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室内研究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感染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幼虫同类相残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感病棉铃虫随感病程度的加重,越容易被健康棉铃虫残食,而自然死亡的感病棉铃虫、冻死的感病棉铃虫和冻死的健康棉铃虫三者被健康棉铃虫残食的百分率无显著差异.表明感病棉铃虫和病虫尸体更易于被健康棉铃虫残食,是由于棉铃虫体力减弱而失去反击能力,不是由于病毒本身的影响.以健康棉铃虫、感病棉铃虫为残食者,冻死的病虫为被残食者,相残率无显著差异,表明病毒并未改变棉铃虫残食同类的天性.残食病虫的健康棉铃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均低于正常的健康棉铃虫,残食者为相残行为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研究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感染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tibner)幼虫同类相残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感病棉铃虫随感病程度的加重,越容易被健康棉铃虫残食,而自然死亡的感病棉铃虫、冻死的感病棉铃虫和冻死的健康棉铃虫三者被健康棉铃虫残食的百分率无显著差异。表明感病棉铃虫和病虫尸体更易于被健康棉铃虫残食,是由于棉铃虫体力减弱而失去反击能力,不是由于病毒本身的影响。以健康棉铃虫、感病棉铃虫为残食者,冻死的病虫为被残食者,相残率无显著差异,表明病毒并未改变棉铃虫残食同类的天性。残食病虫的健康棉铃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均低于正常的健康棉铃虫,残食者为相残行为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寄生蜂是调节寄主害虫种群数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orideae Uchida是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和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 Guenée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对两种害虫的田间自然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棉铃虫齿唇姬蜂-棉铃虫系统为研究对象,从齿唇姬蜂的寄生对棉铃虫体内主要代谢物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寄生使棉铃虫幼虫组织中糖原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未被寄生的同龄棉铃虫幼虫相比,被寄生幼虫组织中的糖原含量下降了近一倍,被寄生的棉铃虫幼虫血淋巴和虫体组织中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田间种群抗药性的生态学干扰和生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建军  戴志一  杨益众 《生态学报》2001,21(10):1589-1595
从生态遗传学角度和抗性机制两个方面研究了作物布局和解毒酶系对棉铃虫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的影响,通过田间采样,测定了姜堰,如皋,兴化3个地区的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作物布局对棉铃虫菊酯抗性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寄主相对单一的棉花连片种植区(兴化)棉田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是棉花春玉米混栽区(如皋)棉田棉铃虫抗药性的3.5倍,在邻近春玉米种植区的稻棉区(姜堰),棉田棉铃虫的抗药性水平,是4-5km外玉米田棉铃虫的4.8倍,研究同时表明,四代棉铃虫的抗药性比3代棉铃虫的抗药性下降了2.3倍,棉铃虫离体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表明,棉铃虫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对姜堰南部棉田和如振戴庄棉田棉铃虫的活体增效试验表明,多功能氧化酶是抗性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重要的解毒酶系,增效醚可分别增效22.79倍和12.33倍,羧酸酯酶对抗性棉铃虫的解毒代谢也有部分贡献,磷酸三苯酯可分别增效4.41倍和3.70倍。  相似文献   

5.
A54外毒素与Bt毒蛋白对棉铃虫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测定了A5 4胞外毒素与Bt毒蛋白对棉铃虫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随着棉铃虫饲料中A5 4外毒素浓度的增加 ,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显著上升 :随着棉铃虫饲料中Bt毒蛋白浓度的增加 ,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也显著上升。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二者互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对棉花生产威胁很大,是三大蛀食性害虫之一,同时,还危害玉米、高粱、小麦、绿肥、向日葵、蔬菜等作物,以前由于长期连续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为了控制棉铃虫的危害,我们公社在荆州地区微生物实验站和华中师范学院生物系的具体指导和协作下,对棉铃虫病毒V-273号毒株进行了大面积示范试验,经调查,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相当于或超过化学农药,为有效防治棉铃虫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孟祥玲  葛绍奎 《昆虫知识》1994,31(4):234-237
