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饥饿对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不同饥饿程度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影响的研究表明,饥饿不能改变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功能反应类型,饥饿对捕食量影响不显著;大草蛉雄成虫对麦二叉蚜的捕食量(Na)随着时间(t)的变化,其模型为Na=100/1+e^-0.3088-0.0996t;大草蛉雄成虫在24h内的捕食速率(V)与其时间段(x)的关系为V=6.7117x^-0.7928;大草蛉雄成虫喜好选择捕食麦二叉蚜的低龄若蚜。  相似文献   

2.
异色瓢虫成虫对麦二叉蚜的捕食作用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对麦二叉蚜捕食作用研究,得出:1.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对麦二叉蚜捕食作用的功能反应均是HollingⅡ型反应;2.异色瓢虫捕食麦二叉蚜时,同等数量的异色瓢虫雌雄混合的干扰作用大于同一性别成虫间的干扰作用;3.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均喜好捕食低龄若蚜.  相似文献   

3.
异色瓢虫若虫对麦三叉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研究表明,异色瓢虫高龄若虫捕食麦二叉蚜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反应,喜好捕食低龄若蚜;在40℃下捕食率最低,10℃次之,25℃最高.在10~25℃内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28.1303+2.6665x,在25~40℃内为y=199.9275-3.642x;在种内干扰条件下,其捕食作用率E与开敌密度P的关系为E=0.6897P-0.7930,搜索常数Q为0.6897,干扰系数m为0.7930;其分摊竞争强度I与异色瓢虫密度P的关系为I=0.0400+1.0383logP.  相似文献   

4.
三突花蛛对茶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结果表明三突花株亚成蛛对茶小绿叶蝉若虫及成虫的日捕食量分别为18.3头/d,17.3头/d,对成虫的功能反应曲线可用HOllng圆盘方程模拟:Na=1.05586Nt/(1+0.01365/Nt)自身密度反应用Hassel-Varley模型拟合,E=0.517P^-0.6567,经X^2检验,以上各方程理论值与实际值误差不显著(〈P0.10)。温度(T)对功能反应的影响可用以下方  相似文献   

5.
一种自适应的种群增长模型及参数估计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种群增长的非线性制约机制的数学形态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种群增长数学模型dx/dt=rx(1-(x/xm)^s)其解析解为:x(t)=xm/(1+(x^sm/x^s0-1)e^-rst)^1/s该模型当非线性密度制约指数s〈1,s=1,s〉1及s→∞时分别对尖于SmithLogistic,崔-Lawson及指数增长模型,具有自适应性,本文还提出了一种种群增长模型对数估计的搜索寻优方法,只要给出  相似文献   

6.
斜纺猫蛛对茶尺蠖幼虫捕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亚飞  赵敬钊 《蛛形学报》1996,5(2):149-153
在室温条件下测定了斜纺猫蛛亚成蛛及成蛛对茶尺蠖1~2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及功能反应,捕食者自身密度效应和温度对功能反应的影响,斜纹猫蛛亚成蛛及成蛛对茶尺蠖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呈HollingⅡ型反应,模拟模型分别为Na=0.9195Nt/(1+0.004703Nt)和Na=0.92268Nt/(1+0.005081Nt)自身密度反应模型分别为E=0.5419P^-0.6052和E=0.5139P^-0.5  相似文献   

7.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kuwanae)的产卵雌虫对矢尖蚧(Unaspisyanonensis)的捕食量显著大于雄性成虫。在25℃下,雌成虫日平均捕食矢尖蚧雌成蚧42.7头,而雄成虫的日捕食量仅为22.3头。但48h饥饿处理可消除此差异。要使雌成虫产卵,每天必须至少捕食15头矢尖蚧的雌成蚧。红点唇瓢虫成虫对矢尖蚧各虫态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根据对雌成蚧的功能反应,在16-35℃范围内最大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7℃下则急剧下降。温度并不改变功能反应的类型。由红点唇*虫成虫对雌成钛的捕食作用,估算得最低临界攻击温度、最佳攻击温度和最高临界攻击温度分别为10.58℃、31.53℃和3820℃。捕食空间增大或捕食者数量的增加都会使攻击率下降;但是捕食者密度变大时,捕食空间的影响将大大变小。红点唇瓢虫成虫对矢尖蚧的雄蛹表现出最大的猎物选择性。它们对矢尖蚧各虫态的捕食选择性依次为:雄蛹、2龄雄蚧、2龄雌蚧和1龄若虫。  相似文献   

