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颖  谭宪湖  黄海清 《蛇志》2012,(4):361-362,374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TA)对体外循环(CPB)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20例和对照组(B组)20例。A组在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结束时、手术结束时3个时段每次给予TA 10mg/kg;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术前(T1),CPB停机时(T2),术后6h(T3)、12h(T4)和24h(T5)血IL-6、IL-8和CRP的计数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中的IL-6和IL-8水平在CPB停机时、术后6h和12h均显著升高,术后24h均呈下降趋势,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RP水平在术后12h显著升高,术后24h对照组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氨甲环酸能减少CPB术后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全身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将51例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前随机分成两组1)处理组(A组,n=25),术中给予300mg/kgL-精氨酸治疗;2)对照组(B组,n=26).分别于术前、体外循环(CPB)停机后2h及CPB停机后24h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发现两组病例CPB后2h及CPB后24hTNF-α水平与同组术前基础值比较有显著的升高(P<0.05);CPB后24hTNF-α水平,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P<0.05).提示CPB可引起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血浆水平的显著性升高;L-精氨酸可以降低CPB术后TNF-α血浆水平,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6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围手术期予以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研究组围手术期予以胰岛素泵治疗。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血糖达标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2 h、24 h及36 h,两组FBG、2hPB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糖达标、抗生素使用、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低血糖、切口感染发生,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围手术血糖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皮下注射胰岛素,且其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应激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了100例开胸手术患者,按手术顺序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开胸手术术前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54例)开胸手术前给予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通过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1 h、6 h的应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心率、呼吸频率,评价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应激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血糖、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h,6 h两组血糖、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 h,6 h血糖、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h,6 h两组全血低切粘度、高切粘度均下降,且观察组全血低切粘度、高切粘度更低(P0.05),术前术后两组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 h心率增加且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6 h心率趋近于术前心率。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 h、6 h呼吸频率增加且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呼吸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影响较小,可降低术后应激反应,改善患者体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表达与心功能的关系,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共50例,分别于术前1 d、术后6 h、24 h、48 h和术后7 d测量患者血浆BNP水平,并观测患者左心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767,P0.05),心功能分级越高,血浆BNP水平越高;心脏功能IV级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Ⅲ级,Ⅲ级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II级(P0.05)。术后LVEF50%和LVEF≥50%患者,术前1 d血浆BNP水平分别为(724.21±132.16)pg/m L和(428.64±149.31)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28,P0.001)。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003,P0.001)。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术后48 h和术后7 d时血浆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48h时BNP浓度最高,随后开始下降。术后呼吸机辅助使用时间24 h和≥24 h的患者,术前1 d血浆BN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8,P=0.021)。结论: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浆BNP水平的变化能够准确的反映患者心功能情况,对患者术前病情评估和术后临床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极化液治疗对体外循环(CPB)患者多脏器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例心脏二尖瓣置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19例)和改良极化液(GIK)治疗组(21例)。GIK组于麻醉诱导前经中心静脉给予改良极化液500ml,CON-TROL组给予相同量的平衡盐。