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生化指标及超声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患者三盲试验。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益生菌制剂或安慰剂,治疗3疗程。结果:益生菌组,谷丙转氨酶平均水平从32.8±19.6U/L下降至23.1±9.5 U/L(P=0.002),天冬氨酸转氨酶平均水平从32.2±15.7U/L下降至24.3±7.7U/L(P= 0.002),患者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以及腰围显著降低,而体重、身体质量指数、体重指数z评分没有显著改变;安慰剂组,研究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肝超声分级,益生菌组转阴17例(53.12%)、安慰剂组转阴5例(15.62%)。结论:益生菌可以有效地改善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肝脏损伤的作用及其与TLR4/NF-κB炎症通路和氧化应激的关系。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对照组(MC组)和hUC-MSCs治疗组(MC+hUC-MSCs组)。每组大鼠均为10只,分别喂食常规或高糖高脂饲料并给予相应治疗8周,其中MC+hUC-MSCs组每两周尾静脉注射含5×106个hUC-MSCs。检测各组肝指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评估NAFLD活动度积分(NAS);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 (NF-κB)蛋白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干预结束后,(1)NC组TG(0.96±0.29)?mmol/?L、TC(2.23±0.37)mmol/L、LDL(0.71±0.18)mmol/L、HDL(2.95±0.27)mmol/L,与MC组TG(5.79± 0.68)mmol/L、TC(6.08±0.79)mmol/L、LDL(6.06±0.31)mmol/L、HDL(0.75±0.18)?mmol/?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MC组比较,MC+hUC-MSCs组上述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光镜下NC组肝细胞形态正常;MC组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性、肝小叶排列不齐及炎症细胞浸润;而MC+hUC-MSCs组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好转。与NC组比较,MC组肝组织NAS升高;与MC组比较,MC+hUC-MSCs组NAS降低[(0.36±0.16)分vs(8.72±0.35)分、(4.78±0.51)分,P < 0.05]。电镜下亦观察到与MC组比较,MC+hUC-MSCs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核变形、内质网和线粒体形态异常明显改善。(3)与NC组比较,MC组大鼠TNF-α、IL-6、8-OHdG、TLR4和NF-κB蛋白表达均增高(均P < 0.05),SOD降低(P?< 0.05);与MC组比较,MC+hUC-MSCs组大鼠上述指标改善(P < 0.05)。 结论hUC-MSCs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TLR4/NF-κB而保护NAFLD大鼠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我院干保中心诊治的患者299例,根据腹部超声分为有NAFLD组及无NAFLD组。空腹抽血检测肝酶、血脂、血糖、胰岛素、血清铁蛋白、血常规。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铁蛋白与各代谢指标的关系,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的关系。结果:NAFLD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NAFLD组(301.9±206.2 ng/mL vs. 176±125.6ng/mL,P0.05)。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腹围、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显著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负相关(P0.05)。根据血清铁蛋白从低到高分成4等分,Q1 (17.8-124.8 ng/mL)、Q2 (125.6-199.4 ng/mL)、Q3(200.1-339.1ng/m L)、Q4(345.6-1074.9 ng/m L),其对应的NAFLD患病率分别为37.3%、52.0%、70.7%、78.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血清铁蛋白第一分位患脂肪肝的OR设为1.00,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第二至第四分位的OR(95%CI)分别为1.994(0.908-4.379),3.334(1.464-7.595),3.954(1.578-9.907)(趋势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与NAFLD发病明显相关,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时,NAFLD的发病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湖北省松滋市117例7~12岁儿童维生素D水平与其血脂关系,评价本地区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肥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2017年在松滋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体检的7~12岁儿童,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BMI以及血脂指标。结果:单纯性肥胖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为(10.96±1.64)ng/mL,严重低于正常对照组[(23.93±5.01)ng/mL](P<0.05),超重组的维生素D水平[(16.33±3.54)ng/mL]也低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其对应的BMI呈显著负相关(r=-0.78,P=0.000)。肥胖组的TC、TG、LDL C水平显著高于超重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松滋市肥胖、超重的儿童体内血清维生素D水平营养状况存在不足和严重缺乏的现象,与光照时间不足、户外活动缺乏有关,建议对维生素D缺乏的儿童进行膳食干预,加强户外活动,重视肥胖与维生素D等相关营养素的知识宣教,减少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肥胖中年女性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为糖尿病的干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40名中年女性肥胖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7.2±5.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练功组(n=20);练功组进行新编健身八段锦功法24周干预,每周锻炼6 d,每天90 min的练功;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运动。