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虎纹蛙消化道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小鼠抗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AA1,应用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化染色法对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消化道组织中类胰蛋白酶阳性肥大细胞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单克隆抗体AAl可与中性缓冲福马林液固定的虎纹蛙组织的肥大细胞获得良好的交叉反应,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胞浆染成棕黄色,证实虎纹蛙肥大细胞胞浆颗粒中也存在类胰蛋白酶。虎纹蛙组织中AA1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布,与AB/SO和改良甲苯胺兰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虎纹蛙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数量很少,且阳性反应比人胃癌间质肥大细胞弱,主要见于黏膜型肥大细胞(MMC)分布区域,如消化道黏膜上皮下方和固有层,少量分布于肠绒毛基底部及食管腺和胃腺周围。而在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CTMC)分布区域,如消化道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却未见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AB/SO和改良甲苯胺兰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多,广泛分布于消化道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腺体之间、肌间及外膜结缔组织,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虎纹蛙肥大细胞都含有类胰蛋白酶。很有可能是虎纹蛙MMC中含有类胰蛋白酶,而CTMC中不含类胰蛋白酶。虎纹蛙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数量很少,且阳性反应比人胃癌间质肥大细胞弱,说明虎纹蛙肥大细胞胞浆颗粒类胰蛋白酶含量较少,虎纹蛙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可能与生物进化水平较低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传统结缔组织铺片基础上开展脂肪组织油红染色方法在医学本科生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学生先进行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并施行脂肪组织油红o-甲苯胺兰-伊红三重染色,然后镜下观察。结果油红o染色把结缔组织中的脂肪细胞内脂滴保存下来并染上红色。脂肪组织中央的细胞脂滴均匀红染,充满胞浆,周边的脂肪细胞胞浆中油红染色很少,细胞呈空泡状,显示出脂肪细胞亚群存在。甲苯胺兰染色使得疏松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染成紫红色,胞核染色浅,细胞数量多、成群分布。伊红可使得结缔组织内除脂肪细胞、肥大细胞意外的其他细胞的胞浆和胶原纤维染成淡红色。结论传统的组织学平铺片技术基础上引入脂肪油红o-甲苯胺兰-伊红三重染色,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并能很好地了解输送结缔组织中细胞的不同表型和分布,丰富组织学内容,把教学、科研连接一起,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2种染色方法对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进行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甲苯胺蓝(TB)和阿尔新兰-藏红染色(AB/SO)对中肠,后肠和之间的肠球进行了染色。结果 TB和AB/SO两种染色均能不同程度的显示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且TB更为适合。肠道粘膜上皮肥大细胞的形态主要为椭圆形或者圆形。中肠的前段和中段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粘膜层的上皮细胞、基膜及外膜的结缔组织中;后肠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颗粒和肠腺中;肠球中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肠球边缘少数存在的嗜酸性颗粒和嗜碱性颗粒中。结论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具有与其他动物有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自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探讨了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O. aureus♂)胃肠道肥大细胞的分布及其形态特点。结果发现,经甲苯胺蓝染色的肥大细胞其核着深蓝色,颗粒被染成紫红色,着色深浅不一。肥大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菱形,散在或集中分布在黏膜层固有膜和黏膜下层,尤其常见分布于小血管周围。经统计,肥大细胞在奥尼罗非鱼的胃、幽门盲囊、后肠、前肠、中肠的数量依次减少。胃和幽门盲囊内肥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前肠和中肠(P0.05),与后肠无显著差异;前肠、中肠和后肠内肥大细胞数量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肥大细胞是大多数脊椎动物疏松结缔组织中常见的细胞 ,常成群地沿着小血管分布。该细胞胞质内充满着粗大的嗜碱性颗粒 ,其颗粒具有水溶性 ,用碱性染料染色时呈现异染性。通常在制作肥大细胞标本时先取皮下组织或肠系膜进行铺片 ,风干后经过固定液固定 ,再用甲苯胺蓝、硫堇等染色方法显示胞质内颗粒 ,然后再经脱水 ,透明和封片等常规操作程序完成标本制作。近年来 ,笔者根据该细胞胞质内嗜碱性颗粒具有异染性和水溶性特点 ,采用以酒精为溶剂的甲苯胺蓝染色液对风干后肥大细胞铺片标本不经固定而直接染色 ,染色后只经一道酒精洗去浮液 ,风干后…  相似文献   

6.
