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棕榈酸损伤的胰岛βTC3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筛查出小檗碱起保护作用的有效浓度及合适的作用时间。方法:以胰岛βTC3细胞为研究对象,用棕榈酸构建脂毒性模型,MTT法筛选小檗碱起保护作用的有效浓度及时间;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胰岛βTC3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0.001-1μmol/L小檗碱作用βTC3细胞24、48、72 h,对细胞增殖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低浓度小檗碱对βTC3细胞的保护作用增加,而1μmol/L浓度保护作用下降,10μmol/L及以上浓度出现细胞毒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2棕榈酸(0.2-1.0 mmol/L)对βTC3细胞的损伤作用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P0.05)。3棕榈酸处理βTC3细胞不同时间后,小檗碱治疗组较模型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小檗碱对脂毒性损伤的胰岛βTC3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脂毒性作用时间越短,小檗碱的保护作用越好,随着脂毒性作用时间的延长,小檗碱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因此,建议临床上在脂代谢紊乱早期给予小檗碱干预以减轻甚至逆转游离脂肪酸导致的胰岛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棕榈酸损伤的胰岛betaTC3 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筛查出小檗碱起保护作用的有效浓度及合适的作 用时间。方法:以胰岛betaTC3 细胞为研究对象,用棕榈酸构建脂毒性模型,MTT 法筛选小檗碱起保护作用的有效浓度及时间;流式 细胞技术检测胰岛betaTC3 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0.001-1 umol/L小檗碱作用茁TC3细胞24、48、72 h,对细胞增殖有不同程度促进 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 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低浓度小檗碱对betaTC3细胞的保护作用增加,而1 umol/L浓度保护作用下 降,10 umol/L及以上浓度出现细胞毒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②棕榈酸(0.2 -1.0 mmol/L)对betaTC3细胞 的损伤作用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P<0.05)。③棕榈酸处理betaTC3细胞不同时间后,小檗碱治疗组较模型组的细 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小檗碱对脂毒性损伤的胰岛betaTC3 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脂毒性作用时间越短,小檗碱的保护 作用越好,随着脂毒性作用时间的延长,小檗碱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因此,建议临床上在脂代谢紊乱早期给予小檗碱干预以减 轻甚至逆转游离脂肪酸导致的胰岛茁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檗碱保护棕榈酸诱导的胰岛βTC3细胞的可能机制,观察PTEN是否参与该过程,以及小檗碱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用1.0 mmol/L棕榈酸制作胰岛βTC3细胞脂毒性损伤模型,给予小檗碱干预;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分泌,West-ern blot法进行PTEN、p-AKT、AKT、Bcl-2、Bax、活性Caspase3蛋白的检测。实验分3大组(对照组、棕榈酸组、棕榈酸+小檗碱治疗组),棕榈酸分别作用3个时间段(24、48、72 h)。结果:(1)放射免疫法胰岛素分泌测定结果显示:β细胞暴露于棕榈酸24 h后,5.6、16.7 mmol/L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添加小檗碱干预后胰岛素分泌较棕榈酸组回升,但较对照组减少(P均0.01)。(2)在棕榈酸处理的3个时间段内,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组的PTEN、Bax、Active-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AKT、Bcl-2蛋白水平下降;小檗碱干预后PTEN、Bax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AKT、Bcl-2蛋白水平提高(P均0.01)。结论:小檗碱可改善棕榈酸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抑制脂毒性诱导的PTEN表达增加,减少促凋亡基因Bax、Active-Caspase3表达,并增加抑凋亡基因Bcl-2基因表达及AKT的活化,从而拮抗棕榈酸诱导的β细胞凋亡,保护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性神经酰胺酶(NCDase)在胰岛β细胞脂毒性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采用0.5 mM棕榈酸作用INS-1细胞不同时间,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内分别建立NCDase基因过表达和干扰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棕榈酸刺激细胞24 h,HPLC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CDase活性和蛋白表达;重组质粒pEGFP-C3-NCDase过表达NCDase基因和NCDase siRNA干扰NCDase基因分别建立后,棕榈酸刺激24 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刺激24 h时细胞抑制率显著降低(52±3.2)%(P0.01);与BSA对照相比,棕榈酸刺激24 h NCDase活性显著被抑制(P0.01),NCDase蛋白水平也被显著下调(P0.001);与BSA对照组相比,过表达NCDase显著促进细胞的增殖,然而NCDase干扰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P0.05);与p EGFP-C3+棕榈酸组相比,pEGFP-C3-NCDase显著缓解棕榈酸诱导的细胞凋亡(P0.01);与con.siRNA+棕榈酸组相比,NCDase siRNA显著促进了棕榈酸诱导的细胞凋亡(P0.01)。