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可以同时分析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 为了解生态群落的稳定性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纳板河、勐仑和勐腊(补蚌)三个地点采集了树栖性蚂蚁及树木的种类和数量数据, 对蚂蚁-树组成的二分网络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3个采样点物种的多样性、网络指标以及群落指标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零模型的方法比较了3个样点的标准化网络参数差异。结果表明: 蚂蚁和树木的物种数以及树的异质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都呈现出勐仑 > 纳板河 > 补蚌的趋势。树木-蚂蚁的灭绝曲线系数大小关系同样为勐仑 > 纳板河 > 补蚌, 灭绝曲线与树的物种数及异质性指数大小趋势一致, 而与蚂蚁的异质性指数并不吻合。根据Z值的绝对值来看, 网络参数(加权嵌套性、平均连接数、特化水平、模块性、连接度)与群落参数(灭绝曲线系数、生态位重叠)的大小趋势相同, 表现出勐仑 > 纳板河 > 补蚌的趋势。综上所述, 蚂蚁-树互作网络的稳定性(灭绝曲线系数)主要由树的数量和异质性指数决定。网络的加权嵌套性和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接数也能促进群落的稳定性。而在一个特化的(数值越大表示专性互作越多)和模块化(具有较多密切互作的节点单元)的网络中, 当低营养级物种灭绝时高营养级物种数量将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宣城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三代繁殖鳄1982—2003年繁殖力有关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近三年来繁殖研究中心扬子鳄产卵量明显减少;亲代受精率为(83.80±2.37)%、孵化率为(89.53±0.86)%;发现F1受精率为(79.38±2.74)%、孵化率为(83.78±1.95)%;F2代个体受精率为(68.7±1.84)%、孵化率为(88.16±1.68)%;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F(受精率)=4.33(P<0.05)、F(孵化率)=4.56(P<0.05)差异显著。分析影响扬子鳄繁殖的因素发现:产卵量明显减少可能与亲代鳄逐渐退出繁殖期、F1代鳄整体产卵能力有下降趋势、F2代鳄没有大规模进入繁殖期有关;分析历史资料发现扬子鳄产卵窝数与4月份的温度相关性高(R=0.979,P<0.01);作者认为F1、F2代个体与亲代之间的受精率、孵化率有显著差异,近交衰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有密切关系。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建立理想状态下饲养扬子鳄种群数量估计模型,预测10年内扬子鳄饲养将可能达到19000尾;根据该种群增长模式及种群年龄结构特点,应扩大饲养规模,特别是育成鳄饲养池及幼鳄饲养池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人工驯养下扬子鳄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扬子鳄在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饲养群体中,5龄以前的鳄生长速率较快,其中在2龄前生长速率最快,在5龄至7龄间生长速率明显减慢;鳄体长与体重之间呈正相关,两者在体长小于50cm时呈直线相关,体长大于50cm时呈曲线相关。不同性别的扬子鳄年生长状况不同,从5龄开始雌雄鳄体重出现显著差异,雄鳄重于雌鳄;从6龄开始雌雄鳄在体长方面的生长速率出现差异,雄鳄生长明显快于雌鳄;达到10龄后,雌雄鳄在体长和体重方面的增长均明显减慢,达到15龄时两者的体形已相差悬殊,雄性大于雌性。由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分析,雌鳄达到25龄而雄鳄达到35龄后,各自的体长几乎停止生长,雌鳄平均最大体长为173cm,雄鳄平均最大体长为219cm。在人工越冬下,除第一次越冬外,扬子鳄在越冬室内的冬眠中体况无明显变化,体能明显消耗出现在户外冬眠过程中。本研究为扬子鳄的科学化饲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消化道中生长素释放肽ghrelin免疫活性(IR)细胞的分布、组织定位及其在冬眠期的变化.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 Ghrelin-IR细胞在扬子鳄的小胃密度最高,在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有少量分布,主要位于胃腺上皮细胞之间.在食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中均未检测出ghrelin-IR细胞.冬眠期小胃ghrelin-IR细胞显著性减少(P〈0.01),其它部位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扬子鳄消化道ghrelin-IR细胞的分布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Ghrelin在扬子鳄冬眠期的代谢变化和能量稳态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赤链蛇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志强  吴孝兵 《四川动物》2007,26(2):294-296,I0006
