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报告应用γ-射线处理、PHA刺激,放射性自显影等方法研究了微核在人淋巴细胞各周期阶段形成的形态学证据。结果表明,经体外照射的人体外周血,在其间期淋巴细胞各阶段:G_0、G_1、S和G_2期,均可有微核形成,并观察到微核形成的中间过程,核变形,核物质膨出并延伸,中间连丝断裂或在细胞质中消失,与主核完全脱离后微核形成。在有丝分裂中,后期细胞也观察到无着丝点染色体断片和落后染色体,它们有可能形成微核。这样看来,细胞周期各阶段均可能形成微核。作者还观察到胞外微核的形成,并认为它的增多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环境致突变物的蚕豆细胞微核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的应用,多种工业废物的大量排放,使生命物体的生境条件发生改变,对生物的遗传进化效应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使得具有一套高灵敏度、操作技术简单的测试系统来监视环境致突变物的诱变活性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的遗传危害显得甚为重要。真核类生物细胞微核测试技术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微核(MCN)是真核类生物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诱变剂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游离于主核之外的异常结构,和中期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一样,微核率的大小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同时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之间相关非常显著。因此可以用简便的微核计数法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法来分析外界影响因素的致突变活性及其强度。  相似文献   

3.
张贵生  傅荣恕 《四川动物》2007,26(3):644-646
研究了稀土元素镧与铜离子单独或联合作用时,对鲹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4h,0.01~0.5mg/L的La3 能显著降低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不具遗传毒性.但当浓度为1~50mg/L时则能诱发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相差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具较强的遗传毒性;铜能显著诱导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联合作用时,微核率及核异常率明显低于Cu2 而高于La3 单独作用时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提示一定浓度的稀土元素能减轻其他重金属元素引起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4.
光敏核不育水稻恢复基因对数和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遗传背景和熟期的9个粳型恢复系相互间和与农垦58S配制杂交组合,1997~1999年研究了农垦58S光敏核不育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供试恢复系均携带恢复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的1对或2对主效显性基因。T984和农垦58的1对主效恢复基因等位。其它7个恢复系携带2对等位的主效恢复基因,暗示农垦58S的光敏核不育性涉及到2对隐性基因,遗传背景仅影响微效基因的表达和分离。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人类精液中幼稚生殖细胞的微核率和男性不育的关系。在31例病人中,11例为无精症或多精症患者,其精液缺乏幼稚生殖细胞而未能进行微核测定。在其余的20例中,微核率最高可达122‰,最低为16‰。其中9例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高微核率往往还伴随有减数分裂不分离以及出现高比例的二倍体及四倍体精子。还讨论了生殖细胞微核率增高作为不育症的一个可能病因以及微核测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中,除了倒位和相互易位外,几乎都伴有断片的产生。在间期细胞中,这种染色体断片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称为微核。观察微核率的变化,称为微核测定。近年来,由于微核测定具有方法简便、观察迅速、鉴别比较容易等一系列特点,在辐射损伤的诊断、辐射防护药的筛选、辐射的细胞遗传学效应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测试法(CB-MNT)的实用价值,本研究用0.025-0.4μg/mL的丝裂霉素C(MMC)处理培养的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比较CB-与常规(C)-MNT检测遗传毒性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在整个剂量范围内,两法测得的微核率(MNF)均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但CB法测得MNF低于常规法,随剂量增加而加著;CB法测知的最低浓度为0.1μg/ml,常规法为0.025μg/ml,可见常规法的敏感性优于CB法;(2)我们首次比较了CB法与常规法所检测微核的平均体积,发现CB法检测微核的体积接近常规法的3倍,并提出由于微核形成前后,微核间及微核与主核间的融合,导致了微核体积的增大和数量的减少,进而引起了MNF的下降;(3)CB法检测健康人自发MNF明显高于常规法,这可能是CB法检测低剂量诱变剂效应,较常规法不够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作者结合文献讨论了CB-与C-MNT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四种除草剂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2  
研究了除草剂精克草星、苯磺隆、使它隆和乙草胺单独及联合作用时对中华大蟾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4小时时,单独作用的除草剂均可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率及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而且,在一定的浓度下各指标分别有高峰期,其中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微核率与除草剂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不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四种除草剂联合作用的微核率等指标反而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普通小麦D^2型CMS-育性恢复体系中育性基因的种类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1)D^2型不育系具有较好的不育性保持与恢复特征,在一般的普通小麦品种(系)中具有广泛的恢复(基因)源、可恢复度高(恢复度超过50%的品种或品质占到33.61%),也能较容易地转育出新的不育系(完全保持不育性的品种或品系占到25.21%),这一特征明显优于现有T、K、V型等不育系。(2)D^2型不育系的不育性受核内不育基因和抑制基因控制,相应的核基因型分为Al(不育基因)、A2(不育基因+抑制基因)两类;恢复纱的恢复性受核内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和抑制基因控制,相应的核基因型分为C1(主效恢复基因)、C2(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C3(微效恢复基因)、C4(主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C5(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C6(微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6种。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育性基因、尤其是微效恢复基因和抑制基因的遗传效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D^2型不育有效杂交组合的模型为:A1+C1`A1 C2、A2+C2。(3)D^2型不育系等位恢复基因的遗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非等位恢复基因的遗传表现出积效应,这正是强恢复系德育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高锦声  蔡枫  郑斯英 《遗传》1990,12(6):34-34
微核是染色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细胞分裂 末期未纳人子核的落后染色体,在细胞质中形 成的阳性染色质体。人淋巴细胞微核技术是快 速简便地检测染色体损伤的细胞遗传学方 法[[t)。  相似文献   

