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血细胞发生发育的模式,采用Wright’s、碘酸雪夫氏(PAS)和苏丹黑B(SBB)染色方法对齐口裂腹鱼的头肾、中肾、脾和肝组织印片进行染色,了解其发生的具体组织和发育的一般过程。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其他细胞,且这些细胞系的发育均经过3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通过观察和统计不同阶段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大小、比例及染色特征,发现原始阶段的血细胞体积较大,其中原始单核细胞最大,大小为(18.90±1.59)μm×(16.32±0.70)μm,在4种组织中原始阶段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头肾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0.64%和0.59%,原粒细胞和原淋巴细胞分别在中肾和脾中比例最大,在肝中少量存在,此外在各组织印片中均发现血栓细胞的存在,在肝中发现巨噬细胞。因此头肾、中肾和脾是齐口裂腹鱼的主要造血组织,少量细胞在肝中产生。粒细胞发育过程中,除原始粒细胞PAS染色阴性外,其他阶段均呈阳性,且阳性随不断成熟逐渐增强;单核细胞从原单核细胞到成熟的单核细胞,PAS阳性逐渐增强;而SBB染色发现,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均呈阳性,未成熟的细胞染色程度不一致,成熟的细胞阳性染色最为强烈。在红细胞系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细胞由大变小再变大的过程,而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仅出现由大变小的过程,在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还出现了染色质固缩和血红蛋白增加。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及新孵幼体体长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在育卵囊内完成,约需要8d(176-188h).其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细分为7个时期.以胚胎脱膜和蜕皮情况将胚胎发育划分:卵期、无眼幼体期和有眼幼体期3阶段,其中卵期阶段包括:受精卵期、囊胚期、原肠期和前无节幼体期;无眼幼体期阶段包括:无节幼体期和后无节幼体期;有眼幼体期阶段即为眼柄期.卵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21.2%(40h);无眼幼体期是胚胎发育的主要时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48.9%(92h),其中肠、触角的分叉、心跳、眼点色素、腹部分节等都发生在此期;有眼幼体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27.6%(52h).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和新孵幼体体长间均有明显的正相关.这些结果不仅为丰富糠虾基础生物学内容提供理论资料,而且还可为糠虾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2种染色方法对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进行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甲苯胺蓝(TB)和阿尔新兰-藏红染色(AB/SO)对中肠,后肠和之间的肠球进行了染色。结果 TB和AB/SO两种染色均能不同程度的显示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且TB更为适合。肠道粘膜上皮肥大细胞的形态主要为椭圆形或者圆形。中肠的前段和中段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粘膜层的上皮细胞、基膜及外膜的结缔组织中;后肠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颗粒和肠腺中;肠球中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肠球边缘少数存在的嗜酸性颗粒和嗜碱性颗粒中。结论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具有与其他动物有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自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两种小型海水鱼,常被作为水产动物饵料,也可被人类食用。研究检测了这两种鱼在30℃下贮存48h每隔6h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9种生物胺(尸胺、腐胺、组胺、酪胺、5-羟色胺、亚精胺、精胺、多巴胺、章鱼胺)的含量变化,并对这两种鱼的T-VBN和生物胺含量与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水产品类饵料安全投喂和人类食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两种鱼在相同贮存条件中T-VBN和生物胺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T-VBN含量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棘头梅童鱼T-VBN含量从0h的8.19 mg/100 g增加到48h的568.05 mg/100 g,龙头鱼从0h的13.16 mg/100 g增加到48h的361.34 mg/100 g,棘头梅童鱼增长值显著高于龙头鱼(P<0.05)。在30℃下,棘头梅童鱼和龙头鱼的T-VBN含量分别在10h和12h达到30 mg/100 g,因此,这两种鱼分别在10h和12h后不推荐食用。在两种鱼的生物胺检测中,含量最高的4种依次是尸胺、腐胺、酪胺和组胺,且有随贮存时间延长含量显著增高的趋势(P<0.05),并在42h内趋于稳定;但是,棘头梅童鱼中尸胺的含量显著高于龙头鱼(P<0.05);章鱼胺、5-羟色胺、亚精胺、精胺含量在两种鱼体内含量较低且均无明显变化(P>0.05);多巴胺在两种鱼体内均未检测到。这两种鱼体内T-VBN、腐胺、尸胺、组胺、酪胺含量与时间的相关性均极其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动物活体或水产品贸易日益频繁,不可避免地给进口国带来病原风险,造成疾病引入和传播,甚至生物入侵,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生动物进口风险评估(IRA),是指从别国或地区进口水生动物活体包括其受精卵、稚鱼、幼鱼、苗种、成体以及商品等的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对风险事件进行科学、透明、系统分析的一个过程,它由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4个部分构成。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定性风险评估、半定量风险评估和定量风险评估3种。定性风险评估具有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广、易掌握的特点,能够综合各种资料、数据和信息,尤其适合初次风险评估,但容易受评估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定量风险评估可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估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工作量巨大,评估成本也很高。