结论:棕榈酸刺激后抑制β细胞NCDase活性和蛋白表达,NCDase过表达促进β细胞增殖并且在β细胞脂毒性中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雷诺嗪对高糖高脂诱导的NIT-1胰岛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雷诺嗪保护胰岛β细胞的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的雷诺嗪对体外培养及高糖高脂诱导的NIT-1胰岛β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IT-1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因子Caspase-3活化片段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的雷诺嗪对NIT-1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低浓度雷诺嗪对细胞凋亡无明显保护作用,随浓度升高保护作用明显.在培养基中加入高脂高糖及高浓度的雷诺嗪(5μmol/L)共同培养24h,雷诺嗪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高脂高糖单独作用组(P<0.01),同时相对于高糖高脂组,激活型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雷诺嗪能抑制高糖高脂诱导的NIT-1胰岛β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雷诺嗪对Caspase-3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檗碱在棕榈酸(palmic acid, PA)诱导的胰岛β细胞发生凋亡时PTEN及AMPK的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0 mmol/L PA诱导胰岛βTC6细胞损伤模型,然后给予小檗碱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βTC6细胞凋亡率,RT-q PCR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在PA及小檗碱作用下信号转导通路分子PTEN及AMPK表达的变化。结果:PA抑制βTC6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小檗碱可缓解PA引起的βTC6的凋亡,对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伴随着凋亡的发生,AMPK的表达显著降低,而PTEN的表达显著升高,表明细胞氧化损伤严重时抑制了AMPK的表达及转录,而PTEN在βTC6细胞的凋亡中具有促进作用;小檗碱治疗后,AMPK的表达增多,而PTEN的表达下降,暗示着小檗碱通过激活AMPK并抑制PTEN的表达来增强βTC6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结论:小檗碱对PA引起的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同时小檗碱可能通过调节AMPK及PTEN的表达来发挥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小檗碱(Berberine,BBR)在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胰岛β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中的角色及分子机制。方法:BBR和PA单独或联合处理敲低PTEN的βTC6细胞,利用MTT、Caspase-3活性检测、流式细胞术、ROS含量检测、硝基酪氨酸定量等测定各实验分组的细胞凋亡程度并比较彼此氧化应激水平,利用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PTEN、AMPK、Nrf2的表达变化。此外,我们还评估了BBR是否可以缓解糖尿病小鼠全身炎症状态和胰岛细胞凋亡,并再次验证了BBR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BBR通过降低PTEN同时升高Nrf2的表达,进而减轻PA诱导胰岛βTC6细胞ROS以及硝基酪氨酸积累,降低PA诱导性Caspase-3升高。干扰PTEN表达可以与BBR发生协同效应,即协同降低氧化应激性凋亡。经动物实验发现BBR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以及血清IL-6水平,同时在转录水平降低小鼠胰腺PTEN并上调Nrf2,TUNEL实验发现BBR可以明显抑制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凋亡,而二甲双胍(Metformin, Met)未发现抑制效应。结论:BBR通过下调PTEN并上调Nrf2的表达来发挥对PA引起的βTC6细胞氧化应激以及凋亡的保护作用,而沉默PTEN可反过来与BBR形成协同保护作用。BBR与MET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没有差异性,但BBR可以额外地通过PTEN/Nrf2途径发挥抗炎及抗氧化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评价滇结香花正己烷提取物(EGH)降糖及保护胰岛作用,并通过胰岛损伤细胞模型探究其作用机制。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联合高脂饲料诱导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通过检测小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分泌,评价EGH的降糖和保护胰岛作用。并采用棕榈酸联合葡萄糖诱导胰岛RIN-m5F细胞损伤模型,对ROS生成量、caspase-3基因水平、AKT、FOXO1和JNK蛋白水平进行检测,探究EGH改善糖尿病胰岛损伤作用机制。结果表明EGH可以减少ROS生成量、降低caspase-3基因转录水平、激活AKT抑制FOXO1,同时抑制JNK的激活,从而改善β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对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细胞的损伤情况及依法克生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分离、纯化的SD大鼠胰岛细胞置于体外培养,观察炎症因子IL-1β不同浓度(0.1~10 ng/ml)和不同作用时间(0~48 h)下对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影响。胰岛细胞分为对照组、IL-1β组和依法克生组,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在低糖和高糖环境下的胰岛素分泌,观察依法克生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对胰岛功能IL-1β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比较三组间胰岛细胞凋亡率。结果高糖浓度下,随IL-1β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下降(P0.001),随作用时间延长,胰岛素分泌亦减少(P0.001),IL-1β浓度超过5.0 ng/ml、时间超过24 h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依法克生组胰岛素分泌较IL-1β组明显升高(P0.001),与对照组无差异。