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实难比较了乙型脑炎病毒京卫研,株,鸡胚适应株和中山株茌空斑形成滴度与鼠脑LD50滴度的比值,空斑形成的速率及空斑大小、分布的特征。 2.实验结果证明鸡胚适应株和中山株在上述特征力面较相似而与京卫研1株有明显的不同。 3.对不同毒株空斑形成特征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认为祖成京卫研1株的病毒颗粒,按空斑形成情况来说较复杂,可能同时合有对小白鼠皮下致死力高低不同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2.
以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京卫研,株舆中山株在各种途径感染的致死力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一)雨株病毒对不同鼠龄的小白鼠脑内接种感染致死力没有明顯差别,但在脑外途径(皮下和腹腔)接种感染的致死力则随鼠龄的增加而下降。 (二)京卫研,株病毒封小白鼠具有高度的皮下感染的致死力,而中山株则很低。  相似文献   

3.
作者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具有溶解红血细胞(简称溶血)的性能,并且这种性能可被特异性免疫血清抑制。出现明显的乙脑病毒溶血现象的条件是:在pH6.4时吸附病毒,然后在偏酸或偏碱的条件下,在37℃放置4—6小时。乙脑病毒除了能溶解鸽红血细胞外,还能溶解家兔红血细胞。冰冻融解和超声渡处理不能提高乙脑病毒的溶血能力。七株对小白鼠致死力较强的乙脑病毒都具有较高的血凝素滴度。对其中五株进行了溶血性能的测定,结果都有明显的溶血性。其中西安..株的一个弱毒变异株的血凝性极低,并且不引起溶血现象。西安“强毒株和弱毒株的蚀斑滴度(Pfu)相似。强毒株在金地鼠肾细胞中连续传代后,其血凝性和溶血性随着病毒对小白鼠致死力(LD,a)的减弱而下降。弱毒林返回乳小白鼠脑内连续传代后,三者都回升,表明弱毒株的血凝性和溶血性确实发生了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可能与致死力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继以前的工作,我们选择SA14-A弱毒变异株中的12-1-7号蚀斑病毒继续进行减毒和蚀斑纯化,获得了二株高度减毒而且毒力不易回升的弱毒株,其中一株5—3株的免疫原性较好,经人体免疫观察证明是安全有效的。5—3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如下: 1.在地鼠肾细胞内繁殖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作用,病毒滴度一般可达10-6—10-7(TCID50/0.2毫升)。在琼脂覆盖下的鸡胚单层细胞内形成小于0.1厘米大小的点状蚀斑,蚀斑内细胞未完全破坏死亡。 2.对3周龄小白鼠和2—3公斤恒河猴脑内接种不引起发病和死亡,脑内病理改变较原强毒株显著减轻而且局限。 3.对1-3日龄乳小白鼠,无论脑内或皮下注射均有致病力,但致病力显著减弱,引起乳鼠死亡的毒力(LD50),脑内在3.0对数以下,皮下在2.0对数以下。 4.对3周龄小白鼠皮下注射,病毒只能在周围脏器内轻度繁殖随即消亡,而不能侵入脑内繁殖,脑组织内分离不到病毒,亦不引起病理改变。 5.在组织培养细胞内连续传10代,或在小白鼠脑内传3—5代,其残余毒力无明显回升。 6.对小白鼠皮下一次免疫后表现有较强的保护力。对豚鼠皮下免疫一次后表现有明显的中和抗体产生,阳转率为70—80%。1967年以来对5—3株进行了人群逐步扩大接种观察,结果未发现活疫苗引起的发热 反应和其他异常反应,人体抗体的阳转率为85—91%,人群流行病学效果保护率一般为80—90%,证明活疫苗是安全和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但是5—3株尚存在着病毒滴度下降快,疫苗不稳定,需冷藏保存等缺点,因而往往影响疫苗大面积人体使用效果,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  相似文献   

5.
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2-8株)和野毒株(SA14株)在生物学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嗜神经毒力方面,2-8株已丧失了对小白鼠、马,猴等敏感动物的脑内致病力。为了探讨这些生物学性质变化的物质基础,我们开展了乙脑强、弱毒株聚丙烯酰胺凝胶  相似文献   

6.
