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以普通齿蛉Neoneuromus ignobilis Navás,1932和单斑巨齿蛉Acanthacorydalis unimaculata Yang et Yang,1986为例,描述和比较了广翅目齿蛉科齿蛉属和巨齿蛉属的卵块及1龄幼虫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普通齿蛉与单斑巨齿蛉的卵块和1龄幼虫在形态上有着较大差异:普通齿蛉卵块约为单斑巨齿蛉卵块的3/4;普通齿蛉卵粒约为单斑巨齿蛉卵粒的2/3,卵粒都呈圆柱形,差异不大;普通齿蛉外层白色覆盖物厚度是单斑巨齿蛉的2~3倍.普通齿蛉卵块为单个附着在芦苇叶上,形状有4种类型,分别为椭圆形、螺形、卵圆形、圆形,在所有样本中其占比分别依次为47.1%、9.8%、17.6%和25.5%;单斑巨齿蛉卵块多为数个相连附着在桥底,卵壳薄且最外层卵粒向外翘起,使其表面如突起均匀地分布在卵壳表面.普通齿蛉1龄幼虫腹部背面白色的线状裸露区较稳定,且8对气管鳃靠近末端都有褐色和黄色的斑纹,而单斑巨齿蛉1龄幼虫腹部背面呈深褐色,腹部背面裸露区和颜色分布不稳定,气管鳃无花斑;两种1龄幼虫腹部两侧均都无毛簇.这些数据资料不仅丰富了广翅目昆虫的相关知识,而且为其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属模巨齿蛉为例,首次研究了广翅目末龄幼虫化蛹前的打洞行为及洞穴类型。试验通过昼夜录像等手段,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的打洞行为,并对洞穴进行解剖、测量和拍照,获得了洞穴的相应数据和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的打洞行为主要包括寻找洞址、用大颚衔土建洞、封洞等过程,主要在19∶00-次日12∶00时间段打洞,选择有遮蔽物的地方作为洞址;在选址或打洞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多头幼虫争夺洞址的现象;打洞时,幼虫主要是用大颚衔土,衔土频率为1-12次/min,或用整个头部前端铲土,通过腹部肌肉伸缩为头部挖土提供动力;幼虫在打洞期间会有不同的休息时间,建造一个洞穴大约需要累计时间120-250 min,一次连续打洞的时间为37 s-17 min;洞穴类型分为封口洞穴和开口洞穴2大类,其中封口洞穴有5种类型,开口洞穴有2种类型;洞穴深度为3.0-7.5 cm,洞内最大直径为2.5-5.0 cm;幼虫在预蛹期间还可以从洞穴中爬出来到水中取食,之后再返回洞中。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属模巨齿蛉成虫多个部位感器的超微结构及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本文对属模巨齿蛉成虫的触角、大颚、翅缘和生殖器4个部位进行了电镜扫描。研究发现,触角有7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腔锥感器、锥形感器、柱形感器;大颚有3种感器,分别是腔锥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翅缘有4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Ⅱ型、Ⅲ型、Ⅳ型、腔锥感器;雌性成虫生殖器有7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Ⅱ型、Ⅲ型、Ⅳ型、Ⅴ型、Ⅵ型、锥形感器、钟形感器。柱形感器是触角的特殊感器,钟形感器是雌性成虫生殖器的特殊感器。毛形感器是触角、翅缘和生殖器主要感器,而大颚上没有毛形感器。触角和生殖器上的感器类型最多,且分布最密集,这与触角和生殖器对成虫的交配、产卵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长期施肥引起表层和深层土壤水、热、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的分异,进而影响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分解和周转过程。本研究基于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实验站,分别将不同施肥处理表层(0~20 cm)和深层(40~60 cm)土壤与13C标记秸秆混合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分析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对比秸秆碳在表层和深层土壤团聚体中分配的差异,探讨施肥对秸秆碳在土壤团聚体中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施肥(包括单施氮肥和有机肥配施氮肥)处理相比,不施肥处理分别使表层土壤<0.053 mm和深层土壤>0.25 mm团聚体中秸秆碳含量增加了106.7%和34.2%;秸秆碳对深层土壤>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约为表层土壤的2.0倍;秸秆碳分配到表层土壤>0.25 mm和<0.25 mm团聚体的比例平均分别为22.6%和11.4%,分配到深层土壤的相应比例分别为29.4%和8.8%。总之,秸秆添加促进了深层土壤大团聚体碳源的更新和固存,提高了深层土壤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