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异源细胞质小麦育种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核置换回交技术创制出新型异源细胞质小麦 ,通过对同质异核系、同核异质系的比较研究 ,证明部分异源细胞质对小麦产量性状、籽粒品质、耐盐性、抗病性等可以产生有益的遗传效应 ,其中以粗厚山羊草、节节麦、和偏凸山羊草的细胞质效应最好 .核质杂种优势的有无和大小因具体的核质组合和性状而不同 .培育成功优质、抗病、抗逆、异源细胞质小麦新种质 .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小麦新品种在生产试验、示范、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 ,通过品种预审 .异源细胞质小麦遗传变异和利用的探讨对新品种选育和遗传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  相似文献   
2.
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春光  吴郁文  张翠兰  张炎 《遗传》1999,21(5):57-61
小麦亚族(Triticinae)的细胞质遗传学研究始于日本学者Kihara于1940年发表的论文《论种间杂交不育性的胞质效应人之后,小麦及其亲缘属植物的细胞质遗传变异及其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利用一直在积极探索之中。目前,日本、中国、美国和保加利亚等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活跃。已有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出其在利用杂种优势(包括核质杂种优势和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导人外源基因、拓展遗传资源和革新常规育种技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在遗传进化和遗传规律的探讨以及揭示核基因系统和细胞质基因系统的表达调控关系…  相似文献   
3.
4.
小麦、黑麦和小黑麦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及其亲缘属酯酶同工酶的研究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Bhatia发现普通小麦和某些四倍体小麦的酯酶同工酶酶谱没有差异。Barber等人观察到小黑麦能产生5条快速移动带,在带5(来自黑麦)和带1、2、3(来自小麦)之间出现了1条新的带4。Mitra等人1971年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并把这一新形成的酶带假设为杂种带。Sing等人研  相似文献   
5.
异源细胞质小麦耐盐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粗厚山羊草(Aegilops crassa)细胞质小麦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水培、模拟盐池等方法,研究细胞质对小麦耐盐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可以不同程度地诱发小麦耐盐性产生变异。不同核质组合细胞质效应有一定差异,表现出特定的核质互作关系。部分异质系细胞水平与植株水平的耐盐性表现一致,特别是(Ae.crassa)-鉴26的愈伤组织和幼苗的耐盐性表现均最突出。返青期和成熟期的鉴定结  相似文献   
6.
八倍体小黑麦的酯酶同工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黑麦的酯酶同工酶研究中,一些报道指出,六倍体小黑麦的胚乳产生5条快速移动带,带1、2和3来自小麦,带5来自黑麦,带4是杂种带;小麦和黑麦胚乳样品机械混合物的酶谱中,只有1、2、3和带5。在比较六倍体小黑麦(AABBRR)和某些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时,我们看到在两者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中都有上述E_1区5条标志带。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八倍体小黑麦表现出另外  相似文献   
7.
应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灌浆期种子胚乳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具有 D 染色体组的节节麦、偏凸山羊草和粗厚山羊草都有1条迁移率相同的 E_(1-1)带。在普通小麦(AABBDD)和二粒系小麦(AABB)的酶谱中,E_(1-1)和 E_(1-2)各自由两条紧密靠近的带构成。这两个种的 E_3区都有5条带。虽然两个种的小麦之间这些带的迁移率没有差异,但是,其活性不同,而且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二粒系和普通小麦之间正反交杂种的酶谱大多倾向于母本类型,表现出 D 染色体组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普通小麦D^2型CMS-育性恢复体系中育性基因的种类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1)D^2型不育系具有较好的不育性保持与恢复特征,在一般的普通小麦品种(系)中具有广泛的恢复(基因)源、可恢复度高(恢复度超过50%的品种或品质占到33.61%),也能较容易地转育出新的不育系(完全保持不育性的品种或品系占到25.21%),这一特征明显优于现有T、K、V型等不育系。(2)D^2型不育系的不育性受核内不育基因和抑制基因控制,相应的核基因型分为Al(不育基因)、A2(不育基因+抑制基因)两类;恢复纱的恢复性受核内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和抑制基因控制,相应的核基因型分为C1(主效恢复基因)、C2(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C3(微效恢复基因)、C4(主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C5(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C6(微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6种。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育性基因、尤其是微效恢复基因和抑制基因的遗传效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D^2型不育有效杂交组合的模型为:A1+C1`A1 C2、A2+C2。(3)D^2型不育系等位恢复基因的遗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非等位恢复基因的遗传表现出积效应,这正是强恢复系德育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Breeding technology of alloplasmic wheat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nucleiofcultivatedwheatcouldbetransferredintocytoplasmofheterogenicspeciesorgeneraviasubstitutionbackcrossandothertechniques,thusTriticinaeexhibitswidegeneticdiversityofcytoplasm.Thisdiversityhadboththeoreticandbreedingvalueandcouldbeusedinalloplas…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小麦D~2型CMS系msD~2-CA8057与保持系CA8057花粉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及花粉粒“单核-双核期”、“三核期”的花药、雌蕊、旗叶和授粉20天左右的灌浆期种子胚乳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主要研究结果揭示:D~2型不育系花粉败育起始于“单核-双核期”,表现为败育期长和败育方式多样化;“三核期”花药的同工酶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不育系酯酶比保持系少3条酶带且酶的总活性比保持系的弱、过氧化物酶的总活性比保持系弱很多且少3条酶带。上述差异可能是D~2型细胞质不育基因对核基因的调控表达所致,而这种调控作用可能是导致雄性不育形成的原因之一;这些特征也表明D~2型不同于T型也不同于K型,是个新的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