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有尾两栖动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龚大洁  牟迈 《四川动物》2006,25(2):332-335
甘肃地理与气候条件复杂,南部地区有尾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共有3科、3属、3种.其中,文县疣螈为甘肃特有种.但由于滥捕乱猎、栖息地丧失、破坏、污染以及异种侵入等原因,已造成有尾两栖动物的渐危和濒危.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保护举措和建议,希望能在维持有尾两栖动物资源储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2007年6月~2009年5月对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尾两栖动物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了解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现存有尾两栖动物西藏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和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的分布状况和资源现状.分析了大鲵和文县疣螈栖息地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原因从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严格执法、加强社区发展项目和合理开发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赵海涛  胡思玉  王延斌  陈永祥 《四川动物》2012,31(5):760-762,850
织金瘰螈Paramesotriton zhijinensis是2008年才发现的中国特有珍稀两栖动物.发现于贵州省织金县,它是世界上最稀少的两栖动物之一,在世界其它各地至今还没有被发现,也是被关注和研究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由于生境的逐渐丧失、环境的恶化、人为的严重干扰等诸多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以现在的种群数量和消亡速度来看,如不善加保护,它很可能不久就会灭绝.本文对织金瘰螈的分布区域、栖息环境、体型特征、生活习性、食性及种群资源状况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能为该物种的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疣螈属Υaotriton亚属5个已知物种23个个体的mtDNA序列数据(ND2、tRNATrp、tRNAAla、tRNAAsn、tRNACys和tRNATyr,1 421 bp),使用贝叶斯(BI)和最大似然(MP)方法重建了疣螈属Υaotriton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Υaotriton亚属的所有物种形成1个单元群;2)海南疣螈T.hainanensis是Υaotriton亚属的1有效物种,不是细痣疣螈T.asperrimus的同物异名;3)文县疣螈T.wenxianensis雷山种群应是细痣疣螈的地理种群,细痣疣螈绥阳种群应是文县疣螈的地理种群;4)6个文县疣螈地理种群和3个细痣疣螈地理种群分别形成单系群,文县疣螈是Υaotriton亚属的1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5.
对疣螈属Yaotriton亚属5个已知物种23个个体的mtDNA序列数据(ND2、tRNATrp、tRNAAla、tRNAAsn、tRNACys和tRNA Tyr,1421bp),使用贝叶斯(BI)和最大似然(M P)方法重建了疣螈属Yaotriton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Yaotriton亚属的所有物种形成1个单元群;2)海南疣螈T.hainanensis是Yaotriton亚属的1有效物种,不是细痣疣螈T.asperrimus的同物异名;3)文县疣螈T.wenxianensis雷山种群应是细痣疣螈的地理种群,细痣疣螈绥阳种群应是文县疣螈的地理种群;4)6个文县疣螈地理种群和3个细痣疣螈地理种群分别形成单系群,文县疣螈是Yaotriton亚属的1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6.
文县疣螈在重庆境内分布的补充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2008年在重庆云阳县和奉节县对文县疣螈 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进行了10处实地考察,其中9处看见或采集到标本,1处为寻访调查;在1处观察到其求偶行为.结合文献和标本查阅结果,更具体地了解到重庆市文县疣螈的分布情况和各地种群生存现状的信息,从而为该物种的地区性保护提供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2010年7月~2011年6月,对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海南疣螈的分布、种群数量以及栖息地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鹦哥岭保护区内海南疣螈分布海拔为1200~1800m之间,在保护区内仅分布于主峰以及南毛拉两地,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稀少;3~5月为其繁殖期;海南疣螈栖息在季节性的水潭中,水潭面积小且深度较浅,水潭底层有大量腐叶,水体含氧量较低,pH值呈弱酸性,栖息地中湿度大,郁闭度高。建议加大对海南疣螈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8.
文县疣螈早期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怀化市黄岩地区的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整个胚胎发育分为21个时期,在实验室19~21℃下,受精卵完成胚胎发育历时(513.30±7.93)h(n=8);本文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并讨论了与其他有尾类胚胎发育的异同,以及怀化产文县疣螈与甘肃产文县疣螈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9.