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赤链蛇消化道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学特点进行了观察。5-HT在其整个消化道中均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密度最高,胃幽门部其次,食道和胃体最低。在整个消化道中,均可见到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闭合型5-HT细胞,且主要分布于食道、胃部和直肠;开放型5-HT细胞呈长梭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集中分布于小肠各段,在其余消化道各段偶见。本文总结了蛇类消化道5-HT细胞分布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赤链蛇的生活环境和合件.对苴消化谱5-HT细朐的分布密席讲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对六种灵猫科物种线粒体12 S rRNA基因及其中四种的Cytb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从Gen-Bank获得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熊狸(Arctictis binturong)的Cytb基因同源序列。两基因整合序列比对后长755 bp,12 S rRNA基因序列中有70个变异位点,31个简约信息位点,在Cytb基因序列中,共有120个位点呈现变异,60个简约信息位点,Cytb基因的碱基变异百分比高于12 S rRNA基因的碱基变异百分比。使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重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斑林狸从灵猫亚科中分离出来,支持灵猫亚科的多系起源,而且斑林狸可能是中国起源最早且最特化的灵猫科动物。另外,同属于灵猫亚科的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聚为一支,同属于棕榈狸亚科的果子狸(Viverricula indica)、熊狸聚为姐妹群,这些与传统形态学分类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7.
黑斑蛙消化系统蛋白酶的活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福林 酚试剂法对黑斑蛙 (Rananigromaculata)消化系统蛋白酶的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黑斑蛙食道、胃、前肠、后肠、直肠和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 1 5、1 5、7 4、7 4、7 4和 9 6 ,最适温度分别为 55、55、50、50、50和 50℃。在各自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条件下 ,各部位蛋白酶活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胰脏 >食道 >胃 >前肠 >后肠 >直肠。文中对黑斑蛙蛋白酶的特性进行了讨论 ,并对蛙的人工养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石蜡和冰冻两种不同切片用于检测牛蛙肝糖原的效果。方法采用石蜡和冰冻两种切片方法制作牛蛙肝脏切片,高碘酸希夫氏(periodicacid-Schiff's,PAS)染色法对肝糖原进行组织化学染色,光密度分析糖原含量。结果PAS染色显示肝糖原为紫红色或红色颗粒,冰冻切片中糖原颗粒明显大于石蜡切片,光密度分析显示,石蜡切片中糖原流失明显,与冰冻切片相比,糖原流失了约28%。结论两种切片均可用于糖原检测,冰冻切片制作环节较少、耗时短且染色过程中糖原不易流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物酶(POX)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酶的分布。方法在消化道的8个部位取材,采用冰冻切片技术、石蜡切片技术、酶的组织化学方法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主要分布于胃贲门中贲门腺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酶反应呈弱阳性。ALP主要分布于食管、十二指肠至回肠的粘膜上皮,十二指肠酶活性最高。ATPase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胃中胃腺部和回肠粘膜上皮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NSE和POX在整个消化道粘膜上皮和粘膜固有层均有分布,胃各部位酶活性显著较低(P0.05)。SDH除在食管和直肠酶活性显著较低外,其它部位均有大量分布,十二指肠和回肠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结论中华蟾蜍消化道粘膜6种酶的分布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6种酶在消化道中的分布与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多疣壁虎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用光镜和电镜对多疣壁虎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做了初步的观察,结果显示,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密度最高,大肠次之,空、回肠较低;作者认为嗜银细胞的分布与动物生活环境是相关的,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位于肠上皮细胞之间和固有层结缔组织中,电镜下,嗜银细胞内充满足电子致密颗粒,十二指肠和大肠嗜银细胞颗粒大小和密度不同。根据内分泌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开放型和闭合型两类。本文还对多疣壁虎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特点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