分别于术前、术后12h、后24h测定心肌酶谱、肝功能、肾功能,并于术前、麻醉后、CPB15min、开放升主5min、CPB结束前、术后30min、6h、12h、24h采集血样,测定CRP、IL-1、IL-10、TNF-α、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结果:GIK组患者AST、CK、LDH、CK-MB、ALT、TBA、BUN、CR术后12、24h均低于CONTROL组;GIK组患者CRP、IL-1、TNF-α水平CPB期及术后均低于CONTROL组,IL-10水平高于CONTROL组;GIK组患者糖皮质激素水平在CPB结束及术后24h低于CONT-ROL组,GIK组患者肾上腺素水平高于CONTROL组。结论:围CPB期给予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液(GIK)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早期多脏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轻了炎症反应及降低应激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围手术期血浆apelin的表达变化,分析AM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apelin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apelin在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72例于2012年2月~8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MI并成功完成PCI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0小时、术后4小时、术后24小时收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apelin-13水平;进一步对糖尿病及非糖尿病AMI患者(每组各20例)进行亚组分析,随访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AMI患者术后0 h组apelin水平与术前基线水平明显降低(31.54±5.48 vs35.15±6.48 ng/L,P0.05);术后4小时及24小时组apelin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39.65±5.48 vs 35.15±6.48 ng/L,43.93±5.37 vs35.15±6.48 ng/L,P0.05)。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apelin水平术前无明显差异;糖尿病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apelin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31.12±5.50 vs 29.21±6.53 ng/L,40.57±5.37 vs 33.49±3.89 ng/L,43.50±7.41 vs 34.54±3.52 ng/L,P0.05)。两组术后6个月随访T2DM组LVEF值改善明显高于NT2DM组,但MACCE事件无明显差异。结论:AMI患者PCI术后存在血浆apelin表达的升高,其中糖尿病患者在术后血浆apelin表达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提示PCI冠脉血运重建可促进糖尿病患者apelin分泌,调节胰岛素抵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全麻老年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免疫功能及血清IL-1β、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拟行全麻手术的200例老年患者分为研究组(n=102)和对照组(n=98),研究组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50-59之间,对照组BIS维持在40-49之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0)、手术2h(T_1)、术后24 h(T_2)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内皮素-1(ET-1)、T淋巴细胞(CD3~+、CD4~+、CD8~+)、NK细胞(CD3-CD16+CD56+)、血清白介素-1β(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Cor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且研究组T_1、T_2时Co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CTH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_1、T_2时ET-1水平低于T_0时及对照组(P0.05)。两组CD3~+、CD4~+、CD8~+、CD3~-CD16~+CD56~+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研究组T_1、T_2时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L-1β水平均先升高后降低,研究组T_1时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MGB1水平持续上升,研究组T_1、T_2时HMGB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持BIS50-59的浅度麻醉可降低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水平,促进术后免疫功能恢复,降低HMGB1水平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高血糖的发生率及血糖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138例的糖尿病史、术前术后血糖水平、后高血糖和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等资料。按术前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析两组的差异。结果:138例患者中有10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为73.2%,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69.7%;糖尿病组发生率为77.4%,2组术后高血糖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x2=1.027,P=0.3109)。术前血糖水平与术后高血糖发生率呈正相关,99.0%的患者出现在入住重症强医疗病房(ICU)24h以内,术后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入住ICU16h,且非糖尿病组出现时间较糖尿病组早。结论:CABG后高血糖的发生率较高,且绝大多数出现在术后24 h以内,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与术前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患者B型脑钠钛(BNP)水平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间收治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80名,根据患者心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A组(45%)和B组(≤45%),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BNP水平,对比两患临床相关指标、及心房颤抖和心功能不全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在血管活性物质使用量、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心房颤抖和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都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两组患者的BNP水平开始明显上升,在术后24h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段内BNP水平均明显小于B组,组间比较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围手术期BNP水平可以反应患者心脏功能状况,BNP水平越高表示患者心脏越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发病危险性的相关性,为及时防止脑梗死的发病及早期诊断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检测各项生化指标,并运用SPSS 20.0软件包对256例脑梗死患者和216例健康对照者的血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将脑梗死组分为三组:单纯脑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组、合并糖尿病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血脂水平的分析比较。