1.乙型脑炎病毒SA14毒株通过地鼠腎单层细刚胞连续传递20代后,对小白鼠的脑内毒力发生显著变异,由原来的10-5—10-6下降至10-1—10-2.5/0.03ml之间,与地鼠腎细胞的釉胞致病变毒力(TCID50)此鞍,二者相差4.00—5.07log,而皮下,肤腔毒力则巳丧失。 2.变异株对恒河猴的脑腔致病力亦有明显的减弱,以大量病毒脑腔感染猴子后,虽有脑炎症状出现,但发病溉伏期和病程均有延长,而感染的4只猴子中仅有一只死亡。 3.变异株对小白鼠具有较强的免疫力作用,在豚鼠、猴手及小白鼠体内均能产生一定的特异性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7.
云南森林脑炎病毒的动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分离自云南的森林脑炎病毒进行了动物敏感性研究,实验证明云南森林脑炎病毒对小白鼠有较强的致病性,三日龄乳鼠无论经脑内、腹腔、皮下接种均能致病、死亡,但毒力较国内森林脑炎病毒标准株低;三周龄小白鼠经鼻腔接种亦能发病致死。对乳大白鼠、幼年豚鼠和金黄色地鼠能引起发病或死亡,病毒抗原定位主要在脑组织。病理检查表明感染的各种动物脑组织均有明显病变。此外,对鸡胚敏感,能引起BHK_(21)、Vero、Vero-E_6等传代细胞及人胚肾、乳猪肾原代细胞的CPE_0结果表明了云南森林脑炎病毒对细胞、动物的致病性与国内森林脑炎病毒标准株相似,仅毒力稍低。  相似文献   

8.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的综合措施中,应用疫苗对人羣进行自动免疫,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乙型脑炎死毒疫苗存在着反应重或免疫效果较差的缺点,近年来我们着手研究乙型脑炎活疫苗的工作。本文为继以往的工作,将SA14-A減弱株,继续通过地鼠肾细胞100代的病毒培养液中,挑选出3株对小白鼠脑內感染几乎不致死而对恆河猴完全不致死的毒株,较原有的SA14-A減弱株的毒力又有进一步的减弱,而且这些毒株经小白鼠及豚鼠免疫后仍然表现出良好的免疫性。因此,我们认为将这些毒株再做适当的减毒并保持其一定的毒力稳定性后,可以供乙型脑炎活疫苗做为毒株用。  相似文献   

9.
1.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同毒栋通过鸡胚悬浮组织块连续传代50一100代后对小白鼠的神经外毒力逐渐下降,但其表现程度不完全一致,原来神经外毒力较低的SA4毒株则下降比较多,直至完全丧失。脑腔毒力的变化在不同毒株之同的差异更为明显;P3及Lm株经培养200代左右其毒力始格保持恒定,而SA4株毒力(LD50)则自181代以后开始下降1一2log。 2.对小白鼠脑腔毒力下降的SA4株对恒河猴脑腔致病力亦有一定的减弱,主耍表现在猴子于感染病毒后的发病溉伏期及病程比原毒株延长约一倍。 3.通过鸡胚组织块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小白鼠的致病力和免疫力之间有一定的关系,SA4株当其脑腔毒力开始下降,腹腔毒力完全丧失后,则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小白鼠的 免疫性,而P3及Lm株的神经外毒力虽有下降,但仍然保持一定的致病力,因而仍然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小白鼠经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免疫后对脑内与皮下攻击的保护力。此外,也进行了抗体水平与保护力关系的研究。实验证明小白鼠经一次脑炎疫苗免疫后虽然对脑内攻击没有保护力或保护力很低,但在皮下攻击时可以观察到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力,而且在免疫后一、=天时对少量病毒的皮下攻击已有保护现象。脑炎疫苗二次免疫小白鼠后,小白鼠不仅对皮下攻击有很高的保护力,而且对脑内攻击也能表现有保护现象,其保护指数不仅与疫苗量有关,而且与注射嗣隔有关,一般注射间隔短者其保护力较低,注射间隔长者其保护力则较强。实验并就明免疫的小白鼠对脑内攻击的保护力持续时间不长,而在血液中的中和抗体持续时间较久。最后,本文对机体的保护力与戚染途径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应用杂交瘤技术,以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bGV)、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北京分离株(prGV-801)、武汉分离株(prGVw1-78)和济南分离株(prGV-J)等4株病毒为抗原,获得9株杂交瘤细胞(Fr1~9)。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抗体效价最高达8000,腹水效价最高达450000。9株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各呈现株或组特异性,其中pr1~4分别与4个毒株起反应,pr5~8可与2~3个毒株起反应,而Pr9则与所有4个毒株均起反应。