利用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和阿利新兰-高碘酸雪夫试剂(AB-PAS,AB,pH 2.5)组化染色技术研究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消化道组织结构及其黏液细胞的分布特征。圆尾鲎消化道外形为一直管状,中肠部位有分支。H.E染色结果显示,食道、胃、幽门、中肠与后肠的管壁一般结构由外至内分为外膜、肌肉层、黏膜下层、黏膜层。食道是一段短管状结构,肌肉层较胃壁的薄但几丁质层极厚。胃则为一膨大的砂囊结构,内含一定数量的纵行黏膜皱褶,肌肉纤维排列整齐,几丁质层较薄。幽门与中肠套叠,幽门壁肌肉层很薄,几丁质层清晰可见。中肠和后肠结构差异不大,具有一定数量的黏膜皱褶,上皮细胞间分布比较多的黏液细胞,均无几丁质层。AB-PAS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消化道有Ⅰ和Ⅱ型两种黏液细胞,不同部位分布数量差别很大。食道和幽门未见黏液细胞。胃黏膜下层有少量Ⅱ型黏液细胞。中肠和后肠黏液细胞数量比较多,尤其是与幽门套叠的中肠前端区域,均以Ⅱ型黏液细胞为主,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层和黏膜上皮。在后肠黏膜下层有Ⅰ型黏液细胞分布,而黏膜上皮则分布密集的Ⅱ型黏液细胞。圆尾鲎消化道组织结构及黏液细胞分布特征反映其不同部位功能的差别,体现食性与消化机能相协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几种肥大细胞染色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BC—爱先蓝—PAS混合染色及PAP技术对大鼠肝、胃、肠及DAB诱发的大鼠肝癌中肥大细胞进行了染色对比实验,结果表明:Carnoy及福尔马林等固定液固定的组织内肥大细胞均能被爱先蓝染色成蓝色,其染色时间不同,该种染色方法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染色方法,用于确定肥大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及数量。ABC—爱先蓝—PAS混合染色方法及PAP技术均能准确、有效地确定肥大细胞(MC)性质。ABC—爱先蓝—PAS混合染色使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TMC)呈棕褐色,周边略蓝色。粘膜肥大细胞(MMC)则呈蓝色,通过不同颜色的显示,可清楚地将CTMC与MMC区分开来。PAP方法具更高的特异性。但有关的抗体来源缺乏,因此在无特异Ⅰ抗体的情况下,ABC—爱先蓝—PAS混合染色方法亦可视为鉴别两类不同性质MC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鸡中枢淋巴器官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与形态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哺乳动物的,特别是啮齿动物和人类肥大细胞已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但关于家禽肥大细胞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阐明鸡中枢淋巴器官中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与形态学特征.本研究证实Carnoy 氏液是鸡肥大细胞的优良的固定液,而中性缓冲福尔马林(NBF) 却阻断了大多数肥大细胞的着染力.甲苯胺蓝和阿尔新蓝是鸡肥大细胞的良好的染料,但阿尔新蓝能使更多的肥大细胞着染,虽然其也可使杯状细胞着染.作者的一种新的染色法, 长时间阿尔新蓝染色(LAB-S)可用于NBF固定的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染色,因为其着染的细胞数与Carnoy 氏液固定甲苯胺蓝染色的细胞数无显著差异(P<0.001).在胸腺髓质中见有大量的肥大细胞,而胸腺皮质仅可见个别肥大细胞位于血管周围及小叶间结缔组织中.腔上囊的皮质与髓质中很少见有肥大细胞.肥大细胞有血管周围分布的倾向,但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血管内偶尔也有个别肥大细胞.电镜下可见肥大细胞的胞浆颗粒内充满无定形的颗粒状基质,但其电子密度有的较高,有的较低.少数胞浆颗粒内有旋涡状及网状亚微结构.但未见有人类肥大细胞胞浆颗粒内特征性的晶格状和卷轴状的亚微结构,也未见到在绵羊肥大细胞中描述过的特殊亚微结构.  相似文献   

9.
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与超微结构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分为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onnective tissue mast cell,CTMC)和黏膜肥大细胞(mucosal mast cell,MMC)两大类。肥大细胞具有异质性,即肥大细胞在不同种属或同一种种属的不同个体、甚至同一种个体的不同组织器官中存在着形态学、分布、颗粒化学成分、染色特性及超微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性。近些年,人们围绕着肥大细胞的异质性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异质性的机制认识尚不清楚。深入的讨论、研究与比较仍然很必要。现对肥大细胞的亚群、形态与分布、着染性与免疫组化、超微结构等的异质性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肥大细胞(mast cell,MC)的分布和形态特点,丰富有尾两栖类MC的生物学资料,用不同固定和染色方法对商城肥鲵消化系统及其他部分器官的肥大细胞进行了观察,并对消化道和舌的MC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除输卵管和肾外,在3种固定方法中,改良甲...  相似文献   

11.
