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 目的:对比阿仑膦酸钠与钙尔奇D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4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09例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钙尔奇D组(n=54,钙尔奇D)和阿仑膦酸钠组(n=55,阿仑膦酸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糖指标、骨代谢相关指标、腰椎L2~L4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值。结果:阿仑膦酸钠组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3.64%(46/55),高于钙尔奇D组的62.96%(34/54)(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腰椎L2~ L4、股骨颈的骨密度值均升高,且阿仑膦酸钠组高于钙尔奇D组(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骨钙素(BGP)升高,且阿仑膦酸钠组高于钙尔奇D组(P<0.05);血清I型胶原C末端肽(s-CTX)、碱性磷酸酶(BAP)、人抗酒石酸酸性膦酸酶 5b(TRAP-5b)则降低,且阿仑膦酸钠组低于钙尔奇D组(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降低(P<0.05),但两组治疗1个月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与钙尔奇D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阿仑膦酸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且不影响降糖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98例,根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伊班膦酸钠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伊班膦酸钠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疼痛缓解、KP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患者近期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部分缓解的例数(百分比)及总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Karnofsky评分改善的例数(百分比)要明显多余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情况比较分析显示,治疗组患者完全缓解例(百分比)及总的缓解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伊班膦酸钠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癌疼痛具有明显的作用,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联合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7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3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6)和研究组(n=57),对照组患者给予阿仑膦酸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骨代谢指标、骨密度(BMD)、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23%(52/57),高于对照组的76.79%(43/56)(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BMD、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磷(S-P)、血清钙(S-Ca)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全血黏度低切、白介素-6(IL-6)、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全血黏度高切、白介素-1(IL-1)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独活寄生汤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骨代谢、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组合方式治疗复杂鹿角样结石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 80例我院治疗的复杂鹿角样结石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以经皮肾镜 +针状肾镜 (needle-perc) 的方式清理结石,B组以经皮肾镜 +输尿管软镜(flexibleureteroscope,F-URS)的方式清理结石,术后收集患者相关数据包括穿刺时间,单次穿刺成功率,单位结石量手术时间,清石效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完全清石率等参数评估手术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一期完成,主通道穿刺时间 A组(6± 1.62)min小于 B组(10±3.25)min(P<0.001)。单次穿刺成功率 A组(38/40)优于 B组(32/40)(P<0.05)。主通道清石时间 A组(40.94± 8.09)min和 B组(37.29± 4.19)min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石处理时间 A组(34.37± 6.68)min小于 B组(49.55± 11.62)min(P<0.05),主通道结石清石效率 A组(0.27± 0.05)cm3/min和 B组(0.26± 0.06)cm3/min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石清石效率 A组(0.05± 0.01)cm3/min高于 B组(0.03± 0.01)cm3/min(P<0.05)。术后并发症及完全清石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标准通道的辅助手段,needle-perc和输尿管软镜能很好的完成残石的处理,同超声定位穿刺相比较,可视穿刺花费时间更短,穿刺单次穿刺成功率更高,相对于软镜处理残石,needle-perc有更高的清石效率。两种方法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完全清石率无差别。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骨疏康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OP)的临床疗效及对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2月~202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OP患者分为对照组(唑来膦酸治疗,40例)和研究组(骨疏康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40例)。对比两组疗效、骨密度、相关量表评分和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情况,比较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95.00%)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腰椎(L1~L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VAS评分下降,ADL评分上升,且研究组变化较对照组大(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骨钙素(BGP)、25-羟基维生素D[25-(OH)D]高于对照组,β-胶原羧基端肽(β-CTX)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疏康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OP,可有效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可能与提高骨密度和调节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有关,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对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60例COPD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纳入研究,通过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均持续治疗7 d。