棉铃虫多胚跳小蜂是棉铃虫的一种寄生性天敌。该蜂一年1代,以幼虫在土内越复越冬(在棉铃虫幼虫体内),当5月份棉铃虫在麦田产卵时,该峰也同时羽化,并在棉铃虫卵内产卵寄生,当棉铃虫幼虫老熟入土后,该蜂突然行多胚生殖,一个棉铃虫幼虫体内有峰高达800~900头,棉铃虫则很快死亡。本文对该蜂的昼夜活动,田间消长、交配和产卵行为等都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花的抗性机制及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棉铃虫是危害棉花最严重的害虫之一. 作为生物技术产品, 转Bt杀虫基因棉花产生的Cry毒素对棉铃虫有高效毒杀作用. Bt棉花已在世界范围内商业化种植, 通过有效控制棉铃虫种群数量, 而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 尽管没有发现棉铃虫田间种群对Bt棉花产生高水平抗性, 但室内持续筛选已培育出多个高水平抗性品系, 表明存在棉铃虫对Bt棉花产生抗性的风险. 鉴于棉铃虫对Bt棉花产生抗性可能对Bt棉花利用价值的影响, 国内外近10年来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 本文综述了棉铃虫对Bt棉花抗性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抗性治理与监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分析了中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家棉铃虫对Bt棉花的抗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棉铃虫的灾变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一种重要的多食性害虫,20世纪90年代曾在我国连年大暴发,自2000年左右种群发生逐步减轻,2010年以来危害程度再次加重。本文系统分析了棉铃虫种群地位演变的生态学机制,总结了作物结构调整下棉铃虫发生现状并预测了发生趋势,提出了今后棉铃虫的监控重点,为棉铃虫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在我国非棉花寄主作物上的发生危害呈明显加重趋势。本文依据棉铃虫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棉花棉铃虫调查技术标准,概述了棉铃虫成虫、卵、幼虫、蛹等不同虫态的种群监测方法,介绍了小麦、玉米、花生等不同作物田种群系统调查和普查技术。同时,建议深入研究种植业结构调整下棉铃虫区域性发生规律、研发应用自动化和智能化种群监测方法、制定推广不同作物棉铃虫测报技术规范,旨在促进非棉花寄主作物上棉铃虫的有效监测、准确预报和科学防控及其种群区域性治理。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也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给棉花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由于棉铃虫依附于棉花生长,所以研究棉花与棉铃虫之间的依存制约关系对棉铃虫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易感棉铃虫、感染疾病的棉铃虫和棉花之间的关系,构建"棉铃虫—棉花"的具有疾病的SIS模型,研究了系统的正平衡点和基本再生数R_0,利用了Hurwitz定理证明了正平衡点处渐进稳定性,通过构造Liapunov函数和Dulac定理说明了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说明了所得结论的合理性,同时得出了当R_0 1时,棉铃虫和棉花的数量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以河北饶阳为代表的华北棉区棉铃虫动态的研究,建立了各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华北棉区第l-4代棉铃虫总死亡率分别为98.3%、98.34%;98.69%和9.13%,各代棉铃虫种群的趋势指数I值分别为3.97、1.50、1.41和1.09.与以江苏南通为代表的南方棉区生命表参数相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棉铃虫的存活率曲线都属于A型曲线,即卵至2龄期死亡率较大,3龄以后死亡率较小的凹型曲线。南方棉区棉铃虫消亡的关键因子是风雨冲刷作用,而北方则是天敌的捕食作用;南北棉区的棉铃虫孵化期为1龄期,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死亡率较大,为关键虫期;北方棉区主要危害世代是2、3代棉铃虫,南方棉区为3、4代棉铃虫,由此讨论了南北棉区各世代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发生趋势的气象等级预报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山东省各代棉铃虫历年实际发生情况和其对应的气象条件,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棉铃虫发生发展具有影响的气象因子进行筛选,确定各影响因子的影响权重系数,并划分与棉铃虫发生等级相对应的气象因子影响等级域值,由此,构建了棉铃虫发生趋势的气象等级预报模型,为棉铃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客观地反映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化与气候背景的关系规律,创建了棉铃虫气象多时段综合因子的因子组建方法;建立了贡献度权重修正的气象距离指标方法和模型;匹配以传统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棉铃虫种群数量的气象监测和预报;将其自然生物潜能和气象条件影响相结合,建立了棉铃虫灾害的生物气象定量综合预报模型,在棉铃虫发生的气象条件评价和发生程度预测预报应用中,趋势准确率达到93%。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明确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的不同处理方式对昆虫生长和解毒代谢能力的影响,以及MeJA熏蒸处理昆虫对植物防御和昆虫解毒代谢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本文比较了取食MeJA和MeJA熏蒸等两种处理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3龄末幼虫生长和解毒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并系统研究了经MeJA熏蒸处理的棉铃虫3龄末幼虫,再取食经MeJA喷雾处理的棉叶,其中肠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取食MeJA和MeJA熏蒸两种不同处理,对棉铃虫幼虫的生长及解毒能力的影响有所不同。取食含2.9 μg/g MeJA的人工饲料显著抑制了棉铃虫的生长,同时诱导棉铃虫幼虫P450活性增加了1.92倍,而MeJA熏蒸虽然没有影响棉铃虫幼虫的生长,但MeJA熏蒸处理使棉铃虫幼虫P450活性和羧酸酯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94倍和1.16倍。经MeJA熏蒸处理后的棉铃虫幼虫,再取食正常的或经MeJA喷雾处理的棉叶,其幼虫P450活性显著增加,其中经MeJA熏蒸处理的棉铃虫,再取食经MeJA喷雾处理的棉叶,其P450酶显示了最高活性。【结论】MeJA熏蒸处理棉铃虫,不仅使棉铃虫中与P450酶相关的解毒能力显著增加,而且增加了棉铃虫对于MeJA所诱导的棉花防御反应的解毒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西平  杨彬云  相云  于玲 《生态学报》2001,21(6):948-953
为了客观地反映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化与气候背景的关系规律,创建了棉铃虫气象多时段综合因子的因子组建方法;建立了贡献度权重修正的气象距离指标方法和模型;匹配以传统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棉铃虫种群数量的气象监测和预报;将其自身生物潜能和气象条件影响相结合,建立了棉铃虫灾害的生物气象定量综合预报模型.在棉铃虫发生的气象条件评价和发生程度预测预报应用中,趋势准确率达到93%.  相似文献   

17.
