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物种,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和细胞,它们的衰老速度并不相同。究其原因,遗传与环境都能影响衰老的进程。个体的平均寿命和物种的最高寿限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衰老的进程。目前认为平均寿命主要与环境相关,而物种最高寿限与遗传相关。从两者的关系看,不良环境影响是通过对遗传物质或其产物的作用而影响衰老的进程。从遗传因素看,衰老并非由单一基因或单一作用所决定,而是一连串基因激活和阻抑及其通过各自产物相互作用的结果。DNA(特别是线粒体DNA)并不像原先设想的那样稳定,目前业已证明,包括基因在内的遗传控制体系可受内、外环境,特别是氧自由基等损伤因素的影响,从而加速衰老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多数百岁人晚年都很健康 .心肌病、中风、糖尿病、癌及老年痴呆等老年病出现很晚或根本不出现 .Anni bale等假设 ,百岁老人比普通人衰老慢 .他们发现 ,百岁老人的同胞 (sibships)活过 91岁的几率高于对照 4倍 .于是 ,以研究长寿同胞组为手段 ,寻找长寿的遗传因素或利于长寿的环境因素 .在筛查中他们发现 ,4个格外长寿的家族 ,支持了长寿的遗传因素说 .Annibale等研究的对象包括 143个长寿同胞组和 32 2个长寿个体 .删除显著偏离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几个家系和个体后 ,实际研究了年龄 91— 10 9岁长寿老人 137个同胞组 …  相似文献   

3.
长寿与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志华 《遗传》1987,9(3):28-30
老年医学是近年来医学发展的一个新分 支,长寿问题又是老年医学及老龄问题的一个 重要内容。国内外学者对长寿与衰老曾有很多 论述,其中遗传学说已为很多学者所重视。 Hayflick首先提出“生物钟”学说,以后又发展成 遗传基因安排学说、遗传错误论和密码限制论、 遗传缺陷论等。Pealr等曾通过TIAL (Total immediate ancestral longevity)的配对调查证明 长寿受检者的TIAL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长 寿与遗传有关。但关于系统论述长寿与遗传 关系及长寿的遗传规律等方面问题的报道还较 少。我们自1983年起对38名长寿老人及523 名亲属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分析,并设立对照 组(在职业、民族、籍贯、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嗜 好、营养等方面与长寿老人相似者)进行比较, 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衰老基因”与“长寿基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衰老基因”与“长寿基因”童坦君,张宗玉(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北京100083)关键词衰老基因,长寿基因衰老过程存在着遗传程序控制,这一看法确有证据。至于生物体内是否存在专门引起衰老的“衰老基因”或专使寿命延长的“长寿基因”,近年来也...  相似文献   

