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摘要 目的:分析低风险胸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接诊的194例疑似低风险胸痛ACS患者,均采取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低风险胸痛ACS患者的心电图特征,观察心电图结果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的关系,计算心电图诊断低风险胸痛ACS的特异性、敏感性等效能指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curve,AUC)定量分析ST段偏移值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能。结果:在194例疑似低风险胸痛ACS患者中,低风险胸痛ACS患者134例,低风险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心电图表现以ST-T缺血性改变为主,发作时改变明显或呈现伪性改善;低风险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心电图表现为肢体和胸导联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ST-T改变持续存在和呈动态衍变;低风险胸痛ACS患者心电图结果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P>0.05),与狭窄程度有关(P<0.05);心电图诊断低风险胸痛ACS的特异性为71.67 %,敏感性为69.40 %,阳性预测值为84.55 %,阴性预测值为51.19 %,符合率为70.62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经ROC曲线分析,ST段偏移值预测低风险胸痛ACS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最佳截值为1.85 mm,AUC为0.695,对比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风险评分的0.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风险胸痛ACS患者心电图具有多样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有助于初步诊断和风险评估,且ST段偏移值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能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1)比值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8月到2021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358例T2DM患者,均行常规生化指标、CTA检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T2DM患者分为未合并冠脉病变组(190例)和合并冠脉病变组(168例),比较两组血清HCY、Cys-C、ApoB/ApoA1比值,分析CTA与CAG诊断冠脉狭窄结果的一致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冠状动脉CTA联合血清HCY、Cys-C、ApoB/ApoA1比值对T2DM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未合并冠脉病变组比较,合并冠脉病变组血清HCY、Cys-C、ApoB、ApoB/ApoA1比值水平明显更高(P<0.05),ApoA1明显更低(P<0.05)。以CAG为金标准,CTA诊断冠脉狭窄程度与CAG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48)。ROC曲线评估冠状动脉CTA诊断T2DM合并冠脉病变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依次为0.802、74.40%、83.71%、79.11%。三项血清指标联合AUC、准确度显著优于单一指标(P<0.05)。冠状动脉CTA联合血清HCY、Cys-C、ApoB/ApoA1比值诊断T2DM合并冠脉病变的价值显著优于各项指标单一诊断或三项血清指标联合诊断(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联合血清HCY、Cys-C、ApoB/ApoA1比值诊断T2DM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较高,相较各项指标单一应用而言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有胸痛症状的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有胸痛症状疑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283例患者,纳入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大致正常的患者,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大致正常者与冠状动脉造影存在异常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等,并统计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大致正常者的确定诊断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1例疑诊为冠心病的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的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存在异常的1192例患者的相比,冠脉造影大致正常组中无危险因素者占20.1%,单一高危因素者占50.5%,显著高于冠脉造影异常组,而多重高危因素者占28.6%,显著低于冠脉造影异常组(P<0.05)。91例疑诊为冠心病的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的患者中心脏神经官能症及心律失常分别占45例(49.5%)及12例(13.2%)。结论:临床上很多疑诊为冠心病的胸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这部分患者与冠状动脉异常的患者相比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更少,胸痛由其他原因引起,所以对这部分患者应强调应用无创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320排CT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Kappa评价方法。结果:200枚支架均显示优良,320排CT能够对支架置入术后的通畅情况、术后血栓形成等情况进行观察及评估。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支架内中度以上再狭窄62枚,320排CTA二维、三维图像及仿真内镜正确诊断50枚,漏诊2枚,误诊10枚,320排CTA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96.87%、特异性95.83%、准确度78.50%、阳性预测值91.18%、阴性预测值98.57%,Kappa值的u检验中得到:u=16.2494,存在一致性,Kappa值=0.6920,参照评价原则,320排CTA和冠状动脉造影对支架内狭窄程度评估一致性极好。结论:320排CTA二维、三维图像能很好显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管腔,对再狭窄部位、性质、程度能够进行准确全面的观察,而且无创、重复性好,对支架术后疗效观察和随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患者114例,其中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胸片、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A等临床资料,并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血压、临床症状等。结果:114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27例患者存在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嗜铬细胞瘤无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可伴有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表现。114例患者中,26例患者出现心肌酶谱升高,36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24例患者冠状动脉CTA异常,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在心肌酶谱、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CTA异常例数与嗜铬细胞瘤无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例患者中心肌酶谱或心电图或冠状动脉CTA异常的患者总共56例,其中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23例,嗜铬细胞瘤无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有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中,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结论: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性心脏损害患者心肌酶谱、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CTA均可存在异常表现,但特异性、敏感性不高,三者同时综合分析可以提高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2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实施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测(CTA),而后2 w内再对其实施DSA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不同性质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最后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CTA检测狭窄血管共计387支,轻度狭窄152支(39.28%),中度狭窄118支(30.49%),重度狭窄105支(27.13%),闭塞12支(3.10%);DSA检测狭窄血管392支,轻度狭窄150支(38.27%),中度狭窄124支(31.63%),重度狭窄112支(28.57%),闭塞6支(1.53%),两组各血管狭窄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TA检测斑块69个,其中钙化斑43个(62.32%),非钙化斑26个(37.68%),DSA检测斑块61个,其中钙化斑33个(54.10%),非钙化斑28个(45.50%),两种检测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DSA检测为金标准,CTA对重度及以上血管狭窄诊断一致性为99.23%,特异度为98.31%,灵敏度为99.64%,阳性预测值为99.15%,阴性预测值为99.27%。