8.
滇池太湖新银鱼的生长特性与资源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瑛  陈银瑞 《动物学研究》1998,19(4):289-295
为了滇池中太源新银鱼(NeosalanxtaihuensisChen)达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管理部门急需寻求一个合理的资源平衡点,经31个月的连续采样调查,应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得到太湖新银鱼1989年和1990年生长方程分别为:L=6.70(1-e^-0.198(t-0.225),W=1.78(1-e^-0.198(t-0.225))^3和L=7.48(1-e^-  相似文献   

9.
稀疏效应下Ⅲ型功能反应系统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具稀疏效应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的食饵-捕食系统{x=x^2(b/s+x-a)(1+βx^2)-ax^2y,y=y(ωx^2-e)进行了定性分析,给出了唯一正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等一些定性性质的判别准则和生态意义,系统中正参数的变化是大范围的。  相似文献   

10.
自然情况下的捕食是以植物为中介发生的。作者采用植物模型作为捕食环境,测试了单纯的物理因素(避难所)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难所的存在能造成七星瓢虫捕食量和捕食率极显著下降,对雄虫的影响显著比雌虫强,且在中等猎物密度时影响更为突出。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七星瓢虫雌虫和雄虫无论避难所是否存在,功能反应类型均为HollingⅡ型。避难所不存在的情况下,雌、雄成虫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 a=1.0259 N0/(1+0.003078 N0)和N a=0.9246 N0/(1+0.002127 N0),避难所存在的情况下,其圆盘方程分别为N a=0.9500 N0/(1+0.00342 N0)和N a=0.6463N0/(1+0.002262 N0)。避难所的存在能导致两性成虫瞬时攻击率极显著下降,但仅雄虫处置时间极显著延长,说明雄虫在环境异质性较高时捕获猎物更困难。  相似文献   

11.
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试验研究了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烟蚜捕食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 Ⅱ型,雌成虫的瞬间攻击率a大于雄成虫;不同饥饿程度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在24h内对烟蚜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雌成虫捕食量大于雄成虫;饥饿时间愈长,烟蚜密度愈大,雌雄成虫间捕食量差异愈显著;未饥饿的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在24h内对烟蚜的捕食行为集中在6:00~18  相似文献   

12.
干扰作用及空间异质性对七星瓢虫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系统研究,得出:1)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雌雄成虫在捕食过程中麦秆数越多,环境阻力越大,捕食作用率越低;2)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 Harmonis axyridis 捕食过程中的种间干扰作用大于两种瓢虫的种内干扰作用;3)异色瓢虫(♀)种内竞争强度I与瓢虫数P的关系为I=0.0012+1.4072lgP;异色瓢虫()种内竞争强度I与P的关系为I=0.0058+1.3942lgP;七星瓢虫(♀)种内竞争强度IP的关系为I=-0.0072+0.7234lgP。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的种间竞争强度I与天敌数量(P)关系的模型为I=0.0539+1.1167 lgP,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的种间竞争强度I与P的模型为I=0.0018+1.1944lgP。  相似文献   

13.
斑管巢蛛对柑桔害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亨梅 《动物学报》1990,36(1):24-32
在系统观察桔园蜘蛛优势种斑管巢蛛与主要柑桔害虫自然种群数量季节消长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了蜘蛛对柑桔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定了斑管巢蛛对柑桔害虫的捕食量、功能反应,以及相互干扰、温度对蜘蛛捕食作用的影响,建立了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侯茂林  万方浩 《昆虫知识》2004,41(4):347-350
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L .成虫对烟蚜Myzuspersicae的捕食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 ,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 =1 .1 5 76Nt ( 1 +0 .0 0 3 48Nt) ,χ2 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捕食选择试验表明在烟蚜、烟青虫Helicoverpaassaut(Guenee)卵和 1龄幼虫 3种猎物中 ,七星瓢虫成虫最喜好烟蚜。七星瓢虫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模型拟合为A =2 90 .0 3P-0 .7584,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模型拟合为E =0 .8783 7P-0 .1 0 0 94。文中进一步就烟田中七星瓢虫的保护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考察不同饥饿时间对鲤幼鱼内脏器官指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在(25±0.5)℃条件下, 将35尾实验鱼[体质量(21.34±0.42) g, 体长(9.39±0.08) cm]随机平均分成5组, 即: 对照组(S0)、1周(S1)、2周(S2)、4周(S4)和8周(S8)饥饿组, 相应时间的饥饿处理后测定各实验组鱼体内脏器官指数及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结果发现: 除了体长以外, 鲤幼鱼体质量、空壳湿重、内脏团湿重、肝脏湿重、消化道湿重、心脏湿重和鳃湿重等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S2、S4和S8组的幼鱼空壳指数显著高于S0和S1组(P<0.001)。S2、S4和S8组的幼鱼内脏团指数和肝脏指数都显著低于S0和S1组(P<0.001)。S1组幼鱼消化道指数显著低于S0组, 但显著高于S2、S4和S8组(P<0.001)。心脏指数和鳃指数在所有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S1组幼鱼运动前代谢率显著低于S0组(P<0.001), 但显著高于S2、S4和S8组(P<0.001)。S1组幼鱼运动代谢峰值和代谢率增量与S1组差异不显著(P>0.05), 但显著高于S0、S4和S8组(P<0.001, P=0.003)。各组间幼鱼代谢峰值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个饥饿组幼鱼运动代谢峰值比率都显著高于S0组(P=0.002)。S1组的幼鱼EPOC与S0和S2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 但显著高于S4和S8组(P=0.043)。综上所述: (1) 鲤幼鱼各个组织器官对饥饿胁迫的响应不尽相同, 这可能与其执行的生理功能差异有关; (2) 短期饥饿胁迫提升了鲤幼鱼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 这可能有利于其摄食和逃逸能力的提高, 进而提高其生存适合度。  相似文献   