观察2组患者试验前后体重、腰围、臀围、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人血清视黄醛结合蛋白4(RBP4)等指标的水平变化。结果:练功组试验后其腰围、WHR、FPG、TG、HbAlc和血清RBP4水平与试验前及对照组试验后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练功组试验后HDL-C水平与试验前及对照组试验后相比与明显升高(P<0.05)。结论:长期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可降低肥胖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对身体的部分肥胖和血脂指标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血清生化指标和病理学的监测分析来建立标准的SD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采用直接饮酒法,于第8、12和20周时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并于第8、12周时随机采集5只大鼠肝组织,20周时采集剩余所有大鼠肝组织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模型组于第8、12和20周时体重增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ALT、AST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8周和12周时TG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学结果显示肝组织从8周至20周呈现出酒精性脂肪肝、重度酒精性脂肪肝伴肝炎和酒精性肝纤维化等演变过程。结论:直接饮酒法可成功地复制出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通过监测分析可了解酒精性脂肪肝病变的整个过程,为今后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内脂素(visfatin)、上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水平与糖脂代谢紊乱和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4月~2020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7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纳入研究,记作肥胖组。另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儿童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Hcy、visfatin、E-FABP水平,糖脂代谢紊乱相关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Hcy、visfatin、E-FABP水平与糖脂代谢紊乱和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肥胖组血清Hcy、visfatin、E-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肥胖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肥胖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肥胖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Hcy、visfatin、E-FABP水平与FPG、FINS、HOMA-IR、TC、TG、LDL-C、IL-1β、IL-6、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而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Hcy、visfatin、E-FABP水平均异常升高,且与其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与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icrosomal triglyceridetransfer protein,MTP)的关系。方法:将雄性Wistar 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 组)、高脂组(B 组)和MTP 抑制剂组(C 组),每组各20 只。B 组、C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 周后确认非酒精性脂肪肝建模成功,C组大鼠给予混有特异性小肠MTP抑制 剂JTT-130 的高脂饲料喂养,B 组大鼠建模过程始终喂养高脂饲料,A 组大鼠喂养普通饲料。于第12周,分别测定大鼠血清甘油 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含量,以及 肝脏TC、TG、磷脂含量。同时测定肝脏中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P) 的活性与mRNA 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A组)相 比,高脂组(B组)大鼠血清TC、TG、HDL-c 浓度和肝脏TC、TG含量明显提高(P<0.05),MTP 活性及mRNA 水平明显下调(P< 0.05)。与高脂组(B 组)比较,MTP 抑制剂组(C 组)大鼠血清TC、TG、HDL-c 浓度和肝脏TC、TG 含量明显下降(P<0.05),而 MTP 活性及mRNA 表达量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存在MTP表达下调,特异性小肠MTP 抑制剂 JTT-130 可以有效抑制肠道对TG的转运,不影响肝脏TG分泌,并在降低高脂大鼠血浆TG和胆固醇水平的同时也降低肝脏TG 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健康体检资料中抽选326例经超声确诊为NAFLD的患者,作为NAFLD组,并随机抽选335例无脂肪肝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S与NAFLD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AFLD组患者体重指数(BMI)、血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比较无显著性(P0.05)。NAFLD组中MS、血脂及糖代谢异常、肥胖以及高血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BMI、TG、HDL-C、高血压及血糖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AFLD患者中存在MS的各种组分聚集特征,MS患病率明显升高,NAFLD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MS与NAFL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糖基磷脂酰肌醇锚附着蛋白1(GPAA1)、铁蛋白(SF)、骨桥蛋白(OPN)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的关系及对血栓发生风险的评估效能。