结果: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糖、hs-CRP水平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比值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在三组不同的病例组中血脂(TC、TG、LDL-C、TC/HDL-C)水平和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HDL-C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糖、HCY、hs-CRP水平增高及血脂异常均与脑梗死发病危险性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预防及治疗脑梗死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激光辐照血液疗法和激光磁化血液疗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要回顾光辐照血液疗法的发展和类型以及激光磁化血液疗法的兴起。概述光、激光和磁场对血液的生物效应,初步探讨激光磁化血液疗法可能的作用机制。最后进行了多种光辐照血液疗法的初步对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人工培育Wistar无菌大鼠,观测F1和F2代无菌大鼠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差异。方法对清洁级Wistar大鼠进行子宫摘除,隔离器内剥离子宫壁获得大鼠胎仔,人工哺育为无菌大鼠。待其繁殖后,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F1和F2代无菌大鼠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不同代数无菌大鼠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差异的血液学指标包括RBC、HGB、HCT、MCV、MCHC、RDW、MPV、NE%、LYM%、EO%、BA%、NE#、LYM#、EO#、BA#(P〈0.05);有差异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ALT、ALB、LDH、CHO、TBIL、HDL-C、LDL-C、GLO、GLU、ALP、A/G、UA、P(P〈0.05)。同时这些差异又因性别和年龄而不同。结论代数、性别、年龄对无菌大鼠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因素致亚健康模型大鼠血液生化和血气电解质指标的变化。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多因素(MF)组、热水游泳(WS)组、睡眠不足(SD)组、单纯束缚(PC)组和正常对照(C)组,每组12只。采用热水游泳、睡眠剥夺和单纯束缚等单因素或多因素联合建立亚健康大鼠模型,各组造模5d后,处死6只,剩余动物进行恢复性饲养3 d后处死。分别测定造模结束后和恢复3 d时大鼠的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EA)、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气电解质等指标。结果 (1)与正常对照(C)组比,造模5d后MF组的大鼠BUN和TG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同时CREA、AST、CK、CK/AST和LDH水平显著升高(P〈0.01),WS组的大鼠TC、CK、CK/AST和LDH水平亦升高显著(P〈0.01),且各模型组的大鼠GLU浓度明显增加(P〈0.01);恢复3 d后,MF组的大鼠TC、AST、ALT、ALB、BUN、CK、CK/AST和LDH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5,P〈0.01);WS组的大鼠血清AST、CK、CK/AST比值和LDH水平亦显著高于C组(P〈0.01),SD组的大鼠CK显著高于C组(P〈0.05);(2)与C组比,造模5d后MF组、SD组和PC组的大鼠PCO2、Hct和Hb均明显升高(P〈0.05,P〈0.01),WS组Hct和Hb升高显著且Na+显著降低(P〈0.01),MF组的大鼠PO2和SO2%均显著降低且K+明显升高(P〈0.05),且各造模组的大鼠HCO3-♂的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P〈0.01);恢复3 d后,除各造模大鼠的血液pH值和PO2均明显下降(P〈0.05,P〈0.01)外,MF组、SD组和PC组的大鼠PCO2升高并伴有SO2%的降低(P〈0.05,P〈0.01),MF组和WS组Na+仍明显低于C组(P〈0.05,P〈0.01),SD组的大鼠K+和Mg2+则明显高于C组(P〈0.05,P〈0.01)。结论不同因素诱导的亚健康状态大鼠的血液生化、血气电解质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改变,故血液生化和血气电解质指标能有效评估亚健康状态机体血液微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脂与血尿酸浓度变化在老年脂肪肝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三年来健康体检时确诊为脂肪肝患者 的80 例为观察组,体检结果为健康正常人的80 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值,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检测结果对比,观察组的总胆固醇高于对照组的(x2=11.358,P=0.015);观 察组的甘油三酯值高于对照组(x2=7.456,P=0.035);观察组中的血尿酸,高于对照组值(x2=9.875,P=0.02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的值,高于对照组(x2=12.037,P=0.01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x2=5.149,P=0.041)。在轻、中、重度三组脂肪肝患者中, 中度脂肪肝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高于轻度脂肪肝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低于轻度脂肪肝患 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脂肪肝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高于中度脂肪肝患者,高密度 脂蛋白含量低于中度脂肪肝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肪肝病变程度越大,脂肪肝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 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值越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值越低,血脂与血尿酸浓度变化可作为诊断脂肪肝疾病的依据,可实 现早发现、早治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就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血栓形成及凝血发生机制、目前提高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技术、血液相容性的研究及评价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另外,还分析了当前血液相容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将来从分子水平上设计新型血液相容性生物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脂、血压以及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17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所有受试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根据研究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将其分为斑块组(IMT≥1.3 mm,33例)、IMT增厚组(1.0 mm≤IMT1.3 mm,49例)和IMT正常组(IMT1.0 mm,35例)。