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辽宁产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形态特征的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华大蟾蜍 Bufo gargarizans和花背蟾蜍B. raddei 第36期蝌蚪外形和口部形态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并进行了定量比较和分析.中华大蟾蜍蝌蚪体背观呈长卵圆形,全身黑褐色;尾呈桨形,背腹鳍透明无斑;唇齿式为2(2)/3 (即Ⅰ:1+1/Ⅲ).花背蟾蜍蝌蚪体背观呈卵圆形,体背面和侧面为灰黑色或深灰色,腹面灰色有金属光泽;尾呈纺锤形,背鳍近透明,其上有黑色细纹,腹鳍透明无色;唇齿式为2(2)/3(即Ⅰ:1+1/Ⅲ),个别为2(2)/3(1)(即Ⅰ:1+1/1+1:Ⅱ).两种蟾蜍蝌蚪在体色、体型、尾色、尾型、口盘形态结构以及繁殖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对辽宁和华西产的中华蟾蜍蝌蚪的分析表明两地蝌蚪在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显示出蝌蚪在种内的稳定性.编制了两种蟾蜍蝌蚪的简明检索表,供野外调查和监测参考.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活动性水平,变态时的体重、增长率和完成变态所需时间考察同水塘分布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高原林蛙蝌蚪(Rana kukunoris)的竞争策略。实验按照2×3因子设计,即:食物资源2个水平(高、低),组合方式3个水平(10只中华蟾蜍蝌蚪,记为B组;5只中华蟾蜍蝌蚪和5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BR组;10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R组)。中华蟾蜍蝌蚪的活动性在食物水平低时显著低于食物水平高时,而高原林蛙蝌蚪的活动性在不同食物水平下无显著差异;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的高原林蛙蝌蚪变态时体重和体重增长率都显著高于R组,而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处理组中,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幼体期最短。这些结果表明:中华蟾蜍蝌蚪在不同食物资源条件下所选择的生存策略可能不同,即食物资源充足时,增加活动性获取更多食物;食物资源有限时,降低活动性且提前完成变态;与中华蟾蜍蝌蚪相比,在食物资源有限时高原林蛙蝌蚪获取食物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
几种化学物质对蟾蜍蝌蚪生存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单因子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法,分别研究了水环境中的pH、洗涤剂、除草剂、重金属离子(Pb2 、Cu2 、Hg )对黑眶蟾蜍蝌蚪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这些水体污染物不但对蝌蚪的生存造成危害,还对蝌蚪的红细胞有致畸作用;而其慢性毒害表现为蝌蚪身体畸形,肤色变浅,生长发育迟缓等.据此,可以利用黑眶蟾蜍蝌蚪对水体污染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4.
刘莹  李晓晨  郁笛 《四川动物》2005,24(3):432-435
为了解中华蟾蜍蝌蚪对高渗溶液的耐受性,采用常规静态实验,用蔗糖调节溶液渗透压对蟾蜍蝌蚪进行渗透耐受实验;采用方差分析统计溶液渗透压对蟾蜍蝌蚪的存活率、体积变化和活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蟾蜍蝌蚪能够忍受溶液渗透压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对渗透压较低的溶液其适应对策为调节,而对渗透压较高的溶液则为协变。蝌蚪对水溶液的耐受渗透压为1485.24mOsm,其存活率随渗透压增高而降低;同一渗透压下,蝌蚪存活率随在溶液中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蟾蜍蝌蚪体内水分在不同浓度溶液中丧失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即使在同一浓度的溶液中,体积会随时间的增加而不断缩小,并且溶液浓度越高,体积减小的速率越大。身体失水对蝌蚪的行为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蝌蚪的活泼性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分布、生活习性和繁殖行为,并对其进行环境污染物的检测研究进行总结。方法对花背蟾蜍的相关研究文章进行收集,并结合实地调查和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花背蟾蜍及其蝌蚪在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精子结构和活性、蝌蚪生长发育和肾脏结构等方面均表现出对环境污染物的极敏感性。结论花背蟾蜍可作为我国北方环境检测的首选两栖类物种。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活动性水平,变态时的体重、增长率和完成变态所需时间考察同水塘分布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高原林蛙蝌蚪(Rana kukunoris)的竞争策略。实验按照2×3因子设计,即:食物资源2个水平(高、低),组合方式3个水平(10只中华蟾蜍蝌蚪,记为B组;5只中华蟾蜍蝌蚪和5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BR组;10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R组)。中华蟾蜍蝌蚪的活动性在食物水平低时显著低于食物水平高时,而高原林蛙蝌蚪的活动性在不同食物水平下无显著差异;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的高原林蛙蝌蚪变态时体重和体重增长率都显著高于R组,而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处理组中,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幼体期最短。这些结果表明:中华蟾蜍蝌蚪在不同食物资源条件下所选择的生存策略可能不同,即食物资源充足时,增加活动性获取更多食物;食物资源有限时,降低活动性且提前完成变态;与中华蟾蜍蝌蚪相比,在食物资源有限时高原林蛙蝌蚪获取食物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7.
