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小麦各生育期的两种麦蚜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氮肥条件下二叉蚜的种群曲线为"J"形和"S"形、其数学模型依次为y=35.7446e~0.1072x和y=;高、中氮肥条件下长管蚜的种群曲线均为"凸"形,5月3日即灌浆期前的种群数学模型依次为y=16.6515e~0.199x和=18.752e~0.201x,5月3日后种群数学模型依次为y=1156432e~-0.1977x和y=6545903ee~-0.2233x其结果可为两种麦蚜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饥饿对七星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不同饥饿程度七星瓢虫雌、雄成虫对麦二叉蚜捕食作用的研究,得出:①饥饿不能改变七星瓢虫雌、雄成虫捕食作用的功能反应类型;②七星瓢虫雌、雄成虫间在各种饥饿条件下的捕食量差异均不显著;③七星瓢虫雌、雄成虫对麦二叉蚜的捕食量(Na)随着时间(t)的变化,其模型分别是Na=90/1+e0.94534-0.15745t和Na=90/1+e0.87285-0.12985t;④七星瓢虫雌、雄成虫之间在24h内的捕食速度(V)差异不显著,其与时间段(x)关系的模型分别为V=8.3559x-1.2460和V=4.3487x-0.5964。  相似文献   

3.
麦蚜复合种群动态预测的Fuzzy推理模式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利用了山东省曲阜地区1982-1994年共13年的资料,选用了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平均气温(℃)和4月7上旬温湿系数作为预报因子,麦蚜蚜量始达500(头/丰株)的日期作为预报对象组建Fuzzy推理模式。对历史资料进行回代验证,其历史拟合率达100%。将1995年的观测数据作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为麦蚜复合种群动态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麦蚜复合种群发生期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蚜是曲阜地区小麦穗期的主要害虫,种类有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麦一叉蚜Schizaphumgraminum(Rondan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等,其发生或早晚不同年份间差异很大.为了及时准确作出预报,指导防治,笔者依据本站1982~1994年系统观测资料,对麦蚜复合种群发生期预报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整理1.互选取预报因子据13年系统观测资料,以麦蚜发生期(蚜量始达500头/百株的日期)为预报对象(y),为研究方便,令4月25日为儿将历年发生朝代换成自然数值,然后用单因子相关法选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最大摄氧量(Vo2max)是评价人体体力的重要指标,其测定方法分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目前所推导的间接计算公式都是在平原、或是在进入高原初期推导的,不适用于高原习服人群。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推导出移居高原7-27个月、不同高度的青年男性Vo2max间接计算公式。在海拔3680m地区,Vo2max(L/min)=1.1531+0.007327身高(cm)+0.01613体重(kg)-0.005883晨脉(b/min)-0.004534运动心率(60W,6/min),R=0.745,P<0.01,SS=3.7799;或Vo2max(L/min)=1.2186+0.01984体重(kg)+0.07259肺活量(L)-0.006659晨脉(b/min),R=0.713,p<0.01,ss=3.9636。在4350m地区,Vo2.max(L/min)=0.4917+0.01687体重(kg)+0.1109肺活量(L)+0.001983屏气时间(S),R=0.781,P<0.01,SS=2.1356。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变异系数在13%以内,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青年男性高原习服移居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森林生产力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英文)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内外关于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资料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结果,本文对中国的森林生产生产力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森林的总生物量为4.0-7.1PgC(1PgC=10^9tC),均值为4.6PgC,总生物生产力(不包括经济林和竹林)为0.4-0.6PgC.a^-1,均值为0.5PgC.a^-1;按已知的全球变化预测结果,CO2浓度倍增后,中国森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东北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根据实测数据,利用MV/6000电子计算机构造了趋势方程,并作了F检验,F0.25=2.68,F0=193.99,效果良好。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预测预报。同时利用MV/6000电子计算机绘制三维空间趋势面图形,直观地反映了东北草草原土壤分解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证明,土壤温度、水分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影响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8.
棉花体细胞再生过程中代谢物质变化规律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诱导起始到胚分化整个过程中的愈伤组织的代谢物质进行生理生化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随着培养天数增加逐渐下降,下降趋势分别符合方程y=1.0572-0.0059x,y=2.342-0.0114x;2、蛋白质和核酸含量随着培养天数增加逐渐上升,上升趋势分别符合方程:y=0.261+0.0054x,y=0.329+0.0023x。  相似文献   

