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虫草菌丝在大鼠肝硬化中对TGF-β1和VEGF的影响,探讨虫草菌丝在大鼠肝硬化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A组)、急性CCLA肝硬化模型组(B组),虫草菌丝组(C组),12周后比较分析3组TGF-β31和VEGF表达.结果:治疗后,C组TGF-β1、VEGF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虫草菌丝在大鼠肝硬化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效果,可能与抑制TGF-β1和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丁宁  易征  周凯  曹彦 《生物磁学》2011,(8):1458-1460
目的:研究脾切除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GFβ1的表达和血清TGFβ1水平的影响,探讨脾切除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用CCL4建立50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于建模第3周,6周,及8周分别取大鼠肝脏和脾脏标本。用免疫组化SP方法测定其TGFβ1的表达,HE和姬姆萨染色检测肝纤维化。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15例模型大鼠行脾脏切除前后的血清TGFβ1水平,以及15例对照组大鼠的血清TGFβ1水平,并于术后4周取两组大鼠的肝脏标本,用免疫组化SP方法测定其TGFβ1的表达。应用CMIAS8彩色图像系统对阳性目标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大鼠肝脏和脾脏TGFβ1的表达也随之增加(P〈0.01)。脾切除组大鼠其血清TGF-β1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且脾切除组大鼠肝脏TGFβ1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结论:脾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控制前后肾小管上皮细胞(TE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3、Smad4的表达情况,探讨四者在糖尿病大鼠TEC表型转变和肾间质纤维化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依病程长短分为①A组(2周组),②B组(4周组),③C组(8周组),④D组(16周组),⑤E组(24周组),每组分别设有正常对照组(N组)和糖尿病组(a组);另外,16周、24周两组加设胰岛素治疗组(b组)。采用尾静脉注射STZ法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小管VEGF、TGF-β1、Smad2/3、Smad4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纤连蛋白(F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VEGF和TGF-β1蛋白;PAS染色光镜观察肾小管基底膜变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情况等形态学改变;生化方法测定血糖、血肌酐及24小时尿蛋白量。结果正常对照组VEGF、TGF-β1及Smad2/3、Smad4在肾小管均有少量表达,-αSMA在肾小管无表达;糖尿病组肾小管前述四者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从16周开始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α-SMA蛋白阳性表达;糖尿病16周时肾小管VEGF、TGF-β1、Smad2/3、Smad4两两之间呈正相关;随糖尿病进展,α-SMA及FN在肾小管表达增多,24h尿蛋白增多,肾脏肥大指数增大,而VEGF、TGF-β1二者都分别和-αSMA、FN、24h尿蛋白及肾脏肥大指数呈正相关性;胰岛素治疗后,VEGF、TGF-β1、Smad2/3、Smad4及FN的表达都比糖尿病组明显下降,且各指标之间的正相关性依然存在,-αSMA蛋白则呈阴性表达。结论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的VEGF、TGF-β1及Smad2/3、Smad4参与了TEC表型转变和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并且VEGF和TGF-β1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肾脏损害。胰岛素对DN大鼠TEMT和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可能部分是通过间接阻断VEGF、TGF-β1和Smad2/3、Smad4在TEC中的合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对动物面神经愈合的作用。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面神经损伤模型,将50ng/μgTGF—β3注射到神经切断嵌入的硅胶管明胶海绵内,16只成年兔随机分为1周组及3月组。两组内右侧面神经上颊支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通过GFAP(胶原纤维酸性蛋白)及Nestin(巢蛋白)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愈合评估。结果:给予TGF—β3的1周组Nestin及GFAP,3月组Nestin及GFAP及1周组与3月组Nestin及GFAP与对照组之间都统计学有差异。结论:在外源性TGF—β3作用可促进内源性TGF—β3产生或共同通过Smad通路引起神经损伤后修复标志物Nestin及GFAP的表达增加,这表明TGF-β3在面神经的损伤后修复起促进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分离培养成年大鼠的肺泡Ⅱ型细胞,通过斑点杂交、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肺泡Ⅱ型细胞内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1(TGFα、TGFβ1)及其受体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肺泡Ⅱ型细胞可表达EGF、TGFα和TGFβ1,也可表达相应的EGF受体(EGFR)、TGFβ受体Ⅰ型和Ⅱ型(TβRⅠ、TβRⅡ)。表明肺泡Ⅱ型细胞是合成和分泌EGF、TGFα和TGFβ1的细胞之一;细胞凭借其EGFR、TβR的存在,其增殖与分化可能受EGF、TGFα和TGFβ1的旁分泌和自分泌两种途径调控。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田蓟苷对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大鼠模型认知功能受损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Sham组、CSVD组、低剂量田蓟苷组(L-Til组,5 mg/kg/d)、中剂量田蓟苷组(M-Til组,10 mg/kg/d)和高剂量田蓟苷组(H-Til组,20 mg/kg/d)。通过同种系微栓子体外注入法建立CSVD大鼠模型,各组大鼠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分离海马组织并进行HE染色、TUNEL染色和尼氏染色。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Bax、Bcl2、cleaved caspase-3、VEGF和细胞核NF-κB p65的表达。使用相应试剂盒检测血清炎症指标(TNF-α和IL-1β)和氧化应激指标(SOD和MDA)水平。结果:与CSVD组比较,L-Til组、M-Til组和H-Til组的逃避潜伏期均缩短,而穿越平台次数均增加(P<0.05)。与CSVD组比较,L-Til组、M-Til组和H-Til组大鼠海马组织TUNEL阳性率降低,而尼氏体光密度增加(P<0.05);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降低,Bcl2水平升高(P<0.05)。与CSVD组比较,L-Til组、M-Til组和H-Til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MDA水平降低,SOD升高(P<0.05)。与CSVD组比较,L-Til组、M-Til组和H-Til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细胞质VE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田蓟苷可减轻CSVD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田蓟苷对CSVD的治疗机制部分通过减少炎症和氧化应激、促进VEGF的表达和抑制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USA),检测32例HCC患者TACE前后血清TGFβ1、VEGF和bFGF浓度的改变,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HCC患者TACE前后血清bFGF,TGFβ1与VEGF浓度的相关性。