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种简捷提取植物总RNA的准备和操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RNA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技术。而RNA酶抑制程度成为提取RNA的主要决定因素。准备和操作不当造成的RNA酶污染是实验失败的重要原因。介绍一种简捷的“烧、烤”提取植物总RNA的准备和操作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外源RNA酶的污染,提取的RNA成功率很高。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血流动力学、脑保护效应和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到2021年8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THA患者90例。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例数分别为30例。麻醉诱导前,低剂量组(0.25 μg/kg)、中剂量组(0.50 μg/kg)和高剂量组(1.00 μg/kg)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输注 10 min。观察三组血流动力学、脑保护效应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镇痛情况。结果:中剂量组气管插管即刻(T1)~手术结束时(T3)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高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的术后2 h、术后 6 h、术后12 h、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均低于低剂量组(P<0.05),且高剂量组低于中剂量组( P<0.05 )。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术后3 d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低于低剂量组,且高剂量组低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术后3 d的脑氧摄取率(CERO2)高于低剂量组,且高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术后3 d CD3+、CD4+、CD4+/ CD8+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术后3 d CD3+、CD4+、CD4+/ 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更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老年THA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右美托咪定具有剂量差异,0.50 μg/kg及 1.00 μg/kg可获得相当的免疫功能恢复程度,0.50 μg/kg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而1.00 μg/kg的患者脑保护效应更好,但不良反应高,综合考虑,认为0.50 μg/kg右美托咪定相对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和酶组织化学方法对鳜鱼消化道各部位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分布与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黏液细胞可为分为4种类型,食道黏液细胞多数为Ⅲ型和Ⅳ型,未见Ⅰ型和Ⅱ型;胃贲门和胃幽门黏膜上皮仅有Ⅰ型黏液细胞;胃体黏膜上皮则以Ⅲ型细胞为主;幽门盲囊中主要为Ⅱ型细胞;前肠和中肠中Ⅳ型黏液细胞最多,Ⅰ型最少;后肠黏液细胞则以Ⅳ型和Ⅱ型为主。酸性磷酸酶(ACP)主要分布于幽门盲囊和前肠的黏膜上皮;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分布于食道、幽门盲囊和整个肠道黏膜上皮;非特异性酯酶(NSE)主要分布于胃幽门、中肠和后肠黏膜上皮;过氧化物酶(POX)在胃幽门黏膜上皮中活性较高;琥珀酸脱氢酶(SDH)主要分布于胃腺中;腺苷三磷酸酶(ATPase)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较多分布。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酶的分布型与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消化吸收机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宫颈细胞薄层涂片方法,以提高传统手工涂片方法的制片质量。方法:随机选择的妇科门诊病人100例,随机分成2组,薄层细胞涂片组和手工涂片组,其中薄层细胞涂片组的刮片标本经过我们设计的双层滤网的过滤和分离液离心的步骤去除标本中的黏液、炎细胞和血细胞。这两组得到的涂片根据其细胞分布的均匀度及细胞重叠的多少,把涂片的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结果:薄层细胞涂片组的涂片质量满意率(98%)高于手工涂片组的涂片质量满意程度(32%.P〈0.01)。讨论:薄层细胞涂片法在宫颈细胞学检查中的满意程度明显好于传统手工涂片(P〈0.01),有统计学意义。效果稳定,适合在大范围内推广。薄层细胞涂片法相对于传统手工涂片有5大优点,大大提高了宫颈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罗莹  赵晶  黄振  任顺祥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5):1085-1092
昆虫病原真菌是控制害虫发生与危害的重要生物防治因子之一,优良的菌种是生物防治的关键。紫外线诱变育种是昆虫病原真菌菌种选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易操作、效果好、作用时间长等优点。本文以白僵菌、绿僵菌、玫烟色棒束孢等三种常用的昆虫病原真菌为例,从诱变育种的材料、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综述了昆虫病原真菌紫外线诱变育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昆虫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