9.
完全失神经面瘫I/t曲线的对数相关性及预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肌电图检测完全失神经面瘫30例,同时检测患侧额肌、口轮匝肌I/t曲线60条,有扭结19条,直线41条。计算额肌、口轮匝肌I/t曲线对数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LogY=-0.64LogX+0.98(r=0.9996,P<0.001)和LogY=-0.76logX+0.84(r=0.9989,P<0.001)。30例患者随访1至3年,House-BrachmannⅠ级3例,23例留有后遗症和并发症,Ⅲ级10例,Ⅳ级13例。出现面部明显运动时间病后2至5个月,手术损份4例未恢复。结论:完全失神经面瘫I/t曲线,随脉宽减小,强度值呈直线上升;两条曲线的建立对于评定面瘫的神经损伤程度、预后及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优越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Nakamuta装置中,通过对两种我照照条件下(强光照3680-4620lx,弱光照130-220lx)异色标虫若虫搜索麦蚜行为轨迹的研究,得出摄食麦蚜前后0-15s搜索行为轨这弯曲角度总和之间差异均显著,摄食后大于摄前;摄食麦蚜前后0-15s、15-30s、30-45s、45-60s内的各对应停点间距离差异均显著,摄食前大于摄食后;其搜索速度,摄食前显著大于摄食后。  相似文献   

11.
靳然  李生才 《昆虫学报》2015,58(8):893-903
【目的】建立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对提前采取防病防虫措施、减少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1980-2014年麦蚜发生程度和气象因子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40个基础气象因子中整合形成9个新的自变量输入模型,采用试凑法筛选隐含层节点数,用1980-2009年的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对2010-2014年麦蚜发生程度进行回测,建立了以Morlet小波函数为传递函数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并与以Sigmoid函数为传递函数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小波和BP神经网络两种模型对训练样本的平均拟合精度均有10年以上超过80%,两者MAPE 值分别为 89.83% 和83.07%,MSE 值分别为0.0578和0.6192。【结论】两个模型都能较好地描述麦蚜发生程度;从预测精度和模型的稳定性来看,小波神经网络好于BP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12.
小麦蚜虫的优势天敌及对蚜虫的自然控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生瑞 《昆虫知识》2000,37(5):265-267
小麦蚜虫天敌资源丰富 ,其优势天敌在甘肃环县有 30余种。各种蚜虫天敌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先后衔接、互相配合 ,对小麦蚜虫的发生起着有效的自然控制作用 ;蚜虫与天敌在不同年际间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保护利用天敌应与测报、防治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16年观测资料表明,影响禾谷缢管蚜峰期蚜量发生程度的因素有:冬前蚜量基数,年前11月份平均相对湿度,蚜峰期前一个月月平均温度、月总日照时数和月温湿系数。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检验其发生程度,历史符合率达93.8%。1996年试报正确。  相似文献   