除草剂稻草隆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形态学和红细胞核异常两方面观察了除草剂稻草隆对黑眶蟾蜍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卵的最终出膜率差异不显著.在除草剂浓度分别为0,10,14,18,20 mg/L时,蝌蚪存活率从高到低顺序为:96.7%〉86.7%〉76.7%〉53.3%〉33.3%.经浓度为2,8,10,15 mg/L的除草剂溶液处理后,发现除草剂溶液对蝌蚪体长、体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引起的红细胞核异常率随浓度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TPS(thin-plate spline)形态计量软件计量了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幼体蝌蚪发育中软骨性颅骨的11项形态指标的变化,采用颅骨总长(TLC,the total length of chondrocranium)线性回归分析了各形态特征与颅骨总长的关系.通过对中华蟾蜍幼体蝌蚪颅骨的线性形态测量,结果表明喙上软骨、内睑部关节距等呈负异速生长,外睑部关节距呈同速生长;听囊等感受结构呈正异速生长,与Emerson等人的观点有所不同.基于中华蟾蜍幼体蝌蚪各期样本之间颅骨的发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验样本的选取中既要考虑Gosner的分期,还要考虑同期蝌蚪个体体型大小.  相似文献   

9.
中华蟾蜍蝌蚪颅骨发育的形态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PS(thin-plate spline)形态计量软件计量了中华蟾蜍Bufogargarizans幼体蝌蚪发育中软骨性颅骨的11项形态指标的变化,采用颅骨总长(TLC,the total length of chondrocranium)线性回归分析了各形态特征与颅骨总长的关系。通过对中华蟾蜍幼体蝌蚪颅骨的线性形态测量,结果表明喙上软骨、内睑部关节距等呈负异速生长,外睑部关节距呈同速生长;听囊等感受结构呈正异速生长,与Emerson等人的观点有所不同。基于中华蟾蜍幼体蝌蚪各期样本之间颅骨的发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验样本的选取中既要考虑Gosner的分期,还要考虑同期蝌蚪个体体型大小。  相似文献   

10.
以中华蟾蜍蝌蚪为实验对象,采用半静态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对其的急性毒性和生理毒性。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中华蟾蜍蝌蚪的96h半致死浓度(96h-LC50)为1.147mg/L,其毒性为中级;蝌蚪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当高效氯氰菊酯质量浓度达到1μg/L以上时,蝌蚪的T-AOC在出现兴奋效应后随即下降;蝌蚪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ST)活性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当高效氯氰菊酯质量浓度达到1μg/L以上时,蝌蚪的GSH-ST活性较对照组有极显著的提高。研究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中华蟾蜍蝌蚪会造成一定的毒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花背蟾蜍蝌蚪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作为毒理监测指标,对Gosner 31、42和46期蝌蚪进行观察,研究了复合肥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用复合肥溶液浓度为1、1.5、2、2.5和3g·L-1进行染毒时,红细胞出现了大、小2种类型的微核,在核异常类型中出现了严重的核分叶和双核类型;在3个被观察的蝌蚪发育期中,42期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数值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发育期;在5个浓度的染毒中,2.5g·L-1浓度组在微核、双核和核分叶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花背蟾蜍不同发育时期的蝌蚪,对生境中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且微核和核异常与复合肥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最近几年来,对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所产的粗皮蛙蝌蚪,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1962年至1964年1月末2月初,在黑沟河采集并观察蝌蚪的越冬状态;1964年5—6月在富尔江观察粗皮蛙产卵及蝌蚪生长情况,1965年2月又观察蝌蚪越冬现象。 1963—1965年2月,分别从桓仁采集两批(共80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50只金鱼、5只八目鳗和10只蟾蜍蝌蚪的表皮做了电镜研究。在八目鳗和蝌蚪都观察到了典型的带微嵴的Malpighian细胞,而金鱼只在无鳞皮区观察到这种带微嵴的Malpighian细胞或称微嵴细胞。认为,微嵴细胞只见于无鳞皮,细胞表面的微嵴是一恒定性结构。并对其机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知的13种蟾蜍属动物在鉴别上较为混乱,特别是大蟾蜍(Bufo bufo)中的两个亚种: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与华西大蟾蜍(Bufo bufo andrewsi)的外形极难区别。目前对这个亚种的鉴别是主要依靠蝌蚪形态及栖息环境。除蒙新青藏高原和华南热带地区外,中华大蟾蜍几乎遍及全国平原丘陵地带。垂直分布一般不超过1300米。华西大蟾蜍主要分布在川、云、贵海拔7000-3500米的山区。可见二者的垂直分布在不同地区有较大的重叠。加之成体形态差异甚小,给鉴别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采用红外光谱鉴别这两个亚种,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林蛙与中华蟾蜍蝌蚪颅骨形态的系统进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尾两栖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典的形态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无尾两栖动物蝌蚪的进化与成体的进化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所以无尾两栖类蝌蚪形态及发育特征也可以作为研究系统进化的重要指征。