1仔成活,日本和歌山野生动物园大熊猫产1胎2仔成活1只。今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产仔情况预示着卧龙迎来了又一个大熊猫的丰收年.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初生幼仔体重较轻,仅为正常母体体重的千分之一,平均144.9±40.59 g(张志和和魏辅文,2006).初生体重在70 g以下的幼仔,常被称之为超轻体重幼仔,初生体重超轻、身体瘦弱活动无力,产后无叫声或叫声小是其主要特点.对于体重超轻初生幼仔的育幼,目前有1993年对一例初生体重为61 g的幼仔,在产后两周内采用胃导管喂母初乳、之后采取人工与母兽交替哺育的方法养育存活以及2000年对一只58 g幼仔进行全人工育幼存活7 d的报道(钟顺龙和何光昕,1997,侯蓉等,2000).2006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一只雌性大熊猫产下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仔初生体重仅51 g,经人工辅助哺育存活,该幼仔是圈养条件下育成的初生体重最轻的大熊猫.现将该例的育幼情况报道于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配种方式对大熊猫产仔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冯文和  张安居 《兽类学报》1994,14(4):249-254
1987-1993年,我国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先后有31只雌性受配108只次,产仔胎,获幼仔45只。有16只雄性参加配种,其中7只能进行自然交配,9只没有自然交配能力。从3只雄性采出的良好精液,能使雌怀孕产仔,怀孕率为19.12%。在雄性自然交恿前后再给雌兽化人工授精,能提高雌兽怀孕产仔效果,来自不同山系大熊猫的繁殖能力有不同程序的差异,尤以岷山山系大熊猫的繁殖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在国内外已有60多年的饲养历史,但有繁殖能力的种公兽很少,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通过良好的培育和饲养管理,成功培育出4只有自然交配能力的公兽,其中2只是在约1岁龄时从野外抢救回来进行人工饲养,另外2只是在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出生,1991-2000年,通过自然交配方式已使11只雌性大熊猫受孕产仔28胎44仔,科学的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培驯方法是大熊猫种公兽培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超轻初生幼仔人工哺育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熊猫是存活率较低的动物之一 ,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幼仔初生体重较轻有关 ,特别是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相比 ,其幼仔初生重与母兽体重差异极大 ,约为母兽体重的千分之一 [1] ,加之大熊猫育幼行为高度特化 ,其幼仔存活更为不易。自 1 990年采用人工辅助育幼方式繁殖成活大熊猫双胞胎以来 ,人工圈养条件下 ,大熊猫的育幼方式概括起来有如下 4种 :1 )大熊猫母兽自行哺育 ,这是自 1 963年至今最常用的方式 ;2 )人工辅助大熊猫母兽育幼 [2 ] ,现已存活 5对双胞胎 [3] ;3)用大熊猫初乳与羊乳混合喂养 ,全人工育幼 [4 ,5] ,目前已育成 2只大熊猫 [5] ;…  相似文献   

7.
饲养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冬冬”,现年7岁,于1991年9月7日14时50分和15时45分先后产下二仔(据观察均为雌性)。“冬冬”产下双仔后, 自育1仔,将另1只幼仔丢弃不管,为此科研人员于第二仔产后5分钟内就将其移入育婴箱中进行人工哺育。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妊娠及产仔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祥明  余建秋 《四川动物》1999,18(4):179-181
对人工饲养下8 只次怀孕产仔大熊猫的妊娠反应、产仔行为和7 只次配种未孕大熊猫行为进行比较研究表明, 受配雌兽到一定时间后摄取窝头情况可作为判断是否怀孕及预测产期的重要行为指标。怀孕产仔大熊猫和假孕大熊猫都有类似的反应: 减食, 拒食窝头、竹, 活动量明显减少, 乳房、外阴发生较大变化, 舔外阴、含竹作巢等。但前者拒食窝头并持续到产后一段时间, 后者有的在拒食窝头的中途出现摄食窝头的行为; 有的减食或拒食不久又摄食窝头- 再拒食- 再摄食, 活动量减少, 外阴、乳房仅有微弱变化。产仔大熊猫的预产期在减食窝头后25 天左右或拒食窝头后的21 天左右。大熊猫产仔期破羊水次数与每胎产仔只数有关。  相似文献   