16.
实验研究了太平洋鲑鱼(Oncorhynchus spp.)经8-32d饥饿后对其生长、体组成与血浆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90尾初始重约为217g的太平洋鲑鱼放养于0.25m3的水族箱中0-32d,水温为(17.0±2.9)℃。实验分5组,分别为对照组(饥饿0d)、实验1组(饥饿8d)、实验2组(饥饿16d)、实验3组(饥饿24d)、实验4组(饥饿32d)。每组3个平行,每箱6尾鱼。结果表明:饥饿期间,太平洋鲑鱼存活率均为100%,相对体重损失率与饥饿时间直线回归方程为y=0.0086x(R2=0.9177),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肠系膜脂肪是太平洋鲑鱼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与饥饿时间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其直线回归方程y=-0.0719x±4.11(R2=0.9732);饥饿初期太平洋鲑鱼主要消耗肝脏糖原和脂肪、部分肠系膜脂肪和少许肌肉中脂肪维持生命活动,能耗较低;饥饿后期主要以消耗肠系膜脂肪、部分肌肉脂肪和少量蛋白质维持生命活动,能耗较高;血浆中脂肪分解酶和白蛋白无显著变化(P0.05),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低密度脂蛋白有显著波动(P0.05),表明脂肪代谢活跃,免疫功能未受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太平洋鲑鱼能够有效地利用体内储存的脂肪,对饥饿的耐受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predatory effect of adult ladybird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 on adults of thrips, Thrips tabaci Lindeman, and whiteflies,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was examined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 chambers, on tomato leaves, in transparent small plastic cages at proportions of 1/(10 + 10), 1/(20 + 20), 1/(30 + 30) and 1/(40 + 40) predator/number of thrips and whiteflies. We conclude that C. septempunctata could be used with success for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rips and whiteflies in greenhouse crops, with almost the same effectiveness as for aphids, at predator/prey proportions near 1 : 30. Additionally, it was found a prey preference for T. tabaci in comparison with T. vaporariorum . According to the model used, effective predation is correlated with predator/prey ratio rather than to prey preference.  相似文献   

18.
茶梢和茶花主要挥发物对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引诱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Y形嗅觉仪进行的生测表明茶二叉蚜和蚜害茶梢复合体挥发物显著引诱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剂量为10^-4g·ml^-1时,在味源和空气对照之间,食蚜蝇对源于复合体的香叶醇和水杨酸甲酯、源于完整茶梢的正辛醇、源于茶花的橙花醇有极显著趋性(P<0.01),对源于复合体的反-2-己烯-1-醇、反-2-己烯醛、罗勒烯和芳樟醇有显著趋性(P<0.05);大草蛉则显著趋向源于完整茶梢的正辛醇和己醛(P<0.05).剂量为10^-2g·ml^-1时,食蚜蝇对己醛、橙花醇及源于复合体的苯甲醛有显著趋性,大草蛉显著趋向于苯甲醛、己醛、香叶醇和反-2-己烯-1-醇.结果表明,除了醛类和水杨酸甲酯外,香叶醇、正辛醇和反-2-己烯-1-醇等也有显著引诱效应。2种天敌对信息物的反应是有阈值的,两种剂量的己醛均显著引诱大草蛉,橙花醇是引导食蚜蝇朝茶花定向的信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