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普通齿蛉Neoneuromus ignobilis Navás,1932和单斑巨齿蛉Acanthacorydalis unimaculata Yang et Yang,1986为例,描述和比较了广翅目齿蛉科齿蛉属和巨齿蛉属的卵块及1龄幼虫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普通齿蛉与单斑巨齿蛉的卵块和1龄幼虫在形态上有着较大差异:普通齿蛉卵块约为单斑巨齿蛉卵块的3/4;普通齿蛉卵粒约为单斑巨齿蛉卵粒的2/3,卵粒都呈圆柱形,差异不大;普通齿蛉外层白色覆盖物厚度是单斑巨齿蛉的2~3倍.普通齿蛉卵块为单个附着在芦苇叶上,形状有4种类型,分别为椭圆形、螺形、卵圆形、圆形,在所有样本中其占比分别依次为47.1%、9.8%、17.6%和25.5%;单斑巨齿蛉卵块多为数个相连附着在桥底,卵壳薄且最外层卵粒向外翘起,使其表面如突起均匀地分布在卵壳表面.普通齿蛉1龄幼虫腹部背面白色的线状裸露区较稳定,且8对气管鳃靠近末端都有褐色和黄色的斑纹,而单斑巨齿蛉1龄幼虫腹部背面呈深褐色,腹部背面裸露区和颜色分布不稳定,气管鳃无花斑;两种1龄幼虫腹部两侧均都无毛簇.这些数据资料不仅丰富了广翅目昆虫的相关知识,而且为其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近3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与越南国家自然博物馆联合考察采集的标本,记述越南北部齿蛉科4属18种,包括6个越南新记录种:普通齿蛉Neoneuromus ignobilis Navás,1932、东方齿蛉N.orientalis Liu&Yang,2004、锡金齿蛉N.sikkimensis(van der Weele,1907)、广西星齿蛉Protohermesguangxiensis Yang&Yang,1986、台湾斑鱼蛉Neochauliodes formosanus(Okamoto,1910)和污翅斑鱼蛉N.fraternus(McLachlan,1869)。  相似文献   

3.
姜碌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16,(9):1004-1012
【目的】蝎蛉科(Panorpidae)是长翅目(Mecoptera)最大的科,是重要的生态指示昆虫。然而,由于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饲养困难,其幼期研究很不充分。【方法】本研究通过人工饲养成虫获得了长蝎蛉Panorpa macrostyla Hua的卵、幼虫和蛹等全部虫态,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了其超微形态,并简要记载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长蝎蛉每年发生1代,成虫发生于6月末至8月初。卵椭球形,卵壳表面覆盖一层隆起的网状结构。幼虫蠋型,具3对分4节的胸足和8对不分节的腹足;头壳高度骨化,具1对由26个小眼组成的复眼和1对3节的触角,口器咀嚼式;腹部第1-9节背面具有成对的背毛突,第10节仅有1根背毛突,腹部末端具有一个可伸缩的吸盘;呼吸系统为周气门式,具1对前胸气门和8对腹气门。幼虫共4个龄期,以预蛹期在土室内越冬。蛹为强颚离蛹,外形接近成虫,雄蛹腹部末端膨大。【结论】基于幼虫形态特征,长蝎蛉明显区别于新蝎蛉属Neopanorpa、华蝎蛉属Sinopanorpa、双角蝎蛉属Dicerapanorpa以及单角蝎蛉属Cerapanorpa幼虫。然而,长蝎蛉幼虫头部刚毛L2和SO2,腹部末节刚毛D2,SD1和SD2端部均膨大呈棒状,与蝎蛉属Panorpa其他种类区别明显,表明长蝎蛉的属级地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齿蛉科昆虫隶属于昆虫纲广翅目,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本研究调查了湘西地区的齿蛉科幼虫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齿蛉科幼虫在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多样性特征.共采集到东方齿蛉Neoneuromus orientalis、炎黄星齿蛉Protohermes xanthodes、花边星齿蛉Protohermes costalis和中华斑鱼Neochauliodes sinensis4种齿蛉科幼虫.东方齿蛉仅在自然保护区和自然河流分布,炎黄星齿蛉和花边星齿蛉广泛分布于各种流水生境类型,中华斑鱼蛉除在各种流水生境类型中分布外,在静水的小型水库也有分布.自然河流的齿蛉科幼虫多样性指数H'最高,其余由高到低依次为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自然溪沟和农业区;丰富度指数R趋势与H'指数相似,但农业区R指数高于旅游景区.本研究表明,不同种类齿蛉科幼虫在湘西地区的分布情况存在差异,自然条件优越的生境类型中齿蛉幼虫多样性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5.
