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比较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5例男性和1例女性,平均年龄9.8岁;5例病变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区;5例头痛起病,1例表现为多尿;术前血液学检查提示:4例患者甲胎蛋白明显升高,1例患者β亚单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明显升高;3例患者手术全切,平均生存期32.0月,3例患者手术次全切,平均生存期21.0月;4例患者术后接受规范放化疗,平均生存期32.0月,1例仅行化疗,生存期22.0月,1例术后未行放化疗,生存期9.0月。结论: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多见于年轻男性,病变多位于松果体区;术前血液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患者预后差,手术切除程度是一重要预后影响因素,术后放化疗或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附睾穿刺取精术在男性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不育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临床诊断为无精子症的患者,用模型法测量睾丸体积,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用7号蝶形针头穿刺附睾头,同时抽吸附睾液.结果:58例无精子症患者中,31例附睾液中可见精子,其中睾丸体积正常者为27例,睾丸体积偏小者为4例;血清FSH水平正常者为28例,血清FSH水平增高者为3例.27例未见精子者,其中睾丸体积正常者为15例,睾丸体积偏小者为12例;血清FSH正常者为17例,血清FSH增高者为10例.结果显示睾丸体积正常的患者,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睾丸体积偏小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FSH水平正常的患者,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FSH水平增高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附睾穿刺取精术可简便、快速地鉴别梗阻性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也是严重不育症患者获取精子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淡明江  吕军  胡卫列  张长征  童亮 《生物磁学》2011,(21):4081-4083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分析并总结3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J盏床病理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术前细针穿刺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边界清楚。2例患者行单侧睾丸切除,1例行睾丸肿瘤剜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4、15、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细针穿刺病理可明确诊断并有助于手术的选择及手术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4.
5只性成熟成年雄性比格犬被施行附睾尾逆向注射10%精氨酸锌0.5毫升。一般饲料饲养两月后处死作病理检查,发现精子在睾丸曲细精管内的生成及在附睾管内的成熟均受到影响,附睾尾管腔内精子降到了极少程度且多已变性。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发现睾丸间质及附睾管上皮间隙内,附睾间质中均有大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而其它主要生命器官均未发现异常。结果表明,精氨酸锌附睾尾注射的绝育作用是肯定的,其伴随出现的抗精子抗体及免疫复合物仅对睾丸、附睾及生育功能产生影响,对机体主要生命器官并无损害。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附睾恶性肿瘤在男性生殖系统肿瘤中较罕见,对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现将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例附睾腺癌患者的发病及诊治过程做如下报告,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讨论,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分析并总结3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术前细针穿刺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边界清楚。2例患者行单侧睾丸切除,1例行睾丸肿瘤剜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4、15、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细针穿刺病理可明确诊断并有助于手术的选择及手术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肝部分切除术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病人和未行TACE病人影响其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肝切除术后是否行TACE治疗寻找筛选条件。方法:对我院2003~2008年期间在我院肝胆外科行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手术治疗221例(术后介入治疗103例,术后非介入治疗118例)患者进行全面随访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分别对术后接受介入治疗和非介入治疗两组通过Kaplan-Meier及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清HBsAg、肿瘤直径、肿瘤大体分型、有无癌栓形成,肿瘤分期(TNM)共7项指标。结果:在1年生存期内介入治疗组中的性别、年龄、血清HBsAg、肿瘤直径、肿瘤大体分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癌栓形成及肿瘤分期有意义(p〈0.05);非介入组内年龄、性别、血清HBsAg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直径、肿瘤大体分型、有无癌栓形成,肿瘤分期有意义;在3年生存期内介入治疗组中的以上指标无统计学意义,而非介入组在肿瘤直径、有癌栓形成及肿瘤分期方面与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肿瘤直径〉5cm及术后病理证实为低分化的患者给予积极TACE治疗可明显提高近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总结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学特点,以期提高对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通过PubMed、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1年1月至2019年12月报道的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文献,结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子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资料,对此类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女,64岁,发现盆腔肿物半月伴有绝经后阴道流血,盆腔CT提示:宫体与宫颈局部巨大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灶,宫底及宫体上段可见内膜。宫腔镜下组织活检病理:(宫内物)符合低分化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诊断原发性子宫大B细胞淋巴瘤。行开腹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大网膜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接受CHOP方案化疗六程,现治疗后随访17月,未发现复发。