9.
1992年大熊猫产仔期间,极端气温高达42℃,使用冰块降温,产房温度控制在34℃内,相对湿度70%-95%;同时模拟野外大熊猫离的采食习性,让雌兽到产房凶觅食,避免干扰。结果表明:生活于寒冷山地的大熊猫对高温仍有一定耐受力,产后10天内大熊猫可不需进食,有一定耐饥力,不影响雌兽健康,仔兽生长良好。此种高温环境和离巢外出进食的哺乳期管理在国内外尚属未见。  相似文献   

10.
黄世强 《生物多样性》1994,2(2):113-117
北京动物园在三十年中,共繁殖大熊猫28胎(其中双胎18次),产仔46只,成活21只,成活率为45.65%,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63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自然繁殖成功大熊猫“明明”;1978年第一次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成功大熊猫“元晶”;1980年第一次以纯超低温保存的大熊猫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功产下二仔;1987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繁殖出子三代;1990年第一次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大熊猫自然交配繁殖成功幼仔“亚庆”;1992年第一次繁殖成功大熊猫人工授精第三代幼仔“京京”;1992年第一次以人工授精繁殖长大的雄性大熊猫自然交配成功繁殖“永明”和“永亮”;1992~1993年第一次以人工哺育的方法使未食母乳的大熊猫幼仔“永亮”成活;1993年第一次达到1992年所产的3仔全部成活,成活率为100%。  相似文献   

11.
通过营造冬暖、夏凉、通风良好的洞穴兽舍,改造饲料营养,采用先粗后精、少量勤添的饲喂方法,增加活动量,接受阳光照射,让雌、雄大熊猫有较多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机会和增强其信息交流等技术管理措施,使高龄大熊猫“新星”雌兽20岁受配产仔,同时一胎产2仔,高龄大熊猫雄兽“新8号”25岁龄自然交配,并在25~27岁龄连年自然配种,使受配雌兽怀孕产仔,创下了圈养大熊猫雌、雄兽高龄繁殖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2.
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大熊猫“娅娅”日前顺利地产下了一只重 15 9g的雌性大熊猫幼仔 ,这只熊猫幼仔目前已渡过生命脆弱期 ,身体十分健康 ,成为中国今年人工繁育成活的第 10只大熊猫。据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负责人介绍 ,今年 13岁的“娅娅”出生于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当天 ,是世界上首例人工繁育成活的大熊猫双胞胎中的一个。我国今年人工繁育成活10只大熊猫  相似文献   

13.
卧龙圈养大熊猫母兽带仔野化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卧龙圈养大熊猫进行母兽带仔野化培训.初步建立了大熊猫初生幼仔到半岁幼兽的野化培训方法;建立了大熊猫幼仔与研究者的隔离方法,避免了培训个体对人和人工饲养环境的依赖;探索了提高圈养大熊猫活力的新方法;初步证明了带仔野化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园人工饲养大熊猫已有27年历史,但从事人工饲养下的繁殖研究起步较晚,现就我园几年来人工饲养下大熊猫繁殖生态的一些观察叙述如下:大熊猫的年龄结构与性表现年龄:重庆动物园现饲养大熊猫8只,年龄分别为1至27周岁,雄性2只,雌性6只。年龄在4.5至15岁间的雌性熊猫3只,具有繁殖潜力。(其中2只已有生育,1只于1986年初开始发情,另3只年龄为1岁、2岁和27岁)。性表现的年龄与徐启明报道基本一致,但本园所繁殖3胎的生育年龄分别始于9岁和12岁,看来有性表现不等于具备繁殖能力,故可不必急于实施人工授精。人工饲养下的发情(持续)时间:雌性大熊猫在…  相似文献   