结论:与DSA相比,CTA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相当,且属于无创检测,在冠心病早期筛查中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影像学特征与血浆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proprotein convrtase subtilisin/kexin 9,PCSK-9)以及血清可溶性ST2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到2020年8月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首先对比两组患者PCSK-9以及可溶性ST2水平,而后将实验组患者按照CTA检测结果区分为无冠脉狭窄组(13例)、轻度冠脉狭窄组(31例)、中度冠脉狭窄组(29例)以及重度冠脉狭窄组(17例),对比四组冠心病患者PCSK-9以及可溶性ST2水平,探究冠心病患者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相关因素。结果:(1)实验组患者PCSK-9以及可溶性ST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2)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升高,冠心病患者的PCSK-9以及可溶性ST2水平也呈现明显升高趋势,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PCSK-9>335 ng/mL、可溶性ST2>35 ng/mL是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PCSK-9、可溶性ST2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P<0.05)。结论:PCSK-9以及可溶性ST2水平与冠心病患者CTA影响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上述因子水平越高,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究血浆内皮素配合描记动态脑电图在儿童晕厥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存在晕厥风险儿童,采集其静脉血样进行血浆内皮素水平测定,并实施动态脑电图检测,而后以倾斜试验结果为金标准,分别分析单纯血浆内皮素、单纯动态脑电图以及血浆内皮素+动态脑电图对晕厥的诊断应用意义。结果:(1)83例入组儿童中阳性为68例,阴性为15例,血浆内皮素检测阳性51例,阴性32例,一致性为77.11 %,灵敏度为73.53 %,特异度为93.33 %,阳性预测值为98.04 %, 阴性预测值为43.75 %;(2)动态脑电图诊断一致性为78.31 %,灵敏度为80.88 %,特异度为66.67 %,阳性预测值为91.67 %,阴性预测值为43.48 %;(3)联合检测诊断一致性为93.98 %,灵敏度为94.12 %,特异度为93.33 %,阳性预测值为98.46 %,阴性预测值为77.78 %;(4)检测方式差异性比较发现,联合检测在一致性、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方面明显优于血浆内皮素和动态脑电图检测,在特异度方面优于动态脑电图检测(P<0.05)。结论:血浆内皮素联合描记动态脑电图对儿童晕厥具有较好的诊断辅助价值,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的一致性、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9.
于海波  韩雅玲  荆全民  刘海伟  张磊  霍勇  张岩 《生物磁学》2014,(9):1668-1670,1656
目的:评价多种无创辅助检查组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辅助诊断价值,筛选有效的冠心病确诊和排除指标,初步确定优化的冠心病早期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419例冠心病患者多项无创辅助检查结果(包括静息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负荷心电图、负荷核素心肌显像、16或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的内径有≥50%的狭窄)为金标准,观察各种无创辅助检查组合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多项无创辅助检查组合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敏感性56.02-87.43%,特异36.13-87.61%,阳性预测值58.83.97.16%,阴性预测值30.21.73.36%,非介入手段中,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动态心电图联合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组最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以动态心电图联合冠脉CT成像组最高。结论:辅助检查组合可作为无创性诊断、评价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动态心电图可作为各级别医院冠心病筛查的基本及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率及成像特征,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诊断冠心病的效能。结果:研究组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狭窄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91例阳性患者中73例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3例为左优势型冠状动脉,15例为均势型冠状动脉;32例为单支病变,50例为双支病变,9例为多支病变;17处位于右冠状动脉,5处位于左主干,38处位于左前降支,31处位于左旋支。研究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诊断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863,高于上述三项单独检测的0.673、0.649、0.655。结论: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可有效提高冠心病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电图ST-T的动态改变对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有ST-T段改变的患者,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心电图状态,并重点监测ST-T改变的动态情况,并回归性分析及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心电图ST-T改变有动态变化率的冠心病确诊率为67.9%,明显高于无动态变化组32.3%的确诊率。两组确诊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有动态改变的ST-T段改变能提高患者冠心病的临床确诊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与比较冠状动脉核磁共振(MR)血管成像和CT对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2018年4月到2020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随访患者的预后并进行预测价值分析。结果: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随访到2021年4月1日,发生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23例(不良事件组),发生率为22.3%。不良事件组的MRI血管成像显示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低于非不良事件组(P<0.05)。不良事件组的CT显示斑块率、斑块性质等与非不良事件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位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斑块性质、斑块率、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为导致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和CT都可有效预测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能满足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与预测预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主动脉瓣钙化与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疑诊为冠心病的老年住院患者2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期行超声心动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病史。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成主动脉瓣钙化(AVC)组和非主动脉瓣钙化(NAVC)组,比较两组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评价老年患者主动脉瓣钙化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结果:AVC组和NAVC组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VC组冠心病的确诊率为93.7%,而NAVC组为8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VC组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检出率也显著性高于NAVC组(59.2%vs 35.1%,P=0.043)。结论:主动脉瓣钙化与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有效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心律失常(Arrhythmia)患者诊断中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两种诊断方式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CHD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ECG和DCG两种方式进行诊断,判断2种方法冠心病检测阳性率、心律失常检出率的情况。结果:动态组检测的阳性率为63.10%(53例),常规组为58.33%(49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项心律失常指标中房性/室上性早搏早发、方式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5项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时采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阳性率和心律失常检出率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对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比分析217例疑诊或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的平板运动试验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结果: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平板运动试验敏感性为68.4%,特异性为88.4%,阳性预测值为77.1%,阴性预测值为82.9%。结论:简便、易行及无创的平板运动试验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