一种快速鉴别甜菜夜蛾蛹及成虫雌雄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描述了一种快速准确区分甜菜夜蛾蛹及成虫雌雄的方法。甜菜夜蛾雌、雄蛹的主要区别是:雌蛹第8腹节腹面有一较短的纵裂缝,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雄蛹第9腹节腹面有一长的纵裂缝,裂缝两侧有半圆形瘤状突起。成虫期雌、雄蛾主要区别是:雄蛾体色较浅,腹部狭长且末端有一圈黄色长毛簇;雌蛾体色较深,腹部末端浑圆,毛簇较短,生殖孔清晰可见。以此标准所建立的甜菜夜蛾雌雄蛹及成虫的快速鉴定方法,对于田间性比、预测和种群动态以及人工饲养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星齿蛉属Protohermes隶属于广翅目Megaloptera齿蛉科Corydalidae,是一类原始的完全变态昆虫,幼虫水生,常作为指示生物用于水质监测。本文对湘西峒河流域两种星齿蛉幼虫进行了分子鉴定和体表呼吸结构观测。结果表明两种星齿蛉幼虫COⅠ基因序列分别与花边星齿蛉Protohermes costalis和炎黄星齿蛉Protohermes xanthodes同源性较高;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证实两种星齿蛉幼虫分别属于花边星齿蛉和炎黄星齿蛉,分子鉴定结果与成虫形态鉴定结果一致。花边星齿蛉和炎黄星齿蛉幼虫体表呼吸结构气门、毛簇、气管鳃和臀足侧突均与气管相连,毛簇是主要的水下呼吸结构。本研究结果为峒河流域星齿蛉昆虫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7.
记述采自中国陕西和湖北大巴山的蝎蛉属1新种——二枝蝎蛉Panorpa biclada sp. nov.。新种的鉴别特征为:胸部背板中央有1细亮线;雄虫前翅无斑纹,雌虫前翅最多1条痣带;阳茎背瓣中部二分枝,形成1个短的腹枝和1个长的背枝;雌性生殖板基部向腹面弯曲成圆弧形,中轴基半部成V字型分歧。  相似文献   

8.
小碎斑鱼蛉幼虫肠道细菌分离及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小碎斑鱼蛉幼虫的营养生理活动。方法从小碎斑鱼蛉幼虫肠道环境中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获得3个细菌菌株,对其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上述3个菌株均属于芽胞杆菌属(Bacillus),1号菌株为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2号菌株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3号菌株为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结论小碎斑鱼蛉幼虫肠道环境中的不同细菌,其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 叶色草岭Chrysopa phyllochroma Wesmael是冀中平原主要蛉种之一。叶色草蛉和丽草蛉形态相似。共同的特征是头部斑纹9个,头顶、触角下、颊和唇基两侧各一对,触角间1个;触角第一节绿色,第二节黑色。叶色草蛉与丽草蛉的体色和体长均差不多,仅从体形大小和色泽上尚难以区分。 叶色草蛉前翅前缘横脉列绿色,只近亚前缘脉一端黑色;丽草蛉前翅前缘横脉列黑色,是两者主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识别描述和定量观测,比较分析并研究提出苹果蠹蛾老熟幼虫、蛹及成虫雌雄个体的快速、准确鉴别特征与方法。【方法】利用体式显微镜拍照、测量记录苹果蠹蛾不同虫态雌雄个体间的形态特征、体征参数等。【结果】苹果蠹蛾老熟幼虫雌雄个体的体征差异:雄性腹节背面有明显肾形斑,雌性无斑。蛹雌雄个体的体征差异:雄蛹腹面翅尖后有4条明显体节线,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缝,裂缝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的瘤状突起;而雌蛹翅尖后有3条明显体节线,第8腹节腹面前缘有一纵裂缝,与腹节线相连形成类似"Y"形,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成虫雌雄个体的体征差异:雄虫前翅反面中室后缘有一黑褐色条斑,雌虫无此条斑;雄虫腹部狭长,抱器瓣常开张,呈钳状,雌虫腹部圆筒状,末端较细。