结论: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极少见,组织学上以大B 细胞淋巴瘤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终需要结合免疫组化确诊。该疾病恶性程度高,治疗上以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为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取栓治疗2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取栓方法包括经荷栓肝静脉取栓(1例)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1例),又分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取栓和在萨氏钳局部血管阻断下取栓。结果:2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死亡;随访中一例存活11月;另1例已生存8个月。结论: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其基本术式为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切开取栓。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调查食管癌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观察癌因性疲乏与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4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食管癌术后患者180例,统计并整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所有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所有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Piper疲乏量表(PFS)评价所有患者癌因性疲乏情况。应用Pearson检验分析PFS评分与SSRS评分和WHOQOL-BREF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1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共有141例发生癌因性疲乏,发生率为78.33%。根据食管癌患者术后是否发生癌因性疲乏分为两组:癌因性疲乏组(n=141)和无癌因性疲乏组(n=39)。其中癌因性疲乏组PFS评分为(6.37±1.29)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与与年龄、睡眠、营养状况、疼痛程度、社会支持度、简明心境量表(POMS-SF)评分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睡眠、营养状况、疼痛程度、社会支持度、POMS-SF评分均是食管癌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P<0.05)。无癌因性疲乏组SSR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和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癌因性疲乏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FS评分与SSRS评分和WHOQOL-BREF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率较高,且受到年龄、睡眠、营养状况、疼痛程度、社会支持度、POMS-SF评分的影响,同时还与生存质量及社会支持度具有一定联系,临床应重视相关影响因素,给予及时的干预,以预防癌因性疲乏的发生或减轻癌因性疲乏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探查并治疗腹部恶性肿瘤术后肠梗阻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腹腔镜技术对我院42例腹部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包括良性粘连性肠梗阻14例、肿瘤复发16例、原发性结肠癌1例、恶性肠粘连11例。结果:42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明确诊断,其中18例患者在完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13例患者在腹腔镜辅助下行手术治疗,6例患者腹腔严重粘连中转开腹手术治疗,5例患者腹腔广泛转移行保守治疗。腹腔镜手术时间为35~290min,平均住院日9.2±1.7d。患者术后疼痛较轻、下床活动时间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恶性肿瘤术后肠梗阻患者仍需手术治疗,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下,应用腹腔镜技术对恶性肿瘤术后肠梗阻病人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高龄食管下段癌患者采用二切口和三切口两种不同手术路径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龄食管下段癌患者135例,其中73例患者采用二切口术式,分为A组;62例患者采用三切口术式,分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食管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率和1年后生存率、生活质量。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优于B组;B组食管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优于A组;A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于B组、术后生活质量优于B组;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龄食管下段癌患者手术治疗时,应首选二切口术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肝部分切除术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病人和未行TACE病人影响其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肝切除术后是否行TACE治疗寻找筛选条件。方法:对我院2003~2008年期间在我院肝胆外科行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手术治疗221例(术后介入治疗103例,术后非介入治疗118例)患者进行全面随访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分别对术后接受介入治疗和非介入治疗两组通过Kaplan-Meier及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清HBsAg、肿瘤直径、肿瘤大体分型、有无癌栓形成,肿瘤分期(TNM)共7项指标。结果:在1年生存期内介入治疗组中的性别、年龄、血清HBsAg、肿瘤直径、肿瘤大体分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癌栓形成及肿瘤分期有意义(p<0.05);非介入组内年龄、性别、血清HBsAg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直径、肿瘤大体分型、有无癌栓形成,肿瘤分期有意义;在3年生存期内介入治疗组中的以上指标无统计学意义,而非介入组在肿瘤直径、有癌栓形成及肿瘤分期方面与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肿瘤直径>5cm及术后病理证实为低分化的患者给予积极TACE治疗可明显提高近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Bcl-2相关转录因子-1(BCLAF1)、组蛋白甲基化酶SET结构域分支型1(SETDB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至2020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7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取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AF1、SETDB1表达,分析BCLAF1、SETDB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术后随访3年,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BCLAF1、SETDB1不同表达患者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癌组织BCLAF1、SETDB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低分化、TNM分期Ⅲa期、门脉侵犯、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BCLAF1、SETDB1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TNM分期Ⅰ~Ⅱ期、无门脉侵犯、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P<0.05)。