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诊的1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112例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分析不同危险度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血栓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GPAA1、SF、OPN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呈正相关(P<0.05);在1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发生血栓12例,占10.7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GPAA1、SF、OPN均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GPAA1、SF联合OPN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AUC为0.901。结论:血清GPAA1、SF、OPN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密切相关,联合预测患儿发生血栓的效能较好,对此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瘦素受体(LEP-R)外显子突变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对肥胖患儿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肥胖儿童(肥胖组)115例和非肥胖的健康儿童(健康组)84例为研究对象,空腹12 h后抽取患儿静脉血,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及聚丙烯凝胶电泳分析LEP-R第20外显子的基因型及突变频率、ApoE基因型。结果:LEP-R基因共发现3种基因型,即G/G、G/A、A/A型。与健康组儿童相比,肥胖组患儿LEP-R基因第20外显子G A突变概率上升。与G/G基因型比较,A/A基因型肥胖儿童血清TG、LDL-C水平升高和HDL-C水平下降 (P<0.05),G/A基因型肥胖儿童的HDL-C水平下降(P<0.05);肥胖组及健康组儿童ApoE等位基因以ε3型常见,肥胖组儿童ε4基因检出率高于健康组儿童(P<0.05)。与ApoE基因型ε3型肥胖儿童比较,ε2型肥胖儿童血清中的TC、LDL-C水平下降,HDL-C水平升高(P<0.05),ε4型肥胖儿童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P<0.05);在G/A型肥胖儿童中,携带ε4型的肥胖儿童血清中TG、LDL-C水平高于非ε4型(P<0.05);在A/A型肥胖儿童中,携带ε4型ApoE基因的肥胖儿童血清中TC、TG、LDL-C水平高于非 4型,血清HDL-C水平低于非ε4型(P<0.05)。结论:LEP-R基因型可影响肥胖儿童血脂水平,A/A型LPE-R基因儿童更易发生血脂异常。肥胖儿童ApoE基因型多变,ε4基因频率升高,且影响肥胖儿童脂类代谢,A/A型LEP-R基因同时携带ApoE ε4等位基因的肥胖儿童更容易发生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高脂饲料复制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SD大鼠模型。方法:体质量100±10g的雄性SD大鼠140只,按照体重随机抽取120只用于模型建立,喂食高脂、高能饲料。连续8周后,将体质量大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96倍标准差的模型大鼠作为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O组),体质量小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0倍标准差的作为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OR组)。8周内动态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8周末每组随机取8只处死,比较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变化及肝指数、脂体比,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剩余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结果:NO与NOR组大鼠体重增长差距逐渐增大,至8w末,NO组体重显著高于NOR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脂肪重量和脂体比均显著升高,NO组脂肪重量显著高于NOR组(P0.05,0.01),但脂体比间未见显著差异;NO与NOR组TG、ALT显著升高(P0.05),其中NO组大鼠血清TG、TC显著高于NOR组(P0.05);两组肝重量和肝指数均显著升高,NO组肝重量显著高于NOR组(P0.05,0.01),但肝指数间未见显著差异,两组肝细胞内均弥散大量脂肪空泡。结论:利用高脂饲料成功建立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SD大鼠模型,与人类发病特征相似,为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的研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抗苗勒管激素(AMH)、脂联素(APN)、核因子-κB(NF-κB)与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胰岛素抵抗(IR)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PCOS不孕症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8 kg/m2,79例)和非肥胖组(BMI<28 kg/m2,41例),肥胖组患者根据IVF-ET妊娠结局分为妊娠失败组47例和妊娠成功组32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MH、APN、NF-κB、SF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肥胖型PCOS不孕症患者血清AMH、APN、NF-κB、SF水平与HOMA-IR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VF-ET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肥胖组血清AMH、NF-κB、SF水平和HOMA-IR高于非肥胖组,APN水平低于非肥胖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肥胖型PCOS不孕症患者的HOMA-IR与血清AMH、NF-κB、SF水平呈正相关(r=0.663、0.734、0.687,均P<0.05),与APN水平呈负相关(r=-0.683,P<0.05)。妊娠失败组黄体生成素(LH)、LH/促卵泡生成素(FSH)比值、HOMA-IR、血清AMH、NF-κB、SF水平均高于妊娠成功组,受精率、优胚率、FSH、APN水平均低于妊娠成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H、LH/FSH、HOMA-IR、SF、AMH、NF-κB水平升高是肥胖型PCOS不孕症患者IVF-ET妊娠失败的危险因素,APN水平升高是IVF-ET妊娠失败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肥胖型PCOS不孕症患者血清AMH、NF-κB、SF水平升高,APN水平降低,且与IR和IVF-ET助孕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患者血清维生素D、铁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8月到2021年11月,选择在本院妇科诊治的PCOS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PCOS肥胖组(n=30,体重指数<28 kg/m2)和PCOS非肥胖组(n=35,体重指数<28 kg/m2)。