【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苹果蠹蛾老熟幼虫、蛹及成虫等不同虫态雌雄个体间的体征差异,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便于快速鉴别雌雄个体的典型特征和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普通齿蛉幼虫的游泳行为(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广翅目昆虫幼虫在水中的游泳能力, 以丰富其水生习性的行为学资料, 选取中国特有种普通齿蛉Neoneuromus ignobilis幼虫为研究对象, 通过室内试验对其游泳的姿势、 刺激因素、 不同龄期游泳能力及在外界刺激下的游泳行为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 普通齿蛉幼虫有垂直、 平行、 仰面和侧面等4种游泳姿势, 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9.08%, 5.49%, 4.40%和0.61%。游泳时身体呈不同程度的“S”形, 利用头部和尾部方向的改变实现虫体的上升、 下沉和游泳姿势的改变。普通齿蛉幼虫利用身体的摆动游泳, 游泳时3对足以固定的姿势靠紧身体。不同龄期的幼虫游泳能力差异很大, 6龄幼虫的游泳能力远强于2龄和末龄幼虫。在游泳时, 普通齿蛉幼虫还具有比较复杂和独特的防御行为, 如其腹部末端会喷射出化学物质。据此认为, 普通齿蛉拥有较强的游泳能力, 有助于其逃生和防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拟建立一种快捷、准确地鉴别菱角水螟Parapoynx crisonalis(Walker)蛹性别的方法。【方法】基于蛹的腹部末端第8、9两腹节的腹面外部形态学特征进行判别。【结果】雌雄蛹的腹面外部形态学特征主要区别在于雄蛹第8腹节平滑无裂缝,第9腹节中央具一较短纵裂缝,其两侧具明显的半圆形瘤状突起,而雌蛹第8腹节中央具一长纵裂缝,其两侧较为平坦、无明显凸起。依据该特征鉴别菱角水螟蛹雌雄的准确率为100%。【结论】该方法在田间进行雌雄蛹快速鉴别行之有效,对提前掌握菱角水螟田间性比、下一代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普通齿蛉Neoneuromus ignobilis Navás幼虫的呼吸系统及其呼吸行为。结果表明:普通齿蛉幼虫为全气门式(10对气门)呼吸系统,前中胸、中后胸之间、腹部8节各有1对气门,腹部8节各有气管鳃1对,前6对细短,管状,有较短绒毛,后2对气管鳃较粗长,呈羽毛状。腹部1~7节各有1对毛簇,第8腹节无毛簇。侧纵干气管较粗,4束,自前胸前缘部分成左右2组,每组两根侧纵干气管,向胸腹部延伸,二级气管分别伸达各个气门和毛簇,腹部每节由毛簇处的二级气管分支而来的三级气管相连或延伸至消化道等处。气管鳃中无气管。有毛簇呼吸、气门呼吸和体壁呼吸3种呼吸方式,在水中以毛簇呼吸为主,在陆上进行气门呼吸和体壁呼吸。  相似文献   

14.
光周期对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滞育及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爱菊 《生态学报》2008,28(8):3854-3859
在22℃条件下,研究大草蛉对光周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大草蛉属短日照滞育型,在短光照条件下饲养获得的预蛹进入滞育状态,诱导预蛹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为10.5L-13.5D到11L-13D.2龄幼虫期是诱导预蛹滞育的敏感虫期,只有当2龄幼虫期处于短光照条件下时才能进入滞育状态.1龄和3龄幼虫期也在滞育诱导条件下进行滞育诱导,能够提高滞育率.光周期对大草蛉幼虫历期及预蛹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周期对幼虫历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对2龄幼虫期的影响比较明显.幼虫期的光周期条件影响预蛹的重量,滞育预蛹的重量显著高于非滞育预蛹.  相似文献   

15.