14.
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云  蒋月丽  苗进  巩中军  李彤  武予清  罗礼智 《昆虫学报》2013,56(11):1359-1366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是我国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 以幼虫危害小麦正在发育的籽粒, 可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甚至绝收。该害虫具有虫体小, 滞育时间长, 为害隐蔽等特点。近些年来, 受全球气候变化、 耕作制度改变、 小麦品种更换、 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出现了北扩东移的现象。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麦区, 发生为害具有隐蔽性、 间歇性、 局部性和暴发性的特点。这种害虫的发生危害受虫源基数、 生态因子、 农业生产措施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 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且主要分布在43°N以南到27°N以北的冬小麦主产区。有关麦红吸浆虫滞育的多态性、 小麦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机理、 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天敌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未来仍需加强对麦红吸浆虫滞育的分子机制、 发生危害规律、 预测预报、 综合防治和寄主植物 麦红吸浆虫 天敌三级营养关系等方面研究。本综述可为今后了解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规律、 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产量预报模型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玉米、大豆、小麦三种作物,建立产量的定性和定量预报模型,即年景趋势预报模型、逐步回归周期分量预报模型和多层递阶预报模型。经过检验和预报实践检验,表明所得到的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山东省金乡县1982—1989年共8年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历史观测资料进行了数量分析,建立了判别方程(预测模型)。将历史资料进行回检,符合率为100%,把1990年的观察资料作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结果与实际相吻合。为害虫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1 Cereals can be attacked severely by the grain aphid, Sitobion avenae (F.), and the bird cherry‐oat aphid, Rhopalosiphum padi (L.). The time of migration from winter hosts in spring is important regarding input to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concerning insecticide treatment of aphids. 2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construct two separate migration models, which could be used immediately for advisors and farmers but also be part of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the chemical control of aphids in winter wheat and spring barley. 3 Winter wheat (Triticum sativum Lam.) and spring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fields were monitored from 1991–2005 for the occurrence of grain aphids and bird cherry‐oat aphids, and the data were used to construct migration models. 4 The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based on all 9 years data and subsequently validated by using all 9 years data, excluding 1 year at a time. 5 The migration model for the grain aphid producing the best forecast was obtained with migration date M (number of days from 1 June), degree‐days (DD) of April (Ta) and DD of May (Tm), with the model being M= 265.0 ? 10.2 loge(Ta) ? 35.1 loge(Tm). 6 The migration model for the bird cherry‐oat aphid producing the best forecast was obtained with migration date M (number of days from 15 May), DD of April (Ta) and DD from 1–15 May (Tm1), with the model being M= 294.4 ? 34.7 loge(Ta) ? 22.5 loge(Tm1). 7 The models only worked well in areas where the grain aphid and the bird cherry‐oat aphid are entirely holocyclic.  相似文献   

18.
雪花莲凝集素基因转化小麦及转基因小麦抗蚜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梁辉  朱银峰  朱祯  孙东发  贾旭 《遗传学报》2004,31(2):189-194
雪花莲凝集素对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同翅目害虫具有毒杀作用。用基因枪法将1个新的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转入普通春小麦品种中-60634和生产上正在推广的冬小麦高产品种——豫麦66中,分别获得了转基因小麦植株。抗蚜实验证明,转化gna基因的小麦植株对我国北方冬麦区的主要麦蚜——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效果不尽相同。对禾谷缢管蚜,在接种当代即表现出明显的毒杀作用。对麦长管蚜,则表现为虫体发育减缓并且降低了其所生产的若蚜成活率。在自然放养条件下,gna基因则对这两种麦蚜的取食均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学判别模型在预测害虫种群动态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两个总体的Fisher判别准则,建立了预测害虫种群动态的数学判别模型,对山东省惠民县1967~1977年共11年二代棉铃虫发生程度的两类资料进行了数量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y=0.0127x1-0.023X2,对历史资料的回代验证与独立样本的预测,符合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网罩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的观测方法,对15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不选择性、抗生性测定;选择其中5个代表性品种(系)观测了田间扬花期麦长管蚜的产蚜量,测定了小麦旗叶和穗部中单宁与槲皮素的含量以及麦长管蚜羧酸酯酶(CarE)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表明,代表性品种(系)在苗期对麦长管蚜的产蚜量的影响与扬花期的呈显著正相关(r=0.956*)。穗部槲皮素的含量与不同抗性品种(系)上的产蚜量呈显著负相关(r=-0.941*);单宁含量在不同抗性品种(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含量变化与产蚜量无显著相关。取食不同抗性品种(系)后麦长管蚜的CarE和GST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认为小麦不同品种(系)对麦长管蚜产蚜量(生殖力)的抑制作用是其抗蚜的重要特性,尤其是中4无芒和冀保一号对麦长管蚜抗生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