比较A组和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一般治疗情况、血清实验室指标、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7 d,A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结果分别为93.33%、83.33%,B组为90.00%、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体温正常时间、白细胞计数(WBC)正常时间、肺部炎症病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68±0.47)d、(5.05±0.53)d、(9.21±1.30)d、(10.02±1.94)d,均明显短于B组的(3.31±0.51)d、(6.52±0.60)d、(10.37±1.88)d、(11.69±1.6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时,A组患者的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分别为(10.38±1.75)×109/L、(9.75±1.55)mg/L、(1.94±0.31)μg/L,均明显低于B组的(12.10±2.18)×109/L、(11.18±1.64)mg/L、(2.26±0.29)μg/L,治疗后7 d时,A组患者的WBC、CRP、PCT分别为(6.29±1.40)×109/L、(5.91±0.77)mg/L、(0.86±0.20)μg/L,均明显低于B组的(7.55±1.37)×109/L、(7.04±1.29)mg/L、(1.17±0.3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分压(PaO2)分别为(92.11±3.06)%、(68.37±5.13)mmHg,均明显高于B组的(88.64±3.18)%、(62.84±3.20)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4.12±3.03)mmHg,明显低于B组的(48.49±4.21)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对COPD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及安全性,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缩短恢复时间,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6,给予开腹手术)和B组(n=52,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肝功能、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切口大小短于A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总胆红素 (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B组术后3 d CD3+、CD4+、NK细胞、CD4+/CD8+高于A组(P<0.05),B组术后3 d CD8+低于A组(P<0.05)。B组术后3个月健康生活量表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于A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虽然手术时间较开腹手术更长,但切口小、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对患者免疫功能、肝功能损害更轻,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病人分为二组:单纯化疗组:根据原发肿瘤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联合治疗组:在化疗基础上联合邦罗力治疗.结果:骨转移灶疗效评价: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50%,单纯化疗组的有效率为23.3%,前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后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止痛疗效评价: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3.3%,单纯化疗组的有效率为53.3%,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的不良反应轻,联合化疗可显著增强疗效,改善患者体能状态.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万古霉素治疗小儿败血症的疗效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败血症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NLR、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50%vs65.00%)(P<0.05)。观察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体温改善时间、拒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为(6.22±1.05)d、(3.88±0.25)d、(5.10±0.86)d、(8.71±2.05)d,均短于对照组的(8.76±1.53)d、(6.22±0.64)d、(7.53±1.46)d和(11.24±3.36)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NLR、PCT、hs-CRP、WBC水平为(1.35±0.20)、(0.80±0.34)mg/mL、(3.56±0.62)g/L、(9.12±1.80)×109/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0.32)、(2.19±0.73)mg/mL、(9.78±2.64)g/L和(12.26±2.59)×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3+、CD4/CD8为(42.77±11.36)%、(41.27±11.26)%、(1.70±0.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80±9.32)%、(35.66±9.40)%和(1.29±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10.00%vs7.50%)(P>0.05)。结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万古霉素治疗小儿败血症的疗效显著,可降低炎症因子,提高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DR)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SM患者120例,上述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58,ACDF治疗)和B组(n=62,AD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围术期指标、生活质量简表(SF-12)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后12个月的优良率为74.19%(46/62),高于A组的53.45%(31/58)(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躯体健康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JOA评分和颈椎活动度均高于A组(P<0.05)。B组住院时间、术后颈托固定时间、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ACDF治疗相比,ADR治疗CSM的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脊椎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两种手术方法对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切除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4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2例。