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过去生产吸精白类多采用砱酸铝作吸附剂,砱酸铝作吸附剂的缺点是:PH偏低,吸附度较差。近年来有些单位已试验改用氢氧化铝作吸附剂,在七五年之白喉经验交流会上,武汉所曾介绍用氢氧化铝配制吸精白类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为了观察氢氧化铝配制吸精白类的情况,从中取得经验,我们对氢氧化铝配制吸精白类作了如下试验:  相似文献   

2.
铝胁迫下小麦根部苹果酸和柠檬酸的直接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铝的有害性严重制约了约占世界可耕地面积40%的酸性土壤中的作物生产。从植物的培养液巾发现从根部分泌出的有机酸与铝结合从而实现无毒化是其抗铝逆性机理的重要依据。而本文直接测定了铝胁迫下培育的小麦根中的铝和有机酸含量,确认了主要积累的是苹果酸和柠檬酸。发现随着提高培养液中的铝浓度,根部的铝含量也相应增加。同时,虽然根中的柠檬酸含量无明显变化,但苹果酸被诱导增加。通过对有机酸与铝的络合能力的调查,探讨了对植物抗铝逆性强弱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73年生产之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简称吸精破类)系用钠法配制的氢氧化铝吸附剂制造的。在生产中由于颗粒大、粘度大、排气慢致使外观不理想,一度停止生产。74年曾对氨水法配制之氢氧化铝吸附剂作了一些小量吸附试验,从外观看较过去钠法吸附剂配制之吸精破类有所改善。但在75年生产中发现用氨法吸附剂配制之吸精破类PH不够稳定,经放置后PH逐步上升,有时可达9.0左右,外观也不够理想,有时也会出现颗粒大等问题。为了解决吸精破类生产当中的上述问题,我们对吸附剂加量、PH、以及精破类的纯度等因素作了一些比较试验,使吸精破类的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进,现将试验方法及所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免疫复合物型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乙克"的主要有效成份HBsAg/抗-HBs复合物(IC)及游离HBsAg的佐剂吸附率检测方法。方法:氢氧化铝佐剂经不同转速离心后,用ICP-AES法检测上清中铝残留量。未吸附IC经不同转速离心后,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在各离心转速下上清中HBsAg和抗-HBs含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未吸附IC与同一批次的佐剂吸附IC的HBsAg含量,计算HBsAg回收率;检测佐剂吸附IC样品离心上清及未离心样品的HBsAg含量,计算吸附百分率及检测的精密度。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佐剂吸附免疫复合物离心上清与离心前样品蛋白含量。结果:氢氧化铝佐剂经6500r/min离心3min,上清中铝的残留量为0;未吸附IC经2000~9000r/min离心3min,所测上清中HBsAg与抗-HBs均未明显下降。佐剂吸附IC经解离后,HBsAg回收率为91.56%,表明经过解离后铝佐剂不会影响HBsAg含量的检测结果。佐剂吸附IC样品与离心上清比较,蛋白含量减少了3.2mg/mL,表明每毫克铝可吸附约2.54mg蛋白,对总蛋白的吸附率为13.5%。佐剂吸附IC及HBsAg的吸附百分率的重复性检测结果为99.87%±0.15%,CV为0.15%。结论:佐剂吸附的IC在6500r/min离心3min的条件下,上清中未被吸附的HBsAg和抗-HBs不会下沉,而氢氧化铝佐剂连同被吸附IC及HBsAg则被沉淀,且铝佐剂不会对HBsAg的测定造成干扰,故通过检测离心样品上清及未离心样品中的HBsAg含量,可有效测定铝吸附百分率,且精密度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氢氧化铝佐剂制备工艺,并吸附抗原配制鼠疫疫苗,对其进行免疫效果评价。方法采用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体,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制备出纳米级铝佐剂,并对其进行连续4批质量检测,将其与丹麦ALH铝佐剂在吸附率、沉降率、粒径、配制鼠疫疫苗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4批次氢氧化铝含量平均值为18.67 mg/mL,氯化钠含量平均值为29.60 mg/mL,平均pH为5.66;各批次氢氧化铝佐剂沉降率及吸附率检测结果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四部)的检测要求;粒径控制已达到纳米级,平均值为100~600 nm;配制鼠疫疫苗安全性检测结果合格,20200404批铝佐剂与ALH铝佐剂分别配制鼠疫疫苗免疫NIH小鼠,20200404疫苗组V抗体IgG、IgG1抗体效价均高于ALH疫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5);20200404疫苗组V抗体IgG2a抗体效价与ALH疫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200404疫苗组与ALH疫苗组F1抗体IgG、IgG1、IgG2a抗体效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氢氧化铝佐剂制备工艺,为制备鼠疫疫苗用铝佐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氢氧化铝佐剂氨水法配制工艺,提高佐剂质量。