5.
对201例≥90岁的长寿老人(平均年龄93.0±1.04岁)、23例80—89岁和211例20—50岁青、中年的HLA-A(13型位点抗原)、B(21型)、C(6型)型别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地区A9型与长寿高度关联(长寿老人组频率38%,对照组为24%,Fisher's P值0.0007),而A30呈高度负相关(Fisher's P值0.0034);Cw3、Cw7亦呈负相关(Fisher's P值分别为0.0066及0.0091。A30、CW3、Cw7可能与衰老有不同程度的关联。A9、A30与长寿老人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宋史》人物遗传、疾病和环境对寿限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林乔  王米渠 《遗传学报》2000,27(12):1049-1056
将《宋史》本纪、列传人物793人的寿限按姓氏和阴阳类型及疾病按病因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⑴赵姓中因为包括了个某种“早卒”遗传病的家族,其寿限平均值较王、李、张、刘、陈等5姓的短,P<0.01或0.05;而这5姓群体间的平均寿限值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别,均符合中性等位基因分布的特征。⑵阴阳中和型遗传系统的平均寿限较阳型遗传系统高,P<0.05。⑶疾病与不良环境是寿限的限制因素,提高个体的抗性是长寿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以HLAⅡ类转基因鼠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发病原因不明。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RA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而在遗传因素中约35%来自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复合体。因此,对于HLA Ⅱ类复合体参与RA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而表达HLA Ⅱ类分子的转基因鼠是研究HLA Ⅱ类复合体与RA发病关系最佳的平台。目前,国外已建立了几个HLA Ⅱ类转基因鼠品系,为RA发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文对HLA Ⅱ类转基因鼠及以此为基础的RA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阮清伟  俞卓伟  保志军  马永兴 《遗传》2013,35(7):813-822
衰老是进行性的、多细胞普遍存在的、不可逆的功能减退状态。免疫衰老主要表现为造血干细胞再生和淋巴系分化能力下降、机体对感染和疫苗的反应减弱、对炎症反应的放大和自身的免疫反应增加, 与衰老和增龄相关疾病密切相关。免疫基因变异, 影响机体免疫反应, 可加速或延缓衰老和增龄相关疾病。获得性免疫基因, 如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起保护性作用的HLA II 抗原基因DRB1*11和DRB*16相关的单倍型在长寿老人频率增加。抗炎因子IL-10-1082G等位基因频率和TGFβ1单倍型cnd10T/C、cnd25G/G、-988C/C、-800G/A频率的下降, 促炎因子TNFα低表达相关的扩展的TNF-A基因型-1031C/C、-863C/A、-857C/C、IL-6-174 CC基因型, 和IFN-γ+874 T等位基因频率减少与免疫炎症反应易感性, 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相关。固有免疫基因, 如高频表达抗炎的+896 G KIR4等位基因、CCR5Δ32突变、-765 C Cox-2等位基因、-1708 G和21 C 5-Lox等位基因多见于长寿老人。KIR 单倍型 KIR2DS5、A1B10减少, MBL2表达缺乏的单倍型LYPB、LYQC 和HYPD增加的老年人常伴有较高血清CMV抗体滴度。高频出现的CRP ATG单倍型和CFH 402 His 等位基因预示老年人高死亡率风险。文章对固有和获得性免疫基因多态性、单倍体与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关系进展进行综述。加强分析扩展的单倍型、表观遗传学和造血干细胞衰老的遗传学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衰老和长寿的免疫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类长寿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长寿是多因素、系统性生物学现象。衰老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延缓衰老达到延长寿命目的。影响长寿的因素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种,其中遗传因素是决定长寿的内因,而环境因素则作为影响长寿的外因。本文介绍了人类长寿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概括人类长寿相关基因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并将人类染色体长寿相关基因归纳为三类,分别是控制炎症和代谢的长寿相关基因,以及控制信号通路的长寿相关基因,并进一步对三类基因中的代表性基因进行介绍。同时,对长寿研究的方向与未来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测试广西巴马县各村人群长寿发生几率和地磁场强度,初步研究地磁环境对人群长寿的影响。方法:在广西巴马县境内不同村庄,采用入户调查问卷、询问村干部等多种方式核实长寿(85岁及以上年龄)老人数量;用高精度智能磁力仪测试相应各村镇的地磁强度;然后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技术绘出巴马长寿老人的空间分布图,最后研究巴马地磁和长寿发生几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1)巴马长寿老人空间分布呈非均匀性,县境内存在"长寿集落区"(主要分布在石山地带)和"非长寿集落区"(主要分布在土坡丘陵地区);(2)"长寿集落区"的地磁强度普遍比"非长寿集落区"的高;(3)地磁和长寿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呈"功率窗"曲线:当地磁强度小于约46650 n T阈值时,长寿发生几率随地磁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当地磁强度超过该阈值时,长寿发生几率随地磁强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巴马长寿发生几率和地磁强度之间的变化曲线符合磁场生物效应的"功率窗"变化特性,推测地磁场可能是影响广西巴马人群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生物体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能够自我复制,其复制品与原样几无差别,而且代代相传。这就是生物遗传。若干遗传因素对生物寿命也是有决定意义的。人类长寿家谱的启示子女像父母是遗传的结果,父母寿命长短也同样遗传给子女。据国外调查资料,百岁老人中,其家族长寿者占多数。从人群调查中也表明,父母寿命和子女寿命有关,如一份4000名人群的调查资料,父母死于60岁以下者有  相似文献   

