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原体污染是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常见污染。本文综述了检测支原体污染的方法以及如何去除支原体污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开发一种简便、快速、能及时发现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方法。方法:用HPLC检测细胞培养中瓜氨酸是否存在及其量的大小。结果:当细胞培养被支原体污染时,培养基中精氨酸量明显下降,同时有瓜氨酸出现;当支原体被消除后,瓜氨酸即消失。结论:在细胞培养中瓜氨酸的出现与支原体污染的关系是特异的,用HPLC在2h内即可检出,表明该方法可靠、简便、快速,可作为细胞培养过程中支原体污染的常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正> 在细胞培养技术中,支原体污染细胞系是一常见问题。受污染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均受到影响,在用该细胞作免疫学试验时。就有可能产生异常结果.尤其在单克隆抗体制备中,污染支原体的骨髓瘤或杂交瘤细胞会导致融合失败或抗体分泌能力下降以至丧失。支原体污染细胞的危害之大,研究建立控制支原体污染的方法也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胡晓鹏  周翔  罗智勇  夏耘  吴亚群 《生物磁学》2013,(25):4833-4835,4928
目的:研究支原体污染对宿主肿瘤细胞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降解的影响,探讨支原体污染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支原体污染HeLa细胞后内吞体的改变,间接反映外膜受体经内吞后的转运动力学改变:应用westernblot直接检测c-kit总量变化,泛素化水平及磷酸化水平;应用MTT法观察HeLa细胞污染支原体后细胞的增殖受到何种影响。结果:支原体污染后,内吞体聚集于核周,其膜表面积增大;支原体污染导致c—kit总量增加,同时泛素化磷酸化水平均增加,反映降解受抑制;支原体对肿瘤细胞增殖表现为双向影响,少量支原体污染促进HeLa细胞增殖,过量支原体污染则抑制增殖。结论:支原体污染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抑制受体降解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有可能是肿瘤进展中的一个加重因素,在将来需要引起临床工作者诊断和治疗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细胞培养中的支原体污染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支原体污染与细菌污染是细胞培养中两种最主要的污染。在青链霉素广泛应用以来,细菌污染已经较易控制,而支原体的污染及其传播却益发突出了。据近年来国外报道,支原体的污染相当普遍,并且其中约有十分之一是同时被两种以上的支原体所感染的。甚至有人提出,在引用已有文献中的实验结果时,都应考虑和分析所用的细胞是否可能有支原体污染,如有支原体污染,则相应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要重新加以考虑。最近,我们险查了本室培养的全部细胞系及一些兄弟单位的培养细胞,  相似文献   

6.
细胞培养物中污染支原体的去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小鼠体内、体外加用不同的抗菌素处理及克隆的方法处理细胞污染的支原体,三株细胞经两次、一株细胞经三次处理后,经培养法、DNA染色法及PCR法检查支原体污染均为阴性,并证明对其抗体分泌没有任何影响,不失为一个理想的去除支原体的方法,从而使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支原体污染细胞的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支原体污染对肿瘤细胞外泌体生成的影响,探讨支原体导致的外泌体量和质的变化。方法:应用荧光显微镜及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观察支原体污染导致的胞内膜脂质向胞膜再分布及跨细胞传输变化,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污染细胞上清中外泌体标记物CD81蛋白含量,应用芯片检测污染细胞上清外泌体中小RNA的表达变化模式。结果:支原体污染导致Rab11和胞膜脂质染料信号强度上升2倍以上,提示胞内膜脂质向胞膜再分布增强;支原体污染导致Di O和Di I双染细胞胞内膜泡的FRET指数上升4倍,提示膜脂质由支原体污染细胞向未污染细胞的跨细胞传输增强;污染细胞的上清中外泌体标志物CD81明显升高;污染导致外泌体内小RNA表达模式改变。结论:体外实验显示支原体污染可造成外泌体质和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以应用指示细胞培养物的DNA荧光染色为主,辅之以微生物培养(支原体营养肉汤和琼脂培养)的方法作为细胞培养中的支原体污染的检测系统。用该系统检测了45个细胞系,支原体等微生物污染达66.6%,其中确证支原体污染率为31%。  相似文献   

9.
支原体脱水培养基的研制纪绍梅,王春玲,严德喜(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组织培养污染支原体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检测支原体的方法很多,但直接培养法仍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因为支原体培养基配制手续繁琐,按生物制品规程需要制备马丁消化液...  相似文献   

10.
用抗菌药物从传代细胞株中去除支原体污染的试验结果表明,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对支原体均无明显的杀灭作用。用lOμg/ml的Tiamutin处理支原体的效果较好。采用单克隆细胞稀释、选择法与Tiamutin(10μg/ml)处理相结合,经电镜观察可去除细胞中支原体的污染。检查支原体的方法是否特异、敏感、快速是对试验结果正确判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为了防止支原体的污染,除了加强对原材料(包括小牛血清、培养液等)的检查以及把住严格的无菌操作条件外,必要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0μg/ml的Tiamutin。  相似文献   