胰岛细胞凋亡在IL-1β组(49.7±15.5)﹪高于对照组(9.7±2.5)﹪(P0.01),在依法克生组(15.7±5.5)﹪低于IL-1β组(P0.01),提示干预后胰岛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IL-1β抑制高糖环境下胰岛素的分泌,并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依法克生加入体外培养的胰岛细胞中,可有效防止IL-1β诱导胰岛细胞损伤,逆转被抑制的胰岛分泌功能,并减少胰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T2DM)主要由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引起。棕榈酸作为人体内最丰富的游离脂肪酸之一,其体内含量过高易造成脂代谢紊乱,诱导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及胰岛素抵抗。这与T2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棕榈酸诱导胰岛β细胞发生的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ERS)是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破坏胰岛素信号传导的关键应激途径。棕榈酸通过增加线粒体氧化、二酰基甘油-蛋白质激酶C-还原型辅酶Ⅱ途径、改变线粒体呼吸链正常功能和炎症刺激加重氧化应激,通过影响内质网折叠能力、破坏胞内蛋白运输途径、上调未折叠蛋白反应相关转录因子、棕榈酰化、降解羧肽酶E和减少内质网中Ca2+促进ERS,加剧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和凋亡,最终导致T2DM的发生与发展。本文综述了棕榈酸与胰岛β细胞内氧化应激和ERS的关联性,介绍了蛋白激酶R抑制剂、人参皂苷Rg1和三黄汤等具有潜力的中、西医靶向干预药物,为T2DM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度增高的棕榈酸联合脂多糖对胰岛β细胞活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0.15 mmol/L棕榈酸和50 ng/mL脂多糖单独、联合刺激大鼠胰岛β细胞株INS-1细胞24h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神经鞘脂代谢的关键酶-中性神经酰胺酶(NCDase)的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建立过表达NCDase基因重组质粒pEGFP-C3-NCDase并转染INS-1细胞后,用棕榈酸、脂多糖联合刺激24h,再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15 mmol/L棕榈酸或50ng/mL脂多糖分别刺激INS-1细胞24h后对其细胞活力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联合刺激可明显降低INS-1细胞的活力(P0.05)。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棕榈酸或脂多糖刺激INS-1细胞后并不影响细胞内NCDase的蛋白表达,但联合刺激可显著下调NCDase的表达(P0.05);与pEGFP-C3+棕榈酸+脂多糖组相比,pEGFP-C3-NCDase明显削弱了棕榈酸联合脂多糖对INS-1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低度增高的棕榈酸与脂多糖协同刺激可产生β细胞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胰岛β细胞内NCDase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竹节参皂苷Ⅳa(CHS)对高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建立胰岛β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CHS给药低、中和高剂量组(25、50和100μM)。MTT法检测CHS对胰岛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CHS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试剂盒检测Caspase 3和细胞色素c的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Bax、Bcl-2、Akt、m TORC1、S6K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糖使INS-1细胞存活率降低,胰岛素释放减少,同时Caspase-3,细胞色素c,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CHS可以明显逆转这一趋势(P 0.05)。此外,CHS可剂量依赖性的促进Akt,m TORC1和S6K磷酸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CHS保护胰岛INS-1细胞的作用及对m TORC1和S6K磷酸化的作用被si Akt抵消。结论:CHS可以对抗胰岛β细胞的糖毒性,降低胰岛INS-1细胞凋亡,增加胰岛素释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纳米硒(Se NPs)抗二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通过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仪等技术方法对Se NPs的表征进行鉴定,并运用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其对于胰岛β细胞凋亡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壳聚糖(CS)修饰后的Se NPs表面电荷增加到24.8 mv,其保存期延长到100 d以上。另外,细胞学实验表明浓度在2μmol/L以下Se NPs不具有毒性,38.1 nmol/L Se NPs可通过激活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 R)活性,从而减轻胞内氧化应激(ROS)水平,最终使胰岛β凋亡模型细胞存活率提高了31.75%。动物学实验也表明Se NPs能抗胰岛β细胞凋亡。因此,Se NPs可有效减轻二型糖尿病中胰岛β细胞凋亡,对于二型糖尿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Aβ诱导建立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CCK-8检测神经元的活性,RT-PCR检测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 mRNA的表达,探讨了鼠尾草酸对Aβ所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显示,浓度在5~10μmol/L时,鼠尾草酸预处理能显著下调Aβ损伤导致的Caspase-3 mRNA表达的升高,增强神经元活力。表明鼠尾草酸预处理可以保护Aβ所致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鼠尾草酸调控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6-姜酚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2)引起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信号通路。