检测与计算两组清维生素D、铁蛋白、sICAM-1、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的血清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与泌乳素(PR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睾酮(T)水平高于非肥胖组(P<0.05)。肥胖组的血清铁蛋白、sICAM-1水平高于非肥胖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于非肥胖组(P<0.05)。肥胖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水平(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非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肥胖组(P<0.05)。在PCOS肥胖患者中,Pearson分析显示血清维生素D、铁蛋白、sICAM-1与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指标都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PCOS肥胖患者与非肥胖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铁蛋白、sICAM-1、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指标水平存在差异,血清维生素D、铁蛋白、sICAM-1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指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病程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4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NAFLD活动度积分(NAS)积分分为非NASH组和NASH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临床特征及相关生化指标,分析血清IL-1RA、IL-1β、IL-18水平与各生化指标及NAS积分的相关性。结果:NAFLD患者体重指数(BMI)、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GLU)、IL-1β和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RA、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NASH组患者ALT、AST、GGT、IL-1β和IL-18水平高于非NASH组(P0.05),非NASH组血清IL-1RA水平高于NASH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RA水平与NAS积分呈负相关(P0.05),与BMI、ALT、GGT、TG、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P0.05),IL-1β和IL-18水平与NA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L-1RA、IL-1β和IL-18水平与NAFLD及NASH患者病情进展有关,可反应其病变严重程度,血清IL-1RA后期持续分泌不足使其对炎症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是NAFLD患者病情进展至NASH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纤维化和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102例NAFLD患者记作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GDF-15、FGF21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血清GDF-15、FGF21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的关系。此外,将研究组患者按照是否并发MS分为MS组以及非MS组,比较MS组以及非MS组血清GDF-15、FGF21水平以及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并发MS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GDF-15、FGF21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以及Ⅳ型胶原(ⅣC)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GDF-15、FGF21水平与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经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DF-15、FGF21水平以及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均和MS有关(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ST、ALT升高是NAFLD并发MS的保护因素,而体质量指数、GDF-15、FGF21、FPG、2hPG、SBP、DBP、TG升高均是NAFLD并发MS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血清GDF-15、FGF21与NAFLD患者肝纤维化以及MS均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NAFLD患者肝纤维化以及MS的辅助性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张子为  胡云  李爱梅  徐郁  黄洪  郭万华 《生物磁学》2009,(19):3707-3709,3731
目的:通过PET/CT检查观察脂肪肝患者肝脏及其他组织对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入变化,探讨脂肪肝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36例做PET/CT的健康和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分为对照组(n=18例);脂肪肝组(n=9例);糖尿病脂肪肝组(n=9例)。常规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PET/CT测肝脏CT值和肝脏、肾皮质,骨骼肌组织18F-FDG的最大标准摄入值(SUVmax)及平均标准摄入值(SUVmean)。结果:1.糖尿病脂肪肝组的TG显著高于单纯脂肪肝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03,0.0000。单纯脂肪肝组的TG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8。2.糖尿病脂肪肝组的肝脏18F-FDG的SUVmean和SUVmax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SUVmean和SUVmax,P=0.0054,0.0133。单纯脂肪肝组的肝脏SUVmean和SUVmax亦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脑皮质、肾皮质和骨骼肌组织的18F-FDG的SUVmean和SUVmax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FBG与TG显著正相关(r=0.59919,P=0.0004);FBG和TG与肝脏的CT值显著负相关(r=-0.55625,P=0.0004;r=-0.45739,P=0.0097)。