文县疣螈资源现状、威胁因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分布在文县、平武、青川、阆中、奉节和雷山,但只有文县、青川、平武3县相连成片,为岷山栖息地,面积约1800km2,数量约30000条。文县疣螈对海拔1000~1400m的潮湿陆地森林或泥底的水域环境选择较强,以森林或林缘地带积水不深、植被良好、基底多泥的小水塘为繁殖发育场所。文县疣螈面临茶园扩张、薪柴、干旱和分布区狭窄的威胁。调整茶叶发展战略,加强林地保护,推动茶叶集约化加工,研制并推广小型节能炒茶炉,人工增建小泥塘,保护和扩大最适栖息地,资助社区保护组织是缓解这些威胁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西藏山溪鲵是一种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冷水溪流中的有尾两栖动物,但近年来,由于人类的砍伐和开垦活动使其栖息地严重丧失,同时掠夺式的抓捕使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渐显濒危之势。因此,加强其保护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疣螈属一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河南省大别山区商城县的一种蝾螈科标本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发现与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相似,但存在明显差异;经与文县疣螈等4种蝾螈进行12S mt DNA部分序列比对,显示其与文县疣螈的遗传分化已达亚种级水平,因此定为1新亚种,文县疣螈大别亚种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dabienicus ssp.nov..新亚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头长远大于头宽;4肢较短,前后肢贴体相对指、趾端不相遇;前肢前伸,指末端达眼前角;泄殖腔孔周缘橘红色.  相似文献   

12.
有尾两栖类的繁殖活动常常受到环境因子,特别是如温度、湿度和降雨等气候因子的限制。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是适应云南山地环境的典型有尾两栖类动物。本研究期望通过对繁殖期红瘰疣螈活动个体数量的野外调查和气候因子的分析,弄清影响红瘰疣螈繁殖行为活动的关键气候因子。研究结果显示,繁殖期红瘰疣螈活动个体数量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偏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则表明,红瘰疣螈繁殖行为活动与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关系更密切。红瘰疣螈总是在降雨后引起空气湿度增加以及气温下降时进行各种繁殖行为活动,降雨是影响红瘰疣螈繁殖行为活动关键的气候因子。红瘰疣螈的繁殖行为活动与降雨节律保持一致是对云南山地环境的重要适应。  相似文献   

13.
后河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细痣疣螈资源及夏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8月在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运用样方法对细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的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境喜好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细痣疣螈的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细痣疣螈主要分布于与后河自然保护区毗邻的长乐坪镇及其附近区域,栖息地海拔450 ~ 1400 m,分布面积约550km2;在调查的103个样方中,有18个样方共发现细痣疣螈68条,种群数量较少;通过生境偏好系数分析发现,细痣疣螈偏好选择的微生境为:距小型静水塘(水体面积≤20 m2)51~100 m、距居民点101 ~500 m、距农田≤50 m、距道路≤100 m、草本盖度61% ~80%、草本高度21 ~40 cm、地表湿度61% ~80%、地表温度24℃~27℃的枯枝腐叶和草地生境;主成分分析表明,温度、植被、水体类型、人为干扰和食物是影响细痣疣螈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大凉疣螈栖息地现状调查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凉疣螈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为四川省特有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09年3月~2010年2月,通过野外调查和对管理部门、当地居民的访问以及市场调查,发现大凉疣螈仅分布在昭觉县、冕宁县、美姑县、峨边县及石棉县等8个县,海拔2000~3500m之间的植被丰茂、环境潮湿的山间凹地静水中,分布区域狭窄。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等诸多因素导致湿地减少,种群数量下降。通过信息收集,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对大凉疣螈的有效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捕食风险是两栖动物幼体表型和生活史进化重要的选择压力之一。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云南山地环境中典型的有尾两栖类,山地环境水体水量的迅速减少常导致红瘰疣螈在幼体发育阶段捕食风险增加。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红瘰疣螈幼体的体长和体质量在不同捕食风险环境中的变化、变态时体型以及完成变态发育的时间差异,探讨捕食风险对红瘰疣螈幼体个体早期发育的影响。实验设计4个不同的捕食风险处理:无任何捕食者的无捕食组、有同种个体化学信号的同种异体组、有同种尾受伤个体化学信号的断尾组、有入侵物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信息的外来物种组。结果显示,红瘰疣螈幼体在不同捕食风险环境中的生长发育过程不同。在生长发育前期,所有处理组的幼体生长均相似,而在中后期,有捕食风险存在的3个处理组生长发育显著加快,最终变态时的体长和体质量要比无捕食风险组更长和更重,体型更大。幼体在有捕食风险存在的处理组完成变态的时间要比无捕食风险组显著更短。