A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B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分析和比较两组所切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手术时间、切除肿瘤的直径和厚度、治疗费用、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垂直切缘阴性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为(8.95±1.63) min,治疗费用为(2127.70±468.31)元,均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切除肿瘤直径和厚度、住院时间、垂直切缘阴性率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3.75%,显著高于A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两种内镜下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清除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时间、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少低,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能够更彻底地清除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单孔和四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期间施行单孔(单孔组)和四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四孔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率、手术方案转变率、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率(胆漏、出血、伤口感染)、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24 h镇痛药物使用率和术后满意度等。结果:单孔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四孔组[(42.48±6.66)min Vs (32.18±7.08)min],单孔组腹腔引流管留置率显著低于四孔组(1.67% Vs 2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四孔组[(2.22±0.65)天 Vs (2.71±0.57)天],单孔组住院费用高于四孔组[(2.19±0.17)万元Vs (1.81±0.14)万元],单孔组术后24 h镇痛药物使用率低于四孔组(4.17% Vs 16.67%),术后满意度评分单孔组较四孔组更高[(4.68±0.64)分 Vs (4.47±0.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方案转变率以及术后并发症与四孔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手术安全性与传统四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无明显差异,同时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复合右美托咪定抑制剖宫产术后宫缩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7月到2016年10月在我院进行建档分娩的剖宫产产妇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都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给予术后右美托咪定镇痛,观察组给予术后布托啡诺复合右美托咪定镇痛,记录和比较两组产妇的宫缩痛情况。结果: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都存活。术后2h、4h与24h,观察组的宫缩痛评分分别为0.46±0.14分、0.82±0.19分和2.44±0.92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4±0.98分、5.63±0.78分和6.09±0.99(P0.05)。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11.9%,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时镇痛满意度分别为100.0%和9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复合右美托咪定能更好抑制剖宫产术后宫缩痛,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对孟鲁司特钠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3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我院收治的9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24例。A组患儿施以常规临床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C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D组在A组基础上施以孟鲁司特钠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4组患儿持续用药至出院后2个月。结果 A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66.67%,皮肤紫癜消失时间为(10.49±3.01)d,关节肿痛消失时间为(5.87±1.56)d,腹痛消失时间为(4.05±1.28)d,Alb水平为(27.11±7.80)mg/L,β2-MG水平为(0.31±0.15)mg/L,治疗后复发率为29.17%。D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1.67%、皮肤紫癜消失时间为(6.98±2.57)d,关节肿痛消失时间为(3.07±1.04)d,腹痛消失时间为(2.77±1.05)d,Alb水平为(22.00±8.47)mg/L,β2-MG水平为(0.19±0.06)mg/L,治疗后复发率为4.17%。D组患儿各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C组患儿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但低于D组。B、C组患儿皮肤紫癜消失时间、关节肿痛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孟鲁司特钠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显著,能减少患儿不良反应发生,促进患儿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前路"杂交式"减压融合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6例行"杂交式"颈前路治疗及33例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一般资料、出血量、手术时间、颈椎生理曲度、JOA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颈前路组:56.23±7.64岁,颈后路组:55.76±8.18岁)、性别(颈前路组:22男/14女,颈后路组:20男/13女)、颈椎生理曲度D值(颈前路组:7.41±3.14,颈后路组:8.19±2.74)、JOA评分(颈前路组:9.08±1.09分,颈后路组:8.82±1.26分)、病程(颈前路组:17.24±7.36月,颈后路组:15.75±5.78月)和受累节段(颈前路组:3.11±0.26个,颈后路组:3.24±0.39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颈后路相比,颈前路的术中出血量(颈前路组:221.79±178.02 mL,颈后路组:483.07±434.25 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颈前路组:196.54±51.88 min,颈后路组:175.12±54.93 min)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颈前路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和JOA评分逐渐增大,而颈后路组患者椎生理曲度减少,JOA评分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前路组出现植骨未融合、声音嘶哑和脑脊漏液,颈后路组发生轴性疼痛和C5神经根麻痹,但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前路组:13.89%,颈后路组:12.12%)(P0.05)。结论:颈前路"杂交式"减压融合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上各有优点,临床根据患者的情况而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患者行游离保留SMAS术后的复发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游离保留SMAS联合全腮腺切除术治疗。术后进行随访。