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和酶组织化学方法对鳜鱼消化道各部位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分布与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黏液细胞可为分为4种类型,食道黏液细胞多数为Ⅲ型和Ⅳ型,未见Ⅰ型和Ⅱ型;胃贲门和胃幽门黏膜上皮仅有Ⅰ型黏液细胞;胃体黏膜上皮则以Ⅲ型细胞为主;幽门盲囊中主要为Ⅱ型细胞;前肠和中肠中Ⅳ型黏液细胞最多,Ⅰ型最少;后肠黏液细胞则以Ⅳ型和Ⅱ型为主。酸性磷酸酶(ACP)主要分布于幽门盲囊和前肠的黏膜上皮;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分布于食道、幽门盲囊和整个肠道黏膜上皮;非特异性酯酶(NSE)主要分布于胃幽门、中肠和后肠黏膜上皮;过氧化物酶(POX)在胃幽门黏膜上皮中活性较高;琥珀酸脱氢酶(SDH)主要分布于胃腺中;腺苷三磷酸酶(ATPase)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较多分布。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酶的分布型与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消化吸收机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扬子鳄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该文用龙桂开浸银法对扬子鳄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嗜银细胞分布于整个消化道中,从食道到直肠。其中,十二指肠和回、直肠交接处密度很高,胃体及直肠很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食道嗜银细胞位于上皮基部和固有膜中,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胃嗜银细胞位于胃腺部,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可见明显的胞突。肠嗜银细胞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呈长柱形、纺锤形、长颈瓶形或锤状。多数细胞两端有较长胞突,分别与固有膜  相似文献   

13.
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6  
应用7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密度最高,食道、直肠其次。生长抑素细胞在胃幽门部非常密集,胃体中等,胃贲门部较少,十二指肠偶见。胃泌素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前段,空肠、回肠和直肠偶见。许多血管活性肠肽细胞分布于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少数。胰高血糖素、胰多肽和P-物质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阳性细胞。结合扬子鳄的  相似文献   

14.
发育中人胎儿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组织化学技术,对50例不同胎龄胎儿颊部和食管肥大细胞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幼稚的肥大细胞颗粒TB染色呈淡紫色。AB·S染色呈蓝色,CEC值偏低,颗粒的糖胺多糖硫酸化程度偏低;成熟的肥大细胞颗粒TB染色呈深紫色,AB·S染色呈红色,CEC值偏高,颗粒的糖胺多硫酸化程度偏高,含肝素。颊部、食管的肥大细胞在出现的时间、AB·S组化染色、CEC值与肝素含量等存在不同。结果说明发育中胎儿肥大细胞颗粒的组化性质发生了改变,不同部位肥大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这些是发育中胎儿肥大细胞异质性的表现。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treptavidin peroxidase,简称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使用六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种类、定位、分布密度及形态进行了研究。在乌龟胰腺中检测出5-羟色胺、生长抑素、胰高糖素和胰多肽等4种内分泌细胞,生长抑素、胰高糖素细胞多成簇大量分布于胰岛中;5-羟色胺、胰多肽细胞多散在少量分布于胰腺腺泡之间。在乌龟消化道中共检测出5-羟色胺、生长抑素、胃泌素、胰高糖素和P物质等5种内分泌细胞: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处分布密度最高(30.7±4.2),空肠其次,回肠、直肠处最低(12.0±1.0/11.2±3.0);生长抑素细胞仅分布于食道和胃中各段;胃泌素细胞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处;胰高糖素细胞分布于胃体至空肠段,以胃幽门部分布密度较高(11.3±1.1);P物质细胞仅布于胃幽门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胰多肽细胞。与其他爬行动物比较,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存在着一定共同点,又显示了较大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研究肥大细胞在人胎儿甲状腺发育中数量、分布及组化性质的改变,以探讨胎儿器官发育中肥大细胞的差异。