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青蛙是捕食农作物害虫的能手。浙江省临安县上甘公社樟村大队科研组和公社农科站、供销社一起,在去年早稻田放养青蛙治虫,虫害大为减轻,早稻增产。 1973年春,他们采集青蛙卵和蝌蚪进行人工培养,5月30日放入早稻田试验区,每只管五十丛稻  相似文献   

2.
核转移技术与克隆羊屈南平综述汪开圣郭求真审校(北京护士学校,101100)1背景无性繁殖动物后代的实验最早取得成功是剑桥大学Grudon领导的一个小组,早在七十年代,他们用蝌蚪各种组织及成年青蛙表皮细胞与去核的卵融合,结果产生了蝌蚪,但这些蝌蚪未能成...  相似文献   

3.
野生型爪蟾的色素基因是显性,a~p白化型的色素基因是隐性。用a~p型精子与野生型卵子受精,以UV照射卵子使卵核失活,再用静液压方法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核分裂,结果产生雄核发育的二倍体(androgenetic diploid)。它们是核质杂种。这些杂种发育时黑色素细胞出现时期同野生型一致。色素细胞的数目和颜色介于野生型和白化型之间。当白化型蝌蚪本来就极少的色素细胞消退时,杂种蝌蚪仍有许多色素细胞,直至变态完成两个月后色素才完全消退。因此核质杂种黑色素细胞的发育并维持到变态后,归因于野生型卵细胞质对a~p型核的作用。??实验还证明了仅具有父本基因组的爪蟾能发育至成体,性成熟,均为雄性。其精子与正常卵结合产生发育正常的下一代。现已变态成为幼蟾。  相似文献   

4.
青蛙蝌蚪微核试验——一种水体诱变剂检测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青蛙蝌蚪为实验生物,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亚硝基胍(MNNG)探讨其化合物浓度、暴露时间和蝌蚪发育阶段等因素对诱发青蛙蝌蚪红细胞微核的影响,不同统计单位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提出了青蛙蝌蚪微核试验作为一种水体诱变剂检测系统的基本实验程序和一般原则。此外,还描述了“小体M”——一种特殊的细胞学现象,并初步讨论了微核代谢机制。  相似文献   

5.
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它是由青蛙的受精卵经4~5d的发育而形成的。蝌蚪在水中生活,主要吃植物性食物。蝌蚪生长到一定程度,即开始变态。在变态期,内、外部各器官由适应水栖转变为适应陆栖生活。在外观上.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成对的附肢代替了鳍。由孵化出蝌蚪到变态完成,形成成体幼蛙,大约需时3个月左右。幼体蝌蚪变为成体青蛙的变态过程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和基因调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青蛙胚胎的中胚层形成黄 浙  1980  0 2  2 8上好“解剖青蛙”实验课王秀勤  1981  0 2  58青蛙怎样翻舌捕虫蔡明章  1981  0 2 封二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的采集和保存法 (一 )李家坤编译  1981  0 3  52怎样采集蛙卵吴云龙  1981  0 3  55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的采集和保存法 (二 )李家坤编译  1981  0 4  50武夷湍蛙蔡明章  1983  0 1  13“两栖纲”的教学叶春茂  1983  0 1  39上好“解剖青蛙”实验课的体会崔佩玉  1983  0 1  4 2饲养蝌蚪的方法金德民  1983  0 1  58“两栖纲”教学参考资料吴云龙  1983 …  相似文献   

7.
两栖类胚胎呈卵群一起孵化在反捕食、维持胚胎间的温度平衡和促进胚胎的同步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条件下探究孵化条件(单独隔离孵化和卵群一起孵化)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的生长发育、社交行为及其运动表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出2天后,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体长和发育历期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特定体长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体宽和体重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的个体。在蝌蚪的活动行为中,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在水体上层和中层出现的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而在水体底层的出现频次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个体的分布面积率、最近邻个体的距离、个体间的距离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但个体间的接触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在运动表现方面,单独隔离孵化组胚胎的摆尾搏动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运动时长和运动频次均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本研究结果将为无尾两栖类幼期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和孵出热耐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卵的孵化率、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有效积温、孵化后蝌蚪的成活率和蝌蚪的热耐受性,将当天产出的中国林蛙卵采集回实验室,分别置于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下孵化,观察和测量记录卵的孵化率、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全长及每个温度下卵的发育历期。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光照周期设为14L∶10D,湿度设为85%。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国林蛙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孵化的蝌蚪在2d之内全部死亡;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3d后蝌蚪全长的影响极显著,蝌蚪的全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计算中国林蛙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51℃、65.29日度和0.38℃、65.52日度,直接最优化法优于直线回归法。经过4个不同温度(10℃、15℃、20℃和25℃)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分别为(13.2±1.6)℃、(15.7±1.9)℃、(17.3±2.1)℃和(19.5±2.3)℃;逃避温度分别为(28.8±1.4)℃、(30.2±1.6)℃、(31.6±1.3)℃和(33.1±1.8)℃;致死温度分别为(32.9±1.7)℃、(33.8±1.5)℃、(35.2±1.2)℃和(36.7±0.9)℃。经过不同温度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棘胸蛙繁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棘胸蛙繁育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棘胸蛙有不滴水不产卵的习性,通过营造滴水环境可以诱导棘胸蛙年产卵次数达6~7次,年产卵量达1960粒;另外,设计了一种新方法,可使棘胸蛙卵的孵化率和蝌蚪的变态率达96.1%和96.8%.  相似文献   