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腮腺肿瘤患者预后复发及预后存活情况的亚组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计算腮腺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复发和未复发患者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史和高血压病史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和未复发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TNM分期、AJCC临床分期差异显著(P<0.05);预后死亡和预后存活患者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史和高血压病史无显著差异(P>0.05);预后死亡和预后存活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TNM分期、AJCC临床分期和复发情况差异显著(P<0.05);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TNM分期、复发、AJCC临床分期与腮腺肿瘤患者预后存活情况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TNM分期、复发、AJCC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疾病相关因素是导致腮腺恶性肿瘤患者复发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临床早期可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患者术后复发和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侧迷走神经切断及NK3受体拮抗剂对辣椒素诱导小鼠咳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右侧迷走神经切断术组、右侧假手术组、SR 142801腹腔注射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辣椒素雾化制作小鼠咳嗽模型后,分别进行迷走神经切断术、假手术、SR142801腹腔注射及生理盐水腹腔注射,SR142801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7天。第8天计数各组所有小鼠咳嗽次数,检测所有小鼠肺组织中SP(substance P,P物质)、NKA(neurokinin A,神经肽A)、NKB(neurokinin B,神经肽B)表达水平。结果:右侧迷走神经切断组术后咳嗽次数[(6.92±1.78)次]较术前[(7.83±2.48)次]显著降低(P0.01),较假手术组[(7.58±2.43)次]降低(P0.05)。右侧迷走神经切断组术后SP、NKA、NKB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SR 142810组干预后咳嗽次数[(8.67±1.37)次]较干预前[(8.33±2.15)次]无明显降低(P0.05)。SR 142801组腹腔注射后NKB[(8.32±0.86)pg/m L]较生理盐水对照组[(8.83±0.80)pg/m L]无明显降低(P0.05)。结论:迷走神经切断可以抑制辣椒素诱导的咳嗽,其机制主要与减少迷走神经相关神经肽SP、NKA、NKB的表达有关,而NK3受体拮抗剂SR142801对辣椒素诱导的咳嗽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阶段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变化。方法:将6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饮食组(NDG)和高脂饮食组(FDG)。于4周、8周、12周时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应用ELISA方法测定各阶段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的变化;应用鲎实验测定各阶段大鼠门静脉血中内毒素(ET)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肠道粘膜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及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随着高脂饮食时间增长,高脂饮食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逐渐加重;血清ALT、AST、TG、CHOL水平逐渐升高(4周时,P0.05,8周和12周时P0.05);大鼠血浆内毒素的水平逐渐上升(0.11±0.01比0.11±0.01,P0.05;0.36±0.01比0.11±0.01,P0.05;0.44±0.15比0.18±0.03,P0.05);高质饮食组较正常饮食组大鼠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逐渐下降(3.6±0.7比3.9±0.32,P0.05;2.8±0.63比3.8±0.42,P0.05;1.8±0.79比3.7±0.48,P0.05),MLCK表达逐渐增多(0.5±0.53比0.3±0.48,P0.05;1.3±0.48比0.4±0.52,P0.05;1.9±0.74比0.5±0.53,P0.05)。结论: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及MLCK可通过影响肠粘膜屏障功能,改变肠粘膜的通透性,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人附睾蛋白4(HE4)、乙醛脱氢酶1(ALDH1)、黏附分子CD44在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检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卵巢癌患者、10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分为纳入恶性组与良性组,另外选取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清中HE4、ALDH1及组织中CD44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患者的HE4、ALDH1水平及CD44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良性组与对照组(P<0.05),良性组患者的HE4、ALDH1水平及CD44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未发生淋巴转移患者比较,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发生淋巴转移的卵巢癌患者HE4、ALDH1水平及CD44阳性表达率更高(P<0.05),Spes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E4、ALDH1水平及CD44阳性表达率均与卵巢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转移成正相关(P<0.05)。ROC特征曲线结果显示,HE4、ALDH1、CD44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7、0.768及0.610,采用3项指标联合(并联)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AUC及敏感度均高于单一指标诊断(P<0.05)。结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HE4、ALDH1及组织中CD44均呈现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密切相关,HE4、ALDH1联合CD44检测对卵巢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阴茎夹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尿失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72例前列腺增生术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均予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加用阴茎夹控制排尿。对比两组术后尿失禁改善情况、排尿改善情况、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变化、压力性尿失禁分度评价及经济费用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20 d、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尿失禁发生率均较干预后10 d下降,观察组干预后10 d、干预后20 d、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90 d每日总尿量较干预前升高,每日总排尿次数、每日总漏尿次数均较干预前下降;观察组干预后90 d每日总尿量高于对照组,每日总排尿次数、每日总漏尿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90d ICI-Q-SF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干预后90d 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分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茎夹使用费用为(70.26±8.51)元,低于对照组的(388.71±26.4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盆底肌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阴茎夹能够有效改善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尿失禁症状及生活质量,且有助于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