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呈螺旋状或S形、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专一性定居于人胃,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达40%~90%,通常在儿童期感染,而且一经感染,若不根除治疗,将终生携带,携带者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有侵入性方法如细菌培养、快速脲酶试验等,亦有非侵入性方法如脲呼吸试验、抗体检测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机制涉及细菌本身毒力因子、细菌黏附与定植、宿主炎症/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情况复杂。迄今,幽门螺杆菌的确切致病机制未有定论。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治疗普遍采用根除细菌的抗菌疗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疫苗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胡伏莲 《生命世界》2005,(11):52-52
对于细菌来说,人的胃的确是个"凶险"之地,胃的蠕动排空作用、胃内的强酸环境,胃黏膜表面稠厚的黏液层等,几乎能抵御经口而入的所有微生物。不过自从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之后,人们认识到它几乎是惟一能突破这些保护屏障,在胃里安家落户的"居民",能在这里独居一方,幽门螺杆菌当然要有点特殊的本事才行。事实上,正是幽门螺杆菌的生存之道给胃造成了伤害。与沃伦和马歇尔同在澳大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居留于人胃上皮组织并引起胃炎、消化性胃溃疡和胃癌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全基因组序列的报道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深入,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的分子、免疫等机制逐渐阐明。现对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特点和幽门螺杆菌黏附、毒性因子等对人体感染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幽门弯曲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90例胃疾患者的胃粘膜上皮组织观察到幽门弯曲杆菌,应用微需氧的技术对这种细菌进行了分离和培养。在活体组织上的幽门弯曲杆菌的菌体多呈3个弯曲的螺旋形。在体外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体为稍弯曲的杆状,而在较老的培养物中细菌形态则成为短杆或类球状。显微超薄切片显示出细菌的胞壁具有双层的结构和带鞘的鞭毛。这种菌的菌体表面光滑,具有1—3根极生鞭毛,鞭毛的末端有膨大的类球形物。对分离物中的10株幽门弯曲杆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试验。其主要特征与典型的幽门弯曲杆菌基本相同,只是在25℃生长的性状有差异,并且经数次传代后能在  相似文献   

5.
乳酸菌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旋形,运动活泼,微需氧的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与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也相关。乳酸菌,属于益生菌之列,为对人类有益的细菌,其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已经在大量实验中得到确证。目前,临床上将其作为抗生素疗法的佐剂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要在世界范围内完全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人类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的主要原因,在世界各地人群中感染率高达50%以上。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其中包括幽门螺杆菌定植和传播机制。幽门螺杆菌可以定植在人胃肠的不同部位,是否存在多克隆定植还不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口-口、粪-口或胃-口,传播方式可能以家庭内传播为主,其具体传播途径和方式尚无定论。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技术对定植类型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有多种技术,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FLP),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等,这些技术可能都不是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的合适方法。本文分析了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方法现状,重点阐述了幽门螺杆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分型技术应用进展,探讨其揭示幽门螺杆菌定植和传播之谜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可以引起人类胃部持续性感染,导致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尽管会发生强烈的前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却并不能够将菌体清除。然而,这种细菌逃脱免疫监视的机制并不清楚。树突细胞是固定性免疫系统与获得性免疫系统之间重要的中介细胞,并且在抗原的捕获及抗原的呈递中。尤其是在人类免疫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幽门螺杆菌与树突细胞之间的作用可能与其免疫逃避有关。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p)是一个呈螺旋状、微需氧、有鞭毛的革兰阴性细菌,它能够寄居在胃上皮细胞以及胃黏膜上。在发展中国家,人口中70%~90%都携带有Hp,虽然大部分被感染者表面上没有症状,但是Hp感染可导致B型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和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瘤。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是人类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溃疡的重要原因 ,与胃癌和胃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发生也极度相关。目前人类对其生物学特点、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的关系等方面均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对Hp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不断深入 ,人们发现Hp较其它细菌表现出更高的生物多样性 ,提示该菌面对复杂的定居环境 ,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和独特的适应性机制。Hp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 ,为深入研究Hp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也为后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 ,国内外研究者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相继在Hp的遗传变异、生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口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96例无口臭的健康志愿者为无口臭组,通过13C呼气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比较两组口臭的发生率,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口臭组和非口臭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79.17%,27.08%,口臭组显著高于无口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6,P0.05)。口臭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显著相关(r=0.4)。幽门螺杆菌感染组患者和未感染组口臭的发生率分别为70.31%和3.75%,感染组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89,P0.05)。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口臭的发生率显著相关(r=0.6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引起口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选择性定植于胃上皮细胞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广泛传染的病原菌,也是诱导产生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并通过各种逃逸机制避免被杀灭。幽门螺杆菌能不断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活性氧和活性氮,导致体内活性氧和活性氮的过度积累,致使细胞的凋亡和胃粘膜损伤的加剧,这是导致胃炎发生及加重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幽门螺杆感染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是一类基因组结构变异很大的细菌,除具有共同的一般特征、看家基因、插入序列、致病岛、质粒外,还具有特殊的毒力基因,如尿素酶基因、鞭毛基因、粘连蛋白基因、vacA基因、cagA基因等。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结构的不断阐明,为它的临床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以及预防和控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是该菌产生的已知其它细菌毒素无明显源性的唯一蛋白毒素。该毒素是幽门螺杆菌重要的毒力致病因子,它的产生与感染胃肠上皮损伤和溃疡形成密切相关。本就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以及在未来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猪、狗和猫胃内的螺旋样细菌进行了调查,用常规病理学技术发现这些动物胃内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是螺旋菌:幽门螺杆菌样、人胃螺旋菌样和弯曲菌样微生物,在三只猫胃培养出HP样细菌,用螺杆菌属细菌特异探针杂交发现GHLOs帮HPLOs属于螺杆菌属细菌,而用HPT特异物PCR扩增发现狸和猫胃内存在HPDNA,猫胃内HP样培养菌也扩增阳性,从而提出人胃内HP和GH感染可能来自动物传播论断。  相似文献   