结果:HCC组TACE治疗前TGFβ1、VEGF浓度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ACE术后患者血清TGFβ1、VEGF和bFGF浓度均升高,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ACE术前或术后,血清TGFβ1与VEGF浓度均具有正相关性(r前=0.581,P<0.01;r后=0.577,P<0.01)。结论:HCC患者TACE术后TGFβ1、VEGF和bFGF三种促血管生长因子浓度的升高,对肿瘤血管及侧枝循环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影响TACE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心肌病是极度危险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大鼠组(15只),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模,正常组大鼠(15只),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成模4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大鼠心肌细胞纤维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同时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心肌细胞中凝血酶1(TS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进行观察。糖尿病大鼠成模前,两组动物的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间无显著差异(P〉0.05)。成模四周后,糖尿痛大鼠与正常大鼠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结构有明显改变。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内TSP-1和TGF—β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TSP—1和TGF-β在糖尿病大鼠的表达增加可能是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皮肤创伤愈合中几种生长因子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免疫荧光ABC法动态观察了大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β2、β3)·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白介素-6(IL-6)的分布。背部创伤术后1天,创面血痂中五种生长因子免疫染色均呈阳性。术后3天与7天,肉芽组织中密集的成纤维细胞内除TGFβ3、外其余四种生长因子呈阳性,巨噬细胞呈TGFβ1、TGFβ2与IL-6阳性。术后14天与28天,组织内细胞密度降低而其免疫染色性质不变。本文讨论了这些生长因子与创伤愈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脾切除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GFβ1的表达和血清TGFβ1 水平的影响,探讨脾切除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用CCL,建立50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于建模第3周,6周,及8周分别取大鼠肝脏和脾脏标本.用免疫组化SP 方法测定其TGFβ1 的表达,HE和姬姆萨染色检测肝纤维化.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 方法测定15 例模型大鼠行脾脏切除前后的血清TGFβ1 水平,以及15 例对照组大鼠的血清TGFβ1 水平,并于术后4周取两组大鼠的肝脏标本,用免疫组化sP 方法测定其TGFβ1的表达.应用CMIAS8 彩色图像系统对阳性目标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大鼠肝脏和脾脏TGFβ1的表达也随之增加(P<0.01).脾切除组大鼠其血清 TGF-β1 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且脾切除组大鼠肝脏TGFβ1 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结论:脾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肺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其受体(TGF-βR)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其受体(PDGF-R)表达的变化。发现:(1)实验早期(1-3天),TGF-β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所产生;7天以后直至实验结束(28天),TGF-β阳性细胞主要为增生的间质细胞,TGF-βR的变化与之同步。(2)实验1-7天,病灶内单核巨噬细胞细胞PDGF染色呈强阳性反应,少量间质细胞呈阳性反应;14天以后,病灶内PDGF阳性的单核巨噬细胞减少,阳性间质细胞亦减少。PDGF-R的变化与PDGF相似。结果提示PDGF的主要来源是巨噬细胞,在肺纤维化的早、中期发挥重要作用,而TGF-β主要由间质细胞自身产生,在肺纤维化的中、后期发挥重要作用,促细胞外基质合成,使肺纤维化进行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离体大鼠心肌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离体大鼠心肌细胞与LDL、ox-LDL共孵育,分别于0h、6h、12h、24h、48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和bFGF的浓度。结果:与正常组和LDL组相比,ox-LDL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和bFGF表达增加(P〈0.01)结论:OX—LDL能够刺激离体大鼠心肌细胞分泌TGF-β1和bFGF,其在心肌纤维化的进展中可能到起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大鼠TGF-β1的作用。方法:应用抗大鼠胸腺细胞免疫血清(Anti-thy-mocyte serum,A TS)抗体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复制大鼠MsPGN模型,将实验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骨化三醇治疗组(c组),分别与1、3、7、14天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进行PAS染色,分析肾皮质损伤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TGF-β1在血清中的变化,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在肾小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肾炎组大鼠血清及肾小球中TGF-β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骨化三醇治疗组大鼠血清及肾小球中TGF-β1的表达明显显著减轻(p〈0.01)。结论:骨化三醇可以抑制MsPGN模型大鼠中TGF-β1的表达,从而早期延缓肾小球疾病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肝再生、炎症反应及转换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级大鼠以随机数表法分成模型组(n=30)、健康组(n=30)及治疗组(n=30)。健康组不予以任何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则通过四氯化碳蓖麻油溶液腹腔注射制作ALF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取BMSCs通过门静脉注射治疗,模型组则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干预。造模后第7 d,比较三组大鼠的肝功能指标水平,炎症反应以及TGF-βR相关指标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健康组,但治疗组大鼠上述肝功能指标水平低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肝组织TNF-α mRNA表达均高于健康组,但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以及肝组织TNF-α 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TGF-βR1和TGF-βR2蛋白表达均高于健康组,但治疗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ALT、AST及TBIL水平与血清TNF-α、TNF-α mRNA及TGF-βR1、TGF-βR2蛋白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BMSCs移植在促进ALF大鼠肝再生方面效果显著,且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下调TGF-βR1和TGF-βR2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影响肝癌周围肥大细胞数量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影响肝癌周围肥大细胞数量的相关因素及其意义。