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5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凤仙花属(Impatiens)植物具有极为广泛的多样性和类型各异的特化传粉者,被誉为"双子叶的兰花",受到众多传粉生物学家的关注。本文以海南特有种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为研究对象,对3个不同海拔梯度的种群进行了开花生物学特性和开花物候、花器官结构、花粉活力和柱头活性、传粉者种类和访花行为及繁育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花花期4.10±0.46 d,雄性期和雌性期分别约为3.15±0.24 d和0.95±0.36 d;种群开花峰期在8月初,高海拔种群的花期高峰相对滞后。低、中海拔种群花粉活力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以开花第2 d花粉活力最高;高海拔种群花粉活力随开花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柱头活性随开花时间的推移而增强,高海拔种群开花各天次均较低、中海拔种群低。主要传粉昆虫为黄黑无垫蜂(Amegilla leptocoma)和绿条无垫蜂(A.zonata),低、中海拔种群以黄黑无垫蜂为主,高海拔种群以绿条无垫蜂为主。未观察到自动自花授粉和无融合生殖现象,人工授粉能明显增加坐果率(75–90%),自然坐果率在高海拔种群相对较低(40–60%),说明存在较强的传粉者限制。海南凤仙花的保护需要同时关注其有效传粉者的保护,促进有效传粉昆虫在不同海拔种群之间的往来,保证种群间的花粉流与种子流,维持海南凤仙花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与有效种群大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4种不同的化疗方案对侵蚀性葡萄胎的疗效并进行物经济学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7年01月我院收治的侵蚀性葡萄胎患者76例,分为甲氨蝶呤(MTX)组、EMA-CO组、新福菌素组(ACT)、5-氟尿嘧啶(5-Fu)+新福菌素组,观察4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安全性,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4组患者在年龄、治疗花费、疗效间没有差异。MTX组药费最低(5876.5±644.9元,P0.01),成本-效果比最低(286.74元),但MTX组的化疗的副反应(骨髓抑制)发生率最高;其他三组同MTX组相比,其增量成本-效果比均2000元。联合化疗方案中,EMA-CO较5-Fu+ACT组药费较低(36027.2±1792.2元vs 60215.2±3632.8元,P0.01),增量成本效果优势明显(2542.69元vs 7963.19元)。结论:对于侵蚀性葡萄胎患者,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联合化疗或单药化疗,其疗效均无显著性差异。MTX组治疗花费最为经济,其他组增量成本-效果较高,考虑到副反应发生率、住院天数等其他因素,其他三组仍有选择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支原体污染对肿瘤细胞外泌体生成的影响,探讨支原体导致的外泌体量和质的变化。方法:应用荧光显微镜及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观察支原体污染导致的胞内膜脂质向胞膜再分布及跨细胞传输变化,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污染细胞上清中外泌体标记物CD81蛋白含量,应用芯片检测污染细胞上清外泌体中小RNA的表达变化模式。结果:支原体污染导致Rab11和胞膜脂质染料信号强度上升2倍以上,提示胞内膜脂质向胞膜再分布增强;支原体污染导致Di O和Di I双染细胞胞内膜泡的FRET指数上升4倍,提示膜脂质由支原体污染细胞向未污染细胞的跨细胞传输增强;污染细胞的上清中外泌体标志物CD81明显升高;污染导致外泌体内小RNA表达模式改变。结论:体外实验显示支原体污染可造成外泌体质和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5.
蚂蚁筑巢定居能够形成与巢穴周围显著不同的微生境和土壤养分环境,从而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勐仑热带植物园白背桐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蚂蚁巢地与非巢地土壤EOC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蚂蚁筑巢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对土壤EOC时空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蚁巢和非蚁巢地土壤EOC随月份均呈明显的单峰型变化规律,表现为6月>9月>3月>12月;土壤EOC沿土层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在0~5 cm土层,蚁巢土壤EOC显著大于非巢地,在5~10和10~15 cm土层的差异不显著.蚂蚁筑巢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硝态氮和水解氮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率和容重,但对铵态氮、pH值的影响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调控蚁巢和非巢地土壤EOC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土壤温度、含水率、全氮和硝态氮等土壤指标对土壤EOC的影响次之.蚂蚁筑巢主要通过改变微生境(土壤温度和水分)及土壤养分(主要是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状况,进而调控热带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时空动态.  相似文献   
6.
