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新类型Bao I、Bao II 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燕振国  曾孟潜 《遗传》1999,21(6):37-39
经过10代自交选择,从157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源中育成了BaoⅠ、Bao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应用35个自交系作测交试验,用小斑菌O、C、T生理小种做人工接种试验,初步确定这二个新类型的属组。BaoⅠ型可能属S型、而BaoⅡ型则为其它组。  相似文献   

2.
经过10 代自交选择,从157 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源中育成了Bao I、Bao II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应用35 个自交系作测交试验,用小斑菌O、C、T 生理小种做人工接种试验,初步确定这二个新类型的属组。Bao I型可能属S组,而Bao II型则为其它组。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基因组易位是导致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性状产生的重要遗传机制。比较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寻找易位区为克隆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奠定基础。以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x623A和其保持系Tx623B为试验材料,采用二代Illumina Hiseq结合三代PacBio测序技术,对2个样品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比较和分析不育系和保持系基因组结构和基因差异。高粱Tx623A和Tx623B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449 727 bp和452 772 bp,预测编码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s)分别为147和145个,且两基因组特有基因分别为8个和6个。两线粒体基因组共线性比较分析,发现存在一个57 kb的基因组片段易位的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V)区域,该易位区可能与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Tx623A和Tx623B线粒体基因组中易位区为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克隆提供了基因组信息。  相似文献   

4.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现象,其表现为母性遗传、花粉败育,但雌蕊正常。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交种子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随着一些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相继被克隆,人们对一些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系统的分子作用机理已经有一定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现象, 其表现为母性遗传、花粉败育, 但雌蕊正常。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交种子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随着一些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相继被克隆, 人们对一些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系统的分子作用机理已经有一定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用线粒体DNA鉴定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参照Kemble法,通过分析玉米线粒体DNA,鉴定出我国生产上应用的玉米双型和唐徐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属于S组。近年新获得的不育类型Y型属于T组,为玉米种子生产合理应用雄性不育细胞质提供了可靠依据,并对鉴别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空间环境诱发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CB  Yuan GZ  Wang J  Pan GT  Rong TZ  Cao MJ 《遗传》2011,33(2):175-181
从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的08-641和18-599两份玉米自交系后代选育出3份雄性不育突变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进行种植观察,鉴定其育性表现,通过测交、反交及回交对不育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份不育突变材料均能稳定遗传,属可遗传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恢保关系测定和特异引物PCR扩增结果显示,3份不育材料均属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但3份不育材料在恢保关系上存在一定差异,推测它们可能分别属于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同亚组。这些不育材料的发现,丰富了雄性不育胞质的遗传基础,在玉米不育化制种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斯卑尔脱小麦1B染色体的显微分离及其DNA的PCR扩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斯卑尔脱小麦的一个变种及其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玻璃针法进行显微操作在减数分裂中期I分裂相中获得G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Rf3所在的1B染色体DNA。LA-PCR方法扩增DNA,斑点杂交的方法检测证明扩增产物来源于斯卑尔脱小麦基因组的1B染色体DNA。  相似文献   

9.
RNA编辑现象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线粒体中,RNA编辑的不充分或偏离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相关性。以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F1 coxⅢ基因转录本编辑位点的差异,发现coxⅢ基因转录本共有14个编辑位点,其中有12个引起了氨基酸种类的变化。通过对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F1线粒体RNA编辑频率的比较,发现引入恢复基因后,不育胞质中coxⅢ基因转录本的编辑频率明显提高,说明coxⅢ基因转录本的RNA编辑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俊  陈德富 《生命的化学》1999,19(5):203-205
当植物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时,称为雄性不育。它可能由核基因决定,也可能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前者称为核雄性不育,后者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ity,CMS)是一种母性传递的遗传性状,其遗传方式不符合...  相似文献   