11.
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检测和去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支原体污染相当普遍。如何快速,简便地检测支原体,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去除支原体一直是细胞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支原体检测方法有培养法,DNA荧光染色法,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生化法,DNA探针杂交法,PCR法,支原体去除方法有药物法。免疫法,稀释法,加热法。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支原体的检测及去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支原体污染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几乎对每一个用培养细胞为材料的工作者来说,支原体的污染都是一个极常见而又最棘手的问题,并日益得到普遍的关注。直至不久前为止,对支原体污染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血清净化和污染细胞的救治问题都还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不同生长期易致污染的支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中的形态特征。方法通过改变支原体菌体浓度、培养时间及培养基组成,观察支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中的形态变化。结果支原体菌体浓度小于103cfu/m L时,培养至2~3天后可在固体培养基中形成典型的"油煎蛋"状形态,以蔗糖作为碳源培养支原体会导致葡萄糖发酵型支原体(肺炎支原体)不能在固体培养基中形成典型菌落,当使用牛血清代替马血清为支原体提供外源胆固醇时,猪鼻支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中不能形成典型菌落。结论支原体的不同生长期、菌体浓度、培养基的组成都会使易致污染的支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形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支原体污染相当普遍。如何快速、简便地检测支原体,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去除支原体一直是细胞培养中急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支原体检测及去除方面的工作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细胞培养中的支原体污染问题(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6.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方法可用~(?)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或尿嘧啶核苷自显影实验检查支原体的污染。此法的简单原理是:无污染的正常细胞在S期(DNA合成期)可摄取大量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到细胞核中。而当细胞被污染后,培养液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被支原体的嘌呤嘧啶核苷磷酸化酶  相似文献   

16.
EPO工程细胞株支原体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原体污染是细胞培养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对细胞支原体的检测是细胞特性鉴定的重要方面。我们采用抗支原体单抗免疫荧光法和培养法(包括液体培养法和固体培养法)检测工程细胞支原体。单抗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表明:支原体阳性的细胞膜表面有明亮荧光,工程细胞EPO C_2细胞膜表面无荧光。支原体液体培养法结果显示:作为阳性对照的支原体由于在生长过程中产酸使培养液变黄,而加入EPOC_2株细胞悬液的样品管与阴性对照管相同,无颜色变化。固体培养法结果显示:在显微镜下观察,支原体阳性对照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荷包蛋样集落,而阴性对照及EPO C_2株细胞样品均无菌落生长。以上结果表明:受检的EPO C_2株细胞未被支原体污染。  相似文献   

17.
细胞培养的支原体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运用细胞培养进行病毒繁殖时,支原体污染是经常遇到的而且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之一。这些污染对培养细胞产生各种各样的恶果:改变各种代谢活动致使不能进行培养细胞的正常生化研究;细胞生长速度减缓,迫使二倍体细胞系过早衰老,染色体发生畸变,并引起细胞形态的永久改变。事实表明:支原体污染虽会降低细胞培养中病毒的合成,但有时也能促进病毒的繁殖,这可能是支原体对干扰素产生的抑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生殖支原体的实验室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特别是基因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诊断生殖支原体感染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PCR技术在诊断生殖支原体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支原体(Mycoplasma)污染培养细胞是细胞实验室中经常遇到的事,也是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和细胞工程等相关学科的许多以培养细胞为材料的工作者们深感头痛的事。支原体感染细胞后,可在诸多方面对细胞的正常活性和功能产生影响,如有的支原体可使细胞产生严重的病变,导致细胞死亡。在病毒学研究中,有可能因支原体的污染而误导出错误的结论。另外,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传代细胞用于疫苗、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检测支原体,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预防支原体污染,还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检测支原体,反应体系中同时存在标记两种颜色TaqMan探针及相关引物,分别检测支原体DNA和参考基因模板。根据支原体16S核糖体RNA保守区和参考基因TOP3A保守区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对引物浓度、探针浓度和退火温度等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TaqMan探针多重定量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建立的双色荧光探针定量PCR方法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和扩增效率分别为0.995和113.36%;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 copies/μL;组内及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证明该检测方法高效。利用该方法对随机挑选90例细胞抽提DNA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有60例为支原体阳性样本,阳性率67%,阳性率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检测3个细胞培养上清样本,结果 1例支原体阳性,2例支原体阴性。从检测的样本中随机选择3个阳性样本及2个阴性样本使用普通PCR支原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一致;将其测序,测序结果比对正确。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定量PCR支原体检测方法能够应用于细胞抽提DNA及细胞培养上清的支原体检测,可以实现高效、快速检测支原体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