据此,认为这4个毒株有抗原性差异。不同毒株间抗原性的差异不仅存在于病毒粒子上,而且也存在于颗粒体蛋白上。讨论了昆虫病毒单克隆抗体在鉴别病毒抗原性差异,生物防治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单克隆抗体对乙型脑炎病毒不同毒株抗原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发现,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多克隆抗体,PcAb)进行抗原分析时,我国分离到的乙型脑炎病毒SA14、P3、A2和高株的抗原性无明显差别,与从日本分离到的中山株有些差别,但仍被PcAb所中和;而用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分析,情况就明显不同:SA14和P3株抗原性相似,高株和中山株不能被51-8McAb所中和,A2株则介于两者之间。A2和高顺生株的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分析表明,高株比A2株多两个斑点,但大多数斑点是一样的,证实了上述结果。实验还发现不同毒株的保护效果不同,A2株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高株。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两个虫媒病毒分离物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85年夏从海南岛采集的6种蚊子中,分离到4株乙型脑炎病毒和38株非乙脑病毒,其中两株(HN8和HN99)为甲组虫媒病毒。二者抗原性非常相近,对乳小白鼠脑内、腹腔和皮下接种部有较强的致病力,能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病变,能在鸡胚纤维母细胞上形成空斑,能凝集多种动物红细胞,血凝pH范围为5.75~6.4,最适pH为5.75或6.0,血凝素在4~37℃均较稳定,血凝素对福尔马林敏感。病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60~65nm,属RNA病毒,对热、酸、乙醚和紫外线均敏感。血清学鉴定表明这两株病毒只与甲组虫媒病毒抗体有反应,尤其与MAY病毒抗原性关系较密切。同年从当地人、畜血清中检查了HN99病毒抗体,其阳性率为:健康人14%,猪23%,山羊35%。另外还与北京的M4株病毒作了初步比较,并对新毒株及我国其它有关毒株的分类学地位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育能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17上稳定增殖的Ⅱ型登革病毒适应株,为研发以人源性细胞为基质的登革疫苗候选株奠定基础。方法:将Ⅱ型登革病毒中国株D01090提取病毒基因组,通过RT-PCR法进行登革病毒型别鉴定后,在C6/36和Vero细胞上进行毒种扩增和滴度测定;将D01090毒株以4.0MOI接种KMB17细胞并反复传代至病毒完全适应在细胞内扩增,并连续传代10代,选育出良好的KMB17细胞适应株;病毒培养液经蔗糖梯度离心和超速离心后获得高浓度病毒液,接种KMB17细胞后通过透射电镜超薄切片检测细胞的病理变化;然后经过三轮蚀斑纯化筛选出纯化病毒株,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纯化株的抗原性。结果:以Ⅱ型登革病毒中国株D01090基因组为模板,能扩增出511bp的登革病毒特异基因和119bp的Ⅱ型登革病毒型特异性基因。病毒经C6/36细胞扩增后滴度达4.5CCID50/ml,感染KMB17细胞至第三代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连续传10代细胞病变速度逐渐增快,至第10代达到增殖高峰,病毒滴度达5.0CCID50/ml;将病毒感染6天后病变达+++的KMB17细胞进行超薄切片后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病理变化,镜下可观察到内质网中新组装成的病毒颗粒,细胞周围产生很多分裂的小碎片,伴有游离出胞的病毒;三轮蚀斑纯化后筛选出纯化克隆,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的抗原性呈阳性。结论选育出了能稳定传代且病毒扩增量高的Ⅱ型登革病毒KMB17细胞适应株,经蚀斑纯化后仍保持较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室过去发表的论文指出:在25天的小白鼠皮下注射标准剂量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以下简称脑炎病毒)的同天或前一天皮下一次注射5%巴豆油(与石臘油混合)能明显地减低小白鼠的死亡率。目前的实验是:探讨多次注射巴豆油对小鼠感染标准剂量的脑炎病毒后死亡率的影响。从预先的实验发现:如用水剂稀释巴豆油成乳剂状态,其所产生的保护性效应较用油稀释者为大,故在本篇论文中所有实验均采用巴豆油-牛肉汤乳剂。  相似文献   

16.