11.
本报告应用γ-射线诱发微核、放射性自显影等技术分析细胞周期,研究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细胞周期间的定量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经400rad照射的静脉血,在室温下放置1.5小时,或在37℃下放置5小时,此时淋巴细胞属G_0期。和照射前相比,两组微核率均显著增加(P<0.01)。(2)照射静脉血经pHA刺激培养23—24小时收获细胞,此时转化淋巴细胞应属G_1期,分别计数转化和未转化(G_0期)淋巴细胞微核,与照射前未培养淋巴细胞相比有显著增加(P<0.01)。(3)400rad照射静脉血培养72小时后,淋巴细胞微核较培养前增加14.5倍。根据放射性自显影等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微核在细胞周期各阶段均可形成。  相似文献   

12.
用绒毛组织微核评价母亲因素对人胚的致突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应琦  董非文 《遗传学报》1990,17(3):238-242
对507对欲作人工流产的夫妇进行断面调查及绒毛组织微核的测定,以探讨父母吸烟、饮酒及采取避孕措施等因素对子代的致突变性。结果显示:微核的发生率与母亲年龄、孕次、孕龄、既往流产史等自身的因素无关;各种避孕措施及少量饮酒均不具有诱发绒毛微核细胞率增加的作用。然而,男方吸烟、女方被动吸烟其微核细胞率为0.7645±0.0561‰高于饮酒组(0.5667±0.2004‰)和非吸烟对照组(05522±0.0616‰),与对照组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男方配偶吸烟兼饮酒者其微核发生率最高(0.7944±0.0754‰),说明吸烟与饮酒对诱发绒毛微核的产生有协同作用的趋势。本文并对男方吸烟和/或女方被动吸烟可诱发胚胎绒毛组织细胞DNA和/或纺锤体装置的损伤,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建议利用人类绒毛组织微核测定法作为监测环境致突变因子对人类下一代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种快速简便的完整淋巴细胞微核制片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微核测定是常用的短期测试法之一,可用来评价各种理化因子的诱变和潜在的致癌效应。为了发展人类细胞的检测系统,Heddle等首先研究了辐射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影响,由于采用染色体制片技术,故细胞膜破裂,精确计数微核有困难,后来一些作者采用改变低渗液或培养物直接推片等方  相似文献   