结论:脂肪肝与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升高显著相关。脂肪肝及2型糖尿病脂肪肝患者肝脏对葡萄糖摄取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磷脂酰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N-methyltransferase,PEMT)基因V175M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抽取NAFLD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获得其V175M基因,测序后分析PEMT基因V175M多态位点的基因分型。收集患者身高、体重、腰围、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等临床资料,计算体重指数和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NAFLD79人为对照。结果:NAFLD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相匹配,但NAFLD组的肥胖者显著增多。NAFLD组和对照组M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20.1%和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和对照组VM MM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6.6%和22.8%(P=0.05)。以BMI≥25作为肥胖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肥胖和非肥胖者,在肥胖的对照和NAFLD组中,V175M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肥胖的NAFLD和对照组中,M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21.9%和9.6%,VM基因型的频率则分别为43.8%及19.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引入其他已知的非肥胖型NAFLD易感因素(腰围,LDL和HOMA-IR),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V175M基因型未能进入回归方程,P=0.323。结论:广州汉族人中存在PEMT V175M多态性,且以V等位基因为主,PEMT V175M并非NAFLD的独立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冉群钗  夏碧桦  韩敏珍 《生物磁学》2011,(19):3691-3693,3690
目的: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高血压,而目前我国肥胖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大幅上升,至今仍无针对肥胖性高血压的指南。研究表明,二甲双胍有改善代谢以外的降压作用,ACEI有降压以外的改善代谢作用。本研究的目的为观察二甲双胍联合依那普利对肥胖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及血脂的影响效果。方法:76例诊断为肥胖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患者给予二甲双胍+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期为24周,并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测定血脂(TG、TC,HDL—C、LDL-C)、BMI、腰围(WC)变化。每2周门诊随访并记录血压。结果:①经2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MDBP、MSBP)均明显降低,P〈0.05,且二甲双胍+依那普利观察组的降压作用明显优于依那普利对照组(P〈O.05);②观察组的体重指数(BMI)、腰围(WX)、血脂水平(TC、TG、HDL-C、LD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O.05),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二甲双胍+依那普利对肥胖性高血压患者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作用而且能降低BMI,WC及血脂水平。是肥胖性高血压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对孕妇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孕妇180例,依据治疗原则并参照孕妇意愿随机分成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组(57例)、铁剂治疗组(55例)、铁剂治疗联合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组(68例)。另取同期间来我院产检的正常孕妇作为空白对照组(6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手段。8 w后检测孕妇血常规和铁代谢等相关指标,并统计分析妊娠结局。结果:干预前,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组、铁剂治疗组、铁剂治疗联合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组3组间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可溶性血清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干预后,3组血红蛋白(Hb)分别是(106.35±16.64)、(108.37±14.41)、(107.8±12.18)g/L,红细胞数(RBC)分别是(4.24±0.72)×1012/L、(4.31±0.66)×1012/L、(4.38±0.59)×1012/L,血细胞比容(Hct)分别是(0.41%±0.35%)、(0.42%±0.25%)、(0.43%±0.19%),血清铁蛋白(SF)分别是(57.83±10.41)、(58.33±11.03)、(59.28±12.18)μg/L,血清铁(SI)分别是(11.57±3.76)、(11.60±3.46)、(11.58±2.90)μmol/L,可溶性血清铁蛋白受体(sTfR)分别是(2.13±1.12)、(2.10±0.62)、(2.11±0.73)mg/L,与干预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组为1.75%,铁剂治疗组为7.27%,铁剂治疗联合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组为5.88%,各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不同治疗方法,3组缺铁性贫血的治愈率分别为89.47%、94.55%、98.53%,3组间缺铁性贫血的治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4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和低体重出生儿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和产后出血发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单纯性营养干预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次于铁剂治疗效果,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两种干预方法联合应用效果更佳,且有利于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