通过MTT检测不同浓度Aβ1-42对PC12细胞的作用及不同浓度6-姜酚对Aβ1-42诱导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6-姜酚对Aβ1-42诱导的PC12细胞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Ser9),Akt及磷酸化Akt(Ser473)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6-姜酚能显著减少Aβ1-42引起的细胞凋亡;PC12细胞经Aβ1-42作用48 h后,80及120μM 6-姜酚预处理组中GSK-3β及Akt的磷酸化水平则均显著高于Aβ1-42处理组的。说明6-姜酚对抗Aβ1-42引起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能与其激活Akt的活性、抑制GSK-3β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6-姜酚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2)引起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信号通路。通过MTT检测不同浓度Aβ1-42对PC12细胞的作用及不同浓度6-姜酚对Aβ1-42诱导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6-姜酚对Aβ1-42诱导的PC12细胞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Ser9),Akt及磷酸化Akt(Ser473)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6-姜酚能显著减少Aβ1-42引起的细胞凋亡;PC12细胞经Aβ1-42作用48 h后,80及120μM 6-姜酚预处理组中GSK-3β及Akt的磷酸化水平则均显著高于Aβ1-42处理组的。说明6-姜酚对抗Aβ1-42引起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能与其激活Akt的活性、抑制GSK-3β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莪术醇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及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检测不同浓度下莪术醇(12.5、25、50、100μg/ml)对U251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莪术醇(12.5、25、50、100μg/ml)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不同浓度莪术醇(12.5、25、50、100μg/ml)的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莪术醇具有抑制U251细胞增殖和促进U251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参联合B-榄香烯对肝星形细胞LX-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星形细胞LX-2,分别将丹参(浓度为1、2、4、6、8mg/ml),β-榄香烯(浓度为25、50、100、150、200μg/ml),单独作用于LX-2细胞后24h、48h用CCK-8(CellCountKit-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并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丹参3.6mg/ml,β-榄香烯125μg/ml),然后进行联合用药,加药24h、48h后用CCK-8(Cell CountKit-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OCCK-8法显示丹参(浓度为1、2、4、6、8mg/ml),8-榄香烯(浓度为25、50、100、150、200μg/ml)作用LX-2细胞24h、48h后,其增殖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②联合用药(丹参3.6mg/ml,β-榄香烯125μg/ml)时,LX-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单独用药(P〈0.01)。结论:丹参、β-榄香烯单独或二者联合作用均能抑制LX-2细胞的增殖,且联合应用的作用显著高于单独用药,可协同促进LX-2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研究竹节参皂苷IVa(CHS)对高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建立胰岛β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CHS给药低、中和高剂量组(25、50 和100 μM)。MTT法检测CHS对胰岛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CHS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试剂盒检测Caspase 3和细胞色素c的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Bax、Bcl-2、Akt、mTORC1、S6K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糖使INS-1细胞存活率降低,胰岛素释放减少,同时Caspase-3,细胞色素c,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CHS可以明显逆转这一趋势(P <0.05)。此外,CHS可剂量依赖性的促进Akt,mTORC1和S6K磷酸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CHS保护胰岛INS-1细胞的作用及对mTORC1和S6K磷酸化的作用被siAkt抵消。结论:CHS可以对抗胰岛β细胞的糖毒性,降低胰岛INS-1细胞凋亡,增加胰岛素释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研究色钉菇(Chroogomphus rutilus)粗多糖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用浓度为200、400和800μg/mL的色钉菇粗多糖对SH-SY5Y细胞进行预处理后,加入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处理48h。采用MTT法检测MPP+损伤的SH-SY5Y细胞的存活率,用Annexin V-FITC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400μg/mL和800μg/mL的色钉菇粗多糖预处理可显著提高MPP+损伤的SH-SY5Y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为了排除色钉菇粗多糖通过直接结合来降低MPP+实际浓度的可能性,将多糖洗净后,再予以细胞MPP+处理,MTT结果显示800μg/mL的色钉菇粗多糖预处理仍可提高细胞存活率。以上结果提示,色钉菇粗多糖对SH-SY5Y细胞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的大部分与多糖和MPP+的直接结合无明显关系,而是源于多糖对细胞的直接作用,因此色钉菇多糖有开发成防治帕金森病药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