这表明,红瘰疣螈幼体在面对捕食风险增加时,通过在胚后发育后期加快生长和缩短发育时间,尽快完成变态,离开幼体发育水体来适应高捕食风险的水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两栖动物保护需求总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国两栖动物物种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全面分析, 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 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全球优先保护地区. 横断山区、南岭山区和武夷山区3个区域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 有尾两栖类物种较无尾类受胁程度更高. 几个物种数相对较少的铃蟾科、隐腮鲵科、小鲵科和蝾螈科显示出了高的受胁倾向. 像世界其它地方一样, 高海拔地区溪流繁殖的森林物种受胁程度更高. 对中国两栖动物而言, 生境丧失、污染和过度捕捉是最主要的致危因素. 过度捕捉虽然影响不如生境丧失深远, 但它更可能导致一个物种种群的快速衰落. 针对5个方面的保护挑战, 提出了优先研究领域和保护行动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贵州疣螈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延斌  陈永祥 《四川动物》1995,14(3):126-128
贵州疣螈繁殖习性的观察王延斌,陈永祥,胡思玉贵州省毕节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551700贵州疣螈(T.kweichowensis)是一种地理分布狭窄的有尾两栖动物,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部的高海拔山区。如威宁、水城、毕节、大方、织金、赫章、纳壅、安龙及滇东北...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棘螈属(Echinotriton)和疣螈属(Tylototriton)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余平静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4):646-650
棘螈属(Echinotriton)和疣螈属(Tylototriton)均属于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两属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亚洲西南部、东南亚及日本.棘螈属在我国已知3种:Echinotriton andersoni(琉球棘螈)、E. Chinhaiensis(镇海棘螈)、E. Asperrimus(细痣棘螈).疣螈属在我国已知4种: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贵州疣螈)、T. Shanjing(红瘰疣螈)、T.taliangensis(大凉疣螈)、T. Verrucosus(棕黑疣螈).本文回顾了棘螈属和疣螈属物种的命名史,阐明了两属之间的关系,并从形态学、生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这两属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瘰螈属(有尾目,蝾螈科)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形态学差异、核POMC和线粒体序列分子数据,把分布于武陵山系的尾斑瘰螈种群定名为1新种,武陵瘰螈Paramesotriton wulingensis,其区别于尾斑瘰螈雷山种群(地模标本)鉴别特征为:1)新种体色较深,呈黑褐色,体背面疣粒较大,背脊隆起较低,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本体色较浅,呈棕黄色,体背面疣粒较小,背脊隆起较高;2)新种鼻突中间骨缝较深,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本鼻突中间骨缝较浅;3)新种前额骨与鼻骨相连的骨缝线呈波浪型,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本前额骨与鼻骨相连的骨缝线左右两侧呈明显“A”型;4)新种额鳞弧鳞骨直立前伸且背面观前粗后细,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本额鳞弧鳞骨水平前伸且背面观弧前后粗细一致;5)新种翼骨前枝较长达到上颌骨后缘,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翼骨前枝较短不到上颌骨后缘.  相似文献   

20.
大凉螈繁殖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龚宇舟  王刚  黄蜂  何流洋  束潇潇  谢锋 《生态学报》2019,39(9):3144-3152
大凉螈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动物,其种群数量目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然而涉及该物种保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仍十分匮乏。通过融合围栏陷阱及标志重捕的样方调查法,对大凉螈石棉栗子坪种群繁殖个体和变态登陆幼体的迁徙、繁殖群体种群大小、繁殖场内雌雄有效性比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运用Jolly-Seber法估测了繁殖种群大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了不同时期进入繁殖场的雄性大凉螈头体长及体重,运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雌雄性间形态上的差异,运用t检验、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野外抱对雄性与非抱对雄性间的体征差别,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雌性产卵量与其身体形态的关系,同时观察了卵的孵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凉螈的繁殖季为每年的4月下旬到7月下旬,幼体最早于8月上旬变态登陆。估测调查地繁殖场内雄性大凉螈繁殖种群大小约为391尾,雄螈较雌螈更早进入繁殖场且在场内停留时间更长,体重较轻的雄螈较晚迁入繁殖场。有效性比明显偏雄(雌/雄:0.03—0.10)。雌雄间具明显性二型性,雌性个体的头体长、体重及肥满度均大于雄性,而雄性的尾高和尾长占全长的比例则大于雌性。对比自然抱对雄性和非抱对雄性个体发现,抱对个体在头体长、体重和尾高等体征方面显著大于非抱对个体,暗示这些形态特征可能在雄性竞争配偶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雌螈在室内条件下平均产卵数为176枚,产卵历时2—4 d,产卵量与雌性肥满度正相关,卵的平均孵化期为15.7 d,孵出幼体平均全长为9.74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