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血淋巴类固醇蜕皮素含量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方海  龚和 《昆虫学报》1997,40(3):261-264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不同时期的注定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的血淋巴中的类固醇蜕皮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在预蛹期间,注定滞育的棉铃虫的类固醇蜕皮素含量高于非滞育的棉铃虫,化蛹后,注定滞育的棉铃虫的类固醇蜕皮素含量则迅速降到极低的水平,明显低于非滞育棉铃虫。用20-羟基蜕皮素处理不同时期的滞育蛹,均能打破滞育。由此可见,类固醇蜕皮素含量的降低或缺乏乃是导致棉铃虫滞育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了监测南疆主要Bt棉区棉铃虫田间种群对Bt棉的抗性频率,分别采集库尔勒、阿克苏、泽普三地的棉铃虫单雌系,以Bt毒蛋白作为人工饲料,采用单雌系F1代法进行棉铃虫田间种群抗性个体检测.本文从库尔勒、阿克苏、泽普三地分别筛选了57个、106个、92个棉铃虫单雌系.三地棉铃虫单雌系幼虫在正常饲料和Cry1Ac饲料上的平均发育级别呈线性相关,相对平均发育级别平均值分别为0.5210、0.4935、0.4623,无≥0.8的个体,估测南疆三地棉铃虫种群的Bt抗性基因频率均小于0.001.泽普玉米种植比例较高,可有效稀释棉铃虫种群的Bt抗性基因,因此泽普的棉铃虫种群敏感度最高.本研究可为新疆Bt棉区棉铃虫的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30年来我国棉铃虫预测预报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西峰  邵振润 《昆虫知识》1996,33(6):357-360,370
在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er)综合治理中,预测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棉铃虫预测预报事业,长期以来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拨出专款支持其发展。可为全国和各生态区的棉铃虫治理,提供重要的虫情和信息资料。1我国棉铃虫预测预报体系农业部设农作物病虫测报站,负责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测报和测报管理工作。1980~1992年,农业部在全国重点棉区设立了37个棉铃虫区域性测报站。1992年后,扩大至70多个。连同各省、地、县设立的一般性棉铃虫测报站,以及在县级以下设立的乡、镇、村的棉铃虫测报点、查虫员,形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及其内寄生蜂的双重效应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以含1%转基因(Cry1A+CpTI)抗虫棉“中抗310”棉叶粉的人工饲料为基础,建立一套抗虫棉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棉铃虫幼虫内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和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的三级营养关系的研究系统,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及内寄生蜂的双重效应,分析比较了6种状态的棉铃虫生长发育动态,以及寄生蜂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被寄生,抗虫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都非常显著;寄生取食抗虫棉饲料的棉铃虫的寄生蜂,其出茧率和茧重都显著下降,对于中红侧沟茧蜂,出茧率和茧重分别下降了26.1%和1.0 mg;对于棉铃虫齿唇姬蜂,分别下降了17.9%和5.1 mg。解剖寄主发现,两种寄生蜂在取食抗虫棉饲料的寄主体内发育缓慢并出现部分畸形幼蜂。棉铃虫幼虫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和血淋巴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取食抗虫棉饲料后,棉铃虫血淋巴总蛋白含量低于相应的对照,推测寄主血淋巴蛋白含量降低是导致寄生蜂生长缓慢、发育不正常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