15.
除幽门螺杆菌之外,胃黏膜内还定居着大量细菌,占主导地位的是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幽门螺杆菌和胃黏膜菌群之间可通过竞争营养和空间、扰乱抑菌肽的分泌以及改变宿主胃生理环境等直接或间接相互影响。本研究总结了胃内正常菌群的组成特征,分析了胃黏膜菌群与幽门螺杆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潜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胃黏膜菌群对幽门螺杆菌相关胃部疾病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慢性胃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被认为是引起人类胃部疾病的元凶之一。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由细菌外膜自发脱落而形成的囊泡状结构,其具有细菌外膜多数成分,包括外膜蛋白、多糖、脂质以及其他蛋白组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关注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外膜囊泡作为疫苗,在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中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潜力。因此,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关于幽门螺杆菌外膜囊泡组成成分的研究,并讨论了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存活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30周糖尿病大鼠胃排空情况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况。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30周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采用酚红实验方法观察胃排空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结果30周糖尿病大鼠存在胃排空异常,中药"糖胃康"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改善,而幽门螺杆菌试纸检测呈阴性。结论30周糖尿病大鼠存在胃排空异常现象,不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8.
胡伏莲 《生命世界》2005,(11):53-53
世界上超过半数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更有一些有趣的数字表明,在西方国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是和年龄是大致平行的,也就是说在20岁的人中大约有20%的人感染,60岁的人中大约有60%的人感染。2001~2004年,中华医学会全国幽门螺杆菌学组,在我国自然人群中组织了一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此次调查的自然人群涉及到全国19个省、10个城市、  相似文献   

19.
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994年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发生的I类致癌因子,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中国是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同时也是胃癌高发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是一个临床问题,更是一个公  相似文献   

20.
鞭毛细菌是在低雷诺数条件下运动的生物体,通过旋转鞭毛而向前游动。通过概述细菌鞭毛的游动机理、在不同游动方式下鞭毛丝几何形态之间转换的物理现象、菌体反转对成束的影响以及在靠近壁时运动的墙效应机理的最新研究,提出一种与鞭毛细菌运动动力相似的宏观等效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鞭毛细菌的游动机理,并为仿生微型游动机器人的构造和应用提供理论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