将乙型脑炎SA14 14 2减毒株 (简称 14 2株 )病毒液和灭活 14 2株病毒液皮下和腹腔免疫小白鼠 ,P3株死苗作对照 ,测免疫效价 ,结果 14 2株病毒液的效力为 1 8× 10 -5~ 6 .1× 10 -6ID50 /ml,灭活 14 2株病毒液为 9 9× 10 -1~ 7 2× 10 -3 ID50 /ml,P3株死苗为 4 0× 10 -3 ~ 2 2× 10 -4 ID50 /ml。同时免后 14天采血用PRNT法测抗体 ,结果为 14 2株病毒液 1∶2 (皮下和腹腔 ) ;灭活 14 2株病毒液 <1∶2 ,P3株死苗为皮下 1∶2、腹腔 1∶10。结果表明 :14 2株在小白鼠体内的免疫原性远远高于灭活 14 2株病毒液和P3株死疫苗 ,14 2株经灭活后对小白鼠基本无保护作用。 14 2株抗体水平不高 ,而免疫力远高于P3株死苗 ,说明 14 2株与P3株死疫苗免疫性质不同 ,有细胞免疫参与。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的毒力,多与毒株的大小空斑数的比例有关;同株内大斑小斑的特征各异。60年代和80年代的乙脑毒株,其毒力无明显差异。单克隆抗体(McAb)51~8对15株乙脑病毒的中和指数(log10)为:6.05~6.25者3株,5.08~5.67者5株,4.0~4.67者4株,1.95~3.83者3株。这种差别与毒株的分离年份和地区无关。多克隆抗体(PcAb)的中和指数(log10):5.0~5.33者11株,4.0~4.73者4株。可见McAb能较好地反映乙脑毒株的抗原性差别。文中讨论了毒力检查和McAb抗原分析的流行病学和免疫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建立了13侏乙脑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对其中6株进行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6株中3株为乙脑病毒种特异性抗体,3株为乙脑病毒亚组特异性抗体。以免疫荧光技术对12株国内外分离的乙脑病毒进行了抗原性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分离的大多数病毒株间无明显的抗原性差异,但个别近年来分离的病毒侏如云南的Y-M60,福建的NY,湖南的X8103株与1949年北京分离的P_3株即目前用于灭活疫苗生产的病毒株间有一定的差异。我国的大多数病毒株与日本的中山(NaK)株则有明显的差别。此外,并发现2株单克隆抗体对我国的全部野病毒株有高滴度的强荧光反应而对14-2减毒株仅有十分微弱反应,甚至无反应。以上结果提示乙脑不同病毒株间存在抗原性差异,但是否有免疫保护上的抗原性差异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分离的XJ-90260病毒鉴定为西方马脑炎病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XJ-90260病毒是从新疆乌苏县境内采集的赫坎按蚊中分离到的一株病毒,病毒的鉴定结果显示:XJ-90260病毒可引起BHK-21细胞病变,表现为圆缩,脱落;可引起Vero细胞病变,表现为圆缩,破碎,脱落;可以在C6/36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细胞病变。对3日龄小白鼠2-3天致死,对3周龄小白鼠3-4天致死。该病毒株对酸、乙醚敏感,抵抗5-氟脱氧尿苷。病毒与甲病毒组特异性免疫腹水起反应,与乙型脑炎病毒及布尼亚病毒组特异性免疫腹水不反应。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该毒株基因组3′非编码区(ntranslated region,UTR)核苷酸序列具有典型的西方马脑炎病毒特征,与标准西方马脑炎病毒的首次报导,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我国9省区,886份血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毒抗体阳性血清24份,阳性率为2.71%。其中新疆(8/157),河南(6/76)、甘肃(5/94)三省区抗体阳性数较多,占总阳性数的79.2%(19/24)。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分离乙型脑炎病毒株毒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分离自不同年代的17株乙脑毒株在小鼠脑内传代,然后将病毒在BHK21细胞单层上观察不同毒株的空斑形成大小形态,小鼠脑内和皮下途径接种观察病毒的毒力,结果显示不同毒株在BHK21细胞上形成的噬斑大小不尽相同,减毒株形成的噬斑最小。所有毒株对小鼠的脑内毒力都很强,病毒滴度高达lg8.0/mL以上,毒株间无明显差异。毒株对9~11g小日龄小鼠的皮下毒力有一定差异但不明显,但对14~16g较大日龄小鼠则差别明显。PFU/LD50的对数值差异除一株(M47株)为8.44外,其余各株差别在3.94~0.45间。本研究结果证明自然界乙脑毒株存在明显的神经外毒力差异,毒力差异与分离年代和病毒基因型无关,但从人体分离到的毒株毒力表现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