14.
以洋葱(AlliumcepaL.)花粉母细胞为材料,采用DGD包埋去包埋原位技术,对花粉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内、细胞间微梁骨架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花粉母细胞核内存在粗细不等的微梁骨架,与核仁和染色体紧密相连,随着发育的推移,其均一性发生改变。在核周有核纤层样的结构存在,与细胞核和胞质中的微梁骨架紧密相连,到前期结束时解体。洋葱花粉母细胞内具有发达的胞质微梁骨架,这种结构在减数分裂前期Ⅰ变化不明显。在胞间连接(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内,也有精细的微梁骨架分布,并且与两端细胞中的骨架相连。在凝线期的花粉母细胞中观察到细胞融合现象,有胞质或核内微梁骨架与穿壁转移的胞质小球和核小球内骨架相连。此时细胞核偏向一边,但细胞的其余部位仍充满了胞质微梁骨架。初步探讨了核微梁骨架与核仁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核纤层与细胞核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胞内、细胞间微梁骨架与细胞融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初生根长度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陶少武 《广西植物》2005,25(5):447-448
研究了不同长度蚕豆初生根微核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初生根越短微核率越低,初生根越长微核率越高,提示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是可积累的,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微核率越高,从而对蚕豆根尖微核测试的可靠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金黄滴虫细胞核微丝系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黄滴虫细胞核内经常存在着许多直径约为7nm的微丝。这些徽丝大多组合成走向不定的徽丝束,微丝束交织而成遍布核内的网架。核被下面微丝束较多,它们的存在常使核被外凸而成隆脊。核内微丝与核内结构如核仁、染色质等似乎都是相连的。有些微丝横跨核被,一端位于核内,另一端位于核周腔中,并靠近叶绿体。核周腔和内质网腔中也存在着微丝和另一种纤维,印管状纤维。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后,细胞核、核周腔和内质网腔中的微丝均消失,细胞核的形态也发生变化,似乎微丝网架有支持细胞核的作用。核内微丝可能是在内质网中组装,然后经核周腔进入核内的。  相似文献   

17.
以洋葱(Allium cepa L.)花粉母细胞为材料,采用DGD包埋去包埋原位技术,对花粉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内、细胞间微染骨架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花粉母细胞核内存在的粗细不等的微染骨架,与核仁和染色体紧密相连,随着发育的推移,其均一性发生改变。在核周有核纤层样的结构存在,与细胞核和胞质中的微染骨架紧密相连,到前期结束时解体。洋葱花粉母细胞内具有发达的胞质微染骨架,这种结构在减数分裂前期Ⅰ变化不明显。在胞间连接(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内,也有精细的微染骨架分布,并且与两端细胞中的骨架相连。在凝线期的花粉母细胞中观察到细胞融合现象,有胞质或核内微梁骨架与穿壁转移的胞质小球和核小球内骨架相连。此时细胞核偏向一边,但细胞的基余部位仍充满了胞质微染骨架,初步探讨了核微染骨架与核仁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核纤层与细胞核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胞内、细胞间微染骨架与细胞融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NaCl诱导大麦细胞微核及异常有丝分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仪慧兰  韩淑菊 《植物研究》2000,20(2):156-161
大麦幼苗生长在含NaCl的介质中[c(NaCl)=0, 0.05, 0.10, 0.15, 0.20, 0.25mol/L],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各NaCl处理组的微核率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并诱发产生了如染色体断片、后期染色体桥及"不均等分裂"等异常分裂。诱发微核及异常分裂细胞的比率与NaCl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浓度提高或作用时间延长则微核千分率与异常分裂细胞的比率增高。  相似文献   

19.
蚕豆根尖细胞不同剂量率的微核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同一剂量、不同剂量率的~(60)Co-γ射线辐照蚕豆干种子,观察根尖细胞的微核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0—7.33戈瑞/分处理中,微核细胞率随剂量率的增加略有升高。然而,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不同。此外,在2.03戈瑞/分处理中,能诱发各种类型的微核突变,尤其是出现较多的分裂期微核细胞。本文根据一些分裂期微核细胞所出现的染色体畸变类型,提出辐射诱发的微核既可能是一次击中的产物,也可能是二次击中的产物。同时,微核在细胞遗传工程方面具有可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植物细胞微核和环境污染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微核监测技术是利用环境污染因子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产生微核而建立起来的一类新技术。本文介绍了微核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及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