方法:优化配制工艺,包括配制过程中增加除菌过滤,提高搅拌转速,恒温等;再将优化前后配制的佐剂进行氨含量、pH、粒径、沉降率、内毒素等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优化后的氢氧化铝佐剂外观蓝白色悬液,平均粒径分布在275-435nm之间,氨含量检测1/5000,pH在4.7±0.2范围内,不易发生沉淀,内毒素5IU/mg铝,且处于无菌保存状态。结论:工艺优化提高了氢氧化铝佐剂质量,减少了批间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省三明市本底条件一致的三片林分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分析了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与0.25 mm大团聚体数量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呈现出米槠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游离结晶态(Fed、Ald)无定形(Feo、Alo)络合态(Fes、Als)。(2)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呈现米槠次生林米槠人促林杉木人工林,林分之间差异显著,MWD值的趋势与之相似。(3)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均与0.25 mm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数量及MWD值达到显著甚至极显著相关,但通过分析相关系数R和显著性P说明氧化铝可能比氧化铁更有助于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无定形及络合态铁铝氧化物比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更能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吸附精制百白破混合制剂的不同配方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新一代吸附精制百白破混合制剂最佳配方为:精制百日咳菌苗18μgPN/ml、精制白喉类毒素为30Lf/ml、精制破伤风类毒素为10Lf/ml。由该配方组成的吸附精制百白破混合制剂,其中百日咳菌苗的毒性试验BWDU/ml、LPU/ml、HSU/ml三种指标均符合制检规程要求。其效力单位(IU/ml)超过规程要求一倍以上,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的安全试验均符合规程要求,白类效力试验≥80-100%,破类效力试验≥0.5-4.5IU/ml。上述结果说明本文提出的配方作为新一代精制百白破混合制剂的配方是适宜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9.
破伤风原制类毒素改为氢氧化铝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以后,在免疫效果上有一定的提高。在不降低免疫效果的基础上可以减少注射针次,减小注射剂量。但近年来随着注射人数和注射次数的增加,接种后的反应人数也有增加趋势,从生产的角度来考虑,除了减少培养基中的过敏原性物质,提高精制纯度等方法外,吸附剂的配制及物理外观对制品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内氢氧化铝的配制方法有二种:一为氢氧化钠法,一为氢氧化氨法,本文仅就两法所配制的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从物理外观方面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牧草粉腐解物对白浆土Fe、Mn、Al氧化物形态转化及剖面迁移的影响及其对土壤P素形态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有机物料淋溶使土壤DTPA提取态或有机络合Fe、Mn、Al氧化物含量显著上升;有效磷含量也极显著上升,主要在于铝磷和铁磷含量的增加;白浆层土壤中有效态磷及无机磷各形态均随着腐熟牧草粉用量的加大而极显著地升高,表层土壤中有效态磷、铝磷、铁磷的变化也与加入的腐熟牧草粉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态磷、铝磷、铁磷与DTPA提取态和有机络合态Fe、Mn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但在表层土壤磷素各形态与DTPA及焦磷酸钠提取的Al呈极显著负相关,而白浆层却是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正> 本文比较了目前国内外所报导的测定甘氨酸含量的三种方法即1.非水滴定法2.甲醛法3.凯氏定氮法实验结果表明: 1) 非水滴定法有着准确、迅速、操作简单等优点,只要掌握好正确观察终点颜色这一关键因素,就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目前,我国结晶紫指示剂比α-萘酚苯甲醇指示剂较易得到,同时在非水滴定中大都是用结晶紫指示剂,因此,选用该指示剂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杜仲叶中的绿原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的检测方法。利用绿原酸和铝离子的络合显色反应,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波长530 nm处测定杜仲叶中绿原酸量。绿原酸质量浓度在1.7×10-4~1.0×10-2g.L-1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5。秋、夏叶中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0%,101.0%。该方法简便、实用、准确。  相似文献   

13.