采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核酸原位分子杂交和细胞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肝癌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fosmRNA的表达与癌周肥大细胞(MS)数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肝癌细胞浆中TGFβ,VEGF和c-fosmRNA呈阳性表达,其中TGFβ,c-fosmRNA表达的强度与癌周MC数量变化呈平行关系。而VEGF表达的强度与癌周MC数量变化无关。结果表明:肝癌细胞通过释放TGFβ并通过激活原癌基因(c-fos)以旁分泌方式或癌基因产物影响癌周MC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紫外线B照射后的TGF—β和HSP70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和方法:采用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观察了紫外线照射后细胞TGF-β表达与HSP70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①经不同剂量的紫外线B照射后,TGF-βmRNA表达与HSP7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906);②应用抗TGF-βⅡ型受体抗体后,在紫外线B照射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GF-β含量与细胞HSP70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995)。结论:在紫外线B照射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HSP70的反应过程另TGF-β参与其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17.
甘草甜素对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草甜素对肾小球硬化模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方法建立大鼠肾小球硬化模型.实验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检测各组第4和8周各项指标的变化.包括①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胆固醇(Cho)和白蛋白(Alb).②各组肾皮质进行光镜等病理学检测.③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质的表达.④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内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①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较,24h尿蛋白定量、BUN、Scr、Cho和Alb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②肾皮质病理学改变肾小球硬化程度治疗组明显轻于模型组.③肾组织内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峰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结论:从蛋白和mRNA水平同时证实甘草甜素对TGF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鼠肾小球硬化有早期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星状细胞(use)中smad2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对I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探讨抗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新方法。方法:设计合成靶向Smad2基因的siRNA,将筛选成功的siRNA瞬时转染入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HSC),并给予转化生长因子p(TGF.B)刺激,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对照组与实验组I型胶原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差异,研究siRNA对I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siRNA能明显降低肝星状细胞中Smad2的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证实筛选的siRNA有效,能特异性抑制Smad2的基因表达;TGF-β刺激肝星状细胞后,与对照组比较,siRNA转染组细胞外基质(ECM)成分I型胶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siRNA能够抑制TGFβ对肝星状细胞的激活,阻断TGFB—Smads传导通路,使I型胶原分泌下调,有效抑制TGFB诱导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纳冬梅  孙强  曹坪  张宏  徐波 《生物磁学》2011,(10):1847-1850
目的:通过检测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神经元凋亡动态表迭变化的关系,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30min再灌注12h组、1d组、3d组、5d组、7d组、及14d组,每组5只。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原位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脑组织中的凋亡神经细胞数。结果:再灌注12h、1d、3d、5d、7d及14d大鼠血清VEGF表达和凋亡神经元百分比的变化均为负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中,缺血诱导使VEGF的表达发生变化,VEGF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抑制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缺血性脑梗死大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选取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小檗碱组各20只。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及给药后7d采用Longa标准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的抗氧化活性和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微血管密度(MVD)。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低氧诱导生长因子- 1 (HIF-1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检测VEGF和HIF-1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和小檗碱组大鼠术后具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表现,Long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给药7 d后,模型组和小檗碱组大鼠Long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小檗碱组大鼠Longa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升高,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MDA水平显著降低,而GSH-Px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IL-1β、TNF-α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7 d后,模型组和小檗碱组MVD、VEGF mRNA和HIF-1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小檗碱组MVD、VEGF mRNA和HIF-1 mRNA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给药7 d后,小檗碱组和模型组VEGF和HIF-1 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小檗碱组VEGF和HIF-1 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小檗碱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HIF-1 /VEGF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