取45例不同胎龄的人胎甲状腺石蜡切片做甲苯胺蓝染色和阿尔辛蓝--藏红染色,并测定肥大细胞的临界电解质浓度值及进行硫酸小蘖硷荧光染色。结果显示:3月龄胎儿甲状腺内开始出现肥大细胞,数量极少,主要分布在被膜及小叶间结缔组织内,甲苯胺蓝染色肥大细胞颗粒呈淡紫蓝色,阿尔辛蓝--藏红染色呈蓝色,临界电解质浓度值较低,硫酸小蘖硷染色未见显黄色荧乐的肥大细胞,从3月龄到足月随着胎龄增长,肥大细胞数量缓慢增多,8月龄时肥大细胞经甲苯胺蓝染色,其颗粒呈紫红色,阿尔辛蓝--藏红染色出现少量含红色和红蓝混合染色颗粒的肥大细胞,临界电解质浓度值偏高,可见少量显黄色荧光的肥大细胞,结果表明:在人胎儿3月龄时甲状腺发育中开始出现肥大细胞,但随胎儿发育肥大细胞的组化性质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规律和形态学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鉴别和定位雌雄各6只北方狭口蛙食管、贲门、胃体、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的5-羟色胺细胞。结果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位于胃幽门部,胃体和十二指肠其次,贲门最低。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从食管至直肠呈”V”形分布,胃幽门部为比值的最低点。食管、贲门和肠道各段的5一羟色胺细胞以开放型细胞为主,胃体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数量几近相等,胃幽门部以闭合型细胞为主。结论北方狭口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型和形态学特点与其他两栖动物既有相同点,也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可能与其食性和善于穴居掘土的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鳜、大口黑鲈、尼罗非鲫、短盖巨脂鲤、鲇、黄颡鱼、黄鳝和乌鳢等8种有胃真骨鱼消化道粘膜中降钙素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定位及形态学比较.结果表明,在尼罗非鲫、鳜和大口黑鲈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未见到阳性反应。另外5种鱼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可不同程度地见到阳性细胞,其中黄颡鱼的整个消化道均有降钙素免疫活性的阳性反应;黄鳝和乌鳢的肠道中则无阳性反应,但在它们的胃以及黄鳝的食道中见到阳性细胞;鲇除食道中没有发现阳性细胞外,消化道各段中均有阳性细胞的存在;短盖巨脂鲤则仅在食道中发现阳性细胞。降钙素免疫活性细胞在肠道中的形态大多为长校形,胞体膨大,胞核是空油状,有两个相对的胞突分别伸向肠腔和基膜;胃中的降钙素细胞在位于胃上皮细胞之间时形状多为较短的梭形,而位于胃腺中时其形状较前者更加粗、短,胞突短小,常常呈不规则形状沿胃腺管边缘分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胡子鲶(Clarias fuscas)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比较.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strept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method,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除胡子鲶后肠外,五羟色胺细胞在两种鱼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其中贲门部或幽门部密度最高,前中肠次之,食道最少;胡子鲶消化道中生长抑素细胞主要分布于胃贲门部和胃部,食管、胃幽门及肠道内未见分布,而瓦氏黄颡主要分布于食管和胃部,肠道内未见分布;胃泌素细胞在胡子鲶消化道内只在肠内检测到,瓦氏黄颡只在幽门胃和前肠两个部位检测到;胰多肽细胞只在瓦氏黄颡的幽门胃和前肠两个部位有分布;胰高血糖素和P-物质两种细胞在两种鱼的消化道各段均未见其分布.结论 两种有胃鱼消化道中六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有一定的共性,体现了两者消化生理的共同点;同时又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与各自食性及生活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同域共存的2种形态相似的平鳍鳅科鱼类的共存机理, 通过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等方法对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比较。形态学结果显示, 它们的消化系统组成基本相同, 符合杂食性鱼类的特征, 但二者消化系统形态有明显差异。西昌华吸鳅肠道盘旋2回, 呈“φ”字形, 肝胰脏覆盖在消化管腹面; 峨眉后平鳅肠道盘旋5—7回, 肝胰脏镶嵌在消化管之间, 西昌华吸鳅在肠道系数、比消化系统重等形态学指数上大于峨眉后平鳅。组织学结果显示, 在消化道内黏膜褶皱高度、肌层厚度等特征上西昌华吸鳅显著大于(P<0.05)峨眉后平鳅, 肝胰脏没有显著差异。AB-PAS染色显示, 2种鱼消化道内黏液细胞种类相似, 多为Ⅱ型和Ⅳ型黏液细胞, 黏液细胞分布类型与大多数硬骨鱼类近似。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鱼类的食性和消化能力, 二者在形态学、组织学上的差异可能暗示着西昌华吸鳅和峨眉后平鳅在食性和消化能力上存在差异, 这可能是二者能够稳定共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