通常,定性评估结果若能够提供很好的防范措施,则不必进行定量评估。将外来水生病原阻止在引进之初远比引入后根除更加容易。因此,开展水生动物进口风险评估对于阻止水生动物疾病传播和水生态环境破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各国进行水产贸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西伯利亚鲟脂联素受体的表达特征及其对能量状态变化的响应, 研究采用RACE方法克隆获得AdipoR1和AdipoR2的cDNA全长。西伯利亚鲟AdipoR1 cDNA全长为2013 bp, 开放阅读框为1146 bp; AdipoR2 cDNA全长为1590 bp, 开放阅读框为1086 bp。多重序列比对结果显示, 西伯利亚鲟AdipoR1与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鱼类的氨基酸一致性较高, AdipoR2与鱼类氨基酸一致性更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 西伯利亚鲟AdipoR1与其他硬骨鱼类聚为一支, AdipoR2与斑点雀鳝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 AdipoR1和AdipoR2 mRNA在西伯利亚鲟组织中均有表达, AdipoR1在中脑、延脑、前脑、小脑和下丘脑中的表达高于外周组织, AdipoR2在中脑、鳃、瓣肠、性腺和延脑的表达相对较高。此外, 与其他硬骨鱼类似, 西伯利亚鲟AdipoR1和AdipoR2在肌肉中表达较低。当禁食10d时, 西伯利亚鲟幼鱼肌肉中AdipoR1和AdipoR2 mRNA表达量均显著上调, 复投喂后AdipoR1表达显著降低, 而AdipoR2表达无显著变化。由上可知, 西伯利亚鲟AdipoR1和AdipoR2可能参与能量稳态的维持。文章为进一步研究AdipoR1和AdipoR2在肌肉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骨唇黄河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和轮纹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骨唇黄河鱼仔稚鱼耳石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的发育过程和生长特点,确证了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4.0—17.8℃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受精后96h 30min出现,星耳石在出膜后第16天出现。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形状变化较大,由出膜时的圆形发育到稳定时的箭矢状。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其中心核位置随发育明显偏移。星耳石形状不规则,从出现时的心形发育成为星芒状。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前后轴方向上后区的生长快于前区(P0.05);在背腹轴方向上,微耳石腹区的生长快于背区(P0.05),矢耳石背区的生长快于腹区(P0.05),两对耳石的前后区半径之和与全长均呈线性相关。微耳石和矢耳石的第1个轮纹均在出膜后第2天形成,新增的轮纹数(微耳石IL,矢耳石IS)与出膜后的天数(D)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方程分别为:IL=0.9911D?1.0008(R2=0.9971,n=220,P0.001)和IS=0.9925D?0.10873(R2=0.9919,n=161,P0.001),方程的斜率与1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对耳石轮纹沉积均呈日周期性,生长轮为日轮。研究结果丰富了骨唇黄河鱼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可为研究其自然种群早期生活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唯一一种被列为全球100种恶性外来物种的淡水螺,也是首批农业部认定的入侵中国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福寿螺成功入侵与其能够在广泛的条件下完成生活史、建立种群并定殖密切相关。福寿螺卵作为其生活史中的重要阶段,成功孵化是建立种群的基础。自然条件下,福寿螺卵孵化期间伴随着环境干燥、阳光直射、高温、细菌、寄生虫和陆生捕食者等不利因素。本文概述了福寿螺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其赋予卵抗逆性的作用,探讨了螺卵通过卵壳、类胡萝卜素蛋白、热休克蛋白、酶类和非酶类抗氧化物质应对太阳光辐射、高温、氧化和干燥环境的适应策略,介绍了螺卵通过编码免疫防御蛋白、抗营养、抗消化物质以及神经毒素抵御细菌和捕食者的防御机制,并分析了螺卵的能量分配问题。最后指出,对福寿螺卵蛋白质的进化与功能分析、抑制螺卵孵化方式以及对卵的利用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几种常见血细胞培养基(L-15、2×L-15、3×L-15、M199和RMPI-1640)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细胞原代培养中细胞形态以及存活率的影响,以及在筛选获得的最佳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比例胎牛血清(FBS)(0%、5%、10%和15%),进一步观察了血清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培养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3×L-15培养基培养效果较好,所培养的细胞形态相对完整,数量较多,培养至96 h时血细胞存活率仍大于60%;而其他4种培养基效果较差,培养12 h存活率均低于50%,且细胞形态结构变化明显。以3×L-15培养基为基础,添加不同比例胎牛血清后发现,对细胞存活有显著影响,存活率明显降低。因此,不添加血清的3×L-15培养基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生长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属于较为原始的高原鱼类。通过生化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Wright’s染色及细胞化学方法,即过碘酸雪夫(PAS)、酚氧化酶(PO)、苏丹黑B(SBB)和过氧化物(POX)染色,观察其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黄石爬鮡的红细胞数为(0.55 ± 0.06)×1012 个/L,血红蛋白含量为(73.00 ± 5.57) g/L;血细胞中红细胞占98.03%,且其细胞体积较大,白细胞中血栓细胞占比例最多,为37.06%,异嗜性粒细胞最少,为9.64%,异嗜性粒细胞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红细胞均呈阴性,白细胞存在染色特性差异,其中白细胞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均为阳性,过氧化物(POX)染色除I型和III型异嗜性粒细胞外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