为依据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蛹的形态特征快速、无损、准确鉴别雌雄个体,对其头部、胸部、腹部和体色外部鉴别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解剖生殖系统验证准确性.结果表明:以春尺蠖蛹的胸部和腹部特征识别雌雄准确率明显高于头部和体色特征,识别率可达100%.首先,雌蛹第8腹节腹板前缘中部具有"Y"型沟,与第7腹节腹板后缘形成倒三角状,而雄蛹无此特征.其次,雌蛹生殖孔与产卵孔连接形成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而雄蛹第9腹节腹板中央有一纵裂缝的生殖孔,两侧各有半圆状瘤状突起.最后,雌蛹的胸部背板各节间相对长度均小于雄蛹,而雄蛹中胸背板最宽,其后缘明显向外凸起.因此,春尺蠖蛹胸部或腹部特征可用于快速、准确地鉴别雌雄性别.  相似文献   

16.
丝带凤蝶滞育与非滞育蛹及其成虫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us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观赏昆虫,以蛹滞育越冬,成虫存在多型现象。本研究从体色、个体大小和蛹腹部刺突长度等方面比较了丝带凤蝶滞育与非滞育蛹及其成虫的形态差异。与非滞育蛹相比,滞育蛹体色较深,触角末端的淡黄色与体色差异明显,3日龄滞育蛹腹部第9节刺突长度是3日龄非滞育蛹的4倍左右,这些差异可以用于该虫蛹滞育早期判别。滞育蛹羽化成虫的翅展和尾突长度显著小于非滞育蛹羽化成虫,且腹部及翅面斑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与丝带凤蝶春型、夏型成虫的描述相一致,表明丝带凤蝶成虫季节多型是与滞育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17.
首次发现中国腹刺斑螟幼虫取食板栗叶片,描述了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拍摄了幼虫和蛹的生活特征图和外形等结构特征图,初步描记了其在湖北省罗田县栗园的生活习性;对幼虫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提取、扩增、测序和分析,其5’端629 bp的DNA序列可以作为中国腹刺斑螟鉴定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在云南省采获的谭氏蚋新种Simulium tanae sp.nov.各期虫态标本。新种幼虫的亚頦与头囊腹面缺刻,蛹鳃呼吸丝组成与苏联蚋科志中的淡额蚋Simulium nlleri Friederichs和河蚋Simulium zalertum Edw.近似;茧的形态又近似于二齿吉蚋Gnus bidentatum Shirkl,但是雄的生殖器和雌的口器形态特征与上述种类差别较明显,因此鉴定为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省流行病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首次发现中国腹刺斑螟幼虫取食板栗叶片,描述了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拍摄了幼虫和蛹的生活特征图和外形等结构特征图,初步描记了其在湖北省罗田县栗园的生活习性;对幼虫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提取、扩增、测序和分析,其5’端629 bp的DNA序列可以作为中国腹刺斑螟鉴定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整理鉴定采自新疆的蚋科幼虫和蛹标本中,发现克蚋属2个国内新纪录。兹将形态简述于下。1奥氏克蚋Cnephia ovtshinnikovi(Rubzov,1940)成熟幼虫体长6—7毫米。体淡黄色。上颚梳齿5个。亚颏齿9个,中央的一个齿发达,凸出前缘鳞外。蛹体长(呼吸丝除外)约4毫米。茧呈靴形,有颈领,无窗孔。蛹体藏于茧内。呼吸丝10条。1981年7月采自昭苏县,3蛹,剥出成虫1♀。2头幼虫。孳生在山间小河流水中石块上。国外:苏联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2吉尔雅诺瓦克蚋Cnephia kirjanovae Rubzov,1956成熟幼虫体长7—8毫米。体色灰褐色,上颚梳齿11个。亚颏齿9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