10.
人工眼球     
由日本东京大学生物学教授MakotoAsashima带领的一个科研小组成功地培养出人工眼球 ,这在全世界还是首次。由于人类的身体组织构成基础与青蛙相同 ,所以研究人员成功地使用从青蛙胚胎中取出的细胞在蝌蚪上培养出了眼球 ,因此未来可望能藉此技术协助人恢复视力。在将胚胎中取出的细胞浸泡在一种特别的溶液后 ,研究人员将培养出的眼球移植入一只蝌蚪上 ,该蝌蚪在孵化时左眼就已经被移除。移植一周后 ,研究人员确认 ,蝌蚪的眼球已连络到视觉神经上 ,而且没有任何排斥症状出现人工眼球  相似文献   

11.
符国瑷  杨永康 《植物研究》2008,28(3):259-260
海南岛发现青皮属一新变种以及倒卵鱼骨木新组合。  相似文献   

12.
除草剂稻草隆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形态学和红细胞核异常两方面观察了除草剂稻草隆对黑眶蟾蜍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卵的最终出膜率差异不显著.在除草剂浓度分别为0,10,14,18,20 mg/L时,蝌蚪存活率从高到低顺序为:96.7%〉86.7%〉76.7%〉53.3%〉33.3%.经浓度为2,8,10,15 mg/L的除草剂溶液处理后,发现除草剂溶液对蝌蚪体长、体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引起的红细胞核异常率随浓度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当春未夏初之际,我们清晨沿着水田、池沼或水草叢生的沟渠边缘散出,常常有机会看到雌雄抱接着的青蛙。若不惊动它们,躲在远一点耐心等候,就不难获得剛受精不久的一大堆蛙卵。为了详细地观察蛙胚发育的各个阶段及其演变过程(外貌的观察或制成切片作显微镜观察),可迅速把它采集到实验室中进行人工培育。但若不得其法,往往在培育中很快就会死亡。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水質和水温以及氧的供应等问题。至于饲料只是后期所需要的;从受精卵发育一直到初(?)化的蝌蚪开日后数日间,完全依靠卵本身所(?)  相似文献   

14.
古河祥  周婷 《四川动物》2005,24(1):54-55
2001年, 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 1000 多枚绿海龟的卵孵化过程中, 发现一例白化稚绿海龟 (见封3图版, 1)。现报道如下。白化稚绿海龟通体白色; 背甲、腹甲和四肢发育正常, 其量度见表 1。背甲卵圆形, 中央隆起,椎盾5枚, 肋盾8枚, 颈盾2枚, 左侧缘盾12枚,表1 白化稚绿海龟 (编重量体长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15 2 53 38 40 9 35 3 25 01 23 36   人类白化病患者眼睛呈肉红色[1]。白化龟、白化鳖眼睛曾出现红色和黑色两种现象。该稚绿海龟白化个体因无眼睛, 故不知其…  相似文献   

15.
蛙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蛙卵又是进行细胞学和胚胎学试验的好材料。所以饲养蝌蚪是教学和科研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但如饲养方法不当,往往引起蝌蚪大量死亡或长期生长不发生变态。我们经过几年的实验认为,饲养蝌蚪的关键是人工创造一个与自然条件相似的生态环境,并且这个生态环境要随着蛙的生长发育过程的改变而变更。  相似文献   

16.
有关棘胸蛙(Ranaspinosa)蝌蚪的饲养方法,邓春华(1987)、杨伟国(1990)分别作为扼要介绍,而对于提高蝌蚪成活率的研究尚无报道,本文将综合我们的试验方法、结果以及由此而得出的提高棘胸蛙蝌蚪成活率的方法。一、试验方法 (一)蝌蚪来源 1、野外捕捞各生长发育阶段的蝌蚪。 2、野外捕捞卵进行人工孵化获得的蝌蚪。  相似文献   

17.
丛宁  袁莉民 《生物技术》1994,4(2):18-20
适量磁场辐照水生动物的促生长机理是一复杂的研究课题,本文从营养学、生物化学角度对该课题做了阶段性的初浅分析。我们发现适量的磁场辐照在美国青蛙蝌蚪期肌蛋白氨基酸方面的效应是有益的,它不会引起氨基酸组份的改变,而且能使氨基酸含量增加3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植物杂志》2009,(7):78-78
巴拿马金蛙,学名为泽氏斑蟾。它们虽然被称为蛙,但是只有光滑的皮肤像蛙的外貌,在分类学上属于蟾蜍。巴拿马金蛙体长4~5.5厘米,吻很尖,鼓膜不明显。有苗条的身躯和修长的四肢,内侧及外侧“手指”或脚趾特别短。皮肤光滑,体色呈鲜艳的黄色或橘色,有明昆的黑色斑点,具有警告色的功能。它可以分泌神经毒素来保护自己。春季与夏季为它们的繁殖期,将卵产于雨水造成的暂时眭积水或泛滥区,卵和蝌蚪的成长都很快,卵孵化成蝌蚪仅需24小时。  相似文献   

19.
英国和阿联酋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南美青蛙皮肤分泌物中含有的成分,具有治疗糖尿病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蟾蜍类一个新类群及其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1991年间,我们在中国云南西部先后发现了产卵于山溪急流水的蟾蜍卵及蝌蚪,因标本少和资料不会定为甸蟾蜍(杨大同等,1978,1991),把蝌蚪误认为绿点湍蛙(耀明,1983),以后多次在产地进行较长时间调查,掌握了繁殖季节,采集到大批成体,在野外找到了产卵场,观察了繁殖行为,产卵过程,以及在人工饲养了观察记录了产卵,孵化和发育的全过程;解剖了10个成年个体,并与华西蟾蜍,黑眶蟾蜍等的蝌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