15.
提高圈养繁殖大熊猫存活率是维持圈养种群可持续发展和开展野化放归研究的基础,为了探究圈养繁殖大熊猫生存力的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的大熊猫谱系数据,不仅统计分析了不同年代和不同龄级(月龄、年龄组)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和死亡率,而且利用广义线性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圈养繁殖大熊猫存活时间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60—1989年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幼仔和种群存活率分别是31.61%和68.10%,1990—2019年为78.39%和94.06%;不同年龄组圈养繁殖大熊猫的死亡率呈"凹型"曲线,即幼年和老年大熊猫死亡率较高(26.85%、26.53%),而亚成年和成年的死亡率偏低(4.56%、12.60%);不同月龄则以初生幼仔(1月龄)的死亡率最高,达22.45%,其余月龄相对较低(0~20%)。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发现,个体性别、出生年代、母兽来源、母兽产仔年龄、育幼方式和胎儿数量等因素显著影响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存活、死亡和寿命长短。因此,加强大熊猫种源管理、提高人工育幼技术以及优化繁育配对等是大熊猫饲养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的一只雌性大熊猫分娩后发生产后出血,采取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利用抗菌素药物防止感染的原则对母兽进行治疗,4d后恢复正常。治疗期间取出两只初生幼仔,利用自制人工保温箱将幼仔成功地从雅安长途运回卧龙进行人工育幼;并对母兽进行育幼行为培训以保持母性行为,母兽康复后主动接受幼仔成功哺育成活。  相似文献   

17.
雄性大熊猫配种期的性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凤歧  卜华 《兽类学报》1994,14(2):81-85
本文通过对西安动物园大熊猫雄兽弯弯于1986-1991年与3只雌兽相继本交,爬跨33次,交配21次,产5胎,获6仔,育成6仔的性行为观察。获得雄兽在发情季节的爬跨与酱姿式,交配的时间与叫声,配种期的食量下降与活动量变化等资料。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幼仔快速生长发育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种群长期保存的生存策略(胡锦矗,2001).大熊猫幼仔的体重是衡量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调整圈养大熊猫饲养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圈养条件下,大熊猫幼仔在0和1年龄级的死亡率分别为12.89%和18.37%(赵素芬等,...  相似文献   

19.
重庆动物园的雌性大熊猫“松松”在1986年9月25日顺利产下2仔后成活1仔,1987年2月15日断奶。到发情季节(3~5月上旬)仍未发情,直到6月18日才出现咩叫声,戏水,擦阴部等发情行为,19日即达发情高峰,表现为主动追随雄性大熊猫或用竹杆摩擦外阴,22日基本消失。此间因雄性熊猫发情期已过,进行了三次人工输精。这是目前有记载的人工饲养下大熊猫发情最迟日期。大熊猫“松松”六月十八日迟迟发情$重庆动物园@赵观禄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影响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双胞胎生长发育的因素,以2013—2016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出生的22对大熊猫双胞胎幼仔及其母兽为研究对象,分析母兽孕期增重、双胞胎个体性别和双胞胎性别类型与大熊猫双胞胎幼仔初生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双胞胎个体性别和大熊猫幼仔初生体质量与1~12月龄大熊猫幼仔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双胞胎性别类型的大熊猫幼仔初生体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但母兽孕期增重、双胞胎个体性别与幼仔初生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P=0.170);双胞胎2只个体的初生体质量不同(χ^2=9.043,P=0.041),且双胞胎性别类型与幼仔初生体质量差异程度呈中等强度相关(Cramer s V=0.492,P=0.030),双雌性双胞胎初生体质量差异为20%~40%(调整后标化残差:2.30),双雄性双胞胎初生体质量差异小于20%(调整后标化残差:2.60);双胞胎个体性别和初生体质量对1~12月龄大熊猫幼仔生长发育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大熊猫双胞胎幼仔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大熊猫双胞胎的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