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xldl),prep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对患者的慢性并发症检查结果进行评分(方法见下文),总分以5分为界,分为重度并发症40例,轻度并发症4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均检测其血清preptin、anti-oxldl、hsCRP、血脂(lipid)、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U)、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等水平,并进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nti-oxldl水平增高,preptin水平降低。二者无相关性。结论:高水平的anti-oxldl和低水平的preptin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山楂叶总黄酮对棕榈酸损伤的胰岛βTC3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筛查出山楂叶总黄酮所起作用的有效浓度。方法:以胰岛βTC3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棕榈酸制作脂毒性模型,采用MTT法观察山楂叶总黄酮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进一步筛查出有效浓度及时间;同时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胰岛βTC3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10-100μg/ml的山楂叶总黄酮对棕榈酸损伤的胰岛βTC3细胞均有保护作用,其吸光度值明显比棕榈酸组高(P<0.05),并且50μg/ml的山楂叶总黄酮与棕榈酸共同处理胰岛βTC3细胞24小时具有最好的保护作用;TUNEL检测结果显示山楂叶总黄酮+棕榈酸组胰岛βTC3细胞的凋亡率比棕榈酸组低(P<0.01)。结论:山楂叶总黄酮对脂毒性损伤的胰岛βTC3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在10-100μg/ml浓度范围内成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檗碱在棕榈酸(palmic acid, PA)诱导的胰岛β细胞发生凋亡时PTEN及AMPK的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0 mmol/L PA诱导胰岛βTC6细胞损伤模型,然后给予小檗碱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βTC6细胞凋亡率,RT-q PCR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在PA及小檗碱作用下信号转导通路分子PTEN及AMPK表达的变化。结果:PA抑制βTC6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小檗碱可缓解PA引起的βTC6的凋亡,对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伴随着凋亡的发生,AMPK的表达显著降低,而PTEN的表达显著升高,表明细胞氧化损伤严重时抑制了AMPK的表达及转录,而PTEN在βTC6细胞的凋亡中具有促进作用;小檗碱治疗后,AMPK的表达增多,而PTEN的表达下降,暗示着小檗碱通过激活AMPK并抑制PTEN的表达来增强βTC6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结论:小檗碱对PA引起的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同时小檗碱可能通过调节AMPK及PTEN的表达来发挥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R间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578例,依据眼底照相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视网膜病变(NDR)组345例、单纯型视网膜病变组(BDR)组191例、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组(PDR)组42例。比较各组一般资料及PR间期长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PR间期均值为162.76±20.10 ms。PDR组和BDR组患者PR间期的平均长度显著高于NDR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间期每延长1 ms,T2DM患者患得DR的风险增加2.7%倍(OR=1.027,95%CI:1.016~1.038,P0.001);PR163 ms是PR≤163 ms的T2DM患者患得DR风险的2.727倍(OR=2.72795%CI:1.936~3.842,P0.001)。结论:心电图PR间期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一个简单、无创的辅助检查用于早期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棕榈酸损伤的胰岛betaTC3 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筛查出小檗碱起保护作用的有效浓度及合适的作 用时间。方法:以胰岛betaTC3 细胞为研究对象,用棕榈酸构建脂毒性模型,MTT 法筛选小檗碱起保护作用的有效浓度及时间;流式 细胞技术检测胰岛betaTC3 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0.001-1 umol/L小檗碱作用茁TC3细胞24、48、72 h,对细胞增殖有不同程度促进 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 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低浓度小檗碱对betaTC3细胞的保护作用增加,而1 umol/L浓度保护作用下 降,10 umol/L及以上浓度出现细胞毒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②棕榈酸(0.2 -1.0 mmol/L)对betaTC3细胞 的损伤作用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P<0.05)。③棕榈酸处理betaTC3细胞不同时间后,小檗碱治疗组较模型组的细 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小檗碱对脂毒性损伤的胰岛betaTC3 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脂毒性作用时间越短,小檗碱的保护 作用越好,随着脂毒性作用时间的延长,小檗碱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因此,建议临床上在脂代谢紊乱早期给予小檗碱干预以减 轻甚至逆转游离脂肪酸导致的胰岛茁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檗碱保护棕榈酸诱导的胰岛βTC3细胞的可能机制,观察PTEN是否参与该过程,以及小檗碱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用1.0 mmol/L棕榈酸制作胰岛βTC3细胞脂毒性损伤模型,给予小檗碱干预;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分泌,West-ern blot法进行PTEN、p-AKT、AKT、Bcl-2、Bax、活性Caspase3蛋白的检测。实验分3大组(对照组、棕榈酸组、棕榈酸+小檗碱治疗组),棕榈酸分别作用3个时间段(24、48、72 h)。结果:(1)放射免疫法胰岛素分泌测定结果显示:β细胞暴露于棕榈酸24 h后,5.6、16.7 mmol/L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添加小檗碱干预后胰岛素分泌较棕榈酸组回升,但较对照组减少(P均0.01)。(2)在棕榈酸处理的3个时间段内,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组的PTEN、Bax、Active-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AKT、Bcl-2蛋白水平下降;小檗碱干预后PTEN、Bax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AKT、Bcl-2蛋白水平提高(P均0.01)。结论:小檗碱可改善棕榈酸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抑制脂毒性诱导的PTEN表达增加,减少促凋亡基因Bax、Active-Caspase3表达,并增加抑凋亡基因Bcl-2基因表达及AKT的活化,从而拮抗棕榈酸诱导的β细胞凋亡,保护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小檗碱(Berberine,BBR)在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胰岛β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中的角色及分子机制。方法:BBR和PA单独或联合处理敲低PTEN的βTC6细胞,利用MTT、Caspase-3活性检测、流式细胞术、ROS含量检测、硝基酪氨酸定量等测定各实验分组的细胞凋亡程度并比较彼此氧化应激水平,利用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PTEN、AMPK、Nrf2的表达变化。此外,我们还评估了BBR是否可以缓解糖尿病小鼠全身炎症状态和胰岛细胞凋亡,并再次验证了BBR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BBR通过降低PTEN同时升高Nrf2的表达,进而减轻PA诱导胰岛βTC6细胞ROS以及硝基酪氨酸积累,降低PA诱导性Caspase-3升高。干扰PTEN表达可以与BBR发生协同效应,即协同降低氧化应激性凋亡。经动物实验发现BBR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以及血清IL-6水平,同时在转录水平降低小鼠胰腺PTEN并上调Nrf2,TUNEL实验发现BBR可以明显抑制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凋亡,而二甲双胍(Metformin, Met)未发现抑制效应。结论:BBR通过下调PTEN并上调Nrf2的表达来发挥对PA引起的βTC6细胞氧化应激以及凋亡的保护作用,而沉默PTEN可反过来与BBR形成协同保护作用。BBR与MET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没有差异性,但BBR可以额外地通过PTEN/Nrf2途径发挥抗炎及抗氧化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