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受试者IMT,同时分别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受试者以及不同IMT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尿酸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高血压患者IMT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IMT、SBP、DBP、TC、TG、LDL-C、血尿酸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SBP、DBP、TC、TG、LDL-C、血尿酸水平高于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HDL-C水平低于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患者SBP、DBP、TC、TG、LDL-C、血尿酸水平高于IMT正常组,HDL-C水平低于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的IMT与SBP、DBP、TC、TG、LDL-C、血尿酸均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IMT与血脂、血压和血尿酸水平均有明显相关性,血压、血脂、血尿酸参与了高血压患者CAS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地区藏族就诊人群血脂、血液黏度、HCY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328例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藏族就诊患者为三组,高海拔组(纳入99例),中海拔(纳入120例)和低海拔组(纳入109例),比较不同海拔高度组患者血压、血脂、血液黏度、HCY、疾病类型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藏族就诊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海拔组收缩压、舒张压、血清HCY、TC、TG、HDL-C、LDL-C水平、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海拔升高,收缩压、舒张压、血清HCY、TC、TG以及LDL-C、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HDL-C水平显著下降。41.8%(137/328)的就诊者至少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组比较,心血管疾病组年龄明显偏高,居住主要分布在中度及高度海拔地区,合并高血糖、高血脂、高HCY的比例均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海拔、高血糖、高血脂、高HCY均和心血管疾病相关(r=-0.230~0.334,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地海拔、HCY水平、全血低切粘度、TG水平、LDL-C等因素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HDL-C是保护因素。结论: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就诊人群在血压、血脂、血液黏度、HCY水平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占比不同。年龄、居住地海拔、HCY水平、血液黏度、血脂水平等增加可能使高原藏族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The evolution of stress in coagulating blood is described by aMaxwell-like constitutive model. The evolution is essentiallyaffected by conversion of fibrinogen to fibrin monomer, fibrinpolymerization and its crosslinking. The modifying effects of theprocess result from the active constituents of blood plasma,blood cell concentration and intensity of flow. Interrelationof stress evolution and the kinetics of polymerization species these effects in terms of the order of the kinetics ofpolymerization and degree of fibrin polymerization and values of the constitutive coefficients.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for a normal blood, averaging the effect of blood constituents and blood platelets on coagul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血压波动测定方法测定的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以1456名患有动脉硬化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颈动脉斑块组(n=1012)和无颈动脉斑块组(n=444),分别采用经典的标准差方法(SD法)和个体血压波动测定方法(个体法)分别测定每位患者的血压波动,回顾性分析这两种方法测定的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联性。结果:SD法测定颈动脉斑块组24 h收缩期血压波动(SBPV)、白天SBPV、夜间SBPV以及24 h舒张期血压波动(DBPV)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P0.05);而白天和夜间D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体法测定颈动脉斑块组24 h SBPV、白天SBPV、24 h DBPV以及白天DBPV水平较无颈动脉斑块组均明显升高(P0.05);夜间SBPV和夜间D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颈动脉斑块组SBPV值出现次数,SD法测定SBPV最多的是10-15 mmHg(n=541),其次是大于15 mmHg(n=399);个体法测定颈动脉斑块组SBPV值出现次数最多的是0-8 mmHg(n=490),其次是8-10 mmHg(n=350)。结论:在老年男性动脉硬化相关疾病患者中,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两种方法均可测定血压波动,但以个体血压波动测定方法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