BCLAF1阳性表达、SETDB1阳性表达乙肝相关肝癌患者3年总生存(OS)率低于BCLAF1阴性表达、SETDB1阴性表达乙肝相关肝癌患者(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PCCCL)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等特点,提高对肝透明细胞癌的认识,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改善预后等,以避免临床误诊,并评价PCCCL的预后比例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至2010年我院肿瘤科收治的3例肝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质料,以及临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3例均为男性,2例行氩氦刀靶向消融治疗,1例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后随访半年2例过世,1例生存。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透明细胞型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及时手术切除及消融治疗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术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245例我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临床资料、手术过程、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水平、术中出血量、TNM分期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术前AFP水平越高、术中出血量越大、TNM分期越晚则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明显缩短。此外,患者出现肿瘤组织局部坏死、门静脉癌栓,则总生存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术前AFP水平、术中出血量、TNM分期是外科根治性切除术后肝细胞癌患者复发及死亡的相关因素,对于临床医师判断预后及延长术后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Beclin 1的表达及其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4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Beclin 1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细胞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侵袭及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HCC组织中Beclin 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X2=7.53,P〈0.01)。病理分级Ⅲ~Ⅳ、TNM分期Ⅲ~Ⅳ、存在静脉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中的Beclin 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病理分级Ⅰ~Ⅱ、TNM分期Ⅰ~Ⅱ、无静脉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P〈0.01)。结论:HCC组织中存在Beclin 1表达缺失,可能与HCC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对HC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东  张哲  王伟  王福  方微  杨敏  肖磊  郑杰  屈正  王绿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0):1924-1926,1873,F000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动脉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对3例(2例女性,1例男性平均年龄41岁)原发性肺动脉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CT及核磁检查可显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病理检查:巨检组织呈肉瘤样、黏液样或胶冻状肿物,紧贴肺动脉内壁生长,并沿血管腔延伸状似血管塑型。镜下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黏液样基质构成,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1例诊断为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2例为平滑肌肉瘤。结论:原发性肺动脉肉瘤是一种起源于肺动脉的罕见恶性肿瘤,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膀胱尿路上皮肿瘤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泌尿外科手术治疗且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患者资料,合并2型糖尿病的膀胱肿瘤患者59例设为糖尿病组(T2DM组),根据性别和年龄按照1:2的比例匹配同时期未合并2型糖尿病的膀胱肿瘤118例患者为非糖尿病组(NT2DM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结果:T2DM组的高血压患者比例和血肌酐值高于NT2DM组(P<0.05),而在教育程度、吸烟、饮酒、BMI、前列腺增生、泌尿系感染、血常规、肝功、尿常规、肿瘤大小、数量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T2DM组和NT2DM组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良恶性分类、肿瘤数量、肿瘤大小的构成比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对膀胱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显示,T2DM亚组中肌层浸润性癌的比例和高级别癌的比例明显高于NT2DM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可能使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分期更高,导致患者预后更差,临床上应更加关注膀胱恶性肿瘤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治。  相似文献   

20.
棕色田鼠睾丸及附睾胚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组织学方法,对产后1 d、10 d、25 d、45 d、60 d及70 d的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睾丸和附睾发育进行了观察,以探讨其精子发生特点.结果 发现,1 d棕色田鼠的生殖细胞主要是生殖母细胞和前精原细胞;10 d出现大量精原细胞,睾丸间质细胞明显;25 d出现精子细胞;45 d有少量精子出现;60 d和70 d具有各级生精细胞,睾丸生精小管和附睾内出现大量成熟精子.睾丸生精小管管径和生精上皮厚度随日龄增加,于60 d达到最大;附睾管腔直径和附睾上皮厚度也于60 d达到最大.这些结果表明,棕色田鼠在生后45 d左右进入青春期,60 d左右达到性成熟,精子的产生及成熟与附睾的发育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