蚂蚁筑巢能够改变热带森林土壤理化环境,从而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时空动态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双版纳高檐蒲桃热带森林群落为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对蚂蚁巢地和非巢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时空动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1)蚁巢地平均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1.95 g·kg-1,6.8%)显著高于非巢穴(1.76 g·kg-1,5.1%);蚁巢地和非蚁巢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单峰型时间变化趋势,而土壤微生物熵呈“V”型变化格局.2)蚁巢地和非巢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微生物生物量碳随土层加深显著降低,微生物熵则沿土层加深显著升高,但蚁巢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垂直变化较非巢穴显著. 3)蚂蚁筑巢引起了巢内水分和温度的显著改变,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时空动态.土壤水分分别解释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66%~83%和54%~69%,而土壤温度分别解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71%~86%和67%~76%. 4)蚂蚁筑巢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熵产生重要影响.蚁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温度、全氮、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容重、硝态氮,水解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除土壤微生物熵与pH呈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温度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贡献最大,而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对微生物熵的负作用最小.因此,蚂蚁筑巢能够显著改变微生境(如土壤水分与温度)及土壤理化性质(如总有机碳及全氮),进而调控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时空动态.  相似文献   
7.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群落演替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哲  王邵军  李霁航  曹润  陈闽昆  李少辉 《生态学报》2019,39(17):6257-6263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carbon,ROC)作为土壤中易被氧化且活性较高的有机碳,能够敏感反映群落植被环境与土壤环境的早期变化。为探明土壤ROC时空变化对热带森林次生演替的响应,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次生演替阶段(白背桐群落、野芭蕉群落与崖豆藤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并分析土壤ROC时空动态特征,探究这些变化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次生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土壤R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顺序为:野芭蕉群落(11.38 mg/g) > 崖豆藤群落(10.5 mg/g) > 白背桐群落(9.72 mg/g);(2)不同次生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土壤ROC含量的月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6月显著高于12月,且各月份间差异显著;(3)不同次生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土壤RO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且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4)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水解氮和铵态氮显著影响土壤ROC含量的时空变化,而pH值与土壤ROC显著负相关。因此,土壤ROC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群落演替具有敏感的响应,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水解氮、铵态氮及pH是土壤ROC时空变化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钙离子是一个多功能的第二信使,在植物响应各种生理刺激时,Ca2+参与调节植物的多种生长发育和胁迫适应过程。在这些过程中,Ca2+信号带有特异性标签,通过Ca2+结合蛋白及其下游靶蛋白感知不同刺激并翻译成响应的细胞反应。钙调素(CaM)和钙调素类蛋白(CML)是Ca2+主要感受器,通过调节不同靶蛋白的活性调控多种细胞功能。最近在植物对抗病原菌的防卫反应中有关Ca2+/CaM信号转导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重点关注植物免疫应答过程中受CaM/CML调控的信号组分的研究,包括参与Ca2+信号产生和Ca2+依赖的表达基因组分调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观察Cdc25B蛋白及PKA/Cdc25B 信号途径在小鼠受精卵发育中的作用,将突变型和野生型Cdc25b转录成 mRNA,显微注射到小鼠受精卵中,放入含有或不含有dbcAMP的M16中,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受精卵卵裂情况;用蛋白激酶活性测定方法检测MPF的活性;利用Western 印迹检测Cdc2-Tyr15的磷酸化状态.结果显示,未加dbcAMP的Cdc25b- S321A mRNA注射组与Cdc25b-WT组相比,能够提前使受精卵发生G 2/M期转变,导致卵裂,并明显提高卵裂率;MPF的活性测定和Cdc2-Tyr15磷酸化状态的检测结果也显示,Cdc25b-S321A组先于Cdc25b-WT组提前激活MPF.此外, Cdc25b-S321A mRNA注射组可以有效恢复由PKA引起的受精卵G 2期阻滞,显著增加卵裂率;MPF的活性测定和Cdc2-Tyr15磷酸化状态的检测结果也显示,在PKA持续激活的情况下,对比于Cdc25b-WT组,Cdc25b-S321A组提前激活MPF.因此,在小鼠受精卵发育过程中PKA主要通过磷酸化Cdc25B的321位丝氨酸,从而调控MPF的激活与失活来控制有丝分裂进程.  相似文献   
10.
群体感应是细菌根据细胞密度变化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调节机制。铜绿假单胞菌中QS系统由lasI和rhlI合成的信号分子3OC12-HSL和C4-HSL以及各自的受体蛋白LasR、RhlR组成,它们以级联方式调控多个基因表达。【目的】研究细菌群体感应(QS)对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的调控。【方法】利用铜绿假单胞菌PAO1及其QS突变株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荧光定量PCR在生理和分子水平上研究QS对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的调控。【结果】QS信号分子合成抑制剂阿奇霉素处理铜绿假单胞菌PAO1和QS突变株导致胞内PHA积累量显著减少;铜绿假单胞菌PAO1中C4-HSL合成酶基因rhlI缺失突变株PAO210胞内PHA积累量与野生型无差别;而3OC12-HSL合成酶基因lasI缺失突变株PAO55、3OC12-HSL受体合成酶基因lasR缺失突变株PAO56以及lasI/lasR双缺失突变株PAO57胞内PHA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明显减少;lasI和lasR的突变株体内PHA合成酶基因phaC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信号分子3OC12-HSL回补实验使phaC1的表达量可恢复到野生株水平,但只可部分恢复lasI缺失导致的胞内PHA合成。【结论】由此推测,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中lasI/lasR系统参与胞内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