11.
snthr-1Bao稀毛小鼠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稀毛小鼠snthr-1Bao和对照组DBA/2小鼠的生长情况、繁殖性能、形态学和大体解剖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snthr-1Bao小鼠的生长发育较DBA/2小鼠迟缓,被毛异常,呈稀疏状.在繁殖学特性方面,snthr-1Bao小鼠与DBA/2小鼠相比雄性睾丸组织绝对重量和脏器系数均比DBA/2小,差异呈极显著性(P<0.01);断奶仔数比DBA/2小鼠少,差异呈极显著性(P<0.01).对大体解剖学特性的观察表明,两种品系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脑等脏器的位置、形态结构无差异,但有些脏器的绝对重量和脏器系数存在品系间差异(P<0.05或P<0.01).血液生理指标方面两种品系小鼠相比在白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嗜碱细胞的数量上存在差异(P<0.01).因此,该突变不仅影响小鼠被毛的正常生长,还影响小鼠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及血液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种与中国已知种相比较,均已老枝棕黑色;刺细弱,长1-1.2厘米;叶小,干时紫红色,叶背面无白粉,种子4枚等特征而相互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复方“保康”的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彩改良的IBA分光光度法和肾上腺素自氧化法研究中药复方“保康”对辐射所致小鼠某些组织中LPO含量及SOD水平变化的影响;采用ESR方法研究“保康”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发现,“保康”能明显抑制辐照所致LPO含量增高,并能提高组织中SOD水平;ESR研究表明“保康”对羟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4.
snthr-1Bao稀毛小鼠足本实验室培育的呈单基因隐性遗传的突变系小鼠,突变基因已被初步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末端;为了精确定位并鉴定snthr-1Bao稀毛小鼠的突变基因,将(C57BL/6Jxsnthr-1Bao)F1代互交繁殖F2代小鼠4400余只,其中稀毛小鼠1100只,并在2个微卫星、35个可能的简单序列重复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及3个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s,CAPS)标记中找到4个合适的基因组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及F2代稀毛小鼠将突变基因精确定位到第9号染色体距着丝粒117.763 kb及119.129kb之间1.367Mb的范用内,在其问的21个基因中确定Plcdl为稀毛突变的强力候选基因.通过对基因组的直接测序,发现snthr-1Bao稀毛小鼠基因组上有一个14883bp的缺失,这一缺失包含了Plcd1基因的4-15号外显子及Vill基因的10-19号外显子.推测极可能是Plcdl基因缺失导致snthr-1Bao小鼠出现稀毛表型.  相似文献   

15.
Kit基因无义突变导致W-3Bao小鼠显性白斑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it(W)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在小鼠中该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距着丝粒约42 cM处,其编码的蛋白质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为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通路的跨膜分子。在人类及小鼠,kit及其配体kitl突变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肥大细胞减少、毛色变白和生育能力下降或丧失等症状(Rajaraman et al.,2002;Broudy,1997;Rajaraman et al.,2003;Kapur et al.,1999),同源的kit基因突变在猪及禽类都表现为显性的白色斑点(邓素华等,2000)。在先前的研究中,本课题组通过ENU诱变获得6种白斑突变小鼠,通过连锁分析法以微卫星为连锁标…  相似文献   

16.
17.
W-3Bao是本研究组通过诱变获得、Kit无义突变的白斑小鼠.突变基因杂合子小鼠腹部、四肢肢端及尾尖白化,其部分精曲小管内无精原细胞.突变纯合子小鼠在胚胎后期色泽苍白、个体矮小,于出生前后死亡;血液学检查发现纯合子小鼠血色素极低且红细胞变大:18.5天胚胎的连续切片可见精曲小管轮廓欠清晰,精原细胞分散分布于睾丸间质,未迁入精曲小管:卵巢结构紊乱,无明显的原始卵泡结构;骨髓等器官组织未见显著异常.结论:Kit无义突变不仅导致了W-3Bao杂合子小鼠白斑形成及纯合子小鼠贫血死亡,同时影响生殖腺发育.  相似文献   

18.
通过标本检查及原始文献分析,认为无量山小檗Berberis wuliangshanensis C.Y. Wu ex S.Y. Bao与藤小檗B.jingguensis G.S.Fan et X.W.Li在主要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不同点均在一定变异范围内,且两种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及生境条件也较相似,都生长在云南省无量山海拔2 500 m上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故将藤小檗处理为无量山小檗的异名.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