植物络合素是一类富含巯基,并能够与重金属离子相结合的多肽。植物络合素具有共同的结构:[γ-Glu—Cys]n Gly(n=2-11)。植物络合素是植物重金属抗性的要素之一。植物络合素的测定是一种植物重金属抗性机理的研究技术。介绍了植物络合素测定的理论,并综述了现有的植物络合素测定的方法:分光比色法、凝胶过滤法、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其中,着重阐述了液相色谱法在植物络合素测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栋  王彦  薛芸  周君裔  闫超 《生物磁学》2014,(4):646-649
目的:定量毛细管电泳法因采用了定量阀进样的方式,其进样量为固定值,定量结果更加可靠,且重复性好。本文探讨了采用定量毛细管电泳方法测定市售虫草类保健品中虫草素、腺嘌呤、尿嘧啶、腺苷、尿苷含量的可行性,优化了分析条件,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以浓度为40mM、pH9.5的硼砂为缓冲液,工作电压为-15kV,采用定量毛细管电泳的方测定了虫草类制品中的核苷及碱基类物质的含量。结果:五种核苷及碱基类物质在优化的定量毛细管电泳条件下得到了良好的分离和定量结果.峰面积RSD值小于1.4%,测定了其在虫草菌丝体粉末及虫草王胶囊中的含量。结论:首次利用定量毛细管电泳法对虫草类保健品中的虫草素、腺嘌呤、尿嘧啶、腺苷、尿苷的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不同形式虫草类保健品中核苷、碱基的种类和含量有差异。该方法快速、准确,对虫草类保健品的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量毛细管电泳法因采用了定量阀进样的方式,其进样量为固定值,定量结果更加可靠,且重复性好。本文探讨了采用定量毛细管电泳方法测定市售虫草类保健品中虫草素、腺嘌呤、尿嘧啶、腺苷、尿苷含量的可行性,优化了分析条件,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以浓度为40 mM、pH 9.5的硼砂为缓冲液,工作电压为-15 kv,采用定量毛细管电泳的方测定了虫草类制品中的核苷及碱基类物质的含量。结果:五种核苷及碱基类物质在优化的定量毛细管电泳条件下得到了良好的分离和定量结果,峰面积RSD值小于1.4%,测定了其在虫草菌丝体粉末及虫草王胶囊中的含量。结论:首次利用定量毛细管电泳法对虫草类保健品中的虫草素、腺嘌呤、尿嘧啶、腺苷、尿苷的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不同形式虫草类保健品中核苷、碱基的种类和含量有差异。该方法快速、准确,对虫草类保健品的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鲎试剂法检测重组 (CHO细胞 )乙型肝炎疫苗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 ,研究了甲醛、硫柳汞、氢氧化铝等疫苗成分对鲎试剂试验的影响。结果表明 ,疫苗中各成分对检测未见影响 ,所以检测本疫苗中内毒素含量时 ,采用鲎试剂法是可行的。同时 ,用此试验方法对本室所生产的重组 (CHO细胞 )乙型肝炎疫苗进行了检测 ,疫苗中内毒素含量全部合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中残留钙离子含量,为疫苗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p H12的条件下,用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滴定液测定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原液中的残留钙离子,并对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准确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结果钙离子质量浓度在0.200 2~1.602 0 mg/m L范围内,钙离子含量与消耗滴定液的体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在对照实验碳酸钙和无水氯化钙中,钙离子的回收率分别为100.9%和100.3%,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35%和0.21%;C群多糖原液加标回收实验中钙离子的回收率为99.7%~101.2%,RSD≤0.77%;测定6批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原液中的钙离子浓度,RSD均≤5.6%。结论建立的EDTA络合滴定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A群C群多糖疫苗原液中钙离子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8.
用活性炭、硅藻土、氢氧化铝、明矾-活性炭四种不同的吸附剂处理静脉注射用人血免疫球蛋白制剂。结果表明,明矾-活动性吸附法去除热原质最有效,同时进一步改善了制品外观,提高了制品纯度,蛋白回收率达到75%以上,而且毒性试验和安全试验也符合标准。铝离子残余量偏低。  相似文献   

19.
绿脓杆菌抗毒素精制方法与效价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胃酶消化──硫酸铵盐析法对绿脓杆菌外毒素A(PEA)免疫马血浆进行了试制提纯,对该法酶处理及热变性中影响精制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比较试验,同时对文中采用的4种效价测定方法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胃酶消化法可用于PEA免疫马血浆的精制;效价测定以生物学方法(细胞毒性中和试验、小鼠致死毒性中和试验)为佳。综合比较试验的结果,本文拟订了PEA免疫马血浆精制的“修订法”并与“常规法”进行了精制比较。初步结果表明,修订法的精制效果优于常规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发酵终点对C群脑膜炎球菌精制多糖细菌内毒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50 L发酵罐中菌种同时均分接种于两个完全相同的1 200 L发酵罐并保持发酵参数完全一致,培养6~10 h,一罐参考A_(600 nm)值的峰值作为发酵终点,另一罐参考pH回升作为发酵终点,分别杀菌、离心、纯化获得精制多糖后,测定精制多糖中细菌内毒素含量、核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唾液酸含量、O-乙酰基含量、K_D值和K_D<0.5回收率等。结果以A_(600 nm)值达到峰值后0.5 h作为发酵终点,获得的精制多糖细菌内毒素含量较之于以pH回升至7.20作为发酵终点获得的精制多糖细菌内毒素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前者精制多糖产量略低于后者(不超过10%),但其余质量指标(如K_D值和K_D<0.5回收率)几乎一致,前者核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更低,而唾液酸含量和O-乙酰基含量均更高。结论发酵后期参考A_(600 nm)值的峰值作为C群脑膜炎球菌发酵终点能够明显降低荚膜多糖细菌内毒素的含量,提高多糖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