本文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及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变态前蝌蚪的软骨性颅骨及鳃部骨骼进行形态学描述,基于幼体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建树。建树结果支持Orton将无尾两栖类蝌蚪划分为4种类型,认为最原始的类群为Ⅲ型蝌蚪,与Tihen的观点一致。新蛙亚目的中国林蛙和中华蟾蜍蝌蚪属Ⅳ型,是最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蝌蚪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作为捕食者对同域分布两种不同类型(可口性和非可口性)猎物蝌蚪(黑眶蟾蜍和黑斑侧褶蛙)的食物选择及行为响应。结果表明,由于该两种被捕食物种在面对其共同捕食者或天敌时采取不同的反捕食策略(化学防卫及行为表现),即虎纹蛙蝌蚪在进食具有毒素的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蝌蚪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减少对这种可口性差的食物的选择,具有短期记忆行为,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能够采用行为防卫机制以减少被捕食风险,因此,虎纹蛙蝌蚪对两种猎物蝌蚪的总体选择不表现明显倾向。该结果为这3种两栖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栖息地干涸将对生活在水中的无尾类幼体提出了挑战。通过浙江丽水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us)蝌蚪在实验条件下对不同水位变化的表型响应,检测表型可塑性的遗传性和环境近因性影响。结果表明,水位变化对中华大蟾蜍蝌蚪早期发育历期、头宽和体重影响不显著,对体长影响显著,其中逐减水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慢波、恒高与快波、逐增水位依次减少;水位变化对黑眶蟾蜍蝌蚪早期发育历期、体长、头宽和体重影响均显著;发育历期以恒高水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体长以逐减水位最大,恒低、快波和慢波水位显著偏小,逐增和快波水位居中;头宽以恒低水位最小,逐增水位居中,其余较大;体重以恒低水位最小、恒高水位最大,其余居中。水位变化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变态时间、体长、头宽和体重影响均不显著;水位变化对黑眶蟾蜍蝌蚪的变态时间、体长和体重影响均显著,对头宽影响不显著;恒低水位的变态时间最长,恒高水位的变态时间最短,其他水位变化之间差异不显著;恒高水位的体长最大,恒低和快波水位最小,其他居中;逐增和快波水位的体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研究结果表明,繁殖季节不同的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蝌蚪响应水位变化的表型可塑性差异显著,长期在容易发生干旱和水位变化的冬季繁殖的中华大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低,在雨水充沛的春季繁殖的黑眶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高,表现出表型可塑性的种间差异和遗传性;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两种蝌蚪体长的共同的表型变异与缺乏遗传基础的环境近因性影响有关;黑眶蟾蜍蝌蚪对低水位或水位下降作出减速分化的消极响应,响应程度与环境信号的强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生命世界》2009,(8):79-79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有人在英国—座花园的水池里发现一群罕见的白化变种蝌蚪,并且发现至少有4团白化变种青蛙卵。这一发现令两栖动物专家感到十分吃惊。相关专家对这些微微泛白的青蛙卵和白色蝌蚪进行了观察。研究人员说:“过去曾有报告提到过成年白化变种青蛙、蟾蜍和蝾螈个体,不过它们非常少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变态发育期皮肤的显微结构特点,选取G19、G22、G26、G36、G41、G43和G46共7个发育期蝌蚪的连续石蜡切片及成体的背部皮肤切片,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观察了皮肤各层结构的发育时序并进行了相应的测量.结果表明,在G19、G22和G26蝌蚪表皮均为1层细胞;G36蝌蚪皮肤细胞形态和层数在背腹部出现了显著的区别;在G41基本完成了表皮2层细胞的构建;G43期完成完整的真皮构建,其中分布有毛细血管和2种皮肤腺.G46皮肤在厚度、腺体和毛细血管分布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并与成体皮肤结构有明显的差别,显示出蝌蚪在发育过程中皮肤结构的变化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紧密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大蟾蜍蝌蚪与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将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及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分别饲养在5℃、15℃、25℃3个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通过定时定量喂食及测量其全长、体长、体宽的变化,分析温度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5℃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和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及体长的增长速率最快;在25℃下,大蟾蜍蝌蚪的体长、体宽和中国林蛙蝌蚪的体宽的增长速率最快。(2)在不问温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和体长与时间都呈指数关系,而体宽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呈一种对数增长关系;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和体长与时间都呈对数关系,而体宽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呈一种线形关系,并且相关系数尺都在0.75以上。(3)在相同时间内,25℃的温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和中国林蛙蝌蚪的变态率最高;在5℃的温度条件下,两种蝌蚪都不能完成变态发育过程,温度对大蟾蜍蝌蚪和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生长发育速度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