12.
王喜  张万江 《生物磁学》2009,(14):2766-2768,2727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的进展,多种结核病候选易感基因被发现,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是主要的候选基因之一。HLA基因作为人类最复杂、最具多态性的遗传系统,其功能涉及到机体免疫的各个方面,不同个体对疾病易感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因此HLA基因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种族的人群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易感性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HLA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成人ALL的预后较差。ALL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分析是由遗传、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其重要的遗传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许多HLA基因是ALL的易感基因或保护基因,且一些HLA分子与AL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关系密切。本文主要对近5年的HLA与ALL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为ALL的临床治疗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徐爱华  秦正誉  王泰清 《遗传》1984,6(6):39-4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 1976年第九届国际糖尿病学会报告全世界糖 尿病的发病率约为1-2多,我国上海地区10万 人口调查,发病率为1.012多,低于美国4-5外 的发病率。有关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一 般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1,2,9],不同类型 的糖尿病,其发病机理和遗传方式也不完全相 同[4,8]。我院自1969-1983年共收治糖尿病人 433名,其中幼年型(<20岁)37例,占8.55外; 青年成人型(20-39岁)98例,占22.63务,成 人型即非胰岛素依赖型()40岁)298例,占 68.82多。三种类型病例中有家族史的分别为 8.1%, 5.10外和5.03外。本文仅就298名非胰 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遗传方式调查分析如 下。  相似文献   

15.
白癜风的病因尚不明,国内外研究表明其发生与遗传因素相关,其遗传特征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而是属于多基因遗传的范畴.主要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Ⅱ类及Ⅲ类基因及其产物相关,以往文献报道认为HLA-Ⅱ类基因与白癜风的关系最为密切.HLA基因的多态性决定HLA分子的多样性.充分认识HLA基因水平的多态性,有助于白癜风的基因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保护性结构,在维持染色体末端稳定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端粒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生物钟。研究证明端粒的长度随着人体的衰老呈进行性缩短。近年来,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端粒的长度与人的寿命呈负相关。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发现,端粒的长度与许多衰老相关的疾病密切相关。原发性高血压(esential hypertension,EH)、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和脑卒中(stroke)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伴有端粒长度的改变。影响端粒长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其中有关端粒长度和非遗传因素的关系还不确定。另外,端粒是否可以作为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预测因子还没有定论。本文现就端粒在人类疾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在长寿和衰老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调控休眠态的幼虫形成的基因(daf基因)能影响线虫的长寿,其中daf-2、daf-16是作用于这一遗传调宾通路下游的两个重要基因,daf-2是胰岛素受体样基因,daf-16是编码转录调控因子中叉头家族/肝细胞核心因子3(HNF-3)的成员。  相似文献   

18.
血型作为人类的一种遗传标记,用于鉴定 亲子关系已有多年的历史。早期主要用红细胞 血型,但排除亲子关系的机会只有50%左右。 近年来逐渐使用红细胞酶型、血清蛋白型以及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使排除亲子关系的机 会增加到95%以上[1]>/sup>。在国外,血型检查已成 为判断亲子关系的法律依据之一,不但可以排 除而且可以肯定某些亲子关系。国内也开始了 这方面的工作,为司法部门提供了科学的依 据[2]本文使用ABO, MN, P, Rh以及HLA 等5个血型系统,对30例涉及到亲子关系的案 件做了血型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影响披碱草属植物遗传分化和亲缘关系的地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微卫星标记法对产自中国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地区9种披碱草属(Elymus L.)植物的40个居群进行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分析,居群问遗传相似系数为0.020~0.957,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因素关系密切。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ctns Griseb.)为例,采用二维和三维Mantel检验,对遗传距离和地理因素间的关系(纬度、经度和海拔)作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位置(纬度和经度)是影响垂穗披碱草居群微卫星遗传差异的最重要因素(R=0.478;P<0.05),其次是海拔(R=0.258;P>0.05)。单一地理位置因素(纬度或经度)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但从单一地理位置因素与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可信度区间来看,纬度对遗传分化的影响程度大于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处理方式对脐血和老人外周血血浆中TIMP2蛋白检测的影响,建立人血浆中TIMP2蛋白检测方法的同时为联合干细胞延缓衰老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采集了15份脐带血和15份老人外周血,利用不同的离心力、不同的储存温度和不同的检测试剂盒对血浆中TIMP2蛋白最终检测含量的影响。多组均数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1?000×g、1?500×g和2?000×g离心力组组间TIMP2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 ℃、-20?℃、-80?℃保存组,保存一周或者两周TIMP2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利用R&D Systems、Abnova和Abcam检测试剂盒均不对全血中TIMP2蛋白最终检测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脐带血中的TIMP2蛋白含量(147.00±15.92)?pg/ml高于老人外周血中TIMP2蛋白含量(79.56±10.80)?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不同离心力、血浆储存温度及检测试剂盒间均不影响脐血和老人外周血中TIMP2蛋白最终的检测含量,且脐血血浆中TIMP2蛋白含量高于老人外周血